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根據「张晨 - 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所作的補充說明 – 2
2019/06/18 00:25:39瀏覽582|回應0|推薦0

根據「张晨 - 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所作的補充說明 – 2

三、“永恒”动机的传递:从瓦格纳到马勒

  马勒的创作观念、世界观在许多方面与瓦格纳相契合,比如在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死亡不是消亡、终结和停滞,而是对更高生存方式的肯定,这与马勒的追求是一致的。马勒也以对瓦格纳音调的追求作为一种对瓦格纳的崇拜,可以说《第八交响曲》建立在对瓦格纳音调的摘引之上。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之《齐格弗里德》最后一幕中的“自由音调”(Friedensmusik)是第三幕的高潮,它首先由乐队独奏,然后立即被布伦希尔德的唱段占据并发展为永恒动机 [24]。这个主题回到大调和小调,并采用重复的方法做了多种变形。以下第三幕第三场终曲二重唱中布伦希尔德演唱的文本[25],它体现出布伦希尔德对齐格弗里德的爱慕:

[24]

《齊格飛》「永恆動機」

https://youtu.be/z9HMKqfhfik

[25]

《齊格飛》第三幕第三場終曲 "Ewig war ich, Ewig bin ich"

https://youtu.be/ChyAvtEMgTc

 

Ewig war ich, Ewig bin ich,

(我曾始终是我自己,我也永远是我自己,)

Ewig in süss sehnender Wonne,

(永远欢乐和甜蜜,)

Doch ewig zu deinem Heil!

(而这永远只是为了你!)

在布伦希尔德与齐格弗里德的交替对唱中,二人表达了对彼此的心意和对于永恒爱情的渴望。(谱例1a)是布伦希尔德演唱的“永恒动机”,它是“永恒”的源头。这个音调在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第2932小节(谱例1b)再现[26],并成为贯穿全曲的一个重要乐思,由温和柔情的第一小提琴奏出。《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三幕《齐格弗里德》和《齐格弗里德牧歌》是两部作品,但《齐格弗里德牧歌》摘引了《齐格弗里德》的一个主题作为自己的重要动机之一。对于这个动机的构思,瓦格纳似乎“蓄谋已久”,在他更早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序曲中,第4548小节的“凝视动机”[27]便是其雏形(谱例1c)。

(譜例1a) (譜例1b) (譜例1c)

[26]

《齊格飛牧歌》第29 - 32小節 https://youtu.be/ci8uNw-LzSE?t=124

[27]

《崔斯坦與伊索德》第45 - 48小節「凝視動機」https://youtu.be/iGMVB98NS5Y?t=277

  (谱例1b)中的《齐格弗里德牧歌》是在经过开头的动机引入后,直到第29节才出现了这个比较完整的“永恒”动机。《齐格弗里德牧歌》是瓦格纳献给他的新婚妻子柯西玛的[28],其中的“爱情永恒”含义从《齐格弗里德》中传递过来,在指向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所追求的爱情理想同时,暗示了自己对妻子的情意。而这两个音乐文本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在布伦希尔德的“永恒”动机中,调性为e小调,中间的空拍将前后两个规则的乐句完全分开,形成了停顿,与歌词相对应。而《齐格弗里德牧歌》是E大调,“永恒”动机形成了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绵长的结构,替代了原型均分的乐句结构。《齐格弗里德牧歌》对“永恒”动机的引用并不是一次偶然,作品几乎完全通过借用的材料来发展,因而被称为“一个流行的古老的德国摇篮曲”。瓦格纳1878年迫于经济压力,才不情愿地将乐曲改名卖给了出版商[29]。瓦格纳对待这两部作品的意图是明确的——它们应是独特而独立的个体[30]

[28]

首演於18701225日托里普森山莊自宅。

[29]

原曲名《托里普森牧歌》

[30]

整段是說,馬勒對於華格納的崇拜,一部份表現在「永恆動機」樂句的摘引上,而「永恆動機」的源頭來自《齊格飛》。此一動機雖後來也用在《齊格飛牧歌》中,但其實早在《崔斯坦與伊索德》時就已使用。

  在《第八交响曲》中,“永恒”动机直接进入了第一部分“在我们的意念中点燃光亮”(Accende lumen sensibus)段落14:06 ,并作为桥梁延伸至第二部分的《浮士德》,这个段落是整个作品的中枢点。从以往的动机延续上看,“点燃光亮”动机是一个带来“光”与“爱”的旋律,而在第二部分中,“光”与“爱”是浮士德灵魂得救的关键[31]。马勒通过主题贯穿使两个部分达成精神上的一致:《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柔板成为第二部分的前奏或者序曲[32]。第一部分第三诗节“在我们的意念中点燃光亮”听起来与“永恒”动机有着惊人的相似感,它的两次完整出现分别由两个升号的调和五个降号的调直接并入了四个升号的调,进入了E大调的天堂梦想,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它照应着《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结尾[33]准备进入“天国生活”的调性和音调意图,蕴意与《第四交响曲》所包含的天堂幻影相同。

(谱例2a、谱例2b

[31]

此處是參考盧文雅教授論文《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第三篇第五章第三節 p. 305:〝在第一部份中,「點燃光亮」動機是一個帶來「光」與「愛」的旋律,代表著希望的祈求。而在第二部份中,「光」與「愛」更是浮士德靈魂得救的指望。〞

[32]

「點燃光亮」動機成為第二部份的柔板(adagio)前奏。

[33]

《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结尾 https://youtu.be/bd0QXfW-E_8?t=903

《第八交响曲》开头的主要主题“来吧,创造的圣灵”(Veni creator spiritus)作为一个母体和“元动机”贯穿整个第一乐章。在(谱例2b)中,它与“点燃光亮”主题形成了对位[34]。此时的第一主题发生了变化,它作为低音对位声部更加温和,明亮的调性充满了光亮,唤起了开头的创造精神。相比开头的合唱,它与小号声部有更密切的联系[35](对比谱例2b和谱例3)。

[34]

譜例2b紅框處。

[35]

對比譜例2b紅框與譜例3紅框處。但圖片指出的是「長號」聲部,小號聲部參考(1)

(1)

(谱例3) 

  在管风琴主导的如同教堂里神圣回响的主和弦结束之后,从第2小节开始合唱以集中的力量呼唤“创造的圣灵”降临1:36 。之后,这个主题几乎在整个场景中消失。而在该乐章第二主题的出现时,其引申出来的长号主题以“在我们的意念中点燃光亮”的低音对位合唱形式出现(编号5517:25  [36]。交响曲第二部分“崇拜圣母玛利亚的博士”段落(编号8953:17 ,尽管它不是“点燃光亮”主题,但与其有密切的联系,E大调的火焰瞬间燃烧,它承担了相同调性带来的渴望和最终胜利的许诺[37]。这体现了马勒运用动机规约符号的方法建立了一种技巧——绕行重复,同时更进一步充实了主导动机诗意而又戏剧性的发展,并从过去加入共振——唤起《第四交响曲》柔板中对天堂的回忆。总而言之,这个简短的乐句在第二部分形成了惊人的密集的虚构和想象[38]

[36]

第一部第366小節,參考譜例2b

[37]

可能因為這段也是E大調,所以才有這種說法,參考第二部份639小節。

[38]

也就是說,在第二部中由於「點燃光亮動機」相當密集的出現,所以充實了主導動機在音樂中的「詩意」及「戲劇性」發展。

[待續]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riahfool&aid=1275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