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31 18:11:37瀏覽882|回應0|推薦2 | |
健康食品新寵兒──輔酶Q10 資料來源:台大校友會雙月刊 第53期第65頁至第67頁 鄭金寶(臺大醫院營養部主任)
最近市面上出現了輔酶Q10的產品,到底它的作用機轉為何?需要額外補充嗎?什麼年齡需要?效果如何?這些都是在營養門診中民眾經常提出的問題。
什麼叫Q10? 「輔酶Q10」(co-enzyme Q10)又稱為「優比醌龍」(Ubiquinone),是由“Ubiquitous”(everywhere/到處存在)以及“quinone”(苯二酮/ )兩字組合而成(見圖,以下簡稱Q10),因此有些生理學教科書譯為「普 」,意指存在於所有細胞中。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製造的Q10,是利用胺基酸──L-酪胺酸(L-Tyrosine)及L-甲硫胺酸(L-Methionine)合成,其機轉相當複雜,涉及多種微量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及維生素B群。Q10存在於很多器官中,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脾臟、胰臟和腎上腺的含量特別多,其中又以心臟的含量最多。
成年人體大約有60兆個細胞,每個細胞都需要能量,細胞內的粒腺體就像是個發電廠,負責所有新陳代謝作用並產生熱量。粒腺體內進行細胞呼吸鏈──一種氧化還原過程時,需要進行電子傳送轉移,而Q10就是負責催化粒腺體中能量體的磷酸還原作用,讓細胞能量供應系統能夠快速恢復活化。換言之,Q10是一個位於粒腺體呼吸鏈上高度可移動的電子攜帶者,同時也是一個抗氧化劑。
Q10是能量及代謝介質 Q10在一些需高能量作工及新陳代謝的組織--如心臟、腎臟與肌肉組織中,參與粒腺體膜電子傳遞及氧化磷酸化作用步驟的重要介質,尤其是當心臟需要額外能量時,Q10能適時地供給能量。當Q10消耗殆盡時,會造成這些器官組織的損傷。如鬱血性心臟衰竭病變的研究發現,患者的Q10濃度普遍偏低,但予以Q10治療後,由心電圖可觀察到心肌功能明顯改善的變化。因此高血脂病患在藥物治療期間適量補充Q10,即能有效改善心肌病變。
由於Q10能幫助預防脂肪誘發「過氧化作用」(peroxidation),因此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細胞膜與血液中進行過氧化作用。這種抗氧化的特性可以保護粒腺體內膜的蛋白質及「去氧核糖核酸」(DNA),免於過氧化作用所引起的破壞。其抗氧化作用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預防並治療某些因維生素不足而引發的疾病,也能預防組織缺氧而導致的傷害,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中風、心臟病(如心絞痛及充血性心衰竭等)。它亦能減低血壓,因此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機率、預防心肌發炎及心律不整、改善心臟病造成的呼吸不適症。另有慢性心衰竭的研究指出:罹患心衰竭疾病的老年人(平均75歲),每天補充若能綜合維生素與Q10持續三個月,不僅能保護心臟機能與心跳效率,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Q10好處多多 單獨服用Q10或配合維他命E一起服用皆會產生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如預防癌症和老化、促進免疫系統功能、預防動脈硬化、保護血管、降低血壓、改善氣喘過敏症狀、幫助治癒胃潰瘍、促進傷處復合等。更有研究指出,Q10不足是加速老化的原因之一,因為身體隨著年歲的增加,合成Q10的量逐漸減少。目前已證實補充Q10可以增加耐力,因為它會影響身體能量的產生,相關研究便指出它對於運動員的體能表現有某些程度的提升。此外,Q10又被稱為肌膚的動力原,能啟動肌膚的修護能量,保護膠原蛋白不受自由基的侵害,並能作為天然保濕因子,預防細紋與緊實肌膚彈力,讓肌膚水嫩柔滑。
《美國心臟科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心臟病患者若服用Q10,能減輕疼痛、減少發作次數。目前Q10已成為日本前六大最常用的藥物之一,能促進心肌的呼吸作用、預防心肌發炎、改善心臟衰竭或預防心臟手術後心律不整。
Q10與維生素的差異 Q10如同維生素E般皆有抗氧化功能,但是與維生素E有一個相當大的差異,即維生素E在保護或預防過程中會被破壞,而Q10不會,因此它是一種非常好的細胞膜穩定物質,可以對抗自由基的破壞。人腦中便含有高濃度的Q10,與腦功能關係密切,能促進腦細胞氧化利用率、增加腦力及記憶力等,臨床上多用以改善老年癡呆症或帕金森氏症。Shults的報告指出:Q10能緩和帕金森氏症症狀,服用1,200毫克Q10的病患症狀較服用安慰劑的病患減輕40%,但並非阻止其發展。Q10因而被譽為「精品抗氧化物」(smart antioxidant),也有報告指出其抗氧化作用是維生素E的40倍。
影響體內Q10濃度的原因 影響體內Q10濃度的原因很多。經由實驗得知,人腦高濃度的Q10會隨壓力、感冒、生病等因素而改變,也會受到賀爾蒙濃度、藥物及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而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或心血管性疾病的病患體內,Q10濃度含量均較低,意即上述的因素或病症都會導致人體內Q10的消耗。臨床醫學上也發現,正在進行「靜脈注射營養」(TPN)的病患有相同的問題。當體內Q10含量降低25%時,便可引發疾病,當降低超過75%時,便會導致死亡。
