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90129 《金剛經說什麼》第三堂課 <善現啟請分>之二
2010/02/14 03:16:30瀏覽1506|回應0|推薦20

引用文章990129 《金剛經說什麼》第三堂課 <善現啟請分>之一

990129 《金剛經說什麼》第三堂課 <善現啟請分>之二

31.      p47……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這個點我跟各位分享過一次,    我們人在禪定的時候,不管你是行住坐臥都可以,就如同一杯混雜而攪拌的水,當你慢慢的定下來之後,上面越清澈底下越混濁,所以得等混濁部分全部沉澱到底的時候,上面才是清澈的、不動的,所以這些過程你必須知道,你在靜坐的過程中,你越想清靜,底下的、深層的煩惱越浮起來,那怎麼辦呢?當你認定這是「入定」的一個必然的過程,你懂得了事情的真相,那麼你就不再起煩惱了,你能夠深切的知道這是入定的一個過程,想要清澈就必須有一段時間是混濁的,那麼你的心就會定下來,你知道這個原因是過程就定下來了!當我們的心沉澱下來,不再起煩惱時,我們稱作「井中老泥」。

32.      p47一個英雄可以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也

就好像我們現在在這裡上課,小朋友在旁邊做他的事情,你要不要起煩惱呢?如果你的眼睛瞪著他又起煩惱,那麼你就沒辦法降伏其心,只能夠說他做他的,我們說我們的,你的心才能夠降伏下來!那你降伏的了之後,你就「」下來了、就「」下來了,他是他,我們是我們。

33.      p48……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你是你,沒有用。

這裡講的就是要「契心」、「契理」,甚至要「契機」。

34.      p48……『汝今諦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諦』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諦聽」兩個字就是---身口意合一

身口意合一的時候就無分別相---即是「淨心」。為什麼呢?佛所說的不是只有經典,祂還有「法性的對流」,所以如果你沒有身口意合一,是不可能跟祂相契的,不可能契入佛所說的「實相」。

35.      p48善男子,善女人……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

如果照他這樣講,「世尊」說完眼睛又閉起來,那……接著是什麼?就是祂示現「實相」,你相契了沒有?當須菩提「願樂欲聞」高興的正等著聽的時候……「世尊」已經說完了!是不是?

「達摩祖師」上座之後,祂就已經在說法了!是不是?祂上座前「走過來」,不就等同「入城中『乞食』」之意嗎?準備上座的時候,「」在那裡,上座之後就「坐」在那裡,不就是「行住坐」嗎?祂已經說完了,下座了,準備要回去休息了!是不是?也是一樣啊!祂只是話說回來只是把中文翻成英文;把印度文翻成中文這樣的差異而已,在這個地方---「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意在深淺

已經說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經說了,但你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因為你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你不知道!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你身心已經微細了,你就知道了嘛!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怎麼講呢?「身口意合一就叫做『瑜伽』」,那這個後半段還要講嗎?就是他這樣講的時候,就已經體會到了,所以「唯然」。

就是因為後面這一段---「世尊  願樂欲聞」,所以把前面的這一段給忽略掉了!後面還有後續的,怎麼說呢?「願樂欲聞」就等同「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的起端一樣,其實在前面這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ㄧ切苦厄」、「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已經說完了,你不懂嘛,我們再來往下說……就是這樣子。

36.      p49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這邊用白話文講好像不太對,聽起來怪怪的!但是這樣講人家看得懂,但看得懂、聽得懂,不一定了解祂(金剛經)真正的意義在哪裡!所以我重新再回到前面來看---「善咐囑諸菩薩 善護念諸菩薩」已經跟你講清楚了嘛,所以你從那個地方

「觀照覺知」→ 身心的微細  身口意合一  進入「瑜伽」→ 與「世尊」相契金剛經的「實相」,就是這個樣子!

