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年輕人在卅歲前該做些什麽?
2010/08/28 16:14:00瀏覽3080|回應0|推薦17
「年輕人在卅五歲以前一定得做的事,就是還債!」

三名目前讀碩、博士班的學生昨日現身說法,她們各自背負數十萬就學貸款,薪水扣掉生活費,全部用來還債,呼籲政府正視「青年貧窮化」問題,別讓年輕人在低薪世代愈忙愈窮。

面對這樣的新聞,我想談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其實我們都必須認知到:時代的轉變很快,每一個時代的營生與發達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在清朝末年到民國的亂世中,讀軍校、當軍人似乎是發達的好門道。原因無他,政府預算的90%幾乎全用於軍備支出。因此,念軍校當然是個分享社會上最大一塊餅的不二法門。

不過產業會有興衰。教育產業也不脫這個循環。民國47年,我的父親政治大學畢業(那時候他可是花蓮縣南部第一位大學畢業生啊)。那時候花蓮瑞穗初中的校長親自到政大學生宿舍三顧茅廬,遊說父親回花蓮瑞穗教書。費了好大的力氣將父親帶回瑞穗初中教書。
對比現在流浪教師充斥,真不可同日而語。

也許很多人也許覺得我也算是幸運的一群之一,我初出社會的時候,從事國貿業務的工作,因為自己出身教育家庭,想進入大學教書,因此我知道我非念博士不可。31歲一畢業就進入國立大學任教迄今。看來幸運平順,可是從教育產業的長期趨勢來看,教育產業的萎縮其實是有脈絡可循的。我們應該是傻傻的唸到博士然後進入大學教書的
最後一代。教育產業在台灣此刻已經進入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我常告訴現在的博士生:如果在台灣真的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去大陸或者海外求發展吧!

除了一直唸書到博士之外,我們有沒有更好的其他選擇?

我的人生歷程看似平順,
當個領固定薪水的大學老師、有寒暑假,還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但若跟我其他建國中學同學相比也未必更好。我們高中或大學同學初出社會是在1991年,那時候電子業正在迅速發展,很多同學進入電子業變成電子新貴,或創業有成(訊聯臍帶血的董事長與總經理)。也有同學變成跨國的CEO(富士通微電子CEO)。

我在大陸上EMBA課程的時候認識許多傳統行業的台商臺幹給我的另類啟發。這些大陸傳統行業的EMBA學生大多學歷不高,大約相當於台灣的高職或二專畢業。畢業服兵役之後就進入職場,當他們將近30歲的時候,已經有將近8-10年的資歷。這些傳統行業的臺幹從基層幹起一直到現在年約45-55歲,已經在行業裡面有25年到35年的經歷,變成行業裡面不可或缺的骨幹。頭銜很多都是副總、協理級別,甚至是總經理。最特別的是某上市公司的越南廠黃總經理16歲就進入生產線當「童工」,
45歲的時候已經有30年的產業經驗,並一路爬升到總經理的位置,年收入超過200萬以上。

他們的成功很多是來自對產業的長期投入與堅持,並且難更可貴的保持進修或閱讀的習慣,所以成為產業的支柱。他們的所得與收入其實與我那些一路唸書的建中、台大、美國研究所畢業的同學們
未必有太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是更好。

再談談我父親任教的瑞穗初中有一個學生叫「童子賢」。童子賢瑞穗國中畢業後到台北念台北工專,畢業後21歲就進入剛設立的宏碁公司上班,1989年29歲的童子賢已經有8年的工作經歷了。那一年他創立了華碩,寫下了一頁傳奇。

所以,我們新一代的學生唸書時間真的太長了。現在很多大學2年級的學生就已經開始補習考研究生。晃蕩到28、9歲還在念碩士,30多歲還在學校當老師的研究助理,這樣的人生35歲以前當然很難有什麼成就。坦白說競爭激烈的研究所入學考試不但沒有必要也是浪費時間,只要工作3-5年之後以在職專班的形式變得很容易,何必急於一時呢?及早進入職場,等到有需要再回到學校唸書。

我特別鼓勵我的商管專業的學生一畢業就先去業務部門磨練看看,千萬不要「畏苦怕難」,說不定可以激發自己的人生潛能。不久之前校慶回來許多畢業幾年的學生,很多人26-7歲已經是年薪百萬的上班族了。我很替他們高興。

回到那些抗議「卅五歲以前都在還債」的博碩士生,你們的人生道路其實是自己選擇的。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必須自己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別人,或是政府對你是沒有任何虧欠的。趕快進入職場,儘早從基層腳踏實地的一步步做起吧。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wh&aid=435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