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9 21:13:39瀏覽572|回應0|推薦2 | |
時值馬關條約簽訂127年, 由台派社團邀集學者專家, 共同研討台灣未來出路. 這本是好事, 誰不希望為台灣找出路呢. 問題是與會者多屬綠營, 其發言論述, 依然存在諸多邏輯問題, 難有說服力. 說是為台灣找出路, 恐怕仍是爭論不休. 首先發言者民主太平洋聯盟理事長翁明賢, 它表示, 從俄烏戰爭中我們可以發現,師出無名的話,必然不會獲得支持. 其意即謂, 中共若發兵攻台,亦屬師出無名? 怪哉, 俄國攻打烏克蘭是否有名姑且不論, 中共攻台卻是名正言順的繼續內戰, 誰能反對? 兩岸之間, 是個内戰尚未結束狀態, 只是停火了很久很久, 久到人們都已忘了它的存在, 以為眼前的平靜是一直如此, 誰打破現狀誰就無理. 兩岸間內戰既未結束, 幾時重新開火, 誰又能料?台灣也可以打回去啊, 中共沒反對過國軍反攻大陸啊不是嗎? 所以, 中共攻台師出無名之說並不成立. 立委何志偉則說, 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正式走向現代化. 天啊, 何竟把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當成了它進入現化化的前提了. 假若沒有日的殖民, 台灣仍留中國, 也許就沒那麼幸運, 能趕上這趟東亞現化化列車. 所以台灣被日本殖民, 是因禍得福. 是這個意思嗎? 沒錯, 台灣在被日本殖民之後, 的確搭上了東亞現代化列車. 問題是日本人經營台灣, 其目的是為其大東亞戰略服務, 而非為台灣人民謀利益好嗎?那末, 台灣沒人有在這過程中獲利嗎?有, 是買辦集團, 及親日商家, 它們都獲利了. 廣大的台灣貧下工農呢?再說, 台灣留在中國, 又怎知沒有現化化的可能?由於甲午之戰中國輸了, 整個東亞格局不一樣了. 若中國沒輸, 沒剖地賠款, 是否有更大國力致力於現代化亦未可知. 其次, 何謂台灣經歷日本五十年殖民, 對中國的認同感消失. 這話可是它在講的. 實情是, 台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 親日份子, 向殖民統治者輸誠者, 接受皇民化改造者, 不及總人口百分之一. 其餘越是底層民眾, 越是堅持自身中國人的認同, 文化上私底下延續漢語教育, 政治上則抗日事件無日無之, 又如何能證明認同感的消失? 何再指出, 台澎就由日本統治50年,至二戰結束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統治,間接形成當今台灣地位歸屬問題及台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 怪哉, 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收, 正正解決了它的歸屬問題, 怎會是由於國民政府的接收, 台灣的歸屬才出問題呢?日本戰敗, 台灣歸還中國, 由中國當時的合法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出面接收. 台灣這塊土地, 它的物權於是又回歸中國, 並重新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財產”. 至此, 台灣物權的歸屬關係己很明確, 還有何問題乎?至於兩岸長期分治, 乃內戰造成, 與台灣歸還一事無干. 論及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 何指出, 日治時期於政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層面皆逐步現代化,與中國大陸在此後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戰後台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已與中國大陸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也導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部份台灣人對日治時期產生一定的懷念。台灣過去被背叛,未來還要再次被背叛嗎? 這裡的論點, 其實都對. 由於日本殖民, 台灣社會經濟政治走上同中國大陸不同道路, 於是形成了”我們同大陸不一樣”的集體意識, 這也是所謂”主體意識”的由來. 然而這種”不一樣”, 大到台民感覺兩岸是兩國嗎?未必. 港澳被英葡殖民百年以上, 港澳人難道就沒有形成當地獨有的”主體性”嗎?不會感覺港澳同大陸是不一樣嗎?這類意識必然有的, 卻沒有大到讓港澳人認為同大陸是兩地兩國啊?所以, 以”主體意識”作為獨立意識的前提, 是不成立的. 至於台灣被背叛, 是指清朝割讓台灣, 背叛了台灣人的意思嗎? 那是找錯對像. 清朝為強日所逼, 無奈割地, 亦非情願. 作為台民, 反應團結一致, 共同譴責才對. 怎會是倒過來指責朝廷呢?如果背叛之說成立, 則蔡政府六年斷交七八國, 嚴重損害台灣利益, 是否也應治其背叛之責?可為何蔡政府卻口口聲聲說那是中共打壓, 廣大台民, 應與政府團結一致, 共同譴責?那麼, 團結--共同譴責才是對的囉?既然這樣才對, 則當初清朝割讓台灣, 也是日本打壓, 更應團結一致共同譴責了, 又何來背叛之說? 另一與會的輔大教授何思慎則呼籲, 中國面對兩岸分治的事實,若一味否定中華民國,掏空中華民國的「中國意涵」,徒令中華民國「台灣化」,無助兩岸關係正向發展。其實, 大陸對兩岸分治的事實是默認的, 它也尊重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地區的管治權. 問題是, 要如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本人另篇文章, 已予詳述, 有興趣者請自行參考. 一句話, 中華民國政府自遷台以來, 一則喪失大陸廣大領土的管治權, 只餘3萬多平方公里的台島, 連中國面積千分之四都不到. 二則在1971年連中國合法代表的身分也喪失了. 目前的中華民國, 其確實身分到底為何, 連台灣這邊都講不清楚, 又如何要求別人正視呢? 中華民國的台灣化, 是其本身或者是台灣2300萬人自選的道路. 中華民國不台灣化, 就沒有其它路可走?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彭百顯接著發言, 國共內戰對台灣的歷史意義,實際上是鑄造出「兩個中國」的現實形勢,這段歷史的結果,不應怪罪台灣偏離「一個中國」,也不宜跳脫用另外不同意識撻伐台灣追求當家作主的主張。 首先要說, 彭的發言是對的. 但只對一半. 國共內戰的結果, 造成兩個中國的事實. 但這兩個”中國”, 是指兩個自稱代表中國的政府, 而非兩個自稱主權獨立都叫中國的國家!!中華民國固然會自稱主權獨立, 對岸的中共則從未聲稱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係主權獨立國家. 