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邵音杵杵──讀魏清德〈水社化蕃擣石歌〉有感
2011/09/18 13:54:19瀏覽404|回應1|推薦7

邵音杵杵──讀魏清德〈水社化蕃擣石歌〉有感

 

水社蕃人自太古,不識黃金教歌舞。長年生長潭水邊,庭前一石臥如虎。聞說息聲罷獵時,木杵舂撞成曲部。我來浮舟過珠山,便途來訪蕃人聚。老蕃頷首發一聲,十一蕃婦整步伍。老者二人攜圓筒,九人木杵各一柱。小大修短卻不同,短者並肩修比櫓。兩頭頗巨中纖腰,徙倚石畔紛環堵。攜筒老婦坐土階,以筒叩地擣無數。其時石上忽聞音,錯落琤琮若風雨。空潭寂寞曉雲流,若聽彈琴出瑤圃。暗泉低咽欲無聲,凜烈秋風變徵羽。舂罷復歌歌復舂,歌詞別選新樂譜。我聞歌詞意惘然,但覺清冷徹肺腑。問蕃何為作此歌,蕃言此歌君聽取。即今孱弱不足論,亦嘗興師揚我武。此是山中奏捷歌,手斬仇頭破強虜。歸來置酒首棚間,合社歡呼動眉宇。自從彈指百年前,克沐皇風就安撫。可憐文野判天淵,為免低頭甘受侮。生女被人買作妻,蕃男漸多鰥魚苦。男多女少子孫稀,零落僅存廿餘戶。我聞蕃語心駭然,畢竟桃源非樂土。一朝外患從天來,驚破蕃歌聞鼙鼓。嗟哉既往宜為懲,君不見天道循環還易主。勿令後人哀後人,世上強梁安可怙。

──魏清德〈水社化蕃擣石歌〉

 

  一讀到詩名中的「水社」時,親切感油然而生。那是一個大家「嚮往」,尤其是陸客「非去不可」,而我卻三不五時到訪之處:日月潭水社。在埔里讀書,網友為我們學校取的綽號是「日月潭大學」,只因車程不到二十分鐘。像是「行灶咖」一樣,日月潭就是離我們那麼近。

  而我們也知道,日月潭即是邵族的居住地。過去美麗的「逐鹿傳說」:邵族人遇見了一隻大白鹿,於是從阿里山一路追隨,追到了日月潭時,白鹿卻消失了,意外的是族人們發現了日月潭的好山好水,於是就此定居。在日月潭大學就讀,我當然也知道「邵族」,但是我們知道的邵族只是「伊達邵」如此而已。日月潭兩個重要的碼頭即為水社與伊達邵,水社目前有高級飯店、星巴克、觀光市區,自然與邵族一點關聯也沒有。想要認識邵族,得走訪一趟伊達邵。但是此詩寫的竟是水社的邵族風情?於是我才恍然原來在一九二二年的那時,邵族不只是在伊達邵。這也難怪初讀詩句「男多女少子孫稀,零落僅存廿餘戶」覺得納悶,難道當時的邵人已經是少數族群?原來作者僅指「水社」的邵人,不包含伊達邵在內。

  雖然我時常去水社與伊達邵,但其實我去的是觀光市集,而非部落。今年暑假隨著中研院民族所才有機會進入到邵族部落,並且在部落上課,對於邵族才有較深刻的認識,而且我認為這個迷你的部落充滿著潛力。十月初,我將再度到邵族上邵語的課程,或許這也是種族群的緣分吧。

  「我來浮舟過珠山,便途來訪蕃人聚。」寫道作者乘舟至拉魯島(Lalu,也是涵碧樓所使用的英文名稱)拜訪原住民。由於是實地的走訪,所以對於原民文化,作者刻劃尤其細緻。距今已九十年了,其實也幸虧作者記錄,我們方才能瞭解邵族文化,尤其是邵族杵音更可謂世界文化資產。

  另外,在文化面的表現上,也呈現了出草文化:「此是山中奏捷歌,手斬仇頭破強虜。歸來置酒首棚間,合社歡呼動眉宇。」在此句可看到房子前有專門置放「人頭」的棚子,聽來驚人駭怕,然而在九十年前的當下,卻是有其保衛的社會作用以及建功的榮譽;除此之外,此詩也呈現了性別的面向:「生女被人買作妻,蕃男漸多鰥魚苦。」男女比例失調,姿色好的女性往往被買為妻子,男性居多數,卻始終無妻無子。人口數本已夠少,如此傳承的問題更是十分危急。

  此詩約四百字,相當長的篇幅是一個族群文化的縮影。彷彿走進時光機,我們看見了九十年前的邵族。不過是一個世紀內的事情,文化卻富有極大的變化。如今我們原住民已不再出草,許多文化也日漸轉變。讀完此詩,看見了過去傳統的文化,我想如何傳承將會是當下重要的課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lcmak&aid=5651114

 回應文章

咖啡豆
~
2011/09/29 09:14
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