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膠唱盤的故事
2009/07/14 22:24:47瀏覽6662|回應2|推薦17
 
 



◎家裡客廳音響全貌。


  命裡有許多故事,有些故事隨風落雲,船過水無痕。有些故事如香象渡河,歷久益新。

  這些黑膠唱盤曾伴我走過美好時光,帶給我美麗的音樂風景。


加強版Thorens TD 521





◎Thorens TD 521經過大改裝,軟盤變硬盤。


  Thorens TD 521是我第一部比較像樣的唱盤,引領我進入黑膠唱片的美好世界。我對Thorens TD 521的感覺就像初戀的情人,第一次知道牽手的滋味,第一次知道擁抱的感覺,是我生命裡的美好記憶,如今依舊伴隨著我,為我歌唱。我是一個念舊的人,縱使有了新歡,不忘舊愛,Thorens TD 521是我生命永遠的戀人,蘊蓄我的灰心沮喪,歡欣鼓舞,陽光和小雨,都是生命的好情。

  我的Thorens TD 521唱為經過大改造,拆掉原裝的甘蔗板底座,換為花梨木底座,重量約增加3公斤。這個底座是后里洪老闆幫我做的,原始模組是台南合笙音響落腳蔡設計的,我改了腳柱的部分,用木櫃的白鐵把手取代。此外,原廠唱盤上的連接調整螺絲是塑膠頭,多鎖幾次容易扭曲變形,好友Eric兄找人車了鋁合金的;彈簧片座本來也是塑膠,Eric兄也找人車了鋁合金的。後來Eric兄又車了銅質唱臂板,亮晶晶的,像金塊般,長寬高分別是15.5* 17* 2cm,重4公斤,掂在手上有點沈。黃銅色的臂板,接了SME 3012R唱臂,曾經接過許多不同的唱頭,從mm到mc,從Stereo到Mono,是陪伴我最久的唱盤,這部唱盤迄2009年7月仍在家裡的客廳服役,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可能會陪伴我到蒙主寵召。


黑金石Garrad 401





◎在家裡客廳服役的陳老師傳家唱盤。




◎在研究室服役的陳老師傳家唱盤。


  本來我想另外找一部Thorens TD 521放在研究室,1999年陳正雄老師還在台企行擔任顧問時,我請他幫我找一部二手的,因為彼時Thorens TD 521已停產。找了一年多,還沒有蹤影,2000年夏天,陳老師做了黑金石底座的Garrad 401傳家唱盤,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到陳老師家聆聽這部唱盤之後,決定請陳老師幫我做一部,陳老師還特別為我找到一部NOS Garrad 401。當時陳老師也做Garrad 301唱盤底座,但我喜歡黑色的Garrad 401,看起來比白色的Garrad 301威猛多了。日本發燒友喜歡Garrad 301,臺灣亦有計多發燒友受日本影響而喜歡Garrad 301,但我就是喜歡Garrad 401,特別是401的馬達比301大,看起來就比較牢靠的樣子。2001年夏天我又向陳老師訂製了一部Garrad 401唱盤,放在研究室。所以我手邊有兩部陳老師做的傳家唱盤,都是黑金石,而且都是Garrad 401。其後友人為我找到一部Thorens TD 521,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兩部Garrad 401,兩部Thorens TD 521,就是我準聽一輩子的唱盤了。

  我因為不想在家裡(或在研究室)當二等公民,所以我的兩套音響完全一樣,喇叭都是Dynaudio Contour 3.3,前級都是Klimo Merlin,後級都是Chord SPM 1200,唱頭放大都是Ensemble Fonovivo,唱盤是家裡和研究室各一部Garrad 401,一部Thorens TD 521。但人算不如天算,後來因著種種機緣,我的唱盤有了一些新的故事,這些故事有著人世的情義,一如唱片溝紋轉出動人的旋律。



胡桃木座Technics sp 10





◎唱盤底座以北美胡桃木為材料,原本是日本人請單志淵老師製作步槍槍托訂購的木料,單老師將胡桃木拼成60*55的長方形,中間再打四個孔穿過木板,用印度黑檀木貫穿,以破壞胡桃木的共振/諧振。




