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7 01:33:17瀏覽3068|回應1|推薦14 | |
曾任美國國務院以及台北美國大使館官員,著寫《蔣經國傳》和《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等書的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陶涵(Jay Taylor)於今日在高雄中山大學進行演講,題目為「Taiwan and the Mainland--Differences under Chiang kai-shek and Today」。由於我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所以特地前往聽講。 陶涵的演說以全英文進行,只偶爾穿插幾個中文單字。首先說到了他與台灣的淵源。他說他於1960年代來到台灣,那時候台灣還是一個經濟尚未發展的落後地方,他回憶說那時他坐車從高雄回到台北正值下雨,一路上所見水田裡的農民還穿著蓑衣。他在台中學中文,兩個女兒也都是在台灣出生。而他從此就一直待在台灣、大陸,以及美國國務院處理中國事務,成為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 在演講中,他主要以結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民主化此一困難度很高的「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如何發生。他認為:台灣在民主化轉變的前夕已經具備了非常多客觀的自身社會條件,台灣已經有相當的中產階級、黨外反對勢力、以及外省少數族群統治的正統性壓力。同時,國民黨政府內的知識份子多為留美背景,也以民主作為主要的信仰及政治藍圖(應該指三民主義吧)。 就轉型的外部條件來說,他提到:中華民國台灣作為小型、孤立的獨裁政權,難以應付美國的政治壓力(過去他多次與黨外人士私下見面)。因此,勢必對內部的反對勢力以及人權問題做出妥協。台灣也必須化解敏感的外國投資者。1980年開始的大陸改革開放也給蔣經國帶來政治上的壓力——因為台灣必須走在大陸前面才能保障中華民國的政治合法性。 他認為:隨著兩岸的經貿發展不斷的深化,未來台灣必然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台灣未來對大陸的影響越來越深遠。 從台灣的經驗來看,大陸有沒有可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陶涵認為台灣轉型的客觀條件在大陸全然不具備。例如大陸缺乏中產階級、也缺乏有組織的黨外勢力,大陸政府也不懼怕外來的壓力,黨內的精英分子的教育背景與意識形態上也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大相逕庭。他顯然對未來中國大陸的民主轉型抱持著相對悲觀的態度。 畢竟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大陸有沒有可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是一個全世界都應關心的問題。陶涵認為大陸在走向民主化過程中有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台灣。蔣經國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奮力推動台灣的民主化,因為他知道台灣的民主化將可以確保未來的統一必然是在大陸民主化之後,沒有大陸的民主化,台灣的民意不可能接受統一。中國的再統一,哪怕是較為鬆散的統一,也必須是大陸在完成民主化之後才可能完成。 最後他演講的結論是:中國最終將不可避免地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促進中國走上民主道路也正是台灣註定的天命所在(It's also Taiwan's destiney)。 對此,我深感同意。毛澤東與蔣介石的路線鬥爭,其實今日已然清楚:中國大陸現在的發展路線走的是孫中山與蔣介石的道路,而不是毛澤東的路線。蔣經國的理想與遺志——「以台灣作為建設未來中國的模範省」,還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