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68集
2021/12/31 23:36:16瀏覽158|回應0|推薦1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68集

  我们继续看第廿九<住正定聚愿> ,那么这段总的愿文昨天有念过了。今天再念一遍单单这个愿本身的愿文: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这个就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由于第五「无差别愿」,生彼国者,形貌无差,悉同一类。形既相类,心亦同然。心皆同一,住于定聚。”

  前面讲过的第五<身无差别愿>说的是生我国者就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不但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没有差别,极乐世界同一个相,不但同一相,还同一心呢!这个是最重要的关键。这个相怎么来的?相由心生嘛!同一个心想的就会现同一个样子。我们这里为什么你看在座的大家都不是一个样子的,因为心想的不同嘛!各想各的,你有你的想,他有他的想,就等于说这个是每一个人的karma,业因种子里面store的这个 memory,存档的资料都不相同。所以从这里我们要觉悟要明白,要明白什么呢?明白你的孩子,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你硬硬要将你的资料塞进去他的档案里面,Thats impossible这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呢?一定撞板一定冲突,只能够提供他做参考,他接受是自然的,他不接受let go你由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个话是对我们七宝家族说的,不是对外面的人说的,尤其你是念佛人就必须得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是一心一意要去作佛了,你还跟他斗到两败俱伤,现在没斗完,下一世还继续斗,怎么看出来呢?你看看你们现在的情形,就是上一世还没斗完的连续剧啊!这叫什么?叫 to be continue再续前缘。底下我们来解释“正定”,请看注解:

“定聚者,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众生。聚是聚类之义。一切众生分为三类,是名三聚。三聚之说通于大小乘,其义不一。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三)不定聚。介以上二者之中,盖有缘则证悟,无缘则不证悟也。二者,《会疏》曰:「定聚者,具云正定聚。亦言不退转。便是菩萨阿鞞跋致也。云何名正定。凡一切众生,虽根性万殊。以类聚之,不出三种。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以升沈随缘为不定。以定至菩提为正定。」”

  “住于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这个正定是正定聚的简称。那么「聚」就是「类」,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跟不定聚。正定是一类、邪定是一类、不定又是另一类。那这三种分类有三种的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一种是日本的《会疏》当中的提法,那他都是有根据的,祖师也是有根据的,一般世间的人说的没有根据,祖师说的话他要负责任的,要不然怎么称为祖师呢?怎么称为大德呢?不是他本人这么说的,自己说的不行啊!不能取信于大众。他说“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你必然要堕落到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嘛!这个是邪定。“以升沈随缘为不定”,以定至菩提为正定,一定会达到证菩提果的,这个叫正定。那么中间上上下下的没准的,这个叫做不定。所以邪定就很低了,你必定要成为六趣的叫做邪定。那么再一种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证悟的是邪定。你一定证悟不了了,为什么呢?你现在跟着那些是恶知识不是善知识,你修他的邪法修他的邪定那你还能证还能悟吗?当然是不可能了,叫做邪定聚。那么介乎二者之间的这个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了,这个是中间的。那一些学到其它的邪法不会回头的那他就是邪定聚了。以上这两种解释还不难懂,是比较浅的,大家都知道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不是小学也不是中学,不是初级班也不是中级班,我们现在是高级班的净土法门啊!是博士班,是圆教的修学,所以圆教的要求可以从很浅一直到很深,以你现在的基础而定,你现在的基础是浅的那你就先体会浅的,但是听到深的也未必不能接受,这个就很奇妙了。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听深的,而事实上我们本来就可以接受,浅的深的都能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智慧本来就是圆满的,只是没有被刺激没有被挖掘出来,你那些高深的道理听了之后,可能一听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会感觉到是应该这样,应该还有更深的解释,所以佛法是无尽藏,不是说到哪里就毕业了就结束了,佛法以世间法来分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还有博士班,就是佛门说的藏通别圆。那我们现在是在圆教班上课,所以不要担心尽管听,那接下来就更深了,对这个三定聚的解释要求就高了。所以我们现在往往在理解上有浅有深,那么前面讲过了,就看你自己目前的能力。但是虽然暂时接受不了,师父常说啊,能够听到这样子的道理是非常稀有的,同样的,敢跟一般的佛教徒讲这样子的内容的法师也是稀有的。那你目前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不必理它,放在一边,假以时日一定有作用,为什么会有作用呢?因为你收藏起来了嘛!你存档了,你收藏起来遇到缘的时候它就相应了。哎,这个我听过,你的档案里面有啊!何况它在里面也是在慢慢的发展,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那么下来注解说:

“三者,据《起信论》,十信以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以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乃实教大乘之说。”

