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2 05:18:04瀏覽2550|回應4|推薦31 | |
舞台下才能聽到真正的掌聲!
原本不認識羅智強,只知道他是政治上馬英九的幕僚,最近辭職下台,臉書裡看到他的文章,於是,想試看看加他當成臉書朋友,看成不成功?也不曉得自己怎麼點的,反而點了追蹤他的文章,他變成我唯一追蹤的人,隔沒幾天,他真確認加入我成為臉書朋友,為了感謝他『理』了我,我還是要幫他加加油,打打氣! 臉書多了一個政治界朋友,有個好處,不會錯過第一手消息,因為,平民後的羅智強,每一個發言或文章,都可能是一條新聞,社群媒體的時代,臉書就是一種媒體,臉書的私密及來自生活裡內心真正的觸動,這才是真實的新聞,尤其對名人而言,面對媒體鏡頭說話,必須適度藏著真話,面對臉書的發文,它包裹不了假話,也藏不住真話,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羅智強說他辭職十天,也病了十天,他說:『生病,是一種休息的好理由,不止身體在休息,也讓自己的心思與精神進入一種潛眠的狀態。』他更說,自己辭職的太過轟轟烈烈,面對各種支持鼓勵的聲音,他卻像半關機狀態,想把自己在物質上封閉起來全面的休息,他在『遠見全球精英論壇』發表的『媒體聽不見的聲音』文章,同步在臉書裡讓好友們分享他的心情與心境,這是他成為平民後的所感所思,在媒體無情批判後,他回到真實生活裡的小確幸,感受人性的溫暖與加油聲!
馬英九也曾經轟轟烈烈的辭職(政務委員),辭職後他每天清晨就在住家旁的公園附近跑步,曾是大力掃黑的法務部長,卻沒有申請隨扈人員,筆者當時跟著他一起慢跑,馬英九穿著超短短褲(註:我也跟著買了一條,但每次都被老婆唸太短了!),做完暖操後,他跑在公園內、街道旁、仙跡岩階梯上,有各種認識不認識的朋友,給了他加油與鼓勵聲,看見一群學生上學,他除了回應打招呼外,他還得停下來簽名,當時,我也跟著停了下來,那個景象,我好像就變成他的隨扈,有外國媒體就等在公園內,要專訪他談時事,馬英九這個平民身份,沒有讓他閒著,反而更多來自民間的力量,發出推動他往前衝的力量。
就在筆者接任採訪中心主管職務後,由於我必須更提早前往公司調度,我的跑步中斷了,而我原本擬用媒體名義邀馬英九一起去採訪香港九七回歸的計劃,也告停擺,但我知道馬總統會想要去的,我在香港採訪九七回歸的同時,國內傳來了馬英九前往香港尋根之旅的消息,馬英九決定要做的事,對他有深刻意義的事,他是不會放棄的,而他辭職回到民間的重大轉折,讓他更確認方向,也就是他後來往上跳更高的開始。
馬英九轟轟烈烈的辭職,他回歸平民的故事,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個完全沒有安排與未來的選擇,容筆者更精準的說,唯有在那個時刻,才會說出心中的真心話,那才是從政者蛻變的開始,馬英九如果沒有經歷這段歷程,他的總統之路不會是個傳奇,也不會得到後來人民的愛戴。
羅智強『媒體聽不見的聲音』,在他的政治人生之路,不見得不是好事,回歸平靜失去權力,才會知道每一個權力背後的意義,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應該有轟轟烈烈的事蹟,從下台看上台的角度與態度,才會真的瞭悟自己的初衷與最終抉擇,還是又扯到王金平身上,如果一個立法院院長職務,是慘慘烈烈的維繫,不是轟轟烈烈的釋出,也許根本無關說事實,但又有多少人會相信呢?
國慶日馬王微笑和解,只不過是媒體及政治上給了他們和解的戲碼,宗教上更一直闡述這個人世紛爭最後的結局,客觀事實在台灣政治主觀文化裡常常神隱,但不會真的消失!
用同樣的邏輯看待馬總統面對的責難,許多來自平民的聲音,都在怨懟馬政府的無能,『怨懟』是一種情緒,是一種痛苦,是需要管道宣洩的,有人真的就是無法承受與改變它。
馬政府與這些怨懟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到底存在哪些相關性?是太菁英主義與成功階級的想像框架加深怨懟主義者的不滿?還是台灣理性公民的素養,還在起步階段?
台灣的街頭文化已經慢慢從政黨主導,變成公民自覺,『第三隻眼』已成旗幟符號,但危險的也是如此的演變,筆者擔心的是如果公民自覺變質,它又不是政黨,那誰要負責?最後離客觀的真理與良知,又會愈來愈遠!
10/12 日有一批紅杉軍要到立法院集結,這是一群不一樣的聲音,我觀察並瞭解他們的理念,他們之間的凝聚力是強大的,他們要『王柯下台,國會解散!』,這剛好與現在國慶和解、王馬間勢力拉鋸、藍綠倒閣攻防的訴求不大一樣,雖然他們訴求強烈,但彼此和平良善的約束力也強,應該會給馬政府一些支持的力量,也算是來自民間不同的聲音。 『時間』是給台灣政治、社會療傷最好的藥方,『媒體聽不見的聲音』在民間裡到處都有,它是溫暖的、良善的、客觀的、公道的。 『政治聽不見的聲音』在民間也無所不在,它是無利益衝突的、無私的、不談表面和解的。
在舞台下聽到的掌聲才是『真心的』、『公平』的,也才更需要『珍惜』,傾聽真的『民意』就是為此!
羅智強:媒體聽不見的聲音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