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鶴: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2018/06/18 09:55:07瀏覽405|回應0|推薦2

劉鶴: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2017-10-30 11:15:25 作者:劉鶴 
上次危機美國總統作出“每家的後院有兩輛汽車、每家的鍋裡燉著一隻雞”的承諾;而這次危機發生前,兩任總統都承諾提高住房自有率。
  劉勝軍注:中財辦主任劉鶴不僅是官員,更是學者,他是中國經濟 50 人論壇的發起人,這一論壇彙聚了中國最頂尖的財經學者和學者型官員。劉鶴具有寬廣的研究視野,文章充滿智慧,值得細讀。這與他曾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學習的經歷有關。劉鶴在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的這篇有關金融危機的研究報告,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其中關於“民粹主義”的深刻洞察被近來美國和歐洲政治格局的演變所證實。
  可以說,讀懂中國需要從讀懂劉鶴開始。我們讀劉鶴的文章,可以讀出國家興衰的規律,可以讀懂歷史的脈搏和永恆的政治經濟規律。
  本次危機爆發之後,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次危機可能延續的時間、可能產生的深遠國際影響和我們的對策。
  總的看,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發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之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發生,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是其中蔓延最廣、破壞力最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累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
  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歷史比較來理解過去,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工作任務之一是應對本輪金融危機,我們希望通過歷史比較使自己的工作獲得主動性。
  我們認為,週期性是歷史變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徵,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特點。歷史在時間跨度足夠長時會不斷重複自己,經濟社會發展的週期率首先表現為繁榮與蕭條的交替。
  兩次危機的共同特點
  1.兩次危機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後。1929 年爆發的大蕭條是在第二次技術革命後發生的,而這次危機則發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後。重大的技術革命總是使生產力得到極大程度的解放,這不但改變著生產函數和產生“毀滅”的創新效應,而且每次技術革命都對社會結構、地緣政治、國家力量對比產生深遠而根本性的影響。如果生產關係調整滯後于技術創新後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調整滯後於經濟基礎變化,潛在的危機風險必然加大。
  其警世意義在於,今後當重大的技術革命發生之後,不僅需要認識它的進步作用,抓住它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重大變革會隨之出現,充分估計震動性影響和挑戰。
  2.在危機爆發之前,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危機發源地的政府都採取了極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
  1929 年大蕭條之前,柯立芝總統實行了以放任自流著稱的經濟政策,政府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基本保持緘默,金融利益集團也對放鬆監管、推動金融自由化發揮了巨大影響,埋下了產業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經濟投機性增強等種種隱患。但不管怎樣,經濟的放任自流政策創造了著名的“柯立芝繁榮”。

  在本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在強大的產業和金融利益集團作用下,從克林頓到小布希政府也都採取了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際的經濟放任程度和對監管的放鬆接近甚至超過雷根政府的做法。在此期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資訊通訊產業和互聯網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房地產業的繁榮已經出現,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長久的繁榮,人們樂觀地認為,由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商業週期已經不復存在。
  3.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危機的前兆。兩次危機發生前的另一個共同特點,是較少數的人佔有較多的社會財富。
  大蕭條期間所表現出的,是私人佔有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表現形式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這一次危機最突出的表現是,生產資料名義所有權和實質支配權分離,權力集中到虛擬經濟領域極少數知識精英手中。分配差距也不僅表現在一個國家內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而且表現在傳統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在全球化和互聯網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世界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的三角形迴圈,新興市場國家成為全球製造中心,資源富足國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發達國家通過負債消費,拉動新興市場國家產能利用。雖然形式上的變化很多,但是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4. 在公共政策空間被擠壓得很小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政府所採取的民粹主義政策通常是危機的推手。技術變革和分配差距擴大造成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引起社會公眾的不滿,在執政期內無力改變現狀和選票政治的推動下,政府傾向於更多地採取民粹主義政策宣示,安撫民心。上次危機美國總統作出“每家的後院有兩輛汽車、每家的鍋裡燉著一隻雞”的承諾;而這次危機發生前,兩任總統都承諾提高住房自有率。歐盟國家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稅收占 GDP 的比重持續下降,但社會福利支出占 GDP 的比重持續上升,社會福利安排出現過度化傾向,但絕大部分政治家難有決心和膽量壓縮福利。民粹主義承諾改變了大眾的福利預期,加大了對政府的依賴,也放鬆了自己的奮鬥決心,是效果極其負面的腐蝕劑。致命問題是,一旦大眾的福利預期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很快發生逆轉,並形成蔑視權威、拒絕變革和仇視成功者的強烈氛圍。與此同時,超出收入能力的過度財政負債和福利主義相應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政府和民間相互影響,其破壞力在目前的歐債危機中得到充分體現。