  这个就讲到菩萨的阶位菩萨的位次,第三种是《大乘起信论》说的十信以前的凡夫,没有达到十信,不信因果是邪定,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因果法则的体现,你要说没有因果,那你早上醒过来自动会找东西吃,过后你要上班,因为上班你就会得到酬劳,这些都是一个循环嘛!都是一个法则的体现,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就是因果的法则,懂得了因果的法则我们才会精进不懈的修学善法,断除恶法培养善法,忏悔罪业,只有以三世因果的思想作为我们信心的准则,作为我们一切言行的准则,修行、做善事、做好人,才真正有了思想的基础,否则的话一切善法无从建立,一切恶法也无从制止。你看我们现在看到世间种种的问题,杀人放火抢劫奸淫种种的乱象,追求它的根本呢?都是由于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通三世这样的一个根本的道理而产生的,那你不信因果肯定干坏事,那就是邪定了,现在很多居士包括很多出家人。但是你还没有达到十信位的菩萨,就是修行五十二个位次当中的前面第十位,都叫做邪定,已经是菩萨了都叫邪定啊!这个要求就高了,所以这个要求就告诉你这是大乘法,它的要求也不一样。那我们不强求是哪一种,在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别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决定成功。你在十信位是不定啊!这只是到这里的一个比较,下来我们还会再谈。所以十信的人就像什么呢?像春风中的柳絮,到了春天那个柳树就会有柳絮飘下来,像棉花之类的,我们这里就很少看到了,我们都没有四季,那个柳絮很轻,风刮下来就上上下下上上下下,所以在十信位中就像柳絮升沈不定,你现在这个水平不见得是一定会增长的,而且不见得会保持得住,所以我们就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彻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是彻底解决问题呢?彻底解决问题就是到了极乐世界,就能把握自己的定位了,现在定位不准啊!定位走偏了,就像那个车子开久了之后轮胎一定会走偏,所以要去做定位调整之类的,所以入正定聚就很重要了。那么下来注解说:

“本经第廿二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见《唐译》),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证大涅盘果。故善导大师曰:「不断烦恼得涅盘。斯示安乐自然德。」”

  我们看看所得的这个果报不可思议啊!这个里头再引申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同意?这是对我们现在修行人来说的。在本经也就是《无量寿经》二十二品里头,这是唐译里面的原文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就是已经往生的,“若当生”现在发愿要去作佛的,大家要注意这个“若当生”,已经往生的“住于定聚”这里有了,本经二十二品说“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么这个“若当生”这句我们就要考虑考虑了,这个“若当生”怎么讲呢?应当生现在还没生,那我们算不算?如果不算的话那就要继续努力了,要不然很危险呐!所以唐译的二十二品里头所引证的话,跟这里的二十九愿结合起来,这是弥陀大愿之力,因为有弥陀,如果没有弥陀一切都免谈了!告诉你现在还没有往生,可是你临终会往生这个叫做“当生”,佛会来接引你。你现在虽然还没往生你还是个人,但是你已经住于正定之聚了,这是什么概念啊?不用等你往生,你现在已经不是升沈不定了,而且你就已经超过十信位了,菩萨最开始的十个位次你都超过了,超过了,那你肯定超过阿罗汉辟支佛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这是弥陀大恩大德。“若已生,若当生”,但是大家听了先别高兴哦!条件就是真正有把握往生的,这是对有把握往生现在还没往生的人说的,那你有把握吗?那么大家现在想想:哎,这个...应该有“瓜”?“瓜”就是我们说的“吧”,就是应该有吧?但是你说这个话就是还没有把握,来七宝两年多了听了不少这方面的道理,还没有把握?还“瓜”?这件事情自己问问自己,不用问别人。《阿弥陀经》的经文也有这个意思,说:「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读诵《阿弥陀经》的人很多,但是有几个注意到这句话的殊胜含义呢?没几个!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今天大家发愿没发愿啊?have you take a vow to reborn in Pureland?可能现在还有人没发愿,你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成佛的道路上已经稳稳当当了,既然不退转那就是正定聚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里了,不是要你到了极乐世界才是正定聚,Now 现在已经是正定聚了。所以净土法门你要说它浅,昨天才说过了,善导大师有两句话谁都懂,那不是很浅吗?那可是你要说它深,谁也没完全懂啊!那完全懂就是往生有把握了,那就不是“瓜”了,是不是?那下来是龙树菩萨的话:

“又龙树大士云:「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

  那我们之所以做这种比较,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只要到了极乐世界,最好的定位我们就得到了,永远不会再偏离跑位了,在我们这里很难。那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就是生到极乐世界修行种种,以佛的愿力的原故得到往生,那得到往生佛的力量来住持,你就入了大乘的正定聚,龙树菩萨正好解释这段“此是入了大乘的正定聚”,那么大乘正定聚就是告诉你决定成佛,也就是说你是十住以下才是正定,不管你现在是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你也入了大乘的正定聚,所以这是极乐世界的特色。从这里可以肯定到了极乐世界就真正保险了,我常常说这里你买多少保险都不保险,就算有保险也是保别人的险呐!不是保你自己啊!那正定聚是什么呢?就是阿鞞跋致不退的位子,所以住于正定之内就决定成就,三种解说都是如此。所以这里正定就有三种:一种是必定至菩提必定证悟的叫做正定。一种是十住以上叫做正定,那么正定是一致的,邪定跟不定的说法就有不同了,所以往生都是住于正定。下面再引善导大师另外一段话来加深这个理念。

