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來去貓空看杏花
2009/03/02 02:36:35瀏覽2173|回應0|推薦8
 
 



◎遠山,近山,紅的白的杏花。




◎白色杏花最美,而且不會出牆。




◎杏花林最多的是粉紅色杏花。





    興外埔頭,住在廟旁的,平日大概不太會進廟燒香。住在山邊的,平日恐怕也沒啥子興趣上山。

  杏花林就在我任教的學校邊上,但我真的很少上山看杏花。平常友人來訪,不過隨意上山吃個飯,泡個茶,很少刻意去杏花林。

  其實我和杏花林的主人很熟,二十年來一直在張協興茶行買中火鐵觀音,店主人張智揚會依我的口味烘焙,算是私房茶。

  木柵鐵觀音有兩位烘茶好手,一位是張協興茶行的第二代張智揚,另一位是清泉茶坊的張清泉。我和智揚比較熟,我的朋友陳守實和清泉熟,各做各的茶。有一回我送了半斤茶給友人,友人泡給朋友喝,這位老兄興沖沖跑去張協興茶行,說要我買的那泡茶。店主人說,喝沒問題,要買,沒有。一般我都是等比賽茶結束,才到茶行選茶,因為我不喜歡一九九零年代以後,過度向烏龍靠攏的鐵觀音,那種輕烘焙的茶,怎麼喝都不像鐵觀音。所以我約莫超過十年沒有買鐵觀音比賽茶了。茶各有性,烏龍該是烏龍,鐵觀音該是鐵觀音,橘逾淮為枳,斯之謂也。因買茶的時間較一般茶友晚,故只能買茶節子。茶節子者,剩茶也。一般茶葉以三十斤為單位,參賽茶為廿二斤,因此,會剩下五到八斤不等的茶節子。我就是等這種茶節子,試喝後請茶行主人依我喜好的口味,再烘焙一到兩次。然後我再去試喝,如果可以,就把那支茶都要走。如果覺得不合我意,就再重新選茶,烘焙,試茶,直到合我口味才買茶。茶行主人當覺得我這種客人很龜毛,但二十幾年的老朋友了,也就勉為其難。我當然也不願意這樣,左右不過喝個茶,如此麻煩,何苦來哉!其實從前的茶本來就是我喜歡這個味兒,只是一九九零年代以後,茶的烘焙方式改變,我因念舊,只好辛苦找尋舊時味。

  杏花林是張協興茶行經營的農場,占地4.5公頃,路邊植滿櫻花樹,正月時節,櫻花開得妖冶,驅車經過,偶或佇足,是貓空山上最美的一片櫻花。雖然陽明山的櫻花很美,但我似乎十年只上去過一次,倒是杏花林的櫻花年年賞得。亦不必刻意上山賞櫻,櫻花時節總有朋友到訪,隨意上山吃飯或品茗,路上就看到。下車佇足流連,就算看過櫻花了。杏花倒是近年才種的,原本這裡是一片茶園,一九九三年,張協興茶行創辦人張丁頂廢茶園,種杏花,每每上山時總看到張丁頂老先生拿著鐮刀在山坡上除草,照顧杏花,年逾八十五高齡看起來仍很勇壯。有陽光的午後,阿頂伯會和三五老友,拉弦子唱歌,熱鬧滾滾。要吹牛皮的話,我可真的是看著這片杏花林長大的,因為我就是一九九三年取得博士學位,回到母校任教的,一晃眼十五年,杏花已是滿山坪。

  杏花林三代分工,創辦人張丁頂老先生照顧杏花林區,第二代張智揚負責茶葉管銷,第三代張欣柔、張依平分別開發生態導覽解說課程與DIY體驗教學,平常在杏花林茶館管事兒的是張欣柔與張依平。

  我不曾訪問過張丁頂老先生,不知道做了半世紀茶的阿頂伯為何要廢茶園種杏花。杏花在臺灣並不普遍,亦未曾聽智揚談起伊老爸種杏花有何特別因緣。或許只是偶然選擇了杏花,剛巧北臺灣沒有其他杏花林子,亦就因此名聞遐邇。人生有時不必太多理由的,蒔花種草,無非閒情,意外成為臺北一景,或非始料所及。

  一月櫻,二月杏,三月杜鵑滿山坪,春天以後上貓空,隨處可見繁花藏蕤。日前友人來訪,說要上山喝茶。我驅車從老泉里上山,行經杏花林,滿山紅的白的杏花開得厲害。適巧帶了相機,於是拍了幾張照片。有點懊惱前些時候上山,正是櫻花野艷之際,因未帶相機,未留下櫻花的身影。

  我的數位相機很老了,既厚且重,平常不太帶出門。除了旅行時拍拍風景,或者寫音樂評論時拍拍唱片封面或音響器材。一直捨不得換掉這部既厚且重的傻瓜數位相機,一方面是想買部單眼數位相機,另一方面則因這部相機乃Nikon出產的第一代傻瓜相機,全機在日本製造,第二代以後,產地是韓國或中國大陸,我對這兩個國家的產品都沒什麼信心。而且這部相機的鏡頭是玻璃,而非後來幾代的樹脂鏡頭。雖然帳面上的畫像數不如後代機種,但拍出來的色彩飽和度甚佳,也就一直用著。不過最近電池和充電器有點問題,不知是否可以買得到,因為機型實在太老舊了。

  乞食講堂,歲月悠然。草木花樹,平添幾許閒情。春日時節,且上貓空看杏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27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