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3 00:35:49瀏覽679|回應0|推薦0 | |
三、歸鄉路斷絕 李陵戰敗投降的消息傳回漢朝後,滿朝文武譁然!當初,在陳步樂獻圖的時候,對皇上高唱「聖君有知人之明」的騎牆派,開始風吹兩面倒,議論起李陵的種種不是。 而本來在李陵誇下豪語時,對李陵頗為欣賞的皇帝,這下子就完全暴跳如雷了。起初,他認為以李陵的膽識,應該可以打勝仗,正好輔佐戰功平平的李廣利,讓李廣利可以風光的加封晉爵!沒想到,這個如意算盤失算了,李廣利兵敗如山倒,幾乎全軍覆沒;而李陵更是被俘,簡直是丟大漢天朝的臉。更可惡的是,既然兵敗了,為何不像韓延年那樣戰死? 於是,他把李陵的母親、妻子、弟弟、孩子……等都囚禁起來,逃回長安的李陵舊部也都悉數被捕下獄。這還不夠,皇帝還在朝上問群臣:「你們說,李陵該不該死?」 「當然該死!」 「李陵應該自殺,他卻無恥地降了匈奴。」 「他根本就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傢伙!」 「……」 顯然這樣一面倒的說法無法完全讓皇上氣消,皇上指向在一旁默默無語的太史令司馬遷:「你說,李陵這樣不忠不孝,朕該如何懲戒他?」 司馬遷倒抽了一口氣,他深知此言一出,福禍難料,但還是勇敢地說出口:「臣認為李陵對士兵非常愛護,平時常以殺敵報國爲最大志願,可說有國士之風。如今不幸戰敗,一些不曾冒過一點危險的大人先生,卻在一旁議論紛紛,挑剔他的過錯,令人感到很痛心。他這次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還深入到敵人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直到弓盡糧絕才停止。雖然是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麽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一定有他的想法,臣認為他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什麼!?」皇上大怒:「你這個糊塗史官啊!你說的這是什麼話?他沒有錯?當初他自信滿滿地要求以寡擊眾,說要分散匈奴的兵力,分擔貳師軍的負擔,結果呢?他辦到了沒有?……還有,居然厚著臉皮不肯死!說什麼將功贖罪?朕看這是你跟他串通好的說辭吧?……你竟然敢幫他說話,難不成你跟他有所勾結?特地來當他的說客的?」 司馬遷還來不及反應,氣呼呼的皇上也根本不想再聽下去了,就命人將他拖下去治罪。 被送到獄所的司馬遷,從一介文官變成待罪之身。獄吏察覺出皇上對這件事情很不高興,心想可千萬不能輕饒了他,於是判他個「欺君」之罪。按照漢律,這是死刑。如果想要免除一死,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出錢贖回自己的性命;另一條路就是接受腐刑(宮刑,割除生殖器)。 司馬遷家裡窮,出不起錢,只好接受腐刑,堂堂一個讀書人,卻成了太監,所受的屈辱之大,可以想見。而會遭到這樣大的懲罰,不過就是幫李陵說了話。自然,那些在皇上跟前唯唯諾諾的朝臣們,即使有人想幫李陵說話,看到司馬遷的下場,就變得更加噤若寒蟬了。 過了一陣子,皇上冷靜下來,開始後悔當初派路博德當他的後援,又誤信路博德的上書是出自李陵授意,因而讓李陵草率出兵……,「如果,我能讓他準備得充裕一些,結果說不定會大大不同。」然後,他又想:李陵恐怕真的不是要投降,而且當時的情況,他也的確是孤立無援。「說不定,他真的想進入胡虜之地,為我獻上單于的項上人頭呢!」 這麼一來,皇上又想著李陵的好處了,他認為李陵不失為一個鐵錚錚的漢子,而且如果他今天留給他一條生路,日後李陵必會感激涕零,為漢室立下更多戰功!於是,他下令放了李陵的家人,也放了李陵的舊部。甚至,在兩年後,派李廣利、路博德、及遊擊將軍韓說兵分三路進擊匈奴,同時派常敗將軍公孫敖乘隙深入匈奴腹地,要與李陵來個裡應外合,誅殺匈奴於不備。 沒想到,李廣利等三人與匈奴一接觸就大敗,要怎麼與李陵「裡應外合」?