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猜猜未來雙英的競選歌曲會是?
2011/04/30 00:22:01瀏覽1677|回應0|推薦12

競選歌曲會讀『心』,千萬別小看了!

前蔡英文的造勢場合聽說又唱了陳明章創作,也是2004年牽手護台灣時被傳唱的歌曲『伊是咱的寶貝』,當年陳水扁、李登輝牽手全台大串連,應該算是台灣媒體史上最大的合作採訪新聞事件(採訪範圍擴及全島從最南端到最北端,各台SNG大集合出動32台、18路衛星共同合作,還有兩架採訪直升機),蔡英文的造勢場合又唱了這首歌,而且當年的李登輝與入獄的陳水扁現在都挺她,真的是似曾相識的縮小版場景。

翻開台灣的選舉史,競選歌曲扮演凝聚人心的角色,一首感人的歌曲,讓選民與政治人物之間有了心靈交會,有了彼此共同的政治語言。

競選歌曲是一種文化壓抑的解放,所以,例如補破網(台語音網與夢相似)、雨夜花、黃昏的故鄉、望你早歸(受刑人家屬心聲)等等老歌,成為早期民進黨政治人物競選場合最常演唱及播放的音樂,耳熟能詳的老歌,讓選民與政治人物情感上相通,

文化音樂界的人後來慢慢也踏入選舉圈,也慢慢針對參選人量身訂做歌曲,例如王明哲幫鄭南榕妻葉菊蘭參選做了『台灣魂』,1994年陳水扁參選北市長的『台北新故鄉』、『春天的花蕊』,1995年施明德參選的『天光』,也都是後來民進黨特別造勢場合應景的歌曲,陳水扁2000年總統大選的『幸福進行曲』,陳水扁2004年總統大選的『相信台灣』等,都是讓政治人物在台上與台下選民一起心連心同唱的曲目。

競選歌曲也常有時代意義(如921後所做的幸福進行曲),也代表一種新的選舉語言及意識形態。

國民黨也不遑多讓,1998年馬英九選市長的『鬥陣好朋友』,2004年連宋配的『台灣人的願望』、『台灣有你真好』,早期李連配選總統也寫過一首進行曲叫做『台灣進行曲』,2008年馬蕭配時也續用這首歌。

而藍營很愛用電影或流行音樂來做競選歌曲,例如1985年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成為立委選舉及後來總統大選的造勢歌曲,1988年的『愛拼就會贏』藍綠都愛,會有一樣兄弟情誼效果的,就是這一首『你是我兄弟』,當然,到了客家鄉,來一首『客家本色』也蠻能營造氣氛,想要讓選民感動,國民黨1995年立委選舉把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發揮的淋漓盡致,到現在一些造勢場合,還是可以聽到這首歌。

另外,趙少康參選市長的『大地一聲雷』(李建復演唱),和宋楚瑜的『有你有我』(王俊傑演唱)等等,都讓選民感到振奮與感動。

競選歌曲變變變,呈現時代精神!

在整個競選歌曲的曲風,從早期的悲情、到音樂人加入的在地文化觸動,歌曲帶動時代需求符號,借用流行音樂感動樂章形塑情義相挺的氛圍及正向希望的形象,最後則更專業化,採用唱片專輯式及分眾競選歌曲的策劃。

蔡英文五都的競選歌曲有『有恁作伴』、『我們的新幸福』等,蘇貞昌的五都競選歌曲簡直就是一張專輯,還由創作歌手類似簽唱的方式呈現,而朱立倫把張雨生的「沒有不可能的事」當成競選歌,郝龍斌則請楊培安唱『我相信』,而總統大選即將開打,競選歌曲要回歸核心曲目或跳脫舊有曲風更大膽企劃,選戰幕僚想必正密集策劃中。

國民黨以前常採形象歌曲與振奮精神為切入路徑,後來慢慢加入台灣味本土味,最後用時代需求符號為訴求,而民進黨從悲情風、不斷的演變到五都推創意風、生活小市民味,現在似乎從歷史裡開始去找最佳的核心歌曲,來整合世代與精神,大家都在找一個與社會及選民最貼近的連結點,用競選歌曲捕捉選民的心靈,別小看競選歌曲,只要它曾經在舞台上創造感動,接下來根本不需要有人繼續演唱或播放,它都會讀選民的心。