“(又善导大师依愿言及《唐译》经文,谓此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义,文中「若当生」则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是为不共之说。当于第廿二品中详论之。)”

  那我们会集本二十二品<决证极果>给你保证决定证到的是极果,你看这个果前面加个“极”字,只有成佛,而且是成的是圆教的佛果才叫做极果。那里面的经文就说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why为什么呢?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那么这个以后我们会学到,以后我们会学到。你是不定聚的那就难说了,你是不是肯定往生那就不知道了,邪定聚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慢慢等吧!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义”,这是很少人去体会到的,它是属于比较隐藏的意思,它的意思不是很明显,所以叫做密义。所以善导大师了不起啊!这个我们说了很多次了,莲池大师他们都敬佩啊!他们大家都传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就算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的,他的戒行很深,以前也讲过了,见到妇女从来不露牙齿笑的,你看师父整天笑牙齿全看到了,还有大师所有供养的钱都拿来写经,都是教化要求念佛,在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妇女小孩都念佛,不只念佛还吃素不吃肉了,搞到那个杀猪卖猪肉的没生意做,那个屠夫就拿了屠刀去找善导大师,结果见到善导大师那个庄严的样子,即刻放下屠刀,放下屠刀还没有立地成佛。所以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都同一个心,都入于正定,没有退缘了,没有恶知识都入于正定,可以达到这样子的一个水平,环境是这么好,得到的水平是这么高。那么下来是第三十愿了,我们先看愿文: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三十、乐如漏尽愿。】

“第卅,「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是为「乐如漏尽愿」。”

  这几句就是第三十愿<乐如漏尽愿>,我们先看注解:

“「热恼」。为剧苦所逼,身热心恼,故名热恼。《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今极乐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永离热恼。「清凉」,清净凉爽,正与热恼相反。”

  一个人为苦所逼身上都发热,心里头很烦恼叫热恼,所以《法华经》里头就说了,因为三种苦的缘故。三种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苦的时候所产生的苦。坏苦是偶尔出现的快乐境界,那么这个快乐境界一旦失去的时候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在生死中受种种的热恼,这个娑婆世界谁也避免不了的。那么在极乐世界没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就离开了热恼,他一切都是增上,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清凉。所以到了那边肯定就永离热恼了,而且不再入三恶道。下来是《大智度论》的解释,他解释“清凉”这两个字颇有深意,不是我们一般人从字面上来理解的,哦,清凉我知道,你吃冰淇淋就清凉了嘛!天气热吹吹空调就清凉了,如果是这样子就不用来听经了,念公就不用做一本注解这么大的份量了,还引了193种的经跟论来注解《无量寿经》,你开什么玩笑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师父常常跟大家说,同修都听多了这里再多说一遍,这些话不怕多说,这部《大经解》里面有佛的加持Blessing,只要抓住《大经解》,一定往生!那这个抓是真正信受才行啊!那你家里没有这本《大经解》你怎么抓?你怎么天天抓?那就天天看视频效果也是一样的,视频也有佛力加持啊!所以听懂听不懂都不重要了,只要大家坐在这里就是不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继续看这句“清凉”的解释:

“《大智度论廿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清凉池,喻涅盘也。今往生之人,入于彼土大清凉池中,故皆「心得清凉」。”

  清凉池比喻涅盘,往生极乐国土就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这里说“犹如漏尽比丘”。那么接着再看注解:

“「漏尽比丘」,漏者,泄漏,即烦恼之异名。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

  这个漏是泄漏的意思,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跟种种的活动,你的心是被它所牵引,这个心七上八下的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念念都是这样子,一念引一念烦恼就不断,心就跟着烦恼跑,像水流一样,像水流一样所以叫做漏。你东西在漏啊,水老往外流,你的心老跑,心老跑就是心一直在跑,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你看一个半小时在七宝听经还好好的,一下楼梯就漏掉了,漏多漏少每个人都不一样。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

  眼耳鼻舌身是外面的五根,意就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意根,合起来称为六根。六根确实日夜的流注烦恼,眼见色带给我们贪嗔痴慢,这些都是烦恼。耳闻声耳朵听声音,听到骂我的今天晚上就睡不着觉了。鼻嗅香舌尝味道,可以说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带给我们烦恼,所以叫流注烦恼,在佛法里面用一个“漏”字来代表它,“漏”就像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像茶杯如果这个下面破了一个洞了,有漏洞了,那就失去它的作用了,我们盛上水它就漏掉了,这个烦恼就像六根的漏洞,把我们自性的功德全部漏掉,是这个意思,所以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都在烦恼之中所以叫做漏。那么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那么这个指的就是阿罗汉。

