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札記利澤簡老街的新詩聲
2014/08/11 21:43:38瀏覽899|回應0|推薦7
──2014年宜蘭村落美學之「以書寫重返詩河流域──展開由新世代描繪出的 利澤簡老街地圖」
──07.27利澤簡民家館

從國中、高中職到大學生都有,參加活動的大多是這般年輕人,讓我和兩位過了知命之年的人,側身其中顯得有些古老。但我們與老街相稱,也和他們一樣都是第一次認真接觸利澤簡老街。

1民家館
活動據點民家館在老街上,門前廊柱的木匾「利澤簡民家館」,是頭城書法名家康灧泉後代康懷所寫的隸書,讓人未進門已經有了古意想像。本是早期民居,經營柑仔店,兼榨花生油。傳至屋主賴幸一、盧瑞華夫婦,六年前因當地「走尪」的民俗活動,被文化局相中,同意整修保存傳統屋式做為文化資產,並提供為展覽場地、圖書中心。每週五、六、日開放。笑口常開的盧瑞華女士,自願擔任志工,她熱心介紹屋子的點滴,尤其是後院一口百年古井,紅磚砌成的井垣,其下青石築成井壁,長年水清如鏡,可以照見一池雲天。

今天詩人們將在這新生而樸雅的宅子裡,要和一群年輕人,構畫一幅生氣勃發的雲天。

2初識利澤簡
「在每個角落,尋覓偶然的韻腳/摔跌於字辭之上,如絆著了石頭/有時碰上了詩句,便夢想了許久」詩人楊書軒引波特萊爾的詩,要大家體味慢步小鎮,用心感受影像與詩意的微妙存在。而後分組逡巡,讓自己認識老街,也讓老街的影像撞進年輕的詩心。

現在的利澤,舊稱利澤簡、奇利簡,原是冬山河河道上的渡口。曾經是蘭陽溪以南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港口商船往來頻繁,貿易範圍包括艋舺、鹿港,甚至中國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地。因此街上商家林立。但隨著火車開通,水路沒落;加上冬山河截彎取直,舊河道填土建設,利生醫院門口的渡船口也成了柏油馬路。廢棄的戲院、褪色的閩南和日式建築、盤踞頹圮牆頭的雀榕,喃喃說著昔日風華;媽祖廟永安宮的香火、華柱,總讓人想像每年「走尪」的盛況;利生醫院展出新風采;百年餅店的米香依舊鏗鏘有味;老街北側的王公廟,藏著許多傳說和故事,靜坐一隅,看著老街盛衰的遞嬗…看著這群年輕人踩出的青春步履。

3何處不詩
曹志田(曹尼)介紹中國盲人歌手、詩人周雲蓬的詩歌,在這小鎮的街上。似乎可以從這裡聆賞,遠方詩人唱出沈鬱悲涼的心聲,出自肺腑的社會現象陳述。有情愛的起滅「我們燒自己的房子和身體/生起火來…你去你的未來,我去我的未來」;有生活的頓挫,「每頓飯都是最後的晚餐/每張床都是臨時的客棧」;更有沈痛的民族感受,「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即使是在簡樸的老街,通過詩歌,我們可以聽見過去的、越洋的心聲,我們可以傳達喜怒、宣洩未來想像;因為真心的詩歌沒有時空界線。

4地景詩意
不論古今,詩都有個共同「言志」的特質,借以抒發內心的情意;而提供詩材的不外乎人事物,其中地景更是詩人重要的素材。利澤簡在今昔盛衰的變化中,寄蘊了豐富的內涵,但人事遷移隕滅,只留地景默記滄桑,待有心詩人揣想書寫。

年輕詩人詹明杰,以東澳地景為例,生動講述自己的釣魚經驗;人、魚、東澳海邊三者在某個時間裡產生了詩意邂逅:「所有釣人與海相親的召喚都十分隱秘,而釣魚更讓我對於宜蘭的海岸認識更深。」那麼在詩人的召喚下,這群年輕學子逡巡於利澤簡老街,能碰撞出什麼樣的詩意呢?

不論結果如何,相信對利澤簡的繁華過往和靜樸的現狀,都將注入新的思維和生命,這正是美學的可能演繹。

5詩歌拼貼
一天下來的利澤簡老街印象,在每個年輕心靈裡醞釀,就待容泠的「普普新天堂──後現代影像、詩歌拼貼」這堂課來引發。

容泠獲得詩人零雨的同意,將零雨最新詩集《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中的二十首詩,以一幅攝影作品為底,剪取原作的詞句,重新拼貼作成一本手工詩集。在講解之後,讓這群年輕人各以一張老街照片和事先準備好的文字,任由他們剪貼成一首詩。於是老街上的永安宮、利生醫院、教堂、餅舖、廟簷、頹牆、竹林…都有了它們獨特的詩語,是年輕人的視角,是老街的新生命,以影像和新詩來詮釋。

分享拼貼詩作時,老街的夕陽仍熾,簷牙、苔瓦、柱梢的小草,分外清楚。彷彿老街並不老,彌新的光華,正等待懷抱詩意的心靈來叩訪。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160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