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東依士 王獻華
72‧烏梅粥
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全國各地均產。用烏梅煮粥在《聖濟總錄》一書中有記載,是用烏梅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的功效。
適應症:
胃脘隱痛、燒灼口乾,食欲不振、舌紅苔少、久瀉、久痢、便血、尿血、夏季煩渴多飲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症、慢性腸炎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烏梅 15~20 克,加水 200 毫升,煮至 100 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 100 克,紅棗三枚,冰糖適量,再加水 600 毫升左右,煮為稠粥,早晚餐溫熱服食,夏令稍溫食之為宜。
論治解說:
烏梅味酸,人人皆知,傳有「望梅止渴」的佳話。因味酸則以酸澀為用,斂肺止咳,澀腸止瀉之功,以治肺虛久咳,久瀉不止之症,與粳米冰糖紅棗為粥,酸甜可口,大凡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其胃酸分泌不足,均可引起,胃脘隱痛,嘈雜納穀減少,食欲不振,舌苔光紅,烏梅與粳米相合,酸甘化陰,養胃益氣,生津開胃,胃液得復,酸度增加,則症自除。
烏梅粥原方出自宋朝《聖濟總錄‧卷第 190 ‧食治門,食治大腸諸疾》中。「治腸風下血,煩渴烏梅粥方。烏梅,椎碎七顆,粟米淘淨,不拘多少。上二味,以水八合,浸一宿,去烏梅,取汁煮粥,每日空腹頓食之。」所謂「腸風下血」是指大便帶血而言。
烏梅極酸,而「蛔得酸則伏」,故為安蛔良藥,因蛔蟲而致嘔吐腹痛之症,用烏與粳米煮粥,不加冰糖,頻頻食之效果亦佳。
現代研究:
本品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成分,有顯著的抗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並能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並有抗蛋白過敏的作用。
注意事項:
烏梅粥用於止咳、止瀉、止痢,只適用於慢性久病患者,對於急性瀉痢,感冒咳嗽者不宜用。
73‧常山粥
常山為虎耳草科落葉亞灌木黃常山的根。用常山煮粥在《肘後方》一書中有記載,是用常山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截虐和中的功效。
適應症:
各種類型的虐疾,尤其是體虛老年久虐者。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酒製常山 5~10 克,洗淨後,溫水浸泡二小時,加水 200 毫升,煎至 100 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 50 克,白糖適量,再加水 400 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每於發虐前二小時溫服。
論治解說:
常山苦辛微寒,入肺、心、肝經,功專截虐袪痰,古雲:「無痰不成虐。」本品辛開苦泄,既能吐胸中之痰水,又能行 . 下之痰飲,故能袪痰截虐,為中醫沿用已久的截虐專藥。與粳米為粥,對老年體弱的久虐,以及成人的各種類型虐疾,均為適宜。然而常山有小毒,服後往往會引起噁心嘔吐,與粳米煮粥後,既可避免這一副作用,又可扶正以袪虐。經臨床使用證實,常山粥不僅可以控制虐疾症狀的發作,且有退熱作用。
現代研究:
本品含有多種生物鹼,其中主要有常山甲、乙、丙三種,為互變異構體。藥理證實其生物鹼,對間日虐及三日虐均有良好的抗虐作用,甲、乙、丙三種生物鹼均有降低血壓,抑制心臟和擴張血管的作用。
注意事項:
1、常山應到中藥店購酒製常山,生常山有催吐作用,服後易嘔吐,不宜煮粥吃;
2、懷孕婦女應忌食。
74‧浮小麥粥
浮小麥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麥未成熟的穎果。以水淘之,浮起者為佳。本粥在《衛生寶鋻》一書中有記載,是用浮小麥和糯米加水煮成,具有斂虛汗、益脾胃、退虛熱的功效。
適應症:
病後氣虛自汗,陰虛盜汗和神經性多汗症,及肺結核,慢性肝炎等病的潮熱,夜間盜汗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將浮小麥揀淨雜質,漂洗後曬乾,炒後研為細粉,每次取細粉 20 克,先用糯米 50 克,加水 450 毫升左右,煮至米開湯未稠時,把浮小麥粉調進粥中,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視米花湯稠為度。每早晚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浮小麥甘平,歸心、肝二經,與糯米為粥,既可益脾胃,又能斂虛汗,對病後氣虛自汗,陰虛盜汗及汗出過多症,有很好的療效,且藥性平和,便於長期堅持服食,特別是對肺結核、慢性肝炎的潮熱、盜汗症,長久服之,效果尤佳。《衛生寶鑒》中說:「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念湯調下,頻服為佳。」浮小麥止虛汗,民間早有這種習慣,群眾中流傳者「若要汗不出,請吃浮麥粥」的順口溜,並喜用糯米同煮,其斂汗效果更好。
現代研究:
本品含多量的澱粉和維生素 B 等,藥理證實它有較好的止汗、調節神經的功用。
注意事項:
若無浮小麥,用小麥皮(即小麥麩)代替亦可。如在本粥中加入黃 .10 克左右,則對氣虛自汗者效果更好。
本文只提供資訊不負責醫療行為, 為確保安全,最好在醫師指示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