◎家裡客廳的Thorens TD 521和Technics sp 10,哥倆好,寶一對。


  有時音樂對我而言並不是音樂,而是故事。一個個故事,串成我的音樂生活。聲音的好與壞,演奏的精采與否,錄音是否發燒,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多年以前看到柯逸郎醫師在專欄裡提到他的Technics sp10,柯醫師說他的Technics sp10底座是林宜勝幫他做的。Technics sp 10是直驅盤,是1970-1980年代日本唱盤盛行年代的產品,其中Technics sp 10可謂是直驅盤的顛峰之作。林宜勝說這輩子祇幫柯醫師做一個唱盤,誰用都一樣。後來柯醫師這部盤轉到張典齊醫師手裡,再後來就不知所蹤了。我想,張典齊醫師應該知道這部Technics sp10的下落。但我也沒有去費心考據,唱盤不是我的,亦無須多事種芭蕉。印象很深的一段話,是柯醫師說他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把Technics sp10換成Linn LP 12。我不知道柯醫師的話有幾分可信,閱聽人亦不必以為我引述這段話是要打擊Linn LP 12,我大概不至於那麼多事。然而Technics sp10卻在我心底留下深刻印象,心心念念要找一部Technics sp10唱盤。

  2004年,蘇文鈺兄找我設計一部唱盤,我在電腦上看著文鈺兄兄畫的設計圖,提出一些修正意見,夢想著有一個屬於自己參與規劃製作的唱盤。這部唱盤由群育兄負責車製金屬部分,單志淵老師製作木頭部分。眼看著唱盤就要完成了,不意小我一歲的群育兄因肺癌轉移而蒙主寵召。其後這部唱盤繼續進行,直到2007年秋天才在我的研究室唱歌,而重轉盤為的完成更在2009年春天,這是另一個故事。

  2006年春天,好友Rudy兄到我的研究室品茗論樂。Rudy兄輔大音樂系畢業,主修聲樂,赴美取得音樂碩士學位,是一位音樂劇素養極高的聲樂家。在聽了我的音響系統之後,Rudy兄說他有一部Technics sp10唱盤,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心喜若狂,對Rudy兄說當然有興趣。一個禮拜後,Rudy兄將唱盤載來研究室送我。

  為了不姑負Rudy兄的好情,我決定為Technics sp10唱盤做一個好底座。適巧蘇文鈺兄帶單志淵老師載他試作的唱盤來我研究室試聽,談起我要做唱盤底座,於是請單志淵老師幫忙。單志淵老師是樂器製作專家,在臺藝大、南藝大和南華管理學院教中國樂器製作,是國內少數的古琴專家。我心裡想,左右不過是個唱盤底座,找這麼一位古琴專家來做,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一點。但蘇文鈺兄和單志淵老師興致勃勃,於是我畫了簡單的草圖,請單志淵老師依圖施工。這是2006年春天的事,但直到2007年5月13日,單志淵老師終於將唱盤底座送來我的研究室。這個唱盤底座以北美胡桃木為材料,原本是日本人請單老師製作步槍槍托訂購的木料,剩下一些在工作室。單老師將胡桃木拼成60*55的長方形,中間再打四個孔穿過木板,用印度黑檀木貫穿,以破壞胡桃木的共振/諧振。這個原理和製作小提琴時,面板和側板使用不同木材的道理是一樣的。唱盤的四根柱子為黑檀木,中心以不鏽鋼螺絲貫穿,將上承板的偕振導向下承板,以減低上承板的振動。腳錐和裝飾柱亦為黑檀木,塗上透明漆,外觀看起來頗為典雅。

  在設計Technics sp10唱盤座時,即將唱臂板思考進去。最初的決定是用木頭做盤座,以青銅為唱臂板。這樣思考的用意是希望將響度較大的木頭,用密度較高的青銅加以收束,獲得較硬朗的聲底,尤其是鋼琴的低音響板和小提琴的琴腔共鳴,這兩個部分是我調整唱頭的重要指標。

  原本單志淵老師用黑檀替我做的唱臂板,聲音相當不錯,我大約使用了兩個月,各方面表現均甚佳,但因響度太大(木質盤座、木質唱臂座),鋼琴的低音響板有時會轟然作響,造成解析略顯不足,以及鋼琴的舞臺線拉不出來。於是請友人Eric兄為我另行製作兩個青銅唱臂板。