“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

  所以这个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就是天耳天眼神足他心宿命就这五种通,第六通是漏尽通,这才是无漏通,前面五种都叫有漏通,这个有漏通是其他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只有得了漏尽那就不叫外道了,叫阿罗汉了。阿罗汉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漏,证得漏尽通就叫做阿罗汉了,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那么漏尽比丘他没有染着,他那个乐是真乐,我们的乐是暂时的乐,乐过后就苦了,他那个是大乘的法乐,不一样。

“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受乐无极,且于「所受快乐」心无染着。如阿罗汉,断尽诸漏,于诸世法,不执不着。故云「犹如漏尽比丘」。以喻受乐而无乐想。义寂名此为「受乐无染愿」;憬兴名之为「受乐无失愿」,皆是此意。”

  所以就是说在极乐世界的人,虽然你去了你还是凡夫,但都是没有热恼只有清凉,像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这一切快乐,这种种声色饮食男女等等所能比之万一的,这些到了那边的人没有不善名,也没有恶趣的恶知识,这个昨天讲过了,都是一心住于正定,没有烦恼,都是清凉的,跟漏尽的比丘一样,这就是解释了二八、二九跟三十这三个愿的主要内容。那么下来看第三十一愿的愿文说:

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无起想念,贪计身者。”

  那么这个大意是:法藏比丘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如果有人起了一种心念,他还贪计身,贪恋这个身,在那儿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做打算,那如果有这样子的人我就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那就是没有啊!所以我常常说阿弥陀佛巧妙到这种程度,你根本没有办法否定他所发的这些愿能不能兑现啊?或者是不成立的,都不管用的,都会被人推翻的,没这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他先把结果告诉你了,我先成佛了我才告诉你,我成佛之前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那你就没话说了,如果你还有话说,那就是你想跟佛辩论了,佛说的话怎么可能让你推翻呢?你只能推翻你三度空间的事,超过三度空间你是一无所知啊!所以我们要守住自己凡夫的本份,凡夫的本份是什么呢?就是只有仰信,所以这条愿就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的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然他们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做打算,这个身师父我自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这堆肉”,这堆臭肉老的叫老肉,为它考虑要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生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锻炼好就是,就是全部都是为了补这一堆肉嘛!照顾这个会走路的厕所,这个以前讲过了,总想活多几年,最好是长生不老,想尽办法,尤其是很有钱的人最怕死了,我还听说有的还做什么换血换器官,希望可以活到一百五十岁 ,如果真的可以那不是换器官的事,还是你自己的业决定的,科学家不懂这件事,所以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那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了,因为都没有一个肉身,都是莲花化生嘛!都没有那堆肉你换什么血换什么器官呢?不需要这些了,所以在极乐世界没有人贪这个身,那你这样子来理解就很合逻辑了是不是?那就可以接受了。下来注解说:

“凡夫修行,多堕身见,身见乃见惑之首,见惑不断,则不能入圣流,势必常沦生死,欲出无期也。”

  身见是见惑的头一样,所以我们说要破见思惑,你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你按正常的这条路叫做竖出,那是十分的困难。你要是破了见惑刚刚证初果,见惑中头一条就是身见,你看那些练气功的整个都在身见里头,外道叫九转丹成,我脱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我,有些炼一炼出个婴孩来了,婴孩炼出来了,活着了,这个肉体就不要了。念公说在大陆现在真的有出小孩的,他真的从头上出个小孩,那不是个血肉之躯,但是还是小孩的人形,像小孩一样会长大的,婴儿是有身体但是比我们这个身体要高一级,这个婴儿又继续修炼又继续修炼,他又转一次,总共转了九次,所以叫做“九转丹成”,然后他就不死了,这是他修炼的方法,这就是念公他自己讲的,在他一篇开示叫「抉择记」里面他就说了这么一件事情,所以出婴儿这事情确实是有,但是不要在电灯泡下用功修炼,这个很危险!因为你用功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电磁场,电磁场会对这个灯泡发生影响,就有一个修行人头上练出个小孩,小孩出来之后满地跑,那天因为他产生的电磁场太强了,把那个灯泡给炸坏掉了,屋子整个黑了下来,小孩急着到处跑要回去找他的身体,要回到身体里面,因为小孩他还小嘛!太小,他还是要以这个躯壳作为他的家,结果太黑了,到处找找不到身体了,那小孩回不到这个躯壳,那么这个修行人就不行了,就精神失常了。那么这个让我想起我们马来西亚的乡野奇谈,小时候听说的,叫做什么Pontianak吸血鬼,他晚上就离开这个人的身体出去吸血了,只是一个头离开,一个头后面还带着大肠小肠等等的东西,咻!就飞出去了。所以传说那个时候的人晚上不能晒衣服的,不能晒衣服的要收回来啊!为什么呢?因为万一吸血鬼飞过你晒的衣服会被粘住就过不去了,就过不去了,然后他出去了之后,如果你将他睡在那边的身体给他倒转过来,他回来一进到身体那就变成什么了?变成头是脚脚是头了。这是我们这里民间乡下的传说,所以这都是见的问题。你的见要是不对就有这样子的修行,得到这样子的结果。但是这些究竟还是外道,所以修行要老老实实平平常常,不要急操,不要贪境界,这个很容易形成我慢。所以破见惑是十样东西: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总是落在一边,不是有就是无,善恶这种种都是两边,是非邪正种种,所以老子就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啊!就是破这个边见,圣人要不死光了大盗没有完。所以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好有孔子老子这些,世间跟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大乘佛法来了中国很自然就被中国接受了。那么印度的邻邦他们都接受小乘的多,大乘的是中国,所以达摩也来了,他就是看到东土有大乘的气象那么他就来了,还有就是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加上贪瞋痴慢疑,这十个都破了都解决了,彻底没有了,当然贪瞋痴慢破的是粗的是欲界的,后头还有要破色界的无色界的,都破了彻底没有了就是阿罗汉漏尽。那么这个贪瞋痴慢我们想想看能够做到这十样都破吗?我看现在我们应该从两头下手:第一个要先破身见,因为身见障碍菩提心,那么最后一个一头一尾,最后一个是断疑,贪瞋痴慢疑我们就抓这两头,这十个处理这两个,一个破身见一个断疑,断疑生信,生了信你才能真正的信这一些无上圆顿之法。当然你信的佛法都是好的,他们这些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他们信小乘的我们也赞叹,但是更殊胜的是大乘,最殊胜的是圆顿教,那什么是圆顿教呢?那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所以都要断见惑,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所以你看通途的这条路step by step一步一步的我们没有指望的了,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走另外一条路,从人道一下子就到了极乐世界了,那么之前的什么见惑思惑尘沙无明这些,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再转回头来看他们,他们还在那边见惑思惑尘沙无明,在那边慢慢的爬楼梯,我们已经坐电梯上去了,这就是渐教跟顿教不同的地方。

