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25 00:53:18瀏覽5569|回應1|推薦8 | |
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朝覆亡,滿清入主中原。一股為數甚眾的抗清拒降的明朝水陸軍官兵,在陳上川、鄭懷仁將軍率領之下,由中國南疆進入越南待機復室。無奈時間並不站在孤臣這邊,經過二、三代,這批前朝的中國人就慢慢融入越南社會,在當地娶親繁衍成了越南人。但是為了不忘本,他們自稱是明鄉人,以表明自己是明朝人。當地越南朝廷欽佩他們的氣節,尊重他們不數典忘祖,也就特別讓他們立祠祭祖,在越南傳承中華文化習俗(當時越南人用漢字和一種變形漢字叫做南nom字)。公元一七八九年,在越南西貢(一九七五年五月以後改名為胡志明市)明鄉人建立了一座「明鄉會館」,位置就在現在第五郡堤岸同慶大道上,除了越南王賜匾褒忠,清帝亦曾頒匾額為誌。近年,越南政府正式頒令,將「明鄉會館」列為國家保護的文化古蹟。 「明鄉會館」建築不算宏偉,但是殿堂、廂間、庭院一應俱全。筆者於二○○二年五月來到這慕名已久的歷史教室,正門口一副對聯這樣寫著:「明王治南天、天光日化;鄉里居越地、地利人和」道出磊落的心境和族群融合的願景。正待入門時,一位個子不高的西方老人迎面用英文問我:「你說英語嗎?」,我說是。他又問我是不是從台灣來的?我又答是,他再問說,那你是中國人了?我說當然。於是他就開始很熱心地為我介紹會館裡的一切,會館其實是一座廟,正殿供的是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的神位,旁邊供的才是陳上川將軍這些「明鄉」始祖神位。殿前一副主要對聯謂:「明聖先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亞洲同此冠裳」,可看出在歷史上,中、越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不大,曾經是不分彼此的。 在陳上川靈位兩邊的一副對聯,最能表現明鄉人的氣節,它說:「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凝視著這副字跡勁秀,被兩百年的香火薰得由金變黑的古對聯,想到當時他們心理的掙扎和那片忠貞不二的意志,令人心生蒼然!廟裡的歷史文物還有很多,例如:三百五十多年前明朝官員戴的布帽子、穿的布靴,士兵戴的堅硬竹編鑲鐵皮軍帽,都還完好地保留下來。這些冠履,即使今天中國境內也很難見到了。 正殿面前擺有幾張太師椅,那是明將開會時坐的,側廳中放著一張很大的床,床面是一整塊上好檀木鉋成的,平滑光亮,又厚又重,那是陳將軍專用的。他身後一直擺在原處,沒人敢爬過去(管理員警告,誰睡上去就會病死,不可輕試)。最不為人知的是,原來這批明鄉人曾經是台灣明鄭的部將。鄭經在三藩之亂時曾大發台灣之兵進擊大陸,後因戰事不利撤退,若干將領四散海外,禮武鎮總兵楊彥迪投奔廣南後,與部將陳上川被廣南王安置在同奈省附近,最後為廣南王所用經略湄公河下游,最後被安置在西貢〈今胡志明市〉,設明鄉會館,並留下「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對聯自述身世,以明鄉人之名傳後世。因此,「明鄉會館」雖沒有供奉鄭成功的神位,但卻有一面保管得很好的鄭成功畫像,證明這群明鄉人與鄭成功的淵源。 現在回頭來談談這位洋人「廟祝」,他今年七十五歲,作介紹說明時,習慣用法語、英語、越南語挾雜著說。他指著幾幅穿傳統服老人畫像中的一幅說,那就是他的祖父,他家姓王,他自豪地指著會館建館時,樂捐銀子人士刻在牆上的芳名錄,其中有他父親的大名。他又指著懸在高處的幾幅大橫額,他說得出哪面是陳誠副總統贈的,哪面是鄭彥棻贈的,其中一面寫著「正氣長存」,他最欣賞,要我用中國話重複唸給他聽,他則邊聽邊點頭。他說,一九七五年南越改朝換代後的初期,他怕這些中國國民政府人士送的匾額會惹麻煩,就把他們的名字刮掉,匾額也藏起來,過了幾年,才拿出來掛回原位。說到他自己,他母親是法國人,小時住在法國,接受法語、英語教育,並未學過中文。由於珍愛祖先的歷史和遺物,所以願意一生守在這裡,又可藉機盡一份文化承傳的責任,唯一的不好是這裡太窮。十幾年前,他曾去法國住了一陣子,還是捨不得祖先的靈位回來了,活在先人的榮耀下才踏實。老人看管著會館,他那廿幾歲的女兒在會館門口旁邊賣冰水,看來相當清儉,臨別我塞了一點錢給他,他謝了又謝,問他那粵語流利的女兒說,廣東話「多謝」「唔該」有何分別?現在應該向我說「多謝」還是「唔該」? 這段短短的訪問,使我體會到,自來只有尊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的人,才能獲得外國人的尊敬,忘本的人是不會有人看得起的。中華傳統文化愈經過與其他文化比較,愈顯示出它的深厚和禁得起考驗,令人敬仰。越南明鄉人和這位有洋人血統的中華文化守護神的故事,就是看得見的實證。 明鄉人 明鄉社 越南 華僑 胡志明市 堤岸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