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大由之
2010/05/24 04:05:19瀏覽1144|回應1|推薦12
 



◎三方硯台配三支菸斗。




◎來張清楚一點的照片。



  十七年前,甫告別軍旅的我,重拾書本,回到學校念研究所。楊喚詩裡白色小馬般的年紀,初負笈都會,靠手上的筆寫點文學創作,換取微薄稿費度日。一九八○年代的文藝青年,一個小小的書生夢,就此展開。彼時的我尚未拜師學書,平日寫作以鋼筆為主,偶爾亦用毛筆寫寫短信或或小散文之類。記得當時在台北的文房街買了一種小羊毫筆,加了牛耳毫健,名曰「小大由之」,寫起來極為流暢,硬挺且細潤。我有時用這筆寫印稿,有時也拿來寫一公分以下的小字,因為我自己印的稿紙,格子是0.9公分。印象裡有很長一段時間使用這支小大由之羊毫筆,寫稿、寫信、改稿,均得心應手。其實說來慚愧,未曾正式拜師習書的我,其實是拿了軟筆寫硬筆字,殆毋須細表。

  結束學徒生涯,乞食講堂,一晃眼,許多年過去了。我在望五之年拜師學書,開始比較正式的寫毛筆字/軟筆字,亦因此略識筆墨紙硯之事。

  我一直覺得長方門字硯/橢圓門字硯,實在是非常經典的硯制。每次看到長方門字硯,心臟就嘭嘭跳個不停,一不小心就乖乖奉上孔方兄了。

  因為對長方門字硯情有獨鍾,所以我手邊的硯台,長方門字硯的比例甚高。看著好看,用著好用,簡直是經典中的經典。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橢圓門字硯或腰圓硯,這類硯我均視之為長形硯,以別於圓形硯或隨形硯。我在選硯時,首先考慮的是用。也許有人會覺得,如果考慮實用,手邊有個一兩方硯台就夠了,為什麼要買那麼多硯台?可硯友總有些敗家之血在脈管裡奔流,看到好硯台難免心動,於是愈買愈多。我非心如止水者,故乃有欲,看到好硯因而常常管不住自己。

  談到硯台之用,我的思考順序是質用形工。先要石質好,接著是實用,事實上石質好已包含實用的意涵在其中。至於形工的部分,就見仁見智了,像我喜歡素硯,愈簡單愈好,有時硯板甚至會是我的優先選擇。因為重視實用層面,故硯的大小乃為重要關鍵。

  硯的大小和使用習慣有關,譬如習慣磨多大的墨錠,研墨是畫圈或平推,都可能影響硯的選擇。我習慣使用二兩墨,二兩墨寬度約2.5公分,而我研墨大部分使用畫圈式。以二兩墨而言,2.5公分來回就是5公分,加上需要一些容裕度,所以可能要再加一個2.5公分。因此使用二兩墨者,硯台的理想寬度至少要有7.5公分,最好是10公分,這是為了能自在研墨所做的思考。依據黃金切割率,寛度10公分的硯,長度宜有15公分以上,對我而言,15*10公分的硯台,是我能接受的最小尺寸了。基本上,硯的大小和手的大小並非絕對相關,而與使用的墨錠大小關連性較大。我自己使用的習慣是寬度以12公分為佳,其計算方式如下:

  2兩墨寬2.5cm,迴旋需2.5*2=5cm;再加2.5cm的容裕度,故需7.5cm。硯邊1cm,兩邊就是2cm,加上磨墨的7.5cm是9.5cm。磨墨不能老碰到硯邊,左右至少有1.2- 1.5cm,加起來就是12cm。如果硯邊細,至少也要11cm。黃金切割率的長寬比為3:2;12cm寬的硯最少要有18cm長。圓硯要再加2cm的呼吸空間,故而是14cm,否則整個硯台可能都會都塗滿墨。

