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V-怪客的文化象徵及轉變(V for Vendetta)
2011/10/24 14:40:35瀏覽9234|回應0|推薦12


資本主義與代議政制走在十字路口的時刻,17世紀的叛國犯罪分子,經流行文化推波助瀾一變成為了的「反專制與貪腐」英雄V怪客,面具與形象迅速普及,幾乎等同於拉丁美洲的「切.格瓦拉」。這還真是發人深思啊!


V for Vendetta

占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全球,在倫敦的示威者紛紛帶上了‘V for Vendetta’的面具,維基解密的發起人亞桑奇蒞臨演說也戴了‘V面具’,更引起示威者紛紛仿效戴上了同樣的面具。使得‘V面具’儼然成為此波全球抗議示威中的獨特的文化象徵現象。

V面具

我對此V面具的象徵感到興趣與我的經歷有關。我在英國求學的時候,每年11月初天氣漸寒的晚上,英國大小城鎮幾乎都會有Bonfire Festival,最後的高潮就是幾個Bad Guys(壞蛋芻像)被推出來焚燒,象徵送走一年的厄運,祈求國泰民安之意。其中通常一定會有的芻像就是Guy Fawkes。有人翻譯成“蓋伊。福克斯”其實是不對的,事實上英式英文的Guy就是「紙紮芻像」或是「奇怪、滑稽可笑的人」的意思。所以當我聽到有人叫我Hello Guy時,總讓我覺得渾身不太舒服。



英國傳統Bonefire焚燒前的Guy Fawkes原型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認定Guy Fawkes在英國原來是極為負面角色。原來Fawkes為天主教徒,與一群黨人密謀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王權。但在1605年的11月5日因為密謀以爆破的方式摧毀西敏寺,並暗殺正在上議院開會的新教英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 )而被捕,並以叛國罪處以死刑。英王為了紀念躲過一劫下令全國廣為慶祝,這就是英國Bonefire節日焚燒Fawkes芻像的由來。事實上有時候焚燒的芻像不止一個,連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也常常被做成芻像,例如柴契爾夫人、Charles Clarke也常常被做成Guys丟到火裏焚燒。

1980年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贏得空前的勝利,整個社會氣氛往右偏向保守的時代,與俄國的軍事緊張又可能引發核武衝突的時刻,V for Vendetta連環漫畫,時空設於核戰之後的英國,由於國家遭逢重大災難,民眾要求強而有力的政府應付危機,而導致英國出現法西斯化的極權政府。「無政府主義者V怪客」戴著17世紀反政府密謀的爆炸客 Fawkes的面具,顛覆破壞虛擬的極權專制法西斯政府而成為英雄式的人物。因此,當80年代看漫畫成長的年輕人進入2000年代的時候,2005年華納的電影將《V-怪客》翻上大螢幕,推波助瀾的結果,使得Fawkes所代表的V-怪客成為新的有良心與反政府的象徵。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前的長期抗議人潮

也許是代議制度的缺失,產生了許多打著民意的幌子進入議會卻只謀取自己私利的議員。英國作家Sharpe, J. A. (2005)在‘Remember, Remember: A Cultural History of Guy Fawkes Day’還曾寫道:
Fawkes說不定是唯一進入國會裡面,卻保持著自己誠實初衷的人呢(炸掉國會)!多大的諷刺!Fawkes might be "the only man ever to enter Parliament with honest intentions”.

資本主義與代議政制走在十字路口的時刻,17世紀的叛國犯罪分子,經流行文化推波助瀾一變成為了的「反專制與貪腐」英雄V怪客,面具與形象迅速普及,幾乎等同於拉丁美洲的「切.格瓦拉」。這還真是發人深思啊!



佔領華爾街 佔領101 V怪客 Guy Fawkes V面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wh&aid=577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