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06 01:47:34瀏覽5596|回應4|推薦45 | |
電影可以看,音樂可以聽,文學至少可以打發時間,那哲學到底可以用來做什麼? 跟我們的社會一樣,人的意識就像一座城邦,裡面住著各種階層的人民,有善良正直的菁英楷模,也有貪瞋痴慢疑的無明份子,他們大多每天在你的腦子裡喋喋不休,提供各種意見或是爭執不已,而「你」就是你自己的國王,最後的決策者。 你可以採取鎖國政策,蓋起邊界的圍牆。 或是開疆闢土,去探索意識中存在卻未知的領地。 身為國王的你,如果可以傾聽、更了解你與別人的意識子民們,知道他們運作的機制、系統,從思考「how&why」的原有思維中,找到全新的角度與高度,「查明身心智的最終本質,或許就能找到通往外在世界的鑰匙」,哲學家的故事一書,做了這樣的註解。 所以哲學對我來說,是一種「越不懂越有趣」的學問,對應著所知的文學與電影,也經常成為茶餘飯後「怎麼解釋都通」的好話題,同時,它也像綠野仙蹤的紅鞋,蹬蹬腳,就能瞬間離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斗室,趨近智慧、勇氣,更接近真實的自己,也就是佛法中所說調御眾生。即使最後知道意識仍是充滿了侷限,但也可以因此而更謙卑,不再以自己做為衡量萬物的尺度。 第一次讀「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大概是高中左右的年紀吧!當時有一系列「志文出版社」所翻譯的哲學書籍,讀不懂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拿在手上,就像是鑲了一顆強說愁的青春徽章。 楊照老師開了叔本華的哲學課,在活過了半世紀的此時,心裡想著,也該是讀懂的時候了,打開泛著黃斑的書,一開始讀的時候,覺得並不是枯燥或艱深的問題,那翻譯的文法,看書如同看著音樂課的琴譜,在德文與中文之間,矗立著語言的巴別塔,決定就先以瞎子摸象的方式拆解,也許日後再慢慢拼湊出一個部分的樣子。 「世界是我的表象。」全書以這句話為開頭。 個人覺得,駭客任務這部電影,是對於「表象」最親民又深入的詮釋。當Neo在「實相世界」醒來的第一個訓練課程,就是了解所有的感官知覺,都是母體透過由0與1構成的訊號,發展出內建的各種程式,傳遞到大腦神經以創造種種真實的虛幻,甚至在「彼界」死亡時,「此界」也會因為逼真的感受而同歸於盡。(半夜鬼敲門一片也是相同理論,在夢中死去,現實生活中亦是) 接下來,叔本華為表象做了這樣的詮釋:「當人類自己認知太陽與大地時,所認知的並非太陽與大地,而是見到太陽的眼睛與觸摸大地的手而已。他周圍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識有關的東西」在瑜伽師地論裡的五識身相應地,也有相同的闡述,從眼、耳、鼻、口、身、意的五種感官,以「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的五種「作用力」,產生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感覺。 比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更為龐雜深奧的瑜伽師地論,以極為粗淺的個人領悟,舉一個簡化的例子。 以旅行來比喻,眼睛只是「自性」的交通工具,要去哪裡是「所依」,看到什麼風景是「所緣」,那個地方對你的意義是「助伴」,抵達之後做了什麼、所發生的事則是「作業」,相同的地方,因為天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風貌,因為歲月的更迭而有滄海桑田的感嘆,因為觀者的心境而每次都不同。 於是,旅者是主體,風景成了客體,通過不同的時間、空間與前因後果,而有了不同的表象。 三島由紀夫春雪一書中的故事,有恰到好處的譬喻,意思大概如下: 唐代元曉禪師為了探求佛理,而長途跋涉於名山高岳,日暮後,露宿在墳塚旁邊。半夜醒來,因口渴掬水而飲,感到從未喝過如此甘甜的露水,次晨醒來,才發現那是留在骷髏中的污水,元曉立刻便吐了出來。也悟得「心之所生,則千種法生,心之所滅,則與骷髏無二的真理。 由意識所創造的意志,由意志所形成的表象.佛家談人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的因緣和合的瞬間。所謂觀心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之心皆不可得,如果能夠慢慢趨近漸漸醒悟,也許,你會了解世界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披著實相外衣的表象,我們都是千古以來終歸塵土的過客,盡力但隨緣的輕輕放下,或許,就能不那麼執著,再更自由一些。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