20歲以後,人體內的Q10含量會逐年降低,導致身體新陳代謝速率減退、身體活動力減弱,40歲後下降幅度更為明顯。如果體內的Q10含量(濃度)降低,可直接口服相關產品,但最好先請教醫師或藥師。情況若不嚴重,則在三餐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即可。1997年丹麥大學調查指出:丹麥人每天從食物中攝取3~5毫克Q10,然而不管是由食物中攝取或服用藥丸(30毫克/每人),均可使血清(Serum)中Q10濃度明顯升高,而最高濃度則兩種攝取方式無明顯差異。
市售Q10產品的製造 目前市面上有關Q10的產品,其製造方法有: (1)天然發酵萃取法:以特定的酵母或微生物經發酵複製分離取得,是目前自然的製造方式,與人體自行製造Q10的結構式相同,皆為反式(Trans isomers)異構物的形態,與人體2k71相容性及安全性較佳,但成本高。 (2)煙葉化學合成製造法:以煙葉中的茄尼醇(solanesol)為原料,經化學合成,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因為除了反式(Trans isomers)異構物外,還摻雜了許多順式(Cis Isomers)異構物與Q9,與人體的相容性及安全性常被質疑,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注意其成分標示與原料來源,最好選擇國際間認可的知名廠家,原料較有保障。
富含Q10的食物 Q10存在於動、植物界中,被認為是「非維生素營養素」,意味著可從食物中攝取或於人體內製造。肉類、堅果類或蔬菜種子等食物含有Q10,但食物加工與烹調過程都會造成酵素破壞。依據國人飲食習慣,平均每日攝取量約為4.2~7.2毫克。建議每日攝取30毫克,可從下列食物中增加攝取: (1)植物類:食物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多元不飽和油類」,如大豆;含量中等的食物是「單元不飽和油類」,如橄欖油。「飽和油類」如椰子油等,其他蔬菜如菠菜、花椰菜等皆含之。 (2)動物類:海產食物皆富含Q10,其中以鯖魚、沙丁魚、鮪魚較為豐富,牛肉、雞肉也有。 (3)堅果類:如花生、胡桃、腰果等。
Q10在臺灣當紅 臺灣自2001年開放使用為營養輔助食品,2004年時允許添加在化妝品中。一般而言,攝取這些產品的方式是隨餐或餐後食用,與食物中的油脂一起食用可提高吸收率及利用率。使用Q10產品也有禁忌,2005年11月衛生署預告將開放Q10為食材原料的草案,規定每日食用限量30毫克以下,並須以中文顯著標示「15歲以下小孩、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及服用warfarin抗凝血劑類藥物之病患不宜食用」等警語,以提供消費者參考。衛生署也要求廠商進行安全療效評估,並提出其成分新的療效資料,否則將廢止該成分的藥品許可證。
目前國內市場已將Q10視為保健食品的新寵兒,如火如荼地推出喝的保養品、吃的錠劑等,並標榜為增加皮膚彈性、保持青春的不二選擇,也從日本原裝進口飲品、食品或是面膜、面霜等。但是這些產品所費不貲,瓶裝口服產品每50~60c.c約150~220元,一片保濕面膜則要價150~180元,若再強調經奈米處理,價位當然就更高了。
結語:飲食均衡即能攝取足夠Q10 Q10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免疫系統、強化身體抗扺力、抗氧化及抗衰老等功能,也能降低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一旦血液中濃度不足便會引發疾病,故平時便需注意攝取。但不可否認的是,維持身體健康,日常飲食便注重均衡地攝取各類食物,這樣的觀念比偏頗或誤認為保健食品可以治百病更為重要,否則花大錢還增加身體負擔,就得不償失了。(本專欄企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Q10(California Gold Nutrition Natually Fermanted 天然發酵萃取): https://tw.iherb.com/tr/cb?pcodes=ALT-01003_CGN-00943qty12&rcode=HAR6296 **輸入地址,必須用英文地址。正確英文地址可參考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SearchZone/index.jsp?ID=130112 安全而有效的服用CoQ10,要注意以下幾點:
1.CoQ10的副作用為噁心、腹瀉、食慾不佳。
2.CoQ10會干擾血液的凝固作用,會降低抗凝血劑(如Warfarin)的作用,會增強降血壓藥品的作用。
3.哺乳及懷孕婦女不宜服用。
4.當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這些營養素在體內濃度不足時,CoQ10的濃度就會降低,服用CoQ10要適時補充這些維生素。
5.一般健康人的保健劑量,每天為30至60mg;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患者,每天補充劑量大約60至120mg。
6.與含油脂的食物同時服用或一般用餐時服用可以提高CoQ10的吸收率。
7.CoQ10可以明顯提高人體的能量,因此建議在白天服用。
8.體內CoQ10的量會受抗憂鬱劑、糖尿病藥品、心血管疾病藥品、降膽固醇藥品、利尿劑、治療精神病等藥品的影響而下降。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