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2 23:03:10瀏覽1020|回應0|推薦13 | |
引用文章達摩大師悟性論 4,達摩祖師論集四【破相論】 http://www.suttaworld.org/ancient_t/dmjs/dmjs4.htm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 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 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 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 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 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 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 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缾內燈光,不能顯現。 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 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 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 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 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 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 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 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 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趣。 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 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 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 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 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 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 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 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 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 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 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 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 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 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 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 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 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 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 三斗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 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 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 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經其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溼, 不食穀麥糠麩,不與(牡-土+孛)ㄅㄛˊ牛(母牛)同群; 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 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 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 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 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 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 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 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 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 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鍊身中真如佛性, 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ㄓㄜˊ言功德? 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 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 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 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 希望福報,云何得? 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 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 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 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 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 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 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炷, 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 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 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 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 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 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 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 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 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 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 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 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 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 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 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 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癡,常為惡業, 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 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 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云何? 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柳、五者淨灰、 六者蘇(月+高)、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 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 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 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 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 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 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月+高)通潤皮膚。 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 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 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 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 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 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 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 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 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如壍壍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 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 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 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 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 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 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 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 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 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 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 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 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 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 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 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 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 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 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 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達摩大師破相論終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