  小大是相對的概念,今人用英吋,古人用舊寸,唐以後舊寸約為3cm上下。如以舊制為準,有謂羅紋「七寸為珍,八寸為寶」,或可以7-8寸為依據。7寸硯即長度21公分,寬度12- 14公分,以今日來看,已經不算小了。我想七、八寸硯很可能即是古人用硯的標準,否則不會一再被提及。至於所謂小硯,個人以為或可以5寸為度,即15cm;長形硯15cm以下可視之為小,依黃金切割率,寬在10cm以下。再以寬度為基準,圓形硯小於10cm者可視之為小。大硯或可以8寸以上為準,8寸為24cm,長形硯寬度即16cm;圓形硯大於16cm者可視之為大。6-7寸硯宜視為中型硯,即長18- 21cm,寬12- 14 cm,圓形硯為13- 15cm。這是一般在書案使用最方便的硯台尺寸,所謂方便係指可以有寬裕位置研墨,又不會占據書案太多空間。書畫家使用的桌子或許大些,我師父的畫桌是100*200公分,再另置一100*100公分之邊桌於側,是我所見過畫桌中尺寸較大的。我自己平常用的書桌是180*90公分,因為是通用桌,既要用來寫文章,打電腦,又要用來寫書法,能騰挪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如果桌上置一方30公分(即古人10寸)以上的大硯台,空間便會顯得擁擠了。所以我最喜歡的尺寸是寬12-14公分,長18-22公分左右的中型硯台。以舊制而言,8寸 (24公分)以上可視為大硯,5寸(15公分)以下,可視為小硯,一般人用硯或以6-7寸(18- 21公分)為適切。

  就厚度而言,我對太厚的硯台亦意興闌珊;我喜歡厚度3公分加減1.5公分左右的硯台,看起來不會太單薄,但亦不至於太厚,顯得有點笨重。以厚薄而言,我想小於1.5cm者或可視為薄,大於4.5cm者可視為厚;1.5- 4.5cm間或可視之為中厚度,我個人別有愛於中厚度之硯。

  一般人用硯,或以中形硯為多,蓋取得較大硯容易,適用性較小硯為高;小硯雖取得容易(尺寸小,石易得,古今皆然),但在實用上總不是那麼適用。型於古硯留存至今者,以小硯居多,其原因甚多,諸如小硯因尺寸小,取得較易,但此非關喜用小硯,而是石料的限制。而鼎革之際,兵荒馬亂,小硯攜帶容易,故留存較多,大硯攜帶不易,故常毀於兵燹。有些硯友看到留存至今之硯以小硯居多,藉此推論古人喜用小硯,可能是有點問題的。數量多和喜歡是兩回事。數量多表示易得,和喜不喜歡並沒有絕對關係。

  古物留存較多者,並不表示當時數量即較多,因為古物留存並非依一定比例,諸多變數,殊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舉例而言,今日所見宋瓷以名窯為多,市井小民所用粗碗難得一見,我們很難據此推論名窯瓷器數量多於尋常百姓所用粗瓷。湖南長沙漢墓區考古發掘出一件金縷衣,曾有學者依此考據金縷衣是死人穿的,則顯然犯了過度推論的謬誤。杜秋娘〈金縷衣〉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不是清楚說明金縷衣是年輕女子穿的衣服嗎?怎麼看到一件考古發現的金縷衣,就忘了一般的常識呢?

  照片裡的三方門字硯,均得自婺源歙硯齋葉健輝老師,最大那方是金星坑銀星黑龍尾,規格:300*190*50 mm,算得上是一方大硯。但坦白說,我使用的次數並不多,前後應該不超過十次。當時何以會買這樣尺寸的硯台,說來有點好笑,不外是買方大硯台,朋友來的時候可以炫耀一番。次大的是眉紋下坑眉紋,規格:233*123*33mm,乃我平常使用次數較多之硯;最小那方也是眉紋下坑眉紋,規格:150*78*32mm;使用次數尤小,可能不超過五次。

  硯台大小,存乎一心。小大由之,各有取捨。我自己喜歡中型尺寸的硯台,取其使用方便,又不太占地方。至於大硯小硯各有支持者,實毋須求同。而我的秋毫之見,自不值方家一哂,尚祈原宥則箇。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4060478

 回應文章

莫言
乍見真性情
2010/05/25 09:46

吳鳴老師好:

拜讀手作

果是行家

談研論墨

受益匪淺

唯少書論

期多紓懷

是盼!

吳鳴(pangmf) 於 2010-05-25 12:58 回覆:

莫言兄,

一直準備寫一篇書法初旅,拖了半年多。近日諸事將告一段落,期能完成此篇。

可能對此文寄望略高,反倒一直沒有啟動,但我想該是動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