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9 03:33:01瀏覽1663|回應0|推薦6 | |
◎拐洞灣洮河右文式門字硯,規格:195*132*54mm。 等待了兩個多月的洮硯,終於遲遲艾艾地抵達我手上。 幾方洮河硯之所以旅行了兩個多月,故事實在有點長,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木盒我不會用硯。 2009年8月中旬向右文堂訂了硯之後,約莫8月18日石民兄就將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做好了,接著我在8月23日拍得水泉灣圓池硯;8月24日拍得洛水獻宝和古式為原;我請石民兄將4方硯寄到婺源請歙硯齋葉健輝兄幫我訂製木盒。4個硯盒約在9月15日完成;但我在9月10日拍得的拐洞灣淌池长方硯,適於此時寄到葉健輝兄手上,健輝兄問我是否等這方硯的木盒做好再一塊兒寄。因我9月18日到22日帶領研究生到上海大學參加研討會,其間於9月20日將走訪婺源,故爾同意健輝兄的建議。我到婺源後,曾在歙硯齋試研了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並稍稍試寫了幾十個字,但因寫字太少,做不得數。9月28日健輝兄來信說硯臺已經寄出,本以為10月初可收到硯臺,沒想到一直到10月16日硯臺方始遲遲到來。 因著一些機緣巧合,我一向使用歙硯,在使用歙硯之前,1983年秋天我曾買過一方宋坑端硯,用來寫方寸以下的小字,以及篆刻時寫寫印稿,偶爾也用來磨墨寫點散文。 1986年在業師戴玄之教授宴飲的場合,與書法名家汪中教授(時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共歡相坐。汪中教授聽戴玄之老師提到我寫點字、刻點印,建議我找一方歙硯,汪中教授說:「歙硯發墨,好用。」後來我的書法老師也說「歙硯下發墨均佳」;於是我便一直用著歙硯。在使用歙硯這段期間,我對歙硯的下發墨一直很滿意,也就沒有去想別的硯種。 2009年8月初,我在書法江湖網上看到有闗洮河硯的一些討論,覺得或許可以試試洮河硯;但因師門向來使用歙硯,從師父到師兄弟姊妹們,沒有任何人有洮硯,於是寫了一封信給盤貓兄說想去他那兒試洮河硯。盤貓兄很快地回信給我,歡迎我隨時前往體驗洮河硯。於是在2009年8月11日晚間帶著我的筆墨紙走訪盤貓兄,試研了三方洮河硯,研墨的手感和寫感均佳,回來後即向右文堂訂了一方單方體驗的硯。2009年8月18日,石民兄給我寫了一封信,要我看做好的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我隨即在帖子上回應,確定要這方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這就是我的第一方洮硯了。 2009年10月16日中午,徒弟告訴我系辦公室有大陸寄來的包裹,我要他到樓上幫我搬下來,一個大紙箱,裡面裝了5方洮河硯和一方歙硯。 仔細拆開紙箱,等待已久的洮河硯終於抵達,我將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搬到書桌,準備研墨寫字。因為新硯上有臘,我沒時間用鍋子蒸煮,研究室亦無鍋子可用,只好以800目的油石開鋒,這方油石是老前輩奕云兄特地從香港寄給我的。我在平常運動完盥洗用的臉盆裝了水,稍事打磨,讓硯堂略有澀感,以利研墨。我取出原本用來看唱頭的放大鏡觀察新硯(一支附有小燈泡的22倍放大鏡),硯堂上的絹雲母細而均勻,折光不是很強,但分布很平均。 我取出藝粟齋鳳池春墨錠,在硯堂上滴2cc水,開始研將起來。這方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的研感甚佳,沒有滑墨、挫墨之類的問題,下墨甚快,發墨細糯,約200旋墨成,墨色如油,極是艷瀲,我將硯台搬到平常置硯的書桌右上角,用平日寫字的冬狼長鋒將墨汁勻兩筆到調色盤,以備寫字之用,然後將硯台的木盒蓋上,保持硯堂墨汁的溼潤。 整理好冬狼長鋒,我開始用王羲之《十七帖》熱身,接續昨天練字的進度,寫到〈蜀都帖〉。可能因為拐洞灣發墨甚細的緣故,寫感極佳。一般寫行草時我用台灣埔里廣興紙寮生宣,取其走墨快之優點。約寫200多字草書後,改寫王羲之〈蘭亭序〉,約寫到「或困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時,勻到調色盤的墨汁將盡,於是打開硯盒,將硯堂上的餘墨勻到調色盤,繼續寫下去。寫完〈蘭亭序〉,墨汁亦已將盡。總計2cc水研的墨,大約寫500多字行草,字大小約2公分。 這方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研磨的手感,下墨的速度,發墨的細糯,寫字的手感,均不下於中上等級的歙硯。我必須說明我手上沒有太高等級的歙硯,最好的一方歙硯是老師轉手讓給我的眉紋下坑宋眉(也有人簡稱之為唐眉)。手邊其他歙硯大部分是1000-3000元等級,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我買硯的標準必須是我買得起的,而且好用;而我個人用硯的癖好是下墨中上,發墨細糯,並不強求下墨如飛。以下墨速度而言,這方拐洞灣石右文式洮河硯算是快的,但在下墨快的情況下,發墨卻甚細糯,完全符合我對硯的要求。除了沒有什麼石品之外,這方拐洞灣洮河硯是沒有什麼好挑剔的了。 ◎用來觀察硯台絹雲母的22倍放大鏡,帶有燈炮,原本是玉市用來看玉的。 ◎研好墨的拐洞灣洮河右文式門字硯,墨色看起來真是艷瀲。 ◎將研好的墨移到調色盤,準備練字。 ◎將研好墨的硯台蓋上,使研好的墨維持保溼。 ◎寫馮承素摹本王義之〈蘭亭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