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2 00:40:22瀏覽3332|回應0|推薦10 | |
藝術家筆下的神化的賈伯斯與其門徒信眾
很多人提到賈伯斯的成功跟他在裡德學院輟學之後,無拘無束的學了自己想要的書法課,終於將Serif,SanSerif等字型的書法美感帶入電腦而獲得成功。 當然,Apple的字型一直優於微軟,這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過,我總覺得Apple的成功除了在創新設計與美學之外,我覺得還另有蹊蹺。 大家都自以為覺得熟悉賈伯斯,但是,其實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熟悉他。美國的媒體從不知道Steve的政黨傾向、不清楚他與他家人以及過去朋友的關係,只知道有點無情。不清楚他的社會慈善的態度(他也從沒進行過慈善捐款),也不知道他伊斯蘭以及對美國出兵阿富汗伊拉克的態度。因為完全不碰觸、不處理這些爭議問題,所以從富人到窮人,從美國到中東,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來形塑自己的Apple與賈伯斯的關聯。 當然,他早期對宗教的著迷與禪修,就磨煉了他對直覺的欣賞,過濾掉分散精力的冗餘之事,修煉出一種大繁至簡的審美觀,這是Apple產品設計成功的DNA。 但是Apple最令人覺得驚奇的,還是非常美式「電視佈道大會」模樣般的產品發佈會。只見賈伯斯一人,像是奏鳴曲一樣的節奏一般,從呈示部逐步引領著門徒集體走向發展部(又稱為展開部)的最高潮,不,One More Thing,還有再現部的高潮(One More Thing,又從紙袋裡面拿出Mac Air)。這使得蘋果的成功席捲世界添加上了世俗福音傳佈的印象。 再者,Apple使用者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氣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些令人神秘團體會員的那種「上帝選民」的驕傲。一直到我看到Wall Street Journal上面提到賈伯斯年輕的時候,曾經追隨略帶點邪教教主味道的Robert Friedland之後,才有點恍然大悟。 其實流行與邪教的傳佈,僅有一線之隔。 Leander Kahney 所寫的「Cult of Mac」一書,其實已經將Mac現象當作一個宗教來處理。各式行銷學家,也無不期盼自己的產品可以如流行的神秘宗教一樣,擁有對信徒無上的召喚與支配能力。 神學作者Mr. Crouch 寫了一本 "Culture Making: 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將賈伯斯與神學聯繫起來。書開宗明義地寫道:Steve Jobs kept hope alive. 但是,在人間社會提供希望不正是宗教與神學的職志嗎? 我們很容易在網站上找到各式各樣的「邪教標準」,就以大陸認定的邪教標準來看待蘋果教好了,內容如有雷同請一笑置之。 主要有六個基本特徵: 1、打著科學的幌子 打著最新科學的幌子,多點觸控,SIRI語音控制,以此來達到矇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的目的。 2、神化邪教頭子,實施精神控制 世界上現存被定義為「邪教」的團體,大多具有以下特徵:有在世的精神領袖,與明確的現世的目標為敵,相信不容置疑的終極使命,有時候還兼有不平凡的出身。宗教領袖通常能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指導信徒,甚至影響他們的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但最能抓住信徒的往往是一個能被識別的形象。以此來煽動信徒對教主的狂熱追隨和篤信。 3、建立封閉系統,實施心理操縱 大多數邪教體系都非常嚴密而封閉,甚至一般信徒都難以瞭解、深入。簡單的來說就是要「不相容」。教主為了達到控制信眾的目的,往往制定許多自訂的標準、教規、教條,或限制信眾與外界接觸,或限制信徒之間的交往。 4、盤剝信徒的錢財、時間與靈魂,非法牟取暴利 在非法攫取錢財這一點上,邪教的目標是一致的。剖析邪教的斂財手法,最常用伎倆的是愚弄欺詐群眾,誘騙、強迫信徒向教會捐獻,以至許多Apple信徒傾家蕩產,英國調查發現,使用iPhone的用戶高收入的比較少,而且有1/5用戶經常透支,台灣的調查則顯示3成受訪上班族是「愛瘋族」,其中近9成每個月薪水還不到新台幣3萬元。大陸近來爆出還有女大生為了Iphone4S願意出賣身體5次。更重要的是:在Iphone剝奪了大多數信徒的時間與靈魂的同時,Apple教會卻聚斂了巨額的財富(蘋果公司市值逼近4000億美元)。 5、反對社會,仇視現狀 宗教組織通常強調「善惡分明」。邪教組織往往猛烈抨擊現實社會,發洩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邪教組織而言,其倡導的往往是與社會主流價值觀衝突的精神追求,強調與某些具像化的敵人劃清界線。「反叛」、「反抗」就是它的代名詞。從碩大的PC機到大多數辦公室裡安裝的微軟Windows系統,從IBM到英特爾──只要是用戶每天都在用的東西,就有可能成為蘋果的敵人。可是當其他的異端可能危及到他的絕對權威,就會抱持著絕對敵視的態度,例如賈伯斯對谷歌行動裝置作業系統「Android」深惡痛絕,甚至揚言要發動「核子大戰」來摧毀對手。 6、「末日來臨」,只有相信才能救贖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作家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寫了八年的小說《自由》,去年一推出就轟動美國。他對美國大眾愈來愈著迷各種電子產品,尤其是Apple有深刻的觀察,他說這種沉迷其實就是一種逃避,不願面對國家社會家庭江河日下,乃至於個人失敗這樣殘酷的真相,因此退縮到電子科技,以及社群網站之內尋找安慰與救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