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6 12:56:01瀏覽1406|回應0|推薦3 | |
忝為追求SCI者之一,看到畢恆達副教授的文章“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說不講個什麼,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 在這個圈子裡近20年,我們念茲在茲的就是發表論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地方只要用中文發表就可以了,程度不論,文筆不講,反正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都是4分。我就有一個學長在擔任某個學會理事長的秘書任內,在學會辦的中文雜誌裡,發表很多很多篇文字(說論文似乎對不起這兩個字,也有英文的喔,每個字我都懂,可能是我程度太爛,組合起來就不懂了),結果在三、五年內就從助理研究員升到研究員。 但是在大學,還有中央級的研究單位裡,那就要講求SCI了。擠身到助理教授要看SCI,升等要SCI,提計劃要SCI....應該這麼講,沒有SCI,你的人生是黑白的。當然那是理工的人,對於社會科學的人,萬一你有一篇SSCI的論文,那簡直是求職與升等的保障。理工的不能說有一篇SCI就能為所欲為,如果你要有所保障,你大概要好幾篇才行。 SCI是什麼?SCI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縮寫,是由Thomson Scientific這家出版社所出版的期刊索引。當然不是只有台灣在用SCI,其實其它國家的科學界也常常使用SCI來進行評比。理由很簡單,不是哪個Index都有排比,雖然SCI是個私人公司推出的評量,至少它有評量。那SSCI就是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所以是社會科學部份的Index。 台灣之所以追求SCI後產生怪現象,主要就是大家把論文投進SCI裡當成目的,所以“只要SCI就好”。你看現在各大學的師資表裡,每個教授都要列出已發表論文,絕大部份都得要註明何者為SCI,卻不管投進去論文的水準為何。 因此,me too的論文一堆。所謂me too論文就是,用“別人”的方法與策略,換個材料來驗證“別人”的觀點。 看到我著重的部份了嗎?是的,就是別人。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唸書的八年間發表八篇SCI論文,方法與策略是抄別人的,但一篇換一種材料。求職很好用(只要不要求是最好的單位),卻沒人會讚賞他的科學貢獻,所以這種論文當然就不會有人引用。 但話說回來,這跟求職者有什麼關係?誰不是為了那口飯?我碰過很多人,他們都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反正占住位子,只要不出錯,除非學校倒店,不然這飯碗捧得也挺牢的。你跟我講志業?你給我飯吃啊? 所以有些單位除了SCI外,還要加算Impact factor。Impact factor是什麼意思?就是量化後的論文引用量,同樣是Thomson Scientific弄出來的。Impact factor越高,表示越多人看,也就是說這期刊越熱門。所以還有另一種講法:「你NSC了嗎?」NSC是國科會的縮寫,但在這邊當然不是這麼講,N是Nature,S是Science,C是Cell,在生命科學裡,這是Impact factor最高的三本論文。一旦你NSC了,學校的公關部門就會給大肆宣揚,把你捧上天。當然,錢跟名氣就通通都有了。 這樣好像只比看SCI好了是不是?那可未必。前兩年有位大學教授發表了一篇Cell的論文,該大學校長還出來宣告說這是可以改寫教課書的偉大貢獻。結果呢?馬上被一個大陸的留學生看出那篇是改造的,他在Science上投書,結果搞得世界皆知,而Cell很快就把論文撤回。當然其丟臉程度是不及南朝鮮的黃禹錫,因為黃禹錫實在太有名,那根本是舉南朝鮮之國在貢養他,所以出了鎚,後座力也大。雖然當時有人把台灣的假造事件比做台灣黃禹錫,但只要不去追殺,還是照樣當教授,你能耐我何? 大家面對的問題都一樣,用SCI,大家就只拿SCI當晉升手段;要看Impact factor,就想辦法“製造”Impact factor。所以這是無解的,只要這個社會還是只論結果不問手段,這些怪現象就根本一點也不怪了,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不做的是笨蛋。 所以畢副教授,如果你想讓我改稱呼變成畢教授的話,趕快去SSCI吧。至於我?我要趕快回去SCI了,不然,那是一輩子也不會變成名人的....喔,還有,沒有SCI,誰給我飯吃啊?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