回到競選歌曲的最終目的,筆者認為以前它扮演一種向心力的凝聚及情感的投射,但現在來看,回到選民自己的生活與心聲,才具有感染性。

用形象佳、宜老宜少的歌手,或是乾脆由多位不同背景素人共同多語演唱,但一定要新譜一段曲詞,讓競選歌曲煥然一新,才是最佳的新生活品味、風格與語言。

競選歌曲不斷改變曲風、角色、包裝、訴求對象、型態,因為選民在改變,感動的元素也在變異,它的影響力、感動力愈來愈分散,所以,累積的選舉正面效果有多少?值得研究。

政黨歷史不同,歌曲也出現不同文化

民進黨有一個本土文化的價值觀,國民黨也有一個愛國文化的價值觀,所以,只要是本土的,支持綠的族群大概都聽得懂,也能感受這個價值體系;支持藍的族群,只要是愛國的,犧牲都無所謂,他們是在這個愛國情操的感動下生活下來的,因此,為何悲情的台語歌曲,會讓綠營凝聚,為何梅花、龍的傳人、明天會更好等等歌曲,是藍營人心中的共同語言。

但新的一代沒有親身經歷228,新的一代沒有戰爭的離創,部分投票行為是孝親行為的一種表現,例如,父母會給你一些建議該投給誰?聽從上一代的體驗與經驗,某種程度可以影響中年及年輕選票,但自從網路世界影響人類行為模式後,『自己選擇』變成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形態,家庭及經驗影響慢慢減少了,所以,如果當我們在一個大型的造勢晚會或活動裡看到屬於年輕人想要的價值元素時,那可能就是年輕人投票的動機,而競選歌曲的分眾化年輕化,也在這種世代選民不同下,因應需求而誕生。

當年228牽手護台灣的浩大聲勢創造了『守護台灣』的共同動機,透過『伊是咱的寶貝』這首歌,強化每一個人認同的價值觀,綠營及李登輝體系其實很懂得這個語言與價值關係,不過,物換星移,現在再來一次,真的還行嗎?

現在甚麼價值可以讓台灣人們共同願意挺身支持的,如果這些價值還是老套的操作,還是消費價值本身,那台灣人民學乖了,並不容易再度涉入。

兩黨如果重新找出一條新的感動之路,我相信選民一定會回籠,大家也不用選的這麼辛苦!

但經驗值可能也找不到選民內心真正的需求與答案了,經驗權謀多了最後就變成奸巧的批評,因此,從現在的選民新結構研究起,建構新的價值,會發現選民已經慢慢提升,也年輕化了,過去政黨強調的本土價值及愛國價值,是一聽就懂,一喊就衝的語言,所以,唱某些歌或具備某些悲情元素,就有催情催票效果,但這一代及中間選民,他們要的不一樣,或許學學蘋果電腦,有風格就不會沒有市場。

我舉一些價值方向,例如政黨開始強調創意與風格,政黨開始懂得服務的真諦,政黨開始讓民眾覺得它是有知識的政黨,透明的政黨,重視親子關係的政黨,讓人貼心感動的政黨....

至於本土及愛國價值,可能也要變型一下,就像變形金剛把它變成所有人都歡迎一般,把這些價值融入在國內的文化、教育、科技資訊上,就像日本、韓國在創新的科技、文化、教育裡,看得到它們堅持的價值體系一樣,一句話或一個字就夠了,這就是『淡』哲學的概念,讓人感受它的真諦最重要。

至於競選歌曲,我不認為它仍是競選場合裡的瞬間吸票機,因為太濃太重的悲情感或凝聚感,常是搭配時代背景而產生意義,如果社會環境及文化意識多元分散,還不如多突顯現代政黨的品味風格,競選場合如果是一個節目企劃,它應該讓競選歌曲變成流行歌曲,而非一再借用流行歌曲來影響認同,當然,舊歌曲為啥新唱?總要有一個理由與說法,否則,選民會去聯想原來那個情境,失去這次選戰的重要時代意義。

競選歌曲不用多,應該回到核心歌曲的傳播,才能讓選民記憶深刻也朗朗上口,創造有核心價值的競選歌曲,透過非線性的選擇放送平台及密集性呈現,創造一個新的音樂語言,這才是有野心及企圖心的政黨引導潮流的做法。

說了這麼多,雙英的競選歌曲會是甚麼?大家來猜一猜!會是誰來操刀?只剩下幾個月而已,千萬不要急就章,便宜行事選一首,或是歷史歌曲大集結,選一首有FU的歌曲,不要悲情或老調,讓人清新有感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513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