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碗粿:阿嬤的七十二變之一
2014/07/26 22:26:59瀏覽511|回應0|推薦9

找到八寶有機聚落,一處傍山的田野上,架設了帳棚廊道,入口有塊黑板告示,畫著紅磚大灶,大灶上的蒸籠裡碗粿正熱氣騰騰,頗能讓人口中生津。棚下幾張圓桌已經落坐了不少來參加活動的大人小孩;桌上兩大罐茶飲,分別是自製的有機紫蘇茶和薄荷茶,正可以消暑。

八十二歲的陳錦治阿嬤,清癯嬌小,灰白頭髮上圈起鴨舌帽,正在備料。

「知道大家要來,阿嬤一大早就起來煮茶,興奮得走來走去…」策展人楊志凰介紹今天的活動過程,以及阿嬤的來歷。

阿嬤原是彰化芳苑人,嫁到高雄,因為有三個女兒定居宜蘭,五、六年前老伴不在,於是女兒們接她來住,蒔花種菜,耕園不已。

阿嬤生兒育女持家一輩子,也練就一身農家米食點心的十八般手藝,諸如:碗粿、發粿、鼠麴草粿、紅龜粿…。今天的碗粿只是阿嬤的七十二變之一,但對大家來說,製作過程似乎有些複雜。因此有人勤作筆記,有人拿著錄音機繞著阿嬤轉,並隨時發問。

「碗粿,又名碗糕,有甜、鹹兩種,一般以鹹的居多。」阿嬤同時拿出先前準備的滷蛋和已經炒好的配料,配料有香菇、菜脯、麵腸等(吃素的阿嬤不加肉末、蝦米)。阿嬤徵求幫手來切滷蛋,剎時有人搶著去洗手,依指示將每顆蛋切成四瓣待用。

「這些料都是有機的噢!」阿嬤說著。有人端出已經泡水四小時的有機在來米和料理機。

「米可以分次放入料理機攪碎,攪碎時加入總量兩小匙的鹽、約100克的太白粉和些許的水。」原則上三碗米需要十六碗水稀釋。

「可以入灶腳了!」阿嬤領大家進到廚房,要為鍋裡的米漿加熱。

「溫火就可以了,注意加熱時要不停攪拌,避免沈底焦稠。」話頭一落,已經有人依阿嬤的話操作。

「加熱到什麼程度?」一位年輕媽媽問。

「有點稠,又不會太稠就行了!」阿嬤的話有些哲學味。

因為廚房擠不進太多人,所以多數人只能在外頭引頸企盼,直到鍋子被捧出來。

「分裝前,整鍋再攪拌一下,碗先抹過油免得沾黏,每碗裝八分滿,再把配料放上頭,滷蛋一半沈入漿中」阿嬤號令一下,手影舞動,不一會工夫,十幾碗待蒸的碗粿被整齊排放在竹製蒸籠裡。

紅磚大灶位在別間,阿嬤坐在灶前起火、加柴,眾人圍觀。對於現代家庭而言,這種燒柴的大灶,已經是歷史古蹟,難得一見;因此即使灶間悶熱,仍然擠進許多好奇的人。

四十分鐘後,在大家的肚腹和眼神企盼中,這款傳統美食,經過傳統方法的製作和蒸煮,終於擺上桌。米食的香味盈滿周遭,每個人不約而同地對自己眼前的碗粿,先凝視、嗅聞一番,再動手品嚐,好像進行一項神聖的儀式。

傳統農村裡,一年到頭有許多節慶祭祀,食物或供品未必是魚肉珍味,但必然有各種手作米食點心,多是全家人或家族分工合作的結果,分享時也因為自己參與其中,而特別有味。

從大家與阿嬤在碗粿前合照,臉上流露自然的溫韾喜悅,我彷彿看見古早時代,那種花費半天的從容,合力完成生活日程裡一件大事的滿足情狀。

──2014年宜蘭村落美學之「八寶阿嬤大灶的有機碗粿」

──07.12冬山鄉八寶村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15438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