“贪计身者,谓执有我身而贪着计度也。”

  所以贪计身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因为还有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这个前面讲过了,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这个是必须要考虑的,就是要好好的以佛法的理论来重新的思考。

“《会疏》曰:「于自身妄执,计爱憎违顺,是名贪计,是所谓我执也。」”

  日本的《会疏》他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起执着就起了有爱有憎有违有顺,这种的分别思想,凡夫妄以自身为我,贪执计较,爱护倍至,顺则生爱,违则生瞋,种种分别贪着,举体堕于烦恼。”下面引了《往生论》的说法:

“《往生论》云:「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应)远离以其障菩提心,应知。」”

  《往生论》说要发菩提心,但是有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这个之前我们也学过了,这里再提醒大家,说你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呐,老是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要破我要无我,无我要怎么做呢?要先从这个身开始,前面师父做了比喻了,就是不要太在乎太爱惜这堆臭肉,臭肉不是瘦肉,这是个会行走的厕所,你常常这样子想你就不会老贪计它了,为这堆肉精心策划打算,这个就是贪计身,贪计身跟无我这两个是矛盾的,见惑里面的第一个就是身见。

“盖谓贪执自身,无安众生心,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故应远离。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是故愿曰:「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这是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他说的话,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他无我嘛!「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金刚经》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是万恶之源,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自尊种种这一切,“要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那就是要去这个身见。而现在这个气功是非常热闹,有人说他们是外道,念公说他们连道教也不是。这里说的道是中国古老的道教,外国人说这个叫什么叫 Taolisium,道教就是道教的老子庄子的这些道理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炼的挺好的,在身体上去保养它,维护它让它舒服。我们这里头教你头一句话就说:发菩提心不要贪着自身。这个「无我」不是只在讲经的时候我们谈无我无我讲得天花乱坠,而是真正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都要“无我”。首先我们不要说“无我”这么高深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先不要有个人主义,这是作为第一步从这里开始,也就是不要太主观,不要有太多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一定是对的,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啊!这个是以老卖老,要能够多多接受别人的看法,所以《金刚经》就说了“若能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人我”先要去,然后再去这个“法我”,那极乐世界都不贪计身了,大家都没有这个了,没有人起这个念头了,不但没有这个行动,“若其想念”这个念头动一动都没有了,这个念头都不动了,这个就是弥陀大愿的兑现了,到了极乐世界自然你就做到了,那这个是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那么下面一段又包括了三个愿,我们先看总的这个愿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二、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第一个是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愿文到这里是三十二<那罗延身愿>。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这个金刚不是我们看的电影里面的金刚Kingkong,不是那个金刚Kingkong,Kingkong也是肉身它也要死的嘛!这里说的金刚是比喻他很牢固,很坚固很坚强,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我们先看注解:

“上章具三愿。「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总述。以下分演。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罗什大师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以「善」能生妙果,生余之善,故名为根。「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是第卅二「那罗延身愿」。憬兴称之为「身得坚固愿」。「金刚」者,梵语跋折罗(或代折罗)译为金刚。”

