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9 23:13:24瀏覽1719|回應1|推薦6 | |
手機在1990年前是昂貴的大哥大,也象徵身份地位,買得起的人才有這個手持通話工具。 10年前ipone沒出來前,諾基亞(Nokia)是手機廠牌常勝軍,但Nokia智慧型手機市場在2011年被蘋果及三星超越後,就開始走下坡了,最後消失在消費者選購的品牌之中。 但今年諾基亞重出江湖了,是否再創風華,外界仍在觀望。 手機從舊奢華品發展到新奢華品,最後,人人幾乎都買得起,這是手機通話年代,而手機品牌所帶來的消費體驗,已經由付費通話,變成免費的通話,從取代BB call 的創新產品,變成取代電腦的行動溝通平台。 在這十年中,是人類最驕傲的通訊革命,不僅頻寬不是問題,行動網路軟硬體的想像世界,透過物聯網研發與大數據數位麵包屑的分析,科技不僅來自於人性,科技同時在創造人性。 未來十年,有人說是AI的世代,『AI first』將取代『mobile first』,不管人類溝通世界如何的變化?但有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已經出現了,那就是對於科技的偏見,也在某一個舊世代的族群裡發展起來,遠離科技,回歸自然,拿掉手機,走回人群,回到直視對方,而非俯視對方的那個人類視覺溝通路徑。 對於科技產生的人際影響與生活依賴,在端午節等返鄉節日裡,特別明顯。 離鄉居住,難得見到爺爺奶奶,應該是噓寒問暖的時刻,也就是在爺爺奶奶面前撒嬌或問候的情境,但卻是客廳每一個角落,大大小小每個人都拿起手機,進行神遊或是社群的互動。 社群或遊戲或影片,因行動數位的方便性,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透過拇指來溝通與互動,但手機世代與非手機世代之間,存在著不同的關係解讀。 對手機世代而言,我已經返鄉關懷爺爺奶奶了,在停留返鄉的時空裡,我透過手機或電腦,進行跨時空的資訊溝通與娛樂互動,有何不可? 但對於爺爺奶奶這群非手機世代而言,人回來心在遊戲、社群或影片,總不是滋味。 手機世代或是電腦遊戲世代,在人與人之間的應對進退態度上,眼神或表情溝通互動上,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上,是值得再強化訓練的, 爺爺奶奶常會說,哪個家庭的小孩很有禮貌,會問候鄰居叔叔阿姨等,這就是當年串門子的眷村文化或是客家或閩南村落裡的人親土親的文化形塑,家長的身教會影響小孩的受教,家庭的溫馨感覺與角色之間的應對進退,或是一起有趣或快樂的互動,關鍵並不全在小孩,有可能大人也應該入戲,也就是參與角色扮演。 爺爺奶奶有關禮貌的參考團體可能就是鄰居或是親戚等等,愛面子也是一種身教動力,總不想在別人面前被說東說西。 非手機世代,對科技產品的主見已深,回到一開始的論述,玩手機或打電動,在非手機世代,定義是一種『玩』,而非一種『學』,但手機世代卻是不一樣的思維,這是『玩著學』,『用玩來學』,線性與非線性的時代,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沒有對錯,這是時代產生的科技困惑。 有些返鄉家族會有自己的客廳或餐桌文化規範,例如全家一定要一起在大圓桌上用餐,長輩開動後再一起用餐,同時晚輩可以嘗試輪流下廚,輪流洗碗,沙發讓長輩先坐等等,這是內化的生活倫理,長幼有序也就自然成形,這種傳統的生活制約,耳濡目染小孩會跟著傳承下去。 在數位世界裡,每個人都是一個帳號,還可以匿名參與或分享,人與人的虛擬數位世界,並不形塑長幼有序的關係。 每個帳號都是獨立個體,團體社會學習裡,如果嚴格來分,有些意見領袖就是所謂的領頭羊,但並不永久吃香喝辣,常是一時的梟雄,隨時有可能被替代,因此,如果用大數據來分析,集體的趨勢與意見流,才是數位時代裡值得追求的。 在非手機世代與手機世代裡,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是不一致的,對科技的困惑程度也不一樣,彼此看對方,代溝是必然。 端午節返鄉,看起來是『在家』,但卻在『上線』,但無需往上教育非手機世代,或許就『下線』減少爺爺奶奶的擔憂,偶而與他們一起自拍或直播,也許下回要求『上線』的,就是他們了! 諾基亞的命運,在科技時代就是常態,爺爺奶奶的世界,已經無從改變,順著他們,就是一種愛了。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cco)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