  青銅唱臂板的直徑為100mm,中間挖一個75mm長,31mm寬的橢圓形溝槽;75mm長的橢圓形溝槽是給SME唱臂用的,但其寬度祇需28mm,做成31mm是考慮Ikeda唱臂需要一個30mm的圓孔,開成31mm是為了保險一定可以裝得上,而且做成橢圓形溝槽,可以避免Ikeda唱臂接別的唱頭時找不到AB點的困擾。這種通用唱臂板,到時長臂和短臂交換時,可以直接鎖在唱臂板上,不必再換唱臂板。如果兩個唱臂板都做成標準形式,Ikeda唱臂車一個30mm的圓孔,SME車一個75mm長,28mm寬的橢圓形溝槽;在使用上會比較不方便。我雖然愛玩,但本質上仍是有點懶。我設計的通用唱臂板,可以9吋和12吋唱臂都接Ikeda,也可以兩支唱臂都用SME。

  這部Technics sp10唱盤在研究室服役了一段時間,後來搬回家裡的客廳繼續為我唱歌,因為另一部唱盤的故事開始了。


銅盤座Garrad 401





◎研究室音響全貌。




◎銅唱盤座Garrad 401,看起來輕巧,實際上有七十幾公斤,搬起來要費九牛二虎之力。


  2006年8月27日,幾個平日常一起聆樂的朋友起哄,說要成立一個騎車聆樂的社團,於是在樂多日記成立了一個部落格,取名黑輪社,就此開張營業。黑者,黑膠也;輪者,兩輪也。入社者立誓無黑者補黑,無輪者補輪。

  最初是Eric兄和王兄試做了一個裝Garrad 401的銅唱盤座,在開模時未計算好銅板的厚度和四支腳的直徑,唱臂孔位亦不精確,雖然聲音不錯,但看起來不太美觀。Eric兄和王兄一直想重新設計,並且找我幫忙規劃外觀和孔位。但因為我們三個人手邊都有好幾個唱盤,因此亦不是很積極,從2006年春天一逕兒拖到2007年夏天。在某個星期五的黑輪社 Men’s talk之夜,Ray說想建立一套黑膠系統,要我幫忙規劃。我想用Garrad 401為基礎,做一個銅唱盤座,或許可以獲得不錯的聲音。剛巧王兄是做精密金屬加工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工廠(我們戲稱為兵工廠),可以幫忙處理鑄銅的部分。於是幾個臭皮匠湊合著規劃一部銅唱盤座,並以Garrad 401為機體。

  自春徂冬,自夏徂秋,經過漫長的等待,王兄終於將銅唱盤座的電腦3D圖傳給我,我修正了幾個小地方,諸如銅板的厚度,唱臂孔的位置,王兄就開模製作了。

  2007年8月下旬,我們到兵工廠試車,新完工尚未上漆的銅唱盤座芻形已具,我帶了SME V唱臂接vdH Grasshopper唱頭,Eric兄帶了Ikeda it 407唱臂接Audio-technica AT MONO 3/LP唱頭,兵工廠的喇叭是皇帝。開聲之後,我覺得聲音相當不錯,於是盤座規格定案,正式開模生產。但因為是朋友間做著玩的,我們統計好數量後,祇做朋友們剛好的需求數量,並不對外公開販售。

  由於這次製作前先用電腦畫好3 D設計圖,因此在尺寸上極盤精確,銅板的厚度,長寬高的比例,鋼柱的直徑,均仔細設計,看起來頗為輕巧,塗上黑色烤漆後,乍看之下就像一部一般使用9吋臂的唱盤,實際上是可以接一支9吋臂加一支12吋臂的雙頭蛇。本來在規劃銅盤座時,我只負責處理銅板的厚度,唱臂孔的位置等瑣事,我因為已有兩部陳老師傳家唱盤(Garrad 401),兩部Thorens TD 521,一部Technics sp10唱盤,並不想多做一部銅盤座Garrad 401。但在最後決定生產數量時,想到自己費心費力規劃,卻未訂購一部,不免心有不甘,於是也訂購了一部,這就是銅盤座Garrad 401的故事了。


當琴臺變成蛋糕





◎琴臺原本的樣子,輕巧可人。




◎當琴臺變成蛋糕,長長的故事,寫下兩位愛樂者的人世情義。


  接下來是琴臺唱盤的故事,這個故事太長,長得一些細節我幾乎都快遺忘了,如果不是在過程中曾留下一些斷簡殘篇,我真的很難完整敘述這部唱盤的故事。

  琴臺是蘇文鈺兄為我量身訂做的唱盤,歲月漫漫,久遠得我必須查我的手寫筆記,在許多橄欖綠格線筆記本裡,找尋相關記事的蛛絲馬跡。約莫是2003年春天,文鈺兄第一次從臺南到木柵山邊來看我,我們一起品茗聆樂,相談甚歡,從此成為好友。2004年春天,文鈺兄與我魚雁往還,討論自行製作黑膠唱盤。2007年8月4日,文鈺兄帶來剛完成的唱盤原型機,已是2004年我和文鈺兄討論製作唱盤的三年多以後。

