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19 14:34:03瀏覽4732|回應1|推薦17 | |
郭台銘沒變 是國民黨變了 政治的變臉 就像一場戲 郭台銘不選以後,藍綠之間恢復生態平衡,回到藍綠市場裡競逐,船過水無痕,郭台銘未參選前的政治風暴與萬箭齊發,就在郭台銘不選以後,彷彿一場虛擬的刀光劍影,相關人全都回到真實人生,善良與人性全都回來了,脫序與不正常的,全都矯正了,郭台銘出乎意料的政治退駕後,我們看到了政治舞台上的川劇變臉,這就是政治嗎? 對於郭台銘本人而言,他學到了兩次教訓。國民黨初選時,他大意失荊州,不懂得政治數人頭的道理,政治是一個打群架的場域,有一群人在你背後可以靠勢,不管這群人是誰?他就是有一張選票,他也可以集體技術性騙過民調的取樣,人多勢眾,這是一句成語,同義詞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可以強詞奪理,以勢壓人。 會做事不會造勢的郭台銘,在初選落敗後,凝結了許多理念相近的政治與非政治人士,儼然成為台灣從未真正產生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 這股力量,是真正存在台灣各個角落,它是隱性的民主力量,更是理性的一群聲音。 政治也可以擬親,彼此不相識,因為支持某一位參選人,就可以變成一個大家庭一般,同仇敵慨,幫助參選人順利當選。 郭台銘所凝聚出來的第三勢力,並沒有被真正的選舉檢驗,連質化選民分析的機會都沒有,它就已經要消失了。 這不能怪郭台銘,因為郭台銘身邊能夠幫忙解讀政治的策士,本身就是藍綠政治下的政治現實主義者,郭台銘之所以形成台流,根本不是典型的政治氣候,而是台灣政治理想主義者眾聲喧嘩下的一種期待。 真正該解讀的,是郭台銘的第三勢力背後的文化意義非政治意義,政治輸贏上的解讀,是幫郭台銘走錯了邊與押錯了寶。 對郭台銘這次的台流而言,真的是宣布選了,才知道輸贏。 郭台銘如果相信自己興起的純粹台流文化,不在政治利益圈裡迴旋與踱步,或許,政治十字路口,不用花這麼長時間思考,而現在他已經在總統之路途中了。 郭台銘不選,大老聲明應是關鍵 郭台銘參選的第一次教訓,在於不懂政治的人頭現實,政治理想主義者的首戰失利;郭台銘不選的第二次教訓,就在他放慢腳步深思熟慮後,31位國民黨大老的頭版聲明,政治現實最終仍掩蓋了他原本的政治理想與社會文化意義。 如果沒有這個大老群聲明,我相信郭台銘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宣讀他參選前的退黨聲明,他從主動退黨最後變成被動退黨,也改變了他後來的參選佈局。 選舉要有戲,郭台銘沈寂多日後,最後的戲份,本來是依戰略部署而上演的,看戲的人,已經擺好椅凳,就等正式上演。 團隊演員們早已經背好劇本,站好戲位,連客串的柯文哲與王金平,都已經準備粉墨登場,但一切都回到原點。 對郭台銘而言,舞台下早已經高朋滿座了,為何臨時不演了?粉絲一定認為是個謎,也無法平靜理解,退票的聲音也都出現了,連柯粉可能都為主子量身訂做了戲服,用不上了,難免打抱不平。 為何又是那群大老惹的禍? 恐要從中秋節『無黨一身輕』那刻說起,郭董與家人過了中秋節以後,原來想救那個政黨家的意念,已經在退黨後而釋然了,原來自己愛的黨,願意拯救的黨,並沒有這麼真實的存在,就讓他們自己面對困境吧! 至於,中華民國,郭台銘並沒有忘記,選舉有輸贏,選贏了可以救中華民國,選輸了,就不再救嗎?也許,就從此刻開始救起吧! 沒有參選,藍綠都是舞台,藍綠都有感謝的聲音,兩黨對決之下,韓國瑜勝算不大,國民黨敗選以後,對郭台銘的建言,應該才會醒悟,什麼才是忠言逆耳。 政治共生 藍綠市場 郭台銘仍難打破 藍綠是彼此共生下的產物,競爭也是其中一種共生,有好多人在這個場域下,如果不是這種局,很多人根本不懂得怎麼玩,也失去了過去賴以維繫的政黨政治價值觀,這是藍綠市場的一種法則,郭台銘最終決定離開體制內,不再參賽了。 有人說,郭台銘評估參選不會贏,所以,最後,他決定不當罪人。 我的看法完全不同,郭台銘參選的正當性,並不是輸贏,而是國大於黨的概念,最後的思考,他的愛國並不一定要參選,愛黨就一定要參選,國民黨現存文化讓他徹底失望了,他參選若獲勝,也是國民黨友軍奪回執政權,但最終他選擇在民間來愛國,在體制外聯合力量來改變政治文化,這是我看到的郭台銘不選的背後動機。 郭台銘不選以後,他留了伏筆,說他不離開政治,這是他的第三次政治翻轉,這也是他集結第三勢力的再次機會,也是最後的一次機會。 郭台銘未來參與的立委佈局與智庫的形成,若失去政治理想主義的色彩,對於社會文化沒有啟迪作用,對於經濟發展沒有積極的助益,只是政治利益上的重新分配,中華民國派的態度與主張,連蔡英文也曾經喊過,這已經不是郭氏品牌的最佳戰略,最後仍將是藍綠市場與共生政治下的一場遊戲。 中間選民這股勢力,藍綠都想要,第一次被郭台銘集結出來,也第一次有被丟包的感覺,不怪郭台銘,他已經盡力克服自己的參選困境,該怪的其實就是台灣政治理想性遭受摧殘的民主文化整體現況。 年輕人所見,滿準的,他們可能只會用後現代的kuso來表達對政治的困惑,政治前輩應該為走過的路,表達歉意與檢討。 為年輕人或新世代理念的人,鋪一條民主政治的康莊大道,不是只有藍綠框架下的年輕人可以走入政治,也不是只有政治上的大咖,才能續走政治之路,政治新思維常常都是年輕人與新世代人所帶進的新文化,機會應該給更多有政治理想性的人,為台灣的政治人才,再創造下一個榮景才對。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