  那么这里说的那罗延身是金刚之身,不是我们这个肉身,这个肉身“好化学”(广东语),广东话这个字很传神啊!“好化学”就是很脆弱,“很化学”就是很脆弱,轻轻一碰就受伤了,所以不能叫金刚之身,因为你贪计它,贪计不能成就这个那罗延身,结果你发现你贪得的是这块老肉,不管是什么肉,穷的肉贵的肉最后都变成臭肉,不是瘦肉,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千万富翁跟下贱的乞丐最后都平等,都要拿去烧,结果你发现你浪费的时间跟精神来照顾这堆肉,它总归要消失的。到了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其实莲花化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法身不灭,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诸漏已尽了,你所得的这个身是金刚之身,那罗延是什么呢?下来就引了《三藏法数》的说法:

“《三藏法数五》云:「金中最刚,故云金刚。」又《大藏法数四十一》云:「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稀有,故名为宝。」(即金刚石,俗云钻石,硬度最大。)”

  根据《三藏法数》的说法,这个《三藏法数》等于说是过去古老的佛学辞典。梵语跋折罗Vajra,它有译成不同的音,有的叫代折罗,译音都没有关系,因为印度的这个读音本身都有不同,像中国南方的话跟北方的也是差得很多,翻译成我们中国的话就叫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坚硬的,印度出产金刚石金刚钻,金刚钻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十度,以这个作为譬喻,所以这是一种解释,金刚表示最坚固。

“又金刚者,金刚杵之简名。《大日经疏一》云:「代折罗即是金刚杵。」原为印度之兵器。密宗以之表坚利之智。《大日经疏一》又云:「代折罗,如来金刚智印。」”

  再有金刚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兵器,是一种武器,密宗拿这样子的一个器具来表示坚利的智慧,因为金刚杵两边都很尖,代折罗就是我们翻译的那罗延,是如来金刚智印。

“又《仁王经念诵仪轨上》云:「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

  你看日本的密宗祖师手拿着金刚杵,表示他发起了正智,正的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智慧,就是要开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这都不究竟,求世间的福报那更是离开智慧远之远矣,离开的很远了。那么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变成四智不就成功了吗?因为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为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手持这个金刚杵表示发起正智犹如金刚。

“杵有金、银、铜、铁、石、水晶、法陀罗木等,无量种之不同。帝释之杵,乃金刚所成。又执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简称金刚。《行宗记二》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得名。」”

  所以《金刚经》讲第一义谛就是讲的智慧,如金刚之坚不为一切所破而能破一切,所以现在有人念《金刚经》就觉得我念《金刚经》好像就有四大金刚来保护我了,你这样子读经的功德就被你这个误解给冲淡了,这是金刚的含义,叫做代折罗或者是拔折罗。再看注解:

“「那罗延」者,译为胜力,或坚牢。有四义,(一)梵天王之异名。(二)罗什大师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雄健也。」(三)《大日经疏十》「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又《秘藏记》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乘鸟表空行)(四)《涅盘经疏七》曰:「那罗延,此翻金刚。」乃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云「那罗延菩萨」。”

  那罗延也可以有四种含义:一种是梵天王另外一个名号,另一种是天的别名,这个天是佛的化身,不是真正的天人,再一种那罗延就是金刚,从以上显教经论可以知道,这个愿的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跟坚固力,那么这个身和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看起来好像是分开的,但是这两个有密切的关系,这个理念在这里又再一次的证实了。六祖惠能大师的肉身被红卫兵给砸破了,佛源禅师把骨头拣起来,把骨头给捡起来了,那我现在想起来我当居士的时候,有一位女众带我到了广州韶关的云门寺,直接就见到了佛源禅师,佛源禅师已经往生了,当时我只是跟随也不知道面前这位大德是谁,现在想起来才知道,当时佛源禅师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将六祖的骨头给埋起来了,现在还原了,那么他亲自告诉念公,六祖大师的骨头都是黄金色的,我们一般人都是白骨的,白色的,砸破的六祖大师的骨头都是黄金色的。好,我们继续看:

“古注经家多谓众生身心相依,身有苦乐,心必忧喜。心有忧喜,身有损益。法救云:「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又《密迹力士经》云:「如来之身成鈎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故愿国中众生三业庄严,体固如金刚,力强如那罗延,同具殊胜身业也。”

  所以就把那罗延跟金刚这两个的含义介绍了。

“今依密教,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等,乃一名之异译。”

  这个就回到我们净土宗这里来了,从密教的道理来说,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仁王经念诵仪轨上》云:「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在密教金刚中的第一位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显教的,在密教是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者。为什么手持金刚杵呢?因为叫做金刚手嘛!所以有人画西方三圣相大势至菩萨手拿金刚杵,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能把这个人我法我极微细的障碍都能够破除,我们往往只能破除一点很粗很粗的东西,还有极微细极微细的东西你观察不到,所以有人说我已经没有妄想了,我念佛念到没有妄想很清净了,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这个粗的心能感觉到的。我们举个世间的例子,像那个电锯,那个电动的锯子,那开动起来的时候你看不见它在转,就看见整个盘子一样,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还有心中的这种所谓行识,色受想行识这个行蕴,这个你不可见,这就是师父常常讲的,你只看见你粗的念头,所以有人就说了我已经完全放下了,已经交代好了,财产什么都分配好了,我走了之后他们不会打架的,也不会上法庭的,交代好了,我现在都放下了在等什么呢?等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来我一定走,结果等了几十年都没来,最后是谁来了?是你的孙子来了,等到孙子来了你还能放下吗?这个真实的事情师父以前讲过了,这里不再提了。所以那是你粗的念头以为全部都放下了,原来你还有微细的,你不知道它还有什么东西没放下了。好,我们继续看还有注解说:

“又《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云:「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

  所以我们这个经你看第二品德尊普贤,普贤就是密教的金刚手,金刚杵一般就是表示五种智慧所成就的,五种智指的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再加一个法界体性智,所以叫做金刚手,跟四大金刚四大天王是两回事,一些现威武相的只是护法,这里指的就是普贤菩萨,就是大菩萨就是佛了,这是另外现一种身相。下来我们再看:

“今愿文曰「金刚那罗延身」,若据显迹,则如过去诸解,视为天上力士,那罗延神,大力坚固之身。今据密义,金刚与那罗延,均是执金刚,简称金刚。论其密本,即是金刚萨埵,即是普贤,乃法身大士。又密教尊金刚为示现威猛相之佛。是以「金刚那罗延身」应解为等同如来之「金刚身」或「金刚体」。「金刚身」,指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也。”

  所以如果根据密意来说这个金刚那罗延也就是金刚萨埵,也就是显教的普贤,是法身大士,就是佛的化身,所以密教里头就把这个现威猛相拿着金刚杵的认为是现威猛相的佛,密教的佛菩萨像跟我们显教的不一样,显教的一般是现净善相的佛,很慈祥和蔼的,像我们汉地中国的佛像就是现净善相的佛,我们看到密教的佛跟菩萨的像都跟我们一般看到的不一样,所以这个金刚那罗延身也可以解释为他得了如金刚一样的金刚身,所以往生的人有佛的愿力加被都得到坚固不坏之身,因此寿命无量,那为什么会寿命无量呢?因为他不会死的,金刚不坏之身怎么会死呢?死了就是身体坏了,这个是物质的肉身一定会坏,身体不坏那就是莲花化生了,那就是天亲菩萨说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不坏的就是金刚之体嘛!就是智慧之体,所以如来是金刚身。那么这个《涅盘经》有证据的:

“《涅盘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又「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所以往生的一定都得到这个身体,因为是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就是法身,就是常住,就是不坏,那不就是阿弥陀佛给你保证到了极乐世界就证得法身恢复本来了吗?那简单说就是成佛的意思了。所以你看一个普通的凡夫,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一到了极乐世界就得到这样子殊胜的果报,甚至有的念了几天佛,你看慈净老师临终关怀的个案,就有不少真实的例子啊!是现代人啊!有一个念了一天一夜就往生了,往生之后他也得到这样子的金刚不坏之身,往生之前这个身体已经坏了,不能用了,那想清楚了赶快去换一个身,这就是师父讲过的比喻嘛!就是你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已经要塌了要倒了不能再住了,赶紧到极乐世界去换一个坚固的住处,前面讲过了叫什么?叫玄宫啊!玄妙的宫殿,这个就是到了极乐世界的好处。所以这样子的事情在这个世间你告诉任何人有谁会相信呢?他说我现在住的房子是钢筋水泥做的不会坏的,他不瞭解我们说的这个真正的含义。所以不只是地狱不空啊!娑婆也不空,因为还有太多人不相信,他们还是要娑婆不要极乐,所以能够真正相信能够接受又真干的太少了太少了,说到最后又要说了,就剩下你们几个而已。

“《新译仁王经》曰:「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良贲疏》曰:「金刚体者,坚固具足。体者身也。佛身坚固,犹如金刚。」若据密意,则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刚不坏之体。故皆寿命无量,身具金刚「坚固之力」。”

  底下: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为第卅三「光明慧辩愿」。”

  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都有光明智慧辩聪的能力,不是我们说的世间人的强词夺理,那个是强辩,也不是我们这里律师在法庭辩论的那种,这里说的是智慧的辩才。

“彼佛寿命无量。国中天人寿命亦皆无量。又彼佛光明无量,是故彼国人民,身顶皆有光明照耀。盖主(佛)伴(国中人民一切贤圣)一如也。”

  这段是从身顶到辩才,身也有光顶也有光,你看画佛像的头上一个圆圈的这是顶光,身上又是光这是身光,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嘛!往生的人还没有证道他也有光,但是不能说是无量光,但是他已经是无量寿了,跟佛一样都不死了,所以身顶有光明照耀。

“又「光明」者,自莹(亮)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暗,二者现法。盖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见《往生论注》下)。”

  光明两个字是自己发光,亮就是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用处有两个:一个是破暗,可以消除黑暗、可以表法,拿这个光来表法就是清净明显。佛的光明根据《往生论注》说这是智慧之相,那又根据下来这部经说:

