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師出家門
2013/06/19 15:28:24瀏覽458|回應1|推薦12

堂弟媳出自“一門多傑”的教會門第,自身又是菲大傳播系畢業,一對小兒女於是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時下十分時髦的“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幸運兒。

堂弟夫婦倆將家中的客房改造,佈置成帶著彩虹色彩的可愛小教室。任職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堂弟媳更毅然辭去工作,當起了孩子們全職的“在家教育”老師。

年輕的堂弟媳平日里不僅要為孩子們預先備好教案、定時授課,更要近距離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爲喜好,然後上網咨詢,為他們報名參加各類幫助“開發潛能”的才藝、興趣班。“積極主動地參與家庭聯營的群體活動是訓練及加強孩子社交能力的最重要環節。”堂弟媳在跟我談“在家教育”時說。

擁有美國長春藤大學音樂博士頭銜的孩子們的阿姨為他們教授鋼琴樂理,華文教育由外婆擔綱… …小姐弟倆遠離了生長在馬尼拉的孩子天天必承受的煩惱,在溫馨熟悉的家庭氛圍中與父母親人愉快地互動、學習、成長。

“在家教育”(或稱:“在家自行教育”homeschooling)是指不進入正規學校教育系統,而靠著家庭與社會資源的授課方式學習。而選擇這種“非主流方式”來吸收、學習知識的,除了少數資賦優異的“天才兒童”,多數則是因為家庭條件、教育理念以及宗教信仰或學童自身有不得已的需要。

英國著名經典浪漫小說家,分別寫了《簡·愛》*、《呼嘯山莊》、《荒野莊園的房客》的勃朗特三姐妹就是因為家境貧寒而學業不繼,不得已一再輟學,在家彼此互教成才。

擁有上千項發明專利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辦人愛迪生,早年曾正正經經地在一所小學讀過三個月的書,後來因爲老師總是用其名字的諧音戲稱他“addled“(怪僻)使得愛迪生的母親憤而將兒子領回家自行教育。

史上作品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著作的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以典雅“花仙子”系列詩畫聞名的畫家西西莉.瑪莉.巴克,卻是因為自身的心理或生理上的問題而選擇在家教育。前者因為性格太內向,後者則因患有癲癇症。

有些人則是因為特殊的專業需求而令他們不得已排除正規教育而選擇在家教育。比如美國著名的網球名將威廉姆斯姐妹、得過五次世界花樣滑冰冠軍的華裔選手關穎珊,以及好萊塢影星威爾史密斯也因為要配合正在演藝界嶄露頭角的一對子女以及自身的工作形態而為兒女們選擇在家教育。

美國“師出家門”的名人還很多,總統就有好幾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和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以親切的“爐邊談話”溫暖人心的羅斯福總統,直到少年時代都沒進入過正規學校。華盛頓由本地教堂司事、家境富裕的羅斯福卻是由自己的母親在家教育。

據説德國在十六世紀,最先創立了公立學校。由官方資助興辦並授權管理的公立學校以低廉的學費或完全免費的方式平等地向所有的國民敞開大門。這種以公平教育機會來逐漸縮小貧富差距、消弭階級鴻溝的辦學理念當時也為歐洲乃至西方各地區的仿效和跟進。

也是在那個世紀的1640年,由殖民宗主國西班牙的引入,菲律賓也有了第一所公立學校──聖菲利裴.奧地利大學。儘管這所只開辦了三年的“短命”公立學校後來被遠在馬德里的西班牙政府關閉了,但資料顯示她可能是亞洲最早的公立大學,比北大的前身,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京師大學堂”還要早將近兩百五十年。

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學術界已由公、私立學校這部雙頭馬車引領著,熱熱鬧鬧地奔馳在工業大革命的康莊道上。科技和文化知識在這場大革命中猶如當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將人類社會的巨輪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由於公立學校系統打造了義務教育“有教無類”的劃一平台,政府的教學規範、強迫教育法規和一系列相對應的考試制度也紛紛出臺。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益發自視清高,而公立立學校則故意地世俗化了。然而,本質上兩者又同樣是按部就班地批量生產畢業文憑生的工廠。學校成了刻板教學的複印機和升學考核的守門員。加上近年來校園風氣和治安已成了家長們揮之不去的夢魘,於是人們開始掂念起那些懷舊電影中孩子們在家授課的淳樸年代。

美國法律並無規定適齡兒童必須到正規學校接受教育。也就是說,在家教育在美國是自然合法的,也很普遍。美國各州都有針對在家教育的規範和對施教父母的審核規定,比如家中父母至少一方必須全職在家或必須持有相關的資格認證等。坊間亦有許多與在家教育相關書籍和聯盟指引。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一個月前剛將自己六年前(2007)開發創辦的微型博客Tumblr11億美元的天價賣給了雅虎並繼續留任執行長的大衛.卡普就是好例子。這位在紐約上西城長大,下個月才滿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十五歲中學沒畢業就輟學在家。由任職理科教師的母親監護,在家自行教育。大衛.卡普自學電腦軟件程式和日文,原本是為報考名校麻省理工大學作準備,如今卻因爲他的優異表現被列入此校雜誌《科技創業》最新一期“全球最傑出創新人士”的名單中。

