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8 01:30:23瀏覽2595|回應1|推薦11 | |
◎全開的白玉宣,尺寸:135*70 cm。 ◎對折以後,尺寸:135*35 cm。 因為喜愛書畫,故爾學書習畫。學書須有筆墨紙硯。歐陽修〈六一論書〉云:「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歐陽修是有趣的,自己坦承字體不工,但卻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因而自我感覺良好。 自我感覺良好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寫字才有樂趣。老覺得自己的字不好,自怨自艾,久而久之,連寫字的樂趣都沒有了。就像有些人球技不怎麼高明,但穿上漂亮球衣是很重要的。我的字不怎麼高明,但我寫得快樂。平常日課一千(其中行草五百,唐楷或魏碑五百),加上每日游泳一千米,友人戲稱曰「兩千歲」,有如明代東廠的白靴校尉。 筆硯紙墨何者重要,依古人之言是筆最重要,故爾有筆墨紙硯之說。一般而言,筆墨紙是呈現作品的重要關鍵,硯反而敬陪末座。但硯可賞可玩,反而是最受青睞者。除非寫字畫畫,否則筆墨紙是無法單獨成為賞玩品的,硯則不然。許多藏硯家或玩硯者並不寫字畫畫,因為做為一種藝術品,硯是完全可以獨立存在的。 找到一張趁手好的用紙,對書畫家而言,是頭等大事。當年張大千自巴西返台定居摩耶精舍,遍尋不得好用的紙。於是找台北故宮副院長江兆申開列製紙材料、配方,倩請日本國手級名家製紙,一張全開索價台幣五百元,總計做了一千張,紙上打有大風堂、靈漚館浮水印。此紙名曰楮皮仿宋羅紋,紙質甚佳,纖維密實,在線條和墨韻上的表現,無以復加。因為此紙難得,茮原先生甚寶之,及歸道山,尚留存若干,分送眾弟子,以為遺澤之思。我的書法老師也分到幾張,但一張都捨不得用。我曾手觸其紙,無緣一用。 除了打有大風堂、靈漚館浮水印的楮皮仿宋羅紋之外,當時任教中興大學森林系的張豐吉教授,以鳳梨(波羅)皮纖維為大千居士製紙,大千居士曾在一幅畫的題字中略云張豐吉教授此紙不下於乾隆御用。上一輩人用字是很謙和的,所謂「不下於乾隆御用」,意即較乾隆御用為佳。張豐吉教授為大千居士做完紙後,將這批製紙材料封於冰箱中達三十年,至2008年始交由長春棉紙行製紙上市,名曰「鳳髓一號」、「鳳髓二號」;其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鳳髓二號」加了竹漿。我初習唐楷時,老師要我用雁皮宣練字。我買過兩種,一種較厚,正面不下墨,只能寫在背面。另一種較薄,質量不佳,有時正面可以寫,有時要寫背面。而究竟要寫在正面或背面,要下筆方知。所以有時是寫了三五個字之後,再翻過面來寫,頗以為苦。其後波羅宣重新面世,師門集體訂購,方始解決習練唐楷的用紙問題。 波羅宣不僅適合寫唐楷,由於纖維甚細,結構緊密,幾乎可以用來寫行草真隸篆各體,是適用性很廣的一張紙,唯一的問題是價格有點貴,一張索價台幣35元。其後我不論習練何體何帖,只要那天手感不對,波羅宣往往成為我的救命紙,只要取出波羅宣,我大部分時候可以找到那天寫字的手感。 雖然一張全紙35元並不算太貴,但我每月習字約需用紙一刀,長期下來亦所費不貲,故而平日練字須另覓他紙。書法老師找到台灣埔里廣興紙寮白玉宣,用以習練行草,唐楷則仍使用波羅宣,故爾有一段時間我每天習字須換兩種筆,兩種紙,頗以為苦。2009年歲杪,師門同遊埔里,至廣興紙竂試白玉宣,發現新製白玉宣有極大改善,纖維密實,可用以寫唐楷,稍稍解決我每日須換紙習字的麻煩。 但平日我仍會裁一刀波羅宣備用,當季節變化,溫度不對,溼度偏高時,筆墨紙間扞格迷失,我便取出波羅宣救命,用以調整手感。 裁紙練字是生活裡的大事,我約每三個月左右會裁一次紙,是送到學校附近的影印店請店主人幫忙裁,因為影印店有大裁刀,大量裁紙時方便多了,否則自己用裁紙刀慢慢裁,不知伊于胡底。付一點手工錢給影印店,可省卻許多時間練字。我一般情形是裁兩刀白玉宣,一刀波羅宣,平日習字以白玉宣為主,手感不佳時,用波羅宣救命。而每次裁紙時,我都會取出五到十張紙不裁,自己用美工刀或竹製裁紙刀,裁成135公分寬,35公分高的半開紙,用以書寫整通碑帖。 日前裁紙,我同樣例行性地雁過拔毛,白玉宣和波羅宣各留下十張,裁成半開大小,寫了通〈張猛龍碑〉,寫了通〈洛神賦〉,享受蘇子美所云「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之樂。 ◎我的裁紙工具真是寒傖,一把竹製裁紙刀,一把美工刀。 ◎裁好的紙依原紙摺痕,一張一張重新折好,方便寫字時直接取用。 ◎請學校附近影印店幫忙裁的三刀紙,尺寸:高35cm,寬33cm;中間是波羅宣,兩旁是白玉宣。這三刀紙正常練字的話,約莫可用三個月。 ◎用半開白玉宣(135*35 cm)練原寸〈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約千餘字,需用2.5張全紙。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