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又見清明
2015/04/06 00:39:06瀏覽1607|回應2|推薦50

  在同一年裡,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老師和父親相繼離開,至今已十五年了。父親一生安貧守道、樂於助人,是身教;老師無私教誨,賦予我新的生命。  

  十五年來,每年清明後的星期天,同學們都自動自發的聚集鹽水禮拜老師。家族祭祖則一直是由四嫂負責聯繫,相信她是有心成全,總是把掃墓時間提前在清明之前,只有把感激放在心裡。

  今年,妻要我在北上時,順道帶她到士林官邸走走,賞賞花。搭乘高鐵出發時,高雄還是豔陽高照,過了苗栗卻已是陰雨綿綿,越往北走雨下的越大,才想起忘了帶傘,下車後要先去買兩把雨傘。又想到,久旱,水庫非常缺水,下些雨,多少能舒解旱象,心中還蠻高興的。

  非常幸運的,到了士林,下了捷運,雨停了,陽光也從雲層中透了出來,是一個不冷不熱的天氣。雖然還只是上午十一點,因為我素來知道妻怕肚子餓,於是建議就近在捷運站附近的素食館料理中餐,妻點了一份簡餐,我則嚐了嚐寧波年糕,雖然簡單,味道卻還不錯,也能管飽。

  到了官邸,才發現有非常多遊覽車,很多的遊客,大多操著異鄉的口音,似乎都想來一睹蔣氏王朝的興衰,一探深宮內院的究竟。雖說遊客如織,但園區廣闊,人來人往,倒也不覺得擁擠。我和妻徐步漫遊,盡賞園區風光,累了就坐下來喝喝水,聊一聊天,真是好不愜意!當時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住在裡面,天天怕人暗殺,到處有人監看,也不過是坐高級的牢罷了。反不如小民,穿著拖鞋,到處趴趴走,要到那就到那,來的自在些。

  遊罷,信步走到捷運站,看到一間誠品書局,心想時間還早,就邀妻到書局看看書。一進門繞過展示檯,在我面前的是一本書名《走向靜默 如你本來》的書,隨手打開,看到的是:

如果有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它就不會是恆常的,且必須是早已存在的。我們以自我來達標,但是這個目標卻先於自我而存在,其內涵甚至在我們出生前就已存在,也就是早在自我誕生之前就已存在。因為我們存在,所以自我也彷彿存在。

如果我們把真我視為自我,我們就會成為自我;視真我為心智,我們就成為心智;視其為身體,我們就成為身體。之所以會造出這麼多不同的保護層,都是心念在作用。水中倒影會移動,有誰能讓倒影不移動?如果它不動,你就不會注意到有水,只會注意到在投射的光。同樣地,不要理會自我和它生起的作用,而只要去看它背後的光。有「我」的念頭即是自我,真正的「我」才是真我。(第57頁)

  巧的是,前一天信手翻閱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的《人間是劇場》,看到第201頁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證悟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儘管證悟應該是根本的地基,身為學生,你還得學著不去希求結果;那很難。郭倉巴尊者說過:「一旦你希求結果,對結果的那份渴望就是魔鬼的敲門聲。」 這裡的「魔鬼」當然不是外在的什麼東西,而是一種障礙。在禪修或任何你所做的事情上渴望結果就是目標取向。記住《心經》所說,無所得、無所失……不增、不減……。

這其實意味著證悟不是一種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倘若將證悟標示成一種「結果」,它將會妨礙你;相反地,證悟基本上是徹底解開所有糾結。到達二地無非就是解開初地的結,接著你拆解二地並到達三地。當你打開十地的結,我想那就可稱為「證悟」。它不是一種結果,它是你的本質的一部分。事實上,結果取向是主要的障礙之一,它不僅是一種障礙,而且會吸引障礙。事實上,尋求結果就如同一塊會吸引障礙的磁鐵,它讓你的道路騷動發酵,產生極為強烈、經久、非常細微難以察覺的障礙,就如同酒一樣。

  這不禁使我想起二十幾年前老師的告誡:「你修行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希望有一個結果。」我雖然時刻放在心上,然限於根噐與習性,總不免落入同一窠臼中,深感慚愧!