而司馬敖這個人更是靠不住,不僅根本沒有見到李陵,也根本沒有到達邊境,他走到半路就逕行折返,還回報說:「臣等抓到一個匈奴兵,他說李陵根本不是詐降,是真的投降了。現在,他還幫著匈奴在訓練軍隊呢!」這幾個人為了掩飾無功而返的敗績,就這麼陷李陵於不義。 向來性格猜忌、反覆無常的皇帝,聽到了這個未經證實的讒言,馬上信以為真,把原本冷靜下來想通的事情全都拋到九霄雲外了。他勃然大怒:「這個李陵,果真是個叛將!辜負我大漢天威的恩澤!」一怒之下,他下令把李陵全家都殺害了。從此,李陵被貼上貪生怕死、不忠不孝的標籤,李氏家族在長安城的名譽掃地,他出身的隴西地方,都以身為李陵的同鄉為恥。 然而,朝廷、鄉人對李陵的誤解,比起在遠方聽聞家人的死訊,卻無法飛奔回去搭救的巨大遺憾,對李陵而言,後者毋寧更為椎心刺骨。 「為什麼?」得知家人全遭屠戮後,李陵哀痛逾恆,他想不通,皇上難道不明白他「留此有用之身,待他日立下奇功,還朝後或能還我清白」的心跡嗎?那些四散的步卒,難道沒有任何一個回到長安,足以幫他說明這一切嗎?難不成,皇上就這麼急著處決他的家人,連一點時間、機會都不願意給他嗎? 想起含辛茹苦、撫養他長大成人的寡母,總是告誡他不要侮辱了門風,要挺起胸膛來,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男兒事業!……從今而後,他是再也聽不見了。……向來不讓母親為他操心的李陵,心就像要撕裂一般,「天啊!我是個不孝之人,是我害死了母親!……」 其後,漢朝與匈奴又交好,互派大使傳遞和平訊息。李陵見到漢使後,劈頭就將心中的疑問一吐而快: 「我為漢室率領五千步卒力敵上萬匈奴兵,也算立下一些戰功,只因後來得不到救援才失敗的。我自認盡心盡力,有哪一點負了漢室?為什麼要殺我全家?為什麼?」 「皇上聽說你幫忙匈奴訓練軍隊。」使者說。 李陵愕然,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這是天大的誤會?還是有人惡意的讒言?竟是這樣空穴來風的消息,輕易地葬送了他家人的性命……!就算現在釐清,又有什麼用呢?死去的家人無法復生,說什麼……都太晚了。 他說:「幫匈奴訓練軍隊的不是我,是一個叫李緒的傢伙。」他的語氣沒有憤怒、沒有悲哀,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更深刻的痛。 漢使張大嘴巴,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李陵站起身,幽幽地說:「也罷!就這樣吧,我不會為難你,也不會為難漢室。只是,從此以後,漢朝皇帝、長安城再也跟我沒關係了……」他轉身離去,留下一臉錯愕的漢使。 太纏捲環繞的仇了,李陵不知道害他家破人亡的這筆帳該算到誰頭上?是信口胡謅的公孫敖?是寡情寡義的漢室朝廷?還是…… 他最後沒有採取對漢朝的報復行動,畢竟那是他前半生生活成長的所在,但家仇不可不報!於是,他派人殺了李緒,畢竟,這個投降匈奴於先,又在單于面前成為紅人、甘為匈奴效勞、完全背棄漢朝的李緒,雖然不是誅殺他全家的直接兇手,卻也間接害死了他們。 斬斷與漢朝的關係後,李陵接受了單于的安排,娶了單于的女兒,單于並封他為右校王。雖然單于非常欣賞李陵,認為他是一個有智慧的勇夫、壯士,然而,與另一個投降匈奴的丁靈王衛律不同,他選擇遠離匈奴的權力中心,遠遠地帶著匈奴公主避居北方,除非有大事,否則不會入朝商議。 而即便入朝商議,他也選擇不直接參與戰事,這最後一點原則,直到多年後,才在匈奴和漢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會戰中為匈奴「效勞」——李陵被安排協同一名匈奴大將軍圍攻漢軍,不過最後匈奴軍一無所獲、原封不動還朝,李陵終究不願真正成為回過頭來攻漢的叛將,那些牽扯不清的冤仇,他還是決定放下,永遠保留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諷刺的是,這場無功而返的戰爭中,他將和漢軍會戰的初戰地點,竟正是與匈奴的最後一戰,並最終導致他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的的戰地:浚稽山。這是否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