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7 10:11:22瀏覽2012|回應0|推薦12 | |
典範價值的混沌與斷裂,需要新的修復與移轉 書堆裡盡是學問 讀過不代表有學問 我們家書很多,都是自己買或是有意義的贈書,年中整理房子,不得已忍痛清掉很多,留下的就真的捨不得丟,多買了兩個大書櫃,讓書比較有較佳的歸屬存放處。 這些書我都曾讀過,許多書還會記錄買書時間及落款,我的筆名『蒔影』,從學生時代就用到現在。 買了書讀了書,真能夠變成長期記憶的,寥寥無幾,但讀書這件事,就像文化涵養一樣,雖然記不起來,但大腦好像會有一些神經元,記得這些痕跡,只要常常召喚它,讀書這件事情,才會變成學問,才能培養出自己的文化能力。 整理後發現,我也留了一些傳記類的書,有政治人物的傳記,有西方名人偉人的故事,還有民國人物英雄事跡等,這些都是有關『典範』(paradigm)的書籍,有助自己的正面人生觀,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領悟成功的劇本。 但我的書櫃內,還有一部分書籍,是跟競爭力有關的,例如行銷祕笈、英文學習書、管理學等相關書籍,這些書在書局裡比比皆是,西方的翻譯書或語言學習書充斥在書店書架上,目不暇給,尤其教你賺錢及職場致勝術,常會是暢銷書,各種理論都有,就看您信不信它。 傳記書是往內求的,告訴您追求物慾、權力的背後,價值觀與自信心才是成功的關鍵;財經行銷等書籍是往外求的,讓自己的個人品牌或事業版圖不斷擴大,成為經濟上的成功者。 當然,也有結合兩者的傳記書,例如賈伯斯或王永慶的傳記等,他們是財富與理念上雙修的中西人物。 但值得觀察的是,現代的人到底還看不看傳記書?哪些傳記書才會讓人感動?哪些名人故事,會比較真實的讓人感同身受,而不像歌功頌德的文宣品。 『真實』與『平民』才容易記得住 當我要推薦給我的小朋友或學生觀看時,我最容易解釋,最快讓他們理解的,也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文本到底是什麼? 知識有『知溝』,世代有『代溝』,但真實平民故事卻是最無需解碼的文本,最具新聞性的人物傳記。 當小孩與我們一同去市場買菜時,我如果告訴他,阿姨很了不起,他賺的錢都去幫助別人,小孩子一定會懂,也會覺得阿姨很偉大。 我不用講太多,我在市場情境裡,導引出來的劇本結構,很容易讓小孩感受『她』的故事。 我推薦書籍的兩個要素,就是它要是『真實』的,而且它要是『平民』的,因為『真實』是『美』與『善』的開始,『平民』才有戲劇張力,才會讓人看到不平凡。 因此,傳記書會不會從當代偉人風逐漸朝平民化的人物移轉,例如陳樹菊的故事,她的財富就是她的無私奉獻,她對一般人的影響力,恐怕超過這些偉人傳記故事。 『傳記』故事是否也像美國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 (Thomas Samuel Kuhn)所帶動的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概念一樣,『偉人』的影響力慢慢弱化,『平民』的不平凡故事,才是傳記故事的新典範。 坊間有許多名人食譜、名人瘦身、名人養生、名人成功術等,從名人的影響力或粉絲出發的書籍,滿足了核心讀者群的好奇心,有娛樂的效果,也有商業的利基,因此,大行其道。 但『名人』光環除了娛樂與商業上是一個加值與風潮外,它真是社會文化裡的『核心』角色嗎?他與一般平民之間,是加深兩個世界?或就是平民代表? 就像『傳記』裡的偉人一樣,名人的品味與選擇,對真實平民之間的影響力與關聯性有多大? 當名人在政治場域裡聲嘶力竭的訴求一種理念,或是在購物台口沫橫飛的推薦產品時,形成台灣奇特的名人『叫賣』文化。 『叫賣』是早期傳統的街頭江湖謀生方式,『包子、饅頭、肉粽』,叫賣辛苦錢得來不易,但透過媒體放送的名人『叫賣』,無需遮風躲雨,忍受風寒,最後卻能領通告費及荷包滿滿,脫離真實的『叫賣』文化,如何能讓一般人相信『所言為真』! 或許有些婆婆媽媽或忠誠支持者,很善良會相信名人叫賣,但我一點都不信!而且,我還可以分析『叫賣』背後的成本結構。 再去翻一翻值得推薦的那些傳記書,偉人(名人)的平民作風以及與平民之間互動的真實故事,才會一直流傳到現在,至於權力競逐與金錢爭奪,流不進讀者的心坎裡,最多就是笑看一個名人精彩的人生故事罷了! 『範』在移轉,『平民』早就是主角,只是很多人看不清罷了! 還有哪些事?開始在典範移轉呢? 12年國教的活化教學與學習革命..... 電影金馬50年後,李安式的格局與小而美的氣勢...... 政治選舉中新舊世代要交棒?還是老將重新出發..... 王馬紛爭後,政治人物該有的新風範..... 食品安全裡『良心』與『黑心』的重新認證..... 媒體轉型與新媒體的時代,媒體存活的新法則...... 金錢外交與活路外交,經過甘比亞斷交的交叉點後,外交的新出路.......... (筆者部落格文章期許固定每週一、三、五刊出,其餘時間,想寫就寫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