  每年清明掃墓,家人總是先在祖宗靈位之前上香、獻上供品,一起念誦阿彌陀經、往生咒和佛號等,回向堂上祖先後,再上山掃墓。清明節能夠讓家族所有的人聚在一起,懷著感念,不忘根本,真是非常有意義的民俗節日。

  往年去探望老師,總是在清明後的星期天,今年因寺方只開放四月四日與五日(清明)兩天,所以大家決定在四日見面,拜完老師後,再到師母老家聚會,檢討一年來修行的成果。由於,一直熱誠接待我們的師公(師母的老父親)已於去年捨報往生,今年是由師母和金生、金華兩位師兄接待,讓我們還是有回到家的感覺。研討之前,汪師兄帶領大家念佛回向,希望老人家往生極樂世界,品位增上。特別感動的是,汪師兄特意選用老師所譜的佛號,讓大家一邊念佛,一邊感念老師的恩德。由於真誠,大家還是能感受老師的護念加持,也更加清明無慮。

  大家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禮拜供養,持名意想。常住慚愧,常住懺悔。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在我的心底繚繞,久久不能散去。

  清明剛過,又見清明。

謝謝放下所謂解脫自由

  一般來說,當我們「想要獲得」解脫時,就不可能解脫;然而,如果我們可以放下「想要證悟」的概念,解脫就自然來到。因此,我們不應緊抓著解脫自由的概念不放。僵化固執地抓住任何見解或信念,通常只會導致更多的痛苦,我們可以從今日世界看到許多活生生的例子。

  即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時候會渴求某個東西渴求到不肯放下這個念頭。不管那是一件物品、一個人或一種心境,不管那是什麼,我們企求著,但它就是那麼遙不可及。於是,到了某個終於完全放棄和鬆手的時刻,我們反而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

  同樣地,當我們終於放下了要獲得解脫的種種努力,當我們可以單純地放鬆和赤裸裸地經驗自己的情緒時,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終於能體驗到那恆時皆在的解脫自由。從金剛乘、大圓滿和大手印的觀點看來,當我們可以認出自心本性、本覺,並坦然放鬆於此本性時,就毋須追尋所謂的解脫自由----證悟自會來到。在這一生,這是可能發生的。

  這些法教清楚地提及,除了「這一念」之外,再沒有別的可讓我們禪修了;除了當下之心沒有其它任何對境可幫助我們產生無念或離念的境界,也就是非概念、非二元智慧。同理,除了直接地、赤裸無遮地體驗情緒的真實本性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達成離念的境界。當我們體驗到此非概念的智慧時,是超越希望和恐懼的。我們有什麼好希望和恐懼的?真正的解脫早已在那裡,在這體驗之中。沒有希望也沒有恐懼時,就是我們所稱的解脫自由,而這就是我們透過禪定中陰的修行所獲得的。

(離死之心p158)

昨天參加社區旅遊,至竹山紫南宮時,接到一位師兄傳來的簡訊:

『師兄,清明的覺性,和意念的造作,是不能並存的,是嗎?』

『松嶺寶藏,P32頁』

當時即刻簡單回復:

『是的。

所以我們常會以抑制念頭來達成這種效果,但是抑制念頭卻是以自我為出發點,所以必然是無效的。

一般只有兩種方法:

1.一捨再捨,捨之又捨,捨至不能再捨。

2.面對生命,全然接受。

修行絕對不可以心急,要勇於嘗試(探究),或許有一天會心甘情願。』

之後又傳了以下文字:

『除了探究自我,直到擺脫自我,回歸自性外,我記得老師說過「心即眾生,可令心量廣大;數息觀心,可得解脫。」

與你分享共勉』

(記於2015.04.18)

無心可安乃得安也

104.06.22回復同一位師兄以下文字:

面對真實的自我,不急不躁,不驚不懼,不疑不慮,當下一念,不論善惡,唯一了知,日久純熟,或當有個入處。

願互為善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22027075

 回應文章

濃情~文章“下方”點開播放器聽音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24 13:33
親你一下
然生(panda07) 於 2015-04-24 17:58 回覆:
順心如意!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6 21:33

鳶飛魚躍心自由

^^

然生(panda07) 於 2015-04-06 22:19 回覆:

感謝鼓勵與分享

並祝

清明常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