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9 10:29:47瀏覽467|回應0|推薦1 | |
【 國際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教授Mark Lemley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申請專利就像是購買樂透彩券一樣,絕大部分的人沒機會中獎,但極少部分中獎的人,卻可以獲得極高的利益。 在某些情況下,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專利所擁有的價值,比一般的專利超出千倍以上。不過,由於大部分申請人在獲得權利之前,不清楚自己專利的市場實際價值,因此,大家只好拚命申請許多專利,深怕失去了中大獎的機會,造成專利數量上的大爆炸。 專利數量近年來的快速增長,似乎找不出和研發經費的成長、整體經濟的擴張、生產效率的提升等因素其中的相關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和專利工程師的數量成長息息相關。 以美國專利商標局為例,一年之中,約有35萬件專利申請案,其中的20萬件,可以取得專利權。申請專利平均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取得權利,然而,每一位專利審查人員平均只有18個小時,完成閱讀專利說明書,檢索相關前案、比較前案與本案的差異、撰寫意見書、評論與回應修正意見,還要和申請人面談。因此,就算是以最快的速度處理,美國專利商標局依然有近50萬案件,等待處理當中。 在過去數十年核准的專利中,只有其中的百分之1.5曾經進入訴訟階段,而其中的千分之一的專利,曾經進入實體審判;在所有曾經進行訴訟程序的專利案件中,有46%的專利被判定無效。另外,有接近60%的專利,沒有持續到專利最後期限,大部分是因為專利擁有者,不再繼續繳交維護費用所致。 99%的專利擁有者,不曾進行訴訟來實施他們的權利,而相關研究也指出大約只有5%的專利,曾經利用訴訟或是授權的方式,取得權利金。換言之,約有95%的權利,自始至終不曾被專利擁有人實施過。 那麼,為什麼公司要申請這麼多、又沒有具體價值的專利呢?部分原因是專利申請人,無法分辨在未來快速變動的市場中,什麼才是有價值或什麼是沒有價值。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公司嘗試自我建立專利防護網,或者視專利為傳達公司研發策略的訊號機制,或甚至於試著形成所謂專利組合,進行其他商業上的連橫。 此外,由於專利申請人與審查人中,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專利申請人應該遠比審查人更知道他們所發明的項目,未來可能產生的商業價值,也因此他們習慣利用冗長的申請程序與配套方法,想辦法得到他們所想要的專利。 如果我們沒有充分掌握產業動態,就光從核准的原始資料中,嘗試要用簡單的統計數據或引用方法來解讀技術發展,很容易失焦。大部分的專利,從一開始到結束,都不曾被實施過,也就是說,他們的價值都不曾被認定過,甚至於專利擁有人,還必須付出相當大的費用申請與維護權利。當我們在使用專利資訊的同時,應該要仔細思考,以免在浩瀚的專利資訊中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