  對這個問題,橋水投資基金的戴利歐先生在“和諧的去杠杆化”一文中,對政府和民間的去杠杆化過程做了精彩描述。文章認為,每隔 70 年左右的一次高負債都伴隨著一次經濟危機,在這期間工資增長都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負債增長都大大超過稅收能力。(在 1995 年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發佈的《國家住房戰略》中,克林頓提出:“要實現住房自有率在本世紀末達到歷史最高水準”。2004 年 10 月小布希在華盛頓競選連任的演講時提出:“任何一個家庭搬進自己擁有的房子都會感到美國比其他國家強”)
  5.大眾的心理都處於極端的投機狀態,不斷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兩次危機前的產業神話和收入分配出現的巨大差距,往往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心理狀態出現變異。改變其社會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眾都開始追求一夜暴富,人們寧願相信各種投機奇跡,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健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沒有多少人可以經受泡沫產業的誘惑,社會心態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寬鬆貨幣環境和以提高杠杆率為實質的金融創新助推下,大量舉債進行高風險投機,產生了巨大的資產泡沫,大蕭條前主要是股市泡沫,這次危機前是房地產泡沫。
  正如加爾佈雷思所描述的,當經濟處於過度繁榮狀態的時候,沒有人不相信泡沫會繼續膨脹,人們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險的正確性。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制度條件下,人類這種自我膨脹的說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導致危機的重要原因。由此我們也可以提出一個相關的質疑: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假設是否具有永恆性?
  6.兩次危機都與貨幣政策相關聯。在兩次危機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大蕭條前,氾濫的信貸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機的狂熱;在這次危機前,美聯儲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放鬆監管和次級貸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使得經濟泡沫惡性膨脹。在經濟泡沫導致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下,貨幣當局不得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從而捅破了泡沫,改變了投機者的心理預期,使得遲早發生的事終於發生。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929 年大蕭條還沒有明確的宏觀經濟理論指導,而本次金融危機則是宏觀經濟政策長期服從於政治選舉目標。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形勢都缺乏準確的理解,大蕭條時期美聯儲的決策者基本沒有總需求管理的意識,而這次美聯儲則對已經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與美國作為儲備貨幣國所應該執行的貨幣政策認識很不到位。
  7. 危機爆發後,決策者總是面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意識形態化的三大挑戰,市場力量不斷挑戰令人難以信服的政府政策,這使得危機形勢更為糟糕。在面對嚴重危機的時候,主要國家在應對政策上總犯同樣的錯誤,特別是應當採取行動的時候總會錯過時機,應當採取宏觀擴張政策的時候則採取緊縮政策,應當開放和進行國際合作的時候往往採取保護主義政策,應當壓縮社會福利、推動結構改革的時候卻步履艱難甚至反復和倒退。
  這些明顯的錯誤在事後看起來顯得可笑,但對當事人來說,實施正確的政策卻困難重重。這是因為,大危機在人的一生中往往僅會遇到一次,決策者缺乏經驗,又總是面臨民粹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化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綁架、被政治程式鎖定和不敢突破意識形態束縛,這幾乎是普遍的行為模式,這一點在最近的希臘危機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同時,在市場大幅波動中獲益是大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在一些國家軟弱的政府政策面前,國際金融市場力量往往起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的作用,這種力量又與在野的政治力量相結合,使得當政者處境岌岌可危。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兩次危機中的市場力量從來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認識問題而忽視其政治屬性,就會犯重大的判斷性錯誤。
  8. 危機的發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邏輯之前,不可輕言經濟復蘇。經濟一旦從正常狀態轉入危機狀態,它就開始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迴圈。危機往往從經濟大幅跳水開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業率攀升,由經濟困境加重轉向社會矛盾激化,由經濟社會領域轉向政治領域乃至軍事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面對超高的負債率,先是在財政上採取緊縮政策,去杠杆化進程開始,隨後經濟泡沫破裂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往往通過貨幣貶值和債務重組得以緩解。而後,在經濟未實現好轉之前,通脹上升和股市繁榮往往帶來一次虛假復蘇,但很快會遇到經濟的二次探底。