  2007年8月4日,新唱盤開聲。因著馬達轉動時會發出雜音,加上我用釣魚線打的雙套結太不高明,試聽心情多少受到影響。我向好友Eric兄求救,說要去找他的令兄教我打結。Eric兄的哥哥是釣具公司老闆,規模在臺灣屬一屬二,打釣魚線的結自是如桌上拈柑。Eric兄說不用他老哥啦!他教我就行。Eric兄教我雙套結打好後,要將多餘的線用美工刀切除(不能用剪刀剪,因為剪不斷),再用打火機烤一下,一方面使線結更小,再則亦減低線結滑動的可能性。我依其法將傳動的釣魚線(防咬布線)重新打結,效果極佳。新結轉動半小時以後,幾乎完全聽不到線結卡到轉輪的聲音。待諸事就緒,調好唱頭,一開聲,發現整個聲底改變了,原本因稍微過量而造成略顯鬆軟的低頻,密度提高甚多,整個結實起來。許多樂友老愛用鬆軟的低頻,來形容低頻的好,我一直弄不懂鬆鬆軟軟的低頻,要怎麼聽音樂。低頻當然要結棍,堅若盤石。

  2007年8月4日,新唱盤開聲。其後因馬達出狀況(原來的馬達本來就不是這部唱盤要用的),於是另購日本東方無碳刷馬達AXUM540-A,2007年11月26日寄來。旋即請王兄為我製作馬達座、飛輪座、pulley與飛輪,12月11日完成,送來安裝測試。王兄製作的馬達座和飛輪座逾20公斤,極其穩定,底座下方另製作承盤,用4支螺絲頂住下方的墊子,可調整水平,且增加穩定性。擺定位之後,移動不易,極其穩固。我用兩條防咬線各自掛在pulley與飛輪上,兩邊拉力相等,帶動轉盤時,可維持軸承的穩定性。蘇文鈺兄原本的設計是用一條防咬線,分別掛在pulley與飛輪上,這樣馬達先帶動的是飛輪,可減低馬達先帶動轉盤的震動。但我為了增加防咬線與轉盤的接觸面積,故選擇使用兩條線,可增加扭力,在試聽時並未感到轉盤的震動。

  改裝後的琴臺,在我研究室服役了一年五個月,蘇文鈺兄說他的第二代唱盤完工了,取名曰「涅盤」,最大的改變是轉盤。文鈺兄用銅塊車出外部與軸承,電鍍成黑色不反光的外觀,用高壓將塑料壓進去塗了矽膠的內部,再精車軸承。這個轉盤有17Kg,直徑為33cm,較唱片略大(31.5cm)。

  2009年4月25日,蘇文鈺兄將銅轉盤自臺南載來臺北,送到我的研究室。在軸承結構上亦有所改變,軸套是在轉盤上,軸承鎖在唱盤座上。傳統做法是軸套是在唱盤座上,軸承與轉盤一體。蘇教授和朱師父將我原來的轉盤取下,裝上新的轉盤,但因結構不同,唱盤座鎖上軸承時有些間隙,朱師父向我要了平日我練字用的張豐吉波蘿宣,擠進唱盤座與軸承之間,剛好隔開唱盤座與軸承的共震,恰如無心插柳柳成蔭。從2004年春天和蘇文鈺兄討論自行設計一部黑膠唱盤,到2009年4月25日銅轉盤裝上臺,五年之間,春華秋實,琴臺唱盤的故事都快可以寫一部大河小說三部曲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擁有六部唱盤,接好唱頭的十一支唱臂,隨時準備為我唱歌(還好後來我賣掉了一部Thorens TD 521,否則手邊有一段時間可是有七部唱盤在服役)。有朋友說一部唱盤一支唱臂就夠了,弄那麼多唱盤唱臂唱頭幹啥子?我完全同意弱水三千,獨取一瓢的孤意與執著。而我的唱盤故事,並非一瓢之水,而是人情義理,歲月悠然。回首,千里湮波浩渺,卻是天涼好個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3133897

 回應文章

sophia
一笑
2009/08/02 20:14
看起來有點像瓦斯爐嘴...

Didi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from Didi
2009/07/15 05:14
Great!
吳鳴(pangmf) 於 2009-07-15 10:12 回覆:

 

說說唱盤的故事,感心人世的情義無價。

常來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