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1/10 02:02:11瀏覽4016|回應8|推薦20 | |
首先說明,我們家早已經沒有有線電視了,因此,TVBS頻道在我們家是看不到的,我還算有心,透過好不容易找到的網路直播,觀看羅智強新節目『2100黑白相對論』。
第四天也就是星期四,我只看到前面部分內容,後來網路就中斷了,我想那個網路直播明天起可能也無法觀看,換句話說,羅智強先生,很抱歉!不是不想看,而是無法繼續收看。
這幾天觀看這個新的政論節目後,提供個人粗淺之見。
第一、來賓屬性與求『真』初衷:
除了沈富雄外,四集中來賓幾乎都不斷換新,有藍綠立場人士與學者專家,以來賓屬性來看,不是『一言堂』,但也有點『異言堂』。 原因是各說各話的現象又發生了,李濤最早主持的2100時代,來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像是一個辯論會場,來賓的發言魅力與說服能力,是節目好看的原因,由於當時訴求的就是藍綠攻防,所以,主持人的客觀立場變得很重要,而當時來賓的『異』,是為凸現節目效果與收視。
『2100黑白相對論』如果按照羅先生初始的規劃,應該是『事實』與『真』,如何讓這個新政論節目求『真』非求『異』,是個思維的方向,否則,它跟目前其他的政論節目有何差別?
其次,部分來賓的選擇,與其他政論節目似乎有『撞人』現象。例如民進黨市議員徐佳青(星期三)及媒體人王時齊(四),在『2100黑白相對論』十點結束後,立刻在十點民視『頭家來開講』裡現身,是好是壞?是人難找?還是習慣找螢幕裡的人?諸如此類,找人常是政論節目裡的大問題,但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行,也就是為何是他(她)。
第二、節目議題效應與收視觀:
以前四集所談的議題中,大都針對TVBS的民調結果進行選情論述,即使第三集談九月風暴的關說案件,也還是提出網路投票數據進行討論。(註:網路投票是一種非隨機抽樣,跟過去在2100節目的叩應及電話民調一樣,這種樣本代表性常被詬病,節目裡沈富雄也質疑,第四集好像就沒看到了。)
2106年總統大選或台北市及新北市的民調數據,它的確在後續新聞裡被討論與發酵,這是導引新聞的做法。
例如第一集的2016年執政變天民調數據裡,驚爆總統大選朱立倫與蔡英文五五波列A段班的戰局,民調把國民黨的郝龍斌及吳敦義都列成C段班,是個殘酷的民調預測現實。
吳敦義只好在1月8日面對媒體時說:『我沒有想過要去競選總統啊!』,『誰有那麼遠的眼光穿越2014、2015,去看2016那個天邊的彩虹,腳下的玫瑰都沒有照顧好,怎麼去想像、夢想那個天邊的彩虹,讓大家一起努力拚經濟吧。』
整體來看,TVBS的民調結果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節目武器,它會導引出後續新聞追蹤的效應。 但我記得沒錯的話,過去李濤在公佈這個民調結果的數據時,他不會放在一開始的階段,而是一開始只預告節目中會公佈這個數據,讓觀眾嗷嗷待哺等待數據的公佈,最後在節目中後段才公佈民調,這是節目收視率饑餓理論,就是讓觀眾不轉台等待答案的概念。
不過,當年是兩小時,而且民調是議題外新話題,與現在以民調為主題的情況可能不大相同。
『2100黑白相對論』就如節目名稱所言,在議題設定上會找兩方對立的話題進行討論,應該是羅先生早期參與辯論的邏輯。
但節目就是節目,它也不是辯論,起承轉合的議題安排與鋪陳,應加上『有時快、有時慢、有時犀利、有時娛樂』的節目呈現,觀眾可能比較會被節目帶著走。
羅先生一開始主持有點緊張,對一個新手而言,這是可以接受的初表現。
不過,羅先生的說話不用為了節奏而特別快,使用的語言其實愈簡單及自然愈好;有時慢的原因,是為了吸引觀眾關注,可以是話語上的慢或情緒上的慢,例如加點感性或語氣轉換就會慢;犀利就不用解釋了,而娛樂指的是主持人與來賓之間,來賓與來賓之間,氣氛不能夠太緊張。 有犀利對立論述,但也要有笑話或彼此嘲諷的梗,我記得沈富雄與趙少康之間的對話,就符合這種味道,對觀眾而言,也會有點放鬆的感覺。
第三、社群的平台運用:
『2100 黑白相對論』在第一集的收視率不佳,第二集爬升了,第三集及第四集並沒有在媒體公佈。
節目收視是每一個政論節目的衣食父母,現在看到的政論節目『靠邊論』的情形,或是『演新聞』的呈現,都是收視率作祟。
善用社群平台,看起來與收視率無關,其實是很相關的。
社群平台的口碑效應,就是跨媒體及跨人的引導節目內容,它會是政論節目一個新的製播思維。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概念已經運用在戲劇及品牌經營上,政論節目的內容可以重新思考,不要只在產製端閉門思維,可開放觀眾群的參與。 羅先生是相對年輕的政治人物,曾經迷『網』,應該重新織『網』,以媒體節目互動為由,廣納網路團隊幫您找到各種值得『黑白相對論』的題材,打破政論節目觀眾族群年紀偏大的框架。
如果調閱尼爾森收視輪廓發現,年輕人多了,這是一個可以挖掘的新政論觀眾群,年輕人如果可以是您的收視後盾與節目散播群,加上原本就會靠攏的族群,就可以挑戰現有的政論節目。
我進到TVBS『2100黑白相對論』節目官網,並沒有看到任何有關這四集節目的概要,是我連結錯誤嗎?還是來不及網路企劃?總之,善用羅先生的個人背景與年輕屬性,不要拘限在舊思維中。
最後,別忘了!單純媒體人無法在政論節目主持時,成為被來賓反訪問的對象,而羅先生的政治背景,這種情形會常發生,也就是說,羅先生本身就是新聞賣點。
『要說』或『不說』自己所經歷的政治真實,是一個選擇。
馬英九總統當年在環球電視主持的『小馬哥現場』,可以建立形象避開敏感話題;羅智強主持的是政論節目,依照過去政論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評價,可以創造知名度,但不見得能幫自己的形象加分。 所以,即使不說,也不見得就不會有爭議,所以,『不說』政治經歷事,恐怕也很難!
何時說?說什麼?邀馬總統或王金平上節目嗎?選舉與政治的背後有哪些值得一談的真實與黑白?這是收視賣點,是某些觀眾期待橋段。但就像節目起承轉合的鋪陳一樣,不能賣關子就會平凡無奇。
另外,製播節目跟選戰一樣,要獲勝,團隊是關鍵!
『題目要養,觀眾要經營,製播有策略。』,希望有一天,我能把有線電視接回來,否則我只能看數位電視裡的『挑戰新聞』及『頭家來開講』。
最後再度向羅先生抱歉!您的政論節目,我努力了,加油!我只能看三集半,除非網路直播.................. PS: 我的上一篇:羅智強與非典型論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