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作者 陶菊隱 第一章北洋軍閥的醞釀和產生
2021/04/19 19:34:53瀏覽537|回應0|推薦3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作者 陶菊隱

第一章北洋軍閥的醞釀和產生

一、北洋軍閥醞釀和產生的時代背景

北洋派是中國近代史上繼往開來臭名昭彰的一個封建軍事政治集團。 中國在他的黑暗統治下,達十七年之久。 他的長期統治帶來了中國人民的嚴重災難,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醒。 北洋派的創立者袁世凱在清朝政府政治腐敗透頂、新舊兩派對立、外患嚴重和全國各方面迫切要求禦侮救亡的情況下,用卑鄙逢迎和陰險狠毒的手段,騙取清朝當權人物的信任,從而取得訓練新軍的職權,並與各國相勾結使他的力量獲得鞏固和發展。辛亥革命爆發時其,他得到列強的積極支持,利用民主革命派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採取"和平談判" 的欺騙手段竊取得政權。隨後他又利用民國初年國民黨內不統一與不純潔在出賣國家利益交換各國的政治大借款之後發動的第一次南北戰爭驅逐國民黨而獨霸天下。

歷史不能分割,要瞭解北洋產生的歷史背景,必須從清政府後期西方列強侵入中國,開始對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而在清政府完全就犯之後,又轉而利用清政府作為間接統治中國人的工具的一個時期說起。 一八四零年,英國侵略者對中國發起的骯髒的鴉片戰爭打進了中國門戶,展開了西方列強掠奪中國資源、奴役中國人民的序幕。此後,接連發生了一八五六年英軍攻打廣州事件、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及天津事件、一八五九年英法聯軍進犯大沽口事件、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毀圓明園事件、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以及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事件。這些戰爭和暴行一次又一次的暴露了這批文明強盜的本來面目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 一八五零年中國南部崛起的太平天國起義軍,很快的推進到長江流域河淮河以北。太平天國雖然在一八六四年被國內外聯合起來的共同勢力所消滅,但是他嚴重的打擊了清政府的威信,並且加深了中國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仇恨。1900年各國聯軍以屠殺焚擄的殘酷手段,撲滅了北方義和團的反對帝國主義運動,佔領了中國首都北京,但終於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民是不可被征服的。因而感到利用清政府作為間接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是既省力而又唯一可行的方法。他們在一武力迫使清政府就範之後,就轉而積極支持這個腐朽政權。同時清政府對外不能進行抵抗,對內又害怕人民的力量發展起來,危害他的統治就悍然不顧一切地採取賣國投降的外交政策,和帝國主義一道殘酷的鎮壓本國人民。

自從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以來,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農村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全國成為帝國主義工業品的傾銷市場,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貧困和破產。這些痛苦的事實,喚醒了中國人民:要救中國,必須打倒帝國主義,而要打倒帝國主義,就必須首先打倒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封建王朝。打倒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雙重政治任務, 在帝國主義加緊武裝侵略與國內革命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清政府選擇了"甯亡國於外寇,不亡于家奴" 的賣國投降路線。從一九零零年以後,他對列強採取了有求必應和來者不拒的態度,甚至主動的求助於列強以鎮壓人民的革命運動和一切愛國救亡運動;對外賠款和喪權辱國的一切損失,都轉嫁在人民身上。皇帝和貴族卻仍然作威作福,收刮民脂民膏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 由此可見,當時各國已從打擊清政府轉變到利用清政府。清政府已從盲目排外轉變到投降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與封建王朝在反人民的共同點上,已經結合起來了。

帝國主義掠奪中國,化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總目標是完全相同的,但他們相互之間又有矛盾。因此,他們在不同的時期採取的不同的手段:有些時期彼此結成一夥,來對付另外的一夥。有些時期由於利益一致,成立了聯合侵略陣線。各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存在於從南方侵入的英國與從北方侵入的帝俄之間。英國剛開始是與法國結成一夥的,但因法俄有同盟關係而帝俄對東北和華北的野心很大,英國就找到日本代替法國作為抵制帝俄和侵略中國的得力助手。美國對中國雖以偽善者的姿態出現,但也企圖利用日本作為進攻中國和侵略亞洲的跳板。因此英、美、日三國所形成的一夥與俄、德、法三國的一夥,互相對立。這種對立情形,曾經引起列強之間的一次戰爭,就是因三國"干涉還遼" 引起的日俄戰爭。

但自日本戰勝帝俄後,他又脫離美國,而成為美國在滿洲問題上的主要競爭者。由於這一形式的演變,促成了日俄兩國的結合,後來在對華借款問題上形成了以日俄為一方、英美德法為一方的兩個對立陣線,最後又形成了共同分贓的聯合陣線。由此可見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是一以眼前利害來決定的,既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 美國侵入中國較遲一步,因此他在中國舞臺上扮演了陰險的一個角色。他經常地躲在各國的後面,教唆他們侵略中國。有時他自己也用冷拳暗箭來傷害中國,但當中國受到一定打擊的時候又以“第三者”的偽裝姿態向中國表示“善意“,使昏庸懦弱的清政府鑽進他的圈套,心甘情願的通過他的“調停”,接受直接侵略者所提出的十分苛刻的條件,而他就趁機提出的一軍中“利益均沾”,“機會均等”的要求來輕而易舉的享受到與直接侵略者相同的侵略果實。

以上就是北洋派產生初期的國外情況。 清政府末期的甲午戰爭是清政府末期一個重大轉捩點。 在此之前清朝統治者俱有頑強的子大心理和排外感,認為中國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任何新鮮事物都不願看上一眼,更談不到研究和吸收。而在此以後這個思想武裝解除了,沒奈何只好承認自己連個小日本也趕不上,但並沒有真正瞭解其中的原因。就是由自大心理轉化為自卑感。排外心理轉化為盲目崇拜外國的具體表現。 在此之前,中國人民的各項愛國主義運動都是散漫的、自發的。而在此以後逐步的形成自次覺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出現了興中會所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和強學會所領導的君主立憲運動。 在此之前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雖然中國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帝國主義侵略,但是清政府還沒有感到亡國的危險。

由於太平天國的消滅,曾經替清朝出過實力的湘軍、淮軍也都陷於“兔死狗烹”的命運而消亡了。清政府仍然極力培養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仍然採取以八股文為主要內容的科舉制度,以及其他種種愚民政策使人民繼續停留在文弱萎靡的境地。以利於鞏固其君主專制統治。但在此以後新政府鑒於打敗中國的是一個靠近中國的亞洲國家,而這個國家又是一個新興的小國,就不能不感到亡國的嚴重威脅。此時清政府與帝國主義還沒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全國人民到處發出“整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呼籲,這種要求已非任何方法所能抑制。為了加強對國內人民的控制,清政府也不得不重視與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型陸軍。 ‘在此以前,中國青年知識份子還甘心“埋首書城,磨穿鐵硯”接受科舉制度的愚弄。而在此以後,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已經改變了。棄文習武德新風氣已經彌漫全國了。以上就是北洋派產生初期的國內狀況。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nchien&aid=16168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