金剛經中說什麼法呢?不就是教我們「離相清淨」嗎!是不是?如果你不懂,往後的部份再一步一步的解說,說了要你發心要你佈施要你離相要你入無餘涅槃,這中間總共分四個位階:以滿恆河沙、滿大千世界、碎為虛空、無量阿僧祇來細訴空間相與時間相

經中以「滿七寶」佈施。佈施什麼東西呢?大部分的經典都解析為心態就是「三輪體空」。我們以實修角度來講「七寶」,那七寶是什麼東西呢?是有形的七寶嗎?不是耶,若是有形的七寶,他的功德力當然不大啊!我說七寶在我們人的身體裡面,如阿彌陀經中所說:「、、、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極樂國土」,就是清淨。「七寶池」、「八功德水」,就是身與心,以自身的功德證量來佈施,你做到了嗎?---沒有。

(無量壽經所說有形七寶: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而有形七寶是為助道品,七寶內中所隱含的微細能量,可開發色身的脈輪;

無形七寶」所指的是有形七寶所開發出來的七個脈輪如下所述:

海底輪(紅珊瑚)腹輪(黃琥珀)心輪(綠琉璃)喉輪(藍瑪瑙)第八輪(白硨磲)第九輪()第十輪()。是佛學上性的實修著力點;與道學的相為輝映,道學上的,是臍輪『』、眉心輪『』、頂輪『』,意為『神意相通以丹為本。』) 

廣邀有心道友共同探討圖騰奧義之六- - - -十二脈輪表解

http://blog.udn.com/omhon/843682

金剛經中說的四位階如下:

第一個位階,「以滿恆河沙的七寶來佈施」指的是,以娑婆世界的恆河沙來譬喻空間相的「---即是「我相第二個位階,「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佈施」來譬喻空間相的「---即是「人相」。第三個位階,「以虛空碎為微塵之七寶」來譬喻空間相的「---即是「眾生相」。點、線、面即是構成空間相的要件,我、人、眾生相亦即是如此

第四個位階「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劫世界七寶佈施」無量阿僧祇即是「壽者相」是「時間相」。此「四個位階」的時空譬喻,也是《心經》裡面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的四階功德證量的譬喻。

所以《心經》跟《金剛經》講的是一樣的東西,也是「四階」,都是要我們離相,不管是哪個位階,你都可以離相;不管你是哪一個位階,都可以成就,那你依著成就的角度來講,是依著什麼來成就?就是「離相清淨」。

所以前面這個地方講懂了,後面這些,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了!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與佛菩薩相契了」,跟各位再提一次!

我們今天有在討論說:

《楞嚴經》是「身、心」相契而入的「定」;

《楞伽經》是「靈」相契而入的「定」,

那另提到說,這兩個「」跟「自性的大定」一樣嗎?

話一講完,當下身心就與「過去七佛」相契,從第十輪下至心輪,同時覺受

整個現象就出來了!答案就這麼樣!不必說!

我們人有七個脈輪,以「心輪」為主,底下是三惡道,上面呢?從「心輪」是「人」,慢慢的上去、轉換,越高越鬆、越高越殊勝,七輪貫串之後,出現第八輪,第八輪就是「二乘」,「二乘」離相之後,行「覺他」,第九輪出現就是「菩薩」,第十輪就是「覺行圓滿」,我們講就是「如來」。

「十脈輪」叫做「十法界」,那「十二脈輪」呢?這個成就之後,你依然要離相,當你捨離諸法,覺知「諸法是空」的時候,就能夠發大願、大慈悲,度所謂的「修羅眾生」,在「修羅眾生」這個地方,更無怨無悔的發願,就能夠度「金剛地獄眾生」,「十二脈輪」是這樣來的!是我個人的體會,是也?非也?

你們以後再慢慢相契!因為目前還沒有人講「十二脈輪」,但是上次「孫00在拜師的時候,在心得報告中提到---有人假設說「十四脈輪」是如何?

我們也有這個理論,「十四脈輪」的現象也都出來了!就是我們上次拿給各位看的「十四脈輪 十四無畏」的現象!

所以這樣一個修行上的次第,我只說我修到「十六個次第」即「十六個脈輪」及「有五根金剛杵」而已,大概就是這樣子,其他的就不講了! 