台灣的在家教育和大部份地區一樣是屬於“特殊教育”範疇的延伸。國民教育法中明文規定可讓家長為兒女選擇受教方式。在家教育必須事先申請,過程中要求家長擬定教學計劃書並指出學校也有責任提供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目標、能力指標並提供諮詢參考資料。在家教育的孩子必須接受學校檢驗,卻無資格參加高中免試升學。到了法定年齡(高中)就必須回學校上課。

不久前獲選為傑出志工「親善大使獎」的十五歲女孩陳慧潔,來自宜蘭一個有四個女孩家庭,父親原是建築設計師,十多年前回台灣宜蘭五結鄉傳道。慧潔平日常參與父母牧靈扶貧,八歲時就發起同齡孩子每天節省一口午餐,為獨居老人送餐服務,七年來從不間斷。每年暑假還為弱勢兒童籌款並多次獨自策劃募款音樂會為飢荒的東非籌款。小小年紀具備了超齡的創意和能力。

代表台灣前往美國華盛頓領獎歸來的陳慧潔現在常受邀到學校演講。對著下面比自己大得多的大學生們陳慧潔從容地侃侃而談,還熱切地反問:

“你們有夢想嗎?”

一位聽過陳慧潔演講的學者事後由衷地感嘆:如果我們的青少年都可以被教育成這樣,那台灣的未來就不需要擔心了。

香港政府在“入學令”《教育條例》中乾脆將定奪在家教育的權力交給了教育署常任秘書長來作定奪。

不久前,香港自由撰稿人張惠侶主動給教育署傳了一份為自己分別為四及六歲女兒申請在家教育的電郵,得到了教育署官員的關切並接受官員協同相關學校代表的現場家訪。最終得到了肯定,並循官員指令,每半年進行一次這樣的檢驗性探訪。

巧的是,2000年有個情形類似、結果卻迥異的案例:當時一位不滿香港教育制度而將女兒留在家中自行教育的男子被教育署以“強迫入學令”發出“最後通牒”,差點成為第一個因違反入學令而被控告的家長。

中國大陸在《教育法》《義務教育》中明確規定:所有學齡兒童都必須在體制學校中接受教育。然而,今年四十七歲的的北大校友張喬峰卻放棄高薪,當起六嵗兒子的家庭教師,引起話題。張喬峰還在網上撰文,與網友分享自己在家教子的心曆路程,更打算籌辦一所小規模的“美式家庭學校”。

對此,《光明日報》時評毫不客氣地直接說:“在家教育”不合法、不可取。

反觀菲律賓,這裡卻有十分適合“在家教育”生長的氣候和土壤,蓋因這裡的文化根源和教育體制基本上以美式教育為標準。與美國學制一樣,幼稚園至高中課程,分十二年完成。教育部規定高中畢業生指定統考“國家中成果考試”(NSAT)也是參照美國SAT的基準考試而來。NSAT的結果只用來衡量學生所學是否達標,並不影響高校的錄取。

國內所有高校的門坎考試,都是以不同大學各自獨立制定的“高校入取考試”(CEE)來定奪。就算一個孩子從學前到高中都選擇“在家教育”,將來考本地高校甚或直接申請美國高校也顯然不是問題。政府因為教育資源短缺,也願意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在家教育。在家教育的孩子透過聯營,也可以參加各學級的升級考試。如今坊間有許多相關的組織、團體可以為在家教育的父母提供相關的教材和支援。

再從大環境看。菲律賓治安問題每況愈下,漫長擁堵的交通路況也使得每日的上下學如噩夢相隨。菲律賓的中小學校考試的壓力雖不比中港台大,但學科五花八門,功課量大(尤其是華校)也很累人。加上熱帶氣候多災善變:剛剛才烈日曝曬炎熱難當,下一刻突然就大雨傾盆一片汪洋。孩子們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在上下學路上,尤其在颱風頻繁的季節,揣測和等待教育部停課的公告更需要費心操盤:漏了、遲了,都會讓接送孩子變成一場進退兩難的災難

還有一項足以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人文“特色”──菲律賓有為數不少的家境優渥並受過高等教育的“守護媽媽”(華人更甚),幾乎甚麼都不必干(因為家裡有幫傭和司機)僅以每天接送孩子為主業。這些年輕媽媽的學識和智慧,一定不比學校的老師差,卻將過多的精力浪費在等待孩子放學和跟老師計較孩子的分數和名次上。

不過,話説回來。讓孩子“在家教育”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責任感,父母雙方都要有一致的理念和價值觀。這項既要敢冒“自食其果”之險,又要經年累月不斷付出的“希望工程”,並非是每個家庭和父母都可以默契十足地堅持打造下去的。

小堂弟媳說,她會堅持下去。

年輕的母親要以自己的信念去培養孩子,讓他們在人生的收穫季節裡會因自己是“師出家門”而驕傲。

圖片來自網上。


《傲慢與偏見》為簡·奧斯丁所著,夏綠蒂·勃朗特寫的是《簡·愛》。

感謝網友看雲指正。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ngcathy&aid=7753013

 回應文章

秋笛
homeschool
2013/06/21 17:56
我的外孫子也是個homeschooler, 三歲的時候到正規學校去,由於他吸取能力強,老師交了一遍他就會了,所以經常站起來走動,後來我女兒就把他留在家自己教,看他的課程內容,倒是很豐富的。女兒幾個朋友的孩子也是homeschooler, 他們經常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也能體驗團體生活的樂趣。足感心耶
杜鷺鶯(ongcathy) 於 2013-06-21 23:53 回覆:
homeschooling,任重而道遠,向這些有勇氣擔當的父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