“又《超日明三昧经下》云:「是知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又《涅盘经》云:「光明名为智慧。」又大慧禅师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

  大的智慧发露能够照明法界这个叫做光,所以就是指智慧的作用。《涅盘经》说得更简单了,说光明名为智慧,光明就是智慧,所以光明跟慧辩两个摆在一起,成就一切智慧这就有联系了。彼国的天人身和定都有常住的光,正是智慧之相。凡夫就是愚痴就是愚暗,地狱中就是黑暗一点光都看不见。所以在后面我们经典里面还有五种智慧他都能够照了。下来说:

“彼国天人身顶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以佛力护佑,故智慧殊胜。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悉皆照了。故云「成就一切智慧」并「获得无边辩才」。”

  “成就一切智慧”就是我们经中说的五种殊胜的智慧都成就了,那么就获得了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那么下来就解释“辩才”两个字:

“「辩才」指善巧演说法义之才。《净影疏》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

  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这种才能。《净影疏》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所以叫做辩才。你说的言语人家能够听得清楚能够分辨,不是模棱两可的,不是他回去之后还要想一想,还要猜测,甚至有时候还会误解你的意思。这里说的辩才是不容易被误解的,而是能够听得很明白你这个语句,你很有才华,很巧妙。所以同样一个老师在讲课有的人就愿意听,听了很触动,像慈净老师的课听到的人触动很大,来听的都要自己准备纸巾tissue,那有的人讲到人家就不愿意听,语音模糊,声调蒙蒙不能够吸引人,这不是录音设备的问题,也不是这两个讲的人学问有差别,是他们之间这个口才辩才很有不同,这里面包括了音质音量表情跟观机的能力,都有很多的不同,佛门叫辩才,所以这又是一种才能,那么看起来师父我好像有一点点具备这上面说的条件哦!好像而已,又是自赞自夸了。

“又诸菩萨说法之智辩,称为四无碍智、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

  菩萨的说法这种智慧的辩才,他有这个辩才才能够教导众生,才能使众生重法,这个辩有四辩,也称为四无碍辩,也可以称为四无碍智慧。那么这个辩才是由于智慧而来,你没有真实的智慧讲两下就讲完了,而且每一次都在重复,重复又重复重复又重复,重复到自己都不知道最后变成老人痴呆症,没有新东西,因为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大家会发现:同样问一个问题,这个法师每一次的回答都不一样,然后过后这个法师也不知道刚才自己讲了什么。下来这里说:

“四无碍者:(一)法无碍。名(名相)句(语句)文(文段)能诠之教法名为法。诠者,具也,善也,言也。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三)辞无碍。于各地诸方之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四)乐说无碍。”

  一个是法无碍,什么叫法无碍呢?对于这些法、名相、文句都不能够障碍你,你都能够表达的很清楚。那么第二是义无碍,对它这个真实的义理,所谓解真实义,它文句所表的义跟理,你对于它都能通达没有阻隔,这个叫做义无碍。第三是辞无碍,中国的外国的各地的方言你都能够通达,一个人要知道几国的语言就是很了不起了,你看现在全世界有多少种语言呢?除了语言还有各地的方言呢?以前讲过了,光是福建话就有三百多种啊!而且常常都会引起误解,那这里只是举一个最新的例子就好了,在中国北方的法师到了南方用餐的时候,信徒来跟法师说:「师父“甲蹦”啦!」「啊?」师父吓了一跳!「是哪个师父“驾崩”了?」“甲蹦”这是福建话吃饭的意思,师父“甲蹦”师父吃饭了。最后是第四“乐说无碍”。

“以上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又名辩无碍,契于正理,起无碍之言说,名为辩无碍。”

  这三种的智慧都有,给众生很欢喜去说,能自在去说,这个又叫做辩无碍,契于正理,发出无碍的言说,这个叫做辩无碍。这是四无碍。那我们现在正在听到的是一位开悟的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他自己的讲解,很难得!念公他自己的讲解这里面当然就具备了以上所说的四种条件了,那师父我只是转述,虽然转述,因为师父我自己是播音员出身,声音的呈现就是不一样,大家听了有受用很欢喜,这就是智慧的演说。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不是自赞自夸,本来就是这样子,因为这是公认的,也不是在炫耀,而是能够利用这个优点传播佛法,让人听了能够对佛法提起兴趣,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要不然听了五分钟就睡着了,要不就是听不下去了。而听师父我的大家会像追连续剧一样的追啊!这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弟子听了之后的反应。好,我们看注解最后这句说;

“彼国人民,由于成就一切智慧,故得无边辩才,以四无碍辩,宏演法要。”

  那么这里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因为成就了一切智慧,所以都能用四无碍辩才宣讲法要,所以你要是极乐世界潇洒走一回,你再回来肯定就不一样了。这不是说我自己哦,别搞错啊!等我真的极乐世界潇洒走一回再说吧!好,我们今天就暂时学到这里。那么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还有注解的内容,我们明天再继续。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