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典音樂之~布蘭詩歌:簡介(喇叭別開太大聲)
2010/05/25 20:40:23瀏覽5493|回應11|推薦61

奧夫:布蘭詩歌(班奈迪科特布爾倫之歌) 

為管弦樂團、獨唱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兒童合唱團;以及成人四部混音合唱團而做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Songs from the Benediktbeuren)

For Soloists (Soprano, Tenor and Baritone), Choirs of Adults, Children and Orchestra

這些詩歌,是我從著名古典音樂清唱劇《布蘭詩歌》的開頭及末尾歌曲,所得到的靈感改寫而成,也許只能算是半原創吧。

平常喜歡聆聽這些充滿人生各種七情六欲的旋律音符,加上我自己最近遭遇到的諸多落差極大的事件,再再都讓我遇到靈感泉源徹底枯竭的未有感覺,於心理諮商時,也察覺出自己的思維出現厚重的極度焦慮現象,導致影響到工作與生活,所以數天前曾經在一念之間,把自己部落格四年來累積的兩百餘篇文章,全部隨著淚水與詭譎微笑,踹到地獄最深處去,現在稍稍冷靜了(其實還是激動的很),就恢復創作,同時讓「含冤而死」的文章,挑選幾篇我自己比較滿意的重新上傳。

《布蘭詩歌》也是創造出風行全球之「奧福音樂教學法」的德國二十世紀現代作曲家:卡爾奧福,根據學者在慕尼黑附近發現的中世紀手抄本內的文字,受到音樂之神的點撥而譜曲,該闕戲劇於公元一九三七年首演,更被音樂家本人,認定是自己最出色的作品:《勝利三部曲》(Trionfi)的第一部,然而其餘兩部《卡土魯斯詩歌》(Catulli Carmina)以及《阿芙蘿黛緹的勝利》(Trionfo di Afrodite)卻極少演出,錄音版本更是奇貨可居,幾乎沒人注意;以至於無數樂迷都以為,奧福就只寫過《布蘭詩歌》。

古典音樂歷經十九世紀後半期以內容篇幅龐大、情感豐富到有時過於矯揉造作,曲風相當華麗的「後期浪漫時代」,以及多取材自東歐或中亞民族神話故事、民謠或傳說,加以裝飾成五線譜的「國民樂派」之後,隨著歐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落幕而開始進入更加多元、更加難以理解、同時極度考驗演奏者功力的印象樂派。在如此氣氛之下,《布蘭詩歌》無異是反璞歸真的典型代表,由二十五首詩歌(其實只能算二十三首,因為開頭與末尾的音樂歌詞完全相同,第六首只有音樂而無歌詞)交織而成的篇幅之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添加多餘的裝飾音,而是全部以單一旋律線作為主軸,所以充滿了極度旺盛而原始的生命力,相當具有野性情趣。

享譽國際的《布蘭詩歌》全曲總共至分為序曲及三大主要部分,分別為序曲「命運,世界之女皇」(Fortuna Imperatrix Mundi、第一橋段「春天」(Primo vere)、第二橋段「在酒館裡」(In Terbana)以及第三橋段「謙恭的愛情」(Cour d'amours);以及兩個小橋段:「在原野上」(Uf dem anger)、「女英雄與海倫娜」(Blanziflor et Helena)。在現代樂派的曲風與結構裡,很少由打擊樂器、銅管樂器取代弦樂器擔任主角,然而這首清唱劇就是佼佼者。

附帶一提,清唱劇跟歌劇最大不同,就在於清唱劇沒有繁複的舞台佈景、角色造型、肢體與臉部動作,而是從一而終地都站在原地演唱曲目,最多只增加一位類似旁白的角色,針對劇情與故事變化作出應有的補充解說,俄羅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ie Prokifiev 1891~1953)援引歷史上實際存在,且響叮噹的首任沙皇:伊凡一世而譜寫的清唱劇《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就是採用種說書人的詮釋手腕。我也有這張CD,但內容全是俄文,聽到現在也才旁敲側擊的知道,旁白朗誦中常常出現的「馬斯卡巴」,其實就是「莫斯科」的俄語發音。

其實《布蘭詩歌》歌詞的寫成年代(公元十一到十三世紀,網路上說法非常分歧)來看,這些如同中國《詩經》一樣,絕大多數無法考證作者究竟是誰的打油詩,所使用的古拉丁語、古法語或古德語等文體及用詞遣字,均是相當不入流且卑俗,以現代眼光來說,就是髒話、鄙語乃至於黃話連篇的不成文塗鴉,許多都從歌詠賭博、牛飲、追求男歡女愛,以及享盡感官歡樂的世俗言詞,多少可以看到,當時被要求絕對禁慾的修道院修士們,藉由極度揶揄的筆觸來反抗宗教道德。

最後,或許有文友會問,《布蘭詩歌》的中文名稱是怎樣來的,因為其原名「Carmina Burana」不管怎樣發音,都跟漢語翻譯八竿子打不著一邊。其實中文名字本來就是直接從拉丁文轉變過來,其中Carmina就是「歌曲」,至於Burana則是這些手抄本發現地點的古名:班奈迪柯特布爾倫,當地又有歐洲天主教世界裡,歷史與地位都非常重要的分支:本篤教會(Benedict)所屬的修道院,所以寫成《布蘭詩歌》可說名符其實且相當忠於原味,更是《布蘭詩歌》別名「班奈迪柯特布爾倫之歌」的原始由來。

由於六年多以前就開始接觸這堆不聽古典音樂,恐怕也會深深被鋼鎚敲擊或活塞運轉期的打擊節拍,以及如同蒸氣火車啟動運轉的汽笛鳴放,感到回歸最原始的先民樂音的深沉感動,我將依序把得自這首清唱劇的靈感全部轉變為詩句,再跟大家分享,首先就是《布蘭詩歌》最廣為人知的開頭與閉幕吟詠:〈喔,命運!〉

您試著體會看看,背景音樂所傳遞出來的低音大鼓重擊,以及成人四部(高音、次高音、中音與低音)混音合唱團,由遠而近且時而呢喃、時而聲嘶力竭的情緒轉變,是否真代表了「命運」的無情與不可捉摸?請文友們期待,這些改編詩歌,就從下篇文章開始發表!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skarterenov1976&aid=4065817
 引用者清單(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tracy's sho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期待
2010/05/25 22:54

你的精采"命運"詩歌分享

這布蘭詩歌聽來不陌生

讀你的介紹才對它有多些認識

謝啦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oskarterenov1976) 於 2010-05-26 14:45 回覆:

感謝崔西造訪,同時留下寶貴足跡。

其實我們每天都活在古典音樂營造的環境裡,

舉凡電視廣告;新聞、戲劇或電影背景音樂,

無一沒有它們的存在,只是不知道明稱罷咧。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