兩個主權獨立的中國說, 是台灣這邊自己講的, 對岸從未承認過. 所謂兩岸分治, 僅指政權的分立, 從未指主權的分割. 政權同主權是兩個不同概念, 普通人弄不清就算了, 怎麼連所謂學者專家, 都故意裝儍混為一談呢? 至於台灣人當家作主, 是甚麼意思?主權完全獨立才能當家作主?抑政府主要部門主管, 由台人擔任. 台灣地區施政, 經貿發展, 均由台人自主規劃, 算不算當家作主?如果這樣也算, 則兩岸仍處一國之內, 就能實現, 又何必非獨立不可?唉呀, 不獨立的話, 國防外交就受制於人. 現在台灣的國防外交, 就沒受制於人?笑笑哩. 所以, 堅持台灣人當家作主, 並不能當作台灣應當主權獨立的前提.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 兩岸未來應建立新機制, 防止戰火引燃, 讓兩岸關係具備可預測性. 那又是老生常談. 誰不知要防止引爆呢?誰不知兩岸要建立可預測機制呢?方法呢?與會者無一人有具體交待. 因為它們都知道, 有一道門坎是過不去的, 那就是九二共識, 或者明白一點, 就是一中原則. 難道它們會建議政府接受一中原則, 以便所指機制能順利建立? 會這樣建言的話, 就不叫綠色學者了. ==========================================================
截圖來自百度 民報編輯部 2022-04-17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彭百顯今天指出,台灣史觀完整化,比片面或片斷的史觀,更有利於兩岸關係的長久發展。立委何志偉則認為,未來兩岸關係要看「可預測性」及「務實性」,兩岸要相互克制,建立防爆機制。
1895年4月17日,台灣因馬關條約而被清廷「永久割讓」給日本,淪為日本殖民地50年。今天是清、日「馬關條約」簽訂127年紀念日,台灣民主太平洋聯盟特別主辦一場「從馬關條約談兩岸新關係」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討論馬關條約對兩岸關係有何啟發。 這場論壇,由台灣民主太平洋聯盟理事長翁明賢主持,與談人包括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立委何志偉、輔仁大學學術特聘教授何思慎,以及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彭百顯。 翁明賢表示,從俄烏戰爭中我們可以發現,師出無名的話,必然不會獲得支持,而國際社會是否奧援與介入,以及內部是否團結也是兩個重要的因素。 王銘義指出,100多年來,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與價值,始終是世界強權爭奪的關鍵區域,台灣應有智慧善用國際因素,而不被國際因素所宰制。50多年來,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戰略思維,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川普政府以至拜登政府,中美爆發全面戰略競爭,中美關係發生質變並持續惡化,也牽動台美關係,還衝擊到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台灣首當其衝,是否成為新世紀中美爆發激烈衝突,或局部戰爭的引爆點,值得關注。 何志偉分析馬關條約對台灣影響,指出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正式走向現代化,為了從台灣這塊殖民地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日本統治期間在台灣完成多項基礎建設。其次,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消失,在實際與法理上都脫離中國之後,台澎就由日本統治50年,至二戰結束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統治,間接形成當今台灣地位歸屬問題及台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 第三,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遠因,日治時期於政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層面皆逐步現代化,與中國大陸在此後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戰後台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已與中國大陸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也導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部份台灣人對日治時期產生一定的懷念。台灣過去被背叛,未來還要再次被背叛嗎?要如何避免?台灣必須投資和平、時間,與國防,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他認為未來兩岸關係要看「可預測性」及「務實性」,兩岸要相互克制,建立防爆機制。 何思慎回顧戰後中日關係,認為在北京與東京談判建交時,田中內閣堅持《中日和約》並非自始無效,故中、日間的戰爭狀態,日本認定於1952年8月5日,《中日和約》生效之日起,即告結束。因此,在建交「共同聲明」中僅言明,「自本聲明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北京在國際間難以否認中華民國政府於戰後代表中國簽訂和約之合法性。 他呼籲中國面對兩岸分治的事實,若一味否定中華民國,掏空中華民國的「中國意涵」,徒令中華民國「台灣化」,無助兩岸關係正向發展。 彭百顯說,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停滯低迷,且又際遇烏克蘭戰爭的氛圍,基於兩岸和平,實有必要進一步思考是否能夠建構新的思維,以利正常推動和平發展。 國共內戰對台灣的歷史意義,實際上是鑄造出「兩個中國」的現實形勢,這段歷史的結果,不應怪罪台灣偏離「一個中國」,也不宜跳脫用另外不同意識撻伐台灣追求當家作主的主張。因這是歷史的自然發展至明。兩岸要謀求新的兩岸關係,尤其是和平發展,自應共同致力雙方皆可認同的事實史觀,讓台灣人民共同參與歷史,讓台灣問題不再只是國共兩黨的家務事。 他認為,台灣史觀完整化,比片面或片斷的史觀,更有利於兩岸關係的長久發展。至少可以避開不同角度的歷史偏見,也可以降低不同政治角度的暴力傲慢,以保障和平是兩岸發展的基石。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