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滿足心眼的可食風景
2014/07/21 06:43:22瀏覽1007|回應0|推薦6

──2014年宜蘭村落美學之「營造居家可食風景」

──05.24三星鄉行健村「自然.人.田寮」

 

賞心悅目的風景,也可以滿足口腹?是的。

宜蘭村落美學策展人之一的吳信緯,是政治大學區域智慧資本計畫—宜蘭縣創意城鄉小組專案經理,他說「可食風景」,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吃、又可以看的景色, 結合園藝和耕作,以友善環境方式,在社區空地種植作物,1998年起就風靡國外。

「這不是一個很難的概念,其實以前台灣農村到處可見,阿嬤都會做!」

以前農村的阿公阿嬤會在厝邊、田埂旁、土堤上寄栽各種顏色的蔬菜:紅菜、白菜、青葱等,或搭竹架瓜棚種些豆類、絲瓜,形成農村既實用又有色彩的景觀,這就是可食風景。這場由吳信緯主持的村落美學活動,在他的投影片播放和介紹中展開。

概念源自PanMary在英國Todmorden小鎮推動,而後形成社區性運動,風行歐美日本各國。許多人家在厝邊、門前種菜,警局前有玉米,墳墓區裡有葉菜。或與環保結合,使用大保特瓶、廢棄馬桶、衣物、竹架、麻布袋、太空包等填土種上各類疏菜,當累積多了就形成一種數大便是美的風景。也可以結合休閒觀光,如日本越後妻的大地藝術季,宜蘭綠色博覽會曾出現的南瓜隧道、珍珠社區造型和彩繪稻草…都是可食風景的創意。

吳信緯認為:人人都可以透過微小的可食風景實踐,參與有機農作的改變,共創和分享,製造善的循環,讓我們自己和下一代擁有更好的環境與生活。

結束一個多小時的觀念介紹,開始讓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分組製作蒐集來的牛奶保特瓶,經過切割、鑽洞,做出創意的容器。小孩子更是興致勃勃,拿起鑽孔機一副達人模樣,作出自己的得意成品。

下午的課程由馬賽國小的鄉土老師,也是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的成員鍾茂樹先生主持。鍾茂樹先分享他在馬賽國小和文化國中,帶領學生用蔬菜種出校徽圖騰的經驗,以及學生在實際的種菜種稻中,心性和行為的正向改變。之後分種菜和製作稻草人兩組,實際體驗可食風景的操作。

於我而言,可食風景的概念和操作,早已在生活周遭,卻不自知;經過兩位先生的解說,而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雖然傳統農村已經有類似的具體作為,但缺乏概念化,彼此沒有共識,也難以形成組織。如果有了概念和共識,一個村落就能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食地景;進而藉由共同努力所產生的珍惜感,比較容易接受有機的農作方式,提高環境的永續力。

可食風景的實踐,當然不限於農村,即使都會社區也能在路邊、巷口、公園、窗台、屋頂…等營造。

想起提供場地「自然.人.田寮」的主人何素華女士,號召鄰居和友人,為參與活動的親子們,準備了豐富而且在地生產的午餐菜餚,擺在斜頂厝前的長桌上;簷前、樹下吊掛了幾個由保特瓶改造成的容器,裡頭種了皇宮菜、萵苣等,而放眼周圍盡是稻田。

相信所有的人在這樣的氣氛中,經過觀念和實作,不論吃在嘴裡,看在眼裡,都確實感受到風景可食的意義和美好了。

吳信緯講說可食風景的環境運動

創意保特瓶裡種了皇宮菜

鍾茂樹示範如何在創意容器裡種菜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152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