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0 06:56:15瀏覽2034|回應6|推薦8 | |
台灣民主紀錄片,誰能真實記錄? 看這一篇文章,可能會有點錯亂,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總統,怎麼會是紀錄片?或是劇情片? 我要談的是,馬總統已經不代表個人了,他是中華民國總統,我們每個人都與這個影片有些關聯,如果它是紀錄片,我們每個人都是紀錄片裡的某一個角色,如果它是劇情片,那我們可能不是入選劇情的角色,我們只是個看戲人。 『看見台灣』、『十二夜』等紀錄片最近很火紅,也終於把『真實記錄』文本變成可以商業的模式,而這條路在國際影展裡,這幾年也成為一種潮流,或許『政治』上也該有一個新的民意潮流,讓政治的記錄片多一點,少一點政治劇情片。 回答主題,『馬英九』到底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 馬英九的出身、求學、從政歷程,就是一個劇情片的腳本,是萬中選一的主角,他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後,兩任任期到現在的民調低落,開始進入紀錄片的階段,從劇情片到紀錄片,馬總統自己應該很難理解,而支持他的選民,也無法適應這個改變,但紀錄片還在繼續寫下去...... 馬總統本人想演紀錄片?還是劇情片? 從政以來他一直想演紀錄片,從路跑人生到辭官退隱,從參選市長、兼任黨主席到王馬紛爭,每一次他都很認真的表達自己的心路,但怎麼演?最後都變成了劇情片,因為有太多人對焦馬總統,才能得到舞台,紀錄片開始不真實,變成愈來愈像多元劇情片,而導演呢?每個人都是導演。 提最近的事件來說吧!今年的六月會計法修正案,馬總統臨時喊卡,杜絕了民代『公款私用』除罪化的修法,對馬總統而言,這次的出手,得到了激勵。今年九月王金平與柯建銘疑涉及關說案,馬總統再次出馬,卻惹來一連串的反擊,馬總統從上任後到現在,一直在找尋改變體制與創造遊戲新法則的方向,但每一次幾乎都遍體鱗傷,即使有佳作,掌聲卻不多。 紀錄片很真實,應該給記錄裡的文本面對真實的生活與挑戰,給予應有的掌聲與激勵。 『看見台灣』用飛行的方式記錄台灣,讓所有台灣人感動,馬總統用總統的高度領導台灣,有一群人永遠不會感動,卻有一群人在默默被啟動,這不是民調裡的數字人群,而是不在民調裡的真實聲音。 如果大家想看馬英九施政真實的記錄片,從媒體路徑所看到的馬英九劇情片,是無法貼近真實的,『看見台灣』沒有任何批判的語言,卻召喚每一人對台灣的美麗與哀愁,這才是紀錄片真正令人深刻感受的力量。 對於馬總統的施政,我們只聽到批判與謾罵,我們只看到丟鞋與杯葛,我們何曾屏氣凝神去深究馬政府施政藍圖?我們從歷史的縱觀,去對照中華民國的總統群時,從藍綠到族群,我們人民本身該有哪些的省思? 當劇情片與紀錄片都分不清時,我們就不能立場中立,我們也很難置身事外,『馬英九』是台灣民主的紀錄片,這個紀錄片裡卻收納了許多的劇情片,本來只想看戲的人,都成為紀錄片裡某個角落影像,誰也無法成為單純的觀眾。 齊伯林的『看見台灣』並沒有要求誰該給大地一個『答案』?但台灣的政府與人民現在都在找答案,以前的『答案』,因應劇情片所需,或沒寫在劇本裡,『看見台灣』紀錄片的得獎與上映,台灣終於可以名正言順找那個失去已久的答案。 『馬英九』如果是一部紀錄片,誰貼身採訪了?誰從空中記錄真相?誰從羅生門裡撥絲抽繭?誰才是真正的柯南?如果都沒有,都還是劇情片的思維,只不過是組合式的社會記憶,『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馬總統的回憶錄,最後寫個答案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