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玩米計畫
2014/11/11 20:16:54瀏覽268|回應0|推薦7

記憶裡的農業社會,阿母和村裡其它婦女一樣,都是玩米的達人,重要的節日,他們總會做出許多米食,拜拜後成為正餐之外的重要點心或零食,不論大人小孩都喜歡。乾式的糕仔,香黏的米糕,軟硬皆宜的黑糖年糕,加蘿蔔絲的菜頭粿,Q彈的湯圓,可口可看的紅龜粿…不計其數的花樣,一年中隨著季候和節日變化無窮。

工商為重的社會後,步調變得緊張,繁文縟節簡單化了,許多節慶悄悄不見;即使需要應節的米食,都可以輕易在市場買到,以前花時間準備和過程中的期待感,已經消失殆盡。

而何素華女士主持的這場村落美學活動──米食的製作,卻勾起我許多小時候的記憶,並重新領略舊時那種從容過日子的滋味。

飯糰的製作是第一個活動,帶著小孩參加的父母大多讓孩子作主。以香米之一的秈稻22號白米和糙米混合煮出芋香米飯,在鍋子裡備著。依照何素華女士的說明,各家小孩分得一套三角形模範,取些許米飯舖底座,中間配置肉鬆、海苔,再加上些許米飯,閤上蓋子壓緊,便成有料的三角形飯糰;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烤著吃。多數孩子都拿去烤,於是米香到處流竄。

雖然不是傳統圓柱形狀,份量也小得多,但吃巧不吃飽,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應該是飽足於手作的成就感吧!

如果還覺得肚腹甚窘,沒關係,接著米果製作,應該可以稍稍滿足鼻胃了。

把煮好的米飯放涼,取半碗裝進保鮮袋,用手捏平,再以乾淨的木棍擀平,厚度約0.2公分,放進烤箱烤得通透,就有色香味具全的米果零食了。

一面吃米果,米香齒頰;一面聆聽兩位少年姊弟在現場演奏大提琴,〈望春風〉、〈西風的故鄉〉以及〈夢中情人〉等樂曲,在米香裡流動著提琴的低鳴,別有一番滋味。他們是移民宜蘭的新農夫的子女,為農村注入了現代音樂元素,在辛苦的操作農事農食之餘,音樂將是精神解疲和滿足的憑藉之一。

重頭戲是「米苔目」的製作,比較費工夫,但滋味多元可作成甜鹹冷熱,是點心也能是正餐。

素華女土和來幫忙的鄰居,先前已將在來米磨成米漿,瀝乾後取四分之一以開水燙成「熟粄」,再把熟粄混合其它乾的米漿揉成糰。我們要動手的是,在熱水鍋上架好不鏽鋼做的篩板,取一塊米糰,用力在篩板上平推,讓穿過篩板孔洞的米糰,成圓條狀落入熱水鍋中,直到篩盡手中的米糰。鍋裡的就是所謂的米苔目。

參加活動不論大人小孩,人手一糰,在熱氣蒸騰中推得不亦樂乎。有人把煮熟的米苔目撈起放進冷水,使之緊縮Q彈,之後加上冰塊、黑糖水,做成冰品;一部分則配些蔥蒜、肉絲、小魚乾煮成鹹湯。

當大家依所好吃起冰或熱的米苔目時,林進忠先生在一旁以月琴彈唱勸世歌,月琴和米苔目的古意洋溢現場,讓我想起阿母在我年少時做的那些米食,尤其是舊時循著節慶,由阿母親手操做,而我們在悠悠時光中殷殷期待的氛圍。

──2014年宜蘭村落美學之「可食文化的傳承與新意」

──08.30三星鄉「自然.人.田寮」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1887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