其他的脈輪能不能再上去?各位慢慢去學習!

我是從「鬆身法」來的,你們也是從「鬆身法」可以成就!

37.      p50……南無是皈依,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陀這一位佛……

說到這,跟各位分享一個例子:我去埔里兩次、台中一次,都碰到修了一、二十年的修行者,專念「阿彌陀佛」,他們跟著師父教他們念「阿彌陀佛」,結果念到最後,眉心輪的地方都有一塊肉集中在那兒,摸也摸不到、甩也甩不掉!

我只問他一句話---你「阿彌陀佛」怎麼念?

他說:就「阿彌陀佛」啊!

我說:好,請你加上兩個字---南無」。

他說:「蓮池大師」說不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剛開始不能淨信的人,需要念「南無」兩個字;淨信了之後,「南無」兩個字要去掉!

剛剛好他講的是「離相」之後可以這麼做,我們都「住相」沒有辦法「離相」,怎麼可以把「南無」拿掉呢?拿掉之後反而念頭集中在眉心,但是你要告訴他「南無」兩個字是做什麼用的

是「恭敬」、「皈依」、「淨信」(南無http://blog.udn.com/temmypp/1882339)

那他就能夠離相,如果你不告訴他「南無」兩個字的意義,他依然是「著相」,不管是念三個字、五個字、七個字通通都是「著相」!就是我們要把那個道理講出來,讓他理解,這樣子一講之後,才念了五分鐘的「南無  阿彌陀佛」,就解開了十幾年,眉心的一個結,五分鐘就解離了!

在台中「秋山堂」的時候,一位出家師父也是一樣,他非常的莊嚴,但就是念「阿彌陀佛」也是十幾年了,沒有辦法得力!手伸出去的時候問他有沒有氣感?

他說:「有,很清楚」。我手收回來之後問他有沒有氣感?他說:「沒有」。

原因在哪裡?他必須要有一個引,要有人牽線,他才會走路,就這麼回事情!

後來我也是問他是怎麼念?他也說是念「阿彌陀佛」!我說那你能不能多念兩個字---「南無」。我說「南無」你知道嗎?他說:「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就是「皈依」啊!」對,他很清楚,他知道「南無」是「皈依」,但是要用什麼心呢?「恭敬心」,是不是?「恭敬心」皈依之後「淨信」嘛,不是嗎?他更快,轉個念頭,通了!他說:「我現在感受到你身體的氣耶!」,此即是由「我相」轉入「人相」再轉入「眾生相」,如果我們真的有邪念的話,嚇都嚇死了,他們一定會趕快逃走!點破了之後,他清楚了,週遭的人哪個氣場怎麼樣他都清楚!就這麼回事情!如果以「禪宗」來講,這個叫做「棒喝」,敲一下讓你清醒!

修十幾年了,有功力啊,怎麼會沒有?只是不知道怎麼用,因為不知道怎麼把他引出來,所以就幫他引出來。那這樣到底是我幫他還是他幫我呢?

我跟各位講,是他幫我。他讓我見識到說,原來一個修持那麼久的行者,只要你找到方法就可以運用,非常理想!他同時也告訴我說,修行上來講如何「入體」?如何「由體出用」?所以「發心」很重要,你要發一個心、發一個願很重要!

38.      p51……真要唸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身體,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亂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剛剛在講「善護念 善咐囑菩薩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的時候,法師就契入了,所以坐在他旁邊的同修可以感受到一片祥和、一片定,說不上什麼,就是很安定、安祥,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聽一聽就入了,就是這個樣子!

39.      p52……有一種定境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干。

 

這個就叫做「楞嚴大定」。

40.   p52……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

這個譬喻之意是如何呢?「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就是你入定了之後,「所有的相」通通在那一剎那之間「」掉了,所以我們叫做「前念已斷 後念不生」,中間這個就是「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那一剎那之間的覺受!