  在 1929 年的大蕭條中是這樣,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已經出現了這種跡象:美國金融危機一度出現緩解,但歐債危機卻出乎意料地全面惡化,系統風險迅速上升,全球經濟可能由此進入第二輪危險期。同樣,當國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向外部轉移和推卸責任。
  危機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過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點,大危機一旦發生就註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上次大蕭條最極端的情況是希特勒通過民選方式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9.危機只有發展到最困難的階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解決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大蕭條後,世界在絕望中發生了凱恩斯革命。在這次危機中,雖然凱恩斯理論再一次獲得生命力,但人口老齡化、全球產能過剩、資源約束強化所導致的潛在生產能力下降,加上勞動力市場更加“粘性”,使單純擴張總需求的政策撞到天花板。同時,全球通縮壓力、歐洲主權債務惡化等導致的負面效應顯現,全球經濟又一次進入十分困難和複雜的境地。前一段興起的心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相結合的不少研究引人注目,目前興起的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呼聲提高,這說明全球都在等待著理論創新。
  這次理論創新可能圍繞全球經濟最實質和困難的問題展開:世界出現的總需求萎縮和資本、技術與勞動力在全球宏觀配置失衡的局面,加上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陷入絕境,既帶來本國的社會政治問題,也快速向全球傳染,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尚無明確思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單個國家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而大國相互合作又如此困難,急需提出一個可行方案,解決這個全球性的複雜問題。
  10. 危機具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它將導致大國實力的轉移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大變化。“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驗證。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會出現一個新的全球大國。這個判斷可能被兩次危機所證實。大蕭條後世界經濟重心由歐洲轉向美洲,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美元佔據支配地位,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誕生,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這次危機發生後,全球發展的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二十國集團( G20 )平臺產生,世界實力對比正在急劇變動,國際經濟秩序正在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危機不僅具有對生產力發展的破壞作用,也有積極的創新作用,更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總之,大危機所分配的不只是一個國家國內的財富,而且是國家之間實力的對比。危機的再分配效應是無法抗拒的,世界經濟秩序將繼續發生穩步但不可逆轉的重大變革。
  三點政策思考
  考慮到我國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背景,在諸多可以選擇的政策建議中,這裡主要想提出三點思考。
  1. 樹立底線思維方法,對危機可能出現的最壞場景做出預案。比較研究的結論和目前歐債危機的加速惡化形勢告訴我們,必須樹立底線思維的思想方法,對危機態勢做最壞的準備,同時努力爭取較好的結果,既要應對突發性外部衝擊和震動,又要做好應對危機結構性變化的長期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目前有兩個場景必須預防:一是危機升溫而產生的巨大外部震盪;二是危機迫使一些國家轉嫁災難而走向變換形態的戰爭。雖然這兩個場景在近期出現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須防患於未然。
  2. 把握我國戰略機遇期內涵的重大變化,謀求中國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比較研究的結論也可以告訴我們,我國所處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經濟意義來說,在本次危機前,我國的戰略機遇主要表現為海外市場擴張和國際資本流入,我國抓住機遇一舉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本次危機發生後,全球進入了總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長過程,我國的戰略機遇則主要表現為國內市場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巨大拉動作用和在發達國家呈現出的技術並購機會和基礎設施投資機會。我們應牢牢把握這些實質性變化,認真分析我國與大國經濟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出現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確提出解決全球增長困境問題的方案,在外部條件明朗化後穩步加以實施。
  3. 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課題的務實超前研究。比較研究的結論還告訴我們,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是我們應對外部巨大衝擊、實現我國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我們要借鑒歷史上大國崛起的經驗,警惕捲入不必要的國際事件,切實集中力量、重點突出,扎扎實實地辦好自己的事。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建議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對一些需要集中力量辦好的事進一步務實研究,尤其需要增強全球視野,提高定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本文榮獲 2015 年度孫治方經濟科學獎論文獎,原載於《比較》 2012 年第 5 期,此處有刪減,圖片為編輯添加。本研究報告的課題組組長劉鶴,總報告執筆人劉鶴,課題組成員王志軍、蒙劍、祝丹濤、李遜敏)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nchien&aid=11257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