41.   p53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處。等於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這邊跟我們的方法不太一樣,我們是說要各位「鬆開---鬆、鬆到不能再鬆還得鬆,他這個地方是從「」開始,是把一個混亂的現象停下來,是「由動而靜」;我們是「由靜而動」把內心的平靜,放在「鬆身法」裡面→「寓靜於動」,這是「動禪」,比「靜定的禪」更難修!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要各位在上了階段之後,不需要再反覆重來一次!

我們是由「」中取得「禪定」;他們是由「」中取得「禪定」。

由「定」取得「禪定」還得經過「動」的這一關,我們是由「動」---「寓靜於動」,所以不需要再一次去重複那個現象,直接過了就過關了,所以你在生活之中,能夠隨時隨地不管外相如何變化你都不受影響,這個叫做「楞嚴大定」。

二六時中你都沒有休息,但是你的內心都一直處在平定、穩定的狀態,不需要刻意的找一個時間地點讓自己定下來。

42.   p53所謂『定』,等於小孩子玩的轉陀羅,最後不轉了,它站在那裡不動了,這只是個定的比方。

(陀羅)不是不轉,它是外轉內不轉中心的定,所以我們「太極九曲鬆身法」教各位的「心法」---就是「中定」。

「中定」是從哪裡來?從身心結合→離相。

身心結合再離相是一種方法;身心離相再結合也是一種方法。

但是「身心離相再結合」會比「身心結合再離相」要來得「細密」。

先離相再結合會比較「細密」。

43.   p53中文有一句俗語:『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

這種情況在「法」裡面,叫做「求不得苦---永遠都不能滿足。

44.   p53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舖都不行了,何況其他。

有一次「王00」去參加「法界寺」的「八關齋戒」,怎麼睡也睡不著!後來乾脆不管它了!結果這一睡,睡到隔天,然後他得到一個心得:「原來打呼聲也是一種加持---就是你的心不著相了,所有的「逆緣」就變成「逆增上緣」。

當你不起煩惱了,所有的現象通通都是一種加持力 

45.   p54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們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可以瞭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剛剛講的「愣住」確實有他的道理,你「愣住」了的時候,其他危險都不知道了,這又一點類似我們修「禪定」的一個「假定」,什麼叫做「假定」?就是你「攝心一處」的時候,入的一個假定,你是把那個現象攝住了,而無法同時覺知外在的現象及危險,這不是真的定,真的定是「楞嚴大定」,定中心不動,但是你的六根攝受通通清清楚楚,而且你知道危險來了怎麼閃!而不是危險來了你卻渾然不覺!

46.   p54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

 

我們練「鬆身法」好像也有這種感覺,學到今天十幾年了,慢慢都不見了,越晚進來的越精進,越早進來的越遠離!

47.   p56……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

我常常跟各位講「以鏡映物」,我們就是那個「」,當東西拿走了之後,鏡子是清淨的、空白的,要學習能夠離相

48.   p57……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就好像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實相般若波羅密多經」祂講的「三毒六根清淨位即是菩薩位」

心經心解() 觀自在菩薩

http://blog.udn.com/omhon/1099126

三毒---「貪嗔痴」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淨位即是菩薩位,這句話怎麼回事呢?

自覺覺他之身心次第(十一) 大清淨境

http://blog.udn.com/omhon/2518412

就是我們在講的當下,在還沒有起心動念的當下,它是清淨的。就跟我當初在測試「禮敬諸佛」的時候,怎麼「禮敬諸佛」?想也想不到「諸佛」到底有多少?不知道。有一天,一個合掌「南無……不見了底下沒下文了,不知道要「南無」哪一尊?就不見了,結果現出來---十方三世(滿時空)一切諸佛!原來是這樣!當你無念,祂一切具足;當你有念,祂只是「一」。所以你要禮敬諸佛,就一個「南無」……空掉了,一切就現出來了!

現出來有兩種現象---一與無量。

禮敬諸佛 http://blog.udn.com/omhon/2441068

我是一,諸佛是無量,怎麼禮敬?當然相契了之後,佛無量我也是無量,無量諸佛是唯心所造,是不是這樣呢?因為你剛剛起了一個念頭「南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377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