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06 23:19:10瀏覽181|回應0|推薦1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64集 我们接下来看第十七愿。我们先看经文也是愿文,在《大经解》的本子258页。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十七、<诸佛称叹愿>,那么这个愿就很殊胜也很重要了!法藏比丘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就是假如。他不共同在那边称扬赞叹,赞叹我的名号,这个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同时赞叹我的国土赞叹我的功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那边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的殊胜怎么样怎么样的,那实际上也是如此,经典都说了,十方佛都在称赞,各各国土的众生都去极乐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当然不只是我们这个地球,不只是我们的人道而已。所以现在有些人都是在那边立个山头,什么叫立个山头?这是我们佛教界的名称,就是成立一个山头,讲的就是丛林,就是一个讲不好听,山头就是做山寨主,就是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团体,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这样子。那么就是跟我学最好,去跟别人学就不好!所以你看看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那你看看我们这些佛就不是这样子了,他们都还劝他的人民赶快到极乐世界去,去找阿弥陀佛,你们去找阿弥陀佛,那我就安乐了,我的责任就了了,放心交给阿弥陀佛。这里你放心交给其他任何一个人吗?因为还是人,对不对?还是凡夫嘛!所以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有发过这个愿,赞叹的意思就是认同,是不是?好像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所以我常常说我们在手机那边所做的事情,大家就是没有想到这个后果,觉得这个内容好就转发了,转发你一定是看过了,你转发的这个动作表示你认同了,默默的认同你才转发啊,那你是不是要负这个责任呢?好要负责任,不好也要负责任。所以你看这一些佛都没有想到说你一定要到我这里学是最好的,你不能去别的地方。我以前不是讲过吗?就在同一个城市,就有几个同样性质的佛教单位组织,也是专修念佛法门专修净土的,我去到那边,另外一家的女众下午过来插花,这样很好啊一家亲是不是?插完花之后她就回去了,晚上就不能来了,白天来插花,晚上不能来听经。所以你看了这些之后,你就知道这是正常的,因为都还没有成佛。这里说的是成佛之后的那种心量不一样,都劝他们自己的人民赶快到极乐世界去。 “上第十七,「诸佛称叹愿」。称者,称扬。叹者,赞叹。” “称”就是称扬、宣称。“叹”是赞叹、赞赏, 厦门话说“称赞”赞赏欣赏,我欣赏当然我也要让更多人同样跟我一起欣赏,所以十方无量佛国无量诸佛全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跟极乐国土。 那么下面就引了原译本的汉译,汉译里头也是这么说,我们看汉译: “《汉译》曰:「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吴译》类之。” 另外一本原译本《吴译》类之,也是一样的。所以十方佛的弟子都称赞说我的国土功德好,诸天的人民包括天人,“蠕动之类”蠕动就是小爬虫之类的,小爬虫之类的听到我的名字都踊跃,踊跃就是有很大的触动,然后也来到我的国土,也到极乐世界。所以佛之普度不光只是坏人恶人,好人是肯定的了,所以不只是坏人,连蠕动的小爬虫都在内,包括细菌也是,包括最微小的细菌也是阿弥陀佛要度化的众生,所以这个汉译的内容就是如此。这里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我们净宗同修的弟弟,她不是在吉隆坡(大城市)的,她弟弟在吉隆坡,他在Uluyam乌鲁音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片的垦殖地,我们这里土话叫芭地,就是土地属于芭场地很大一片。后来她弟弟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他那个地方有一条蟒蛇,无端端的自己死掉了!畜生要自杀的情形很少,都是被人家杀的,它自己自杀的很少,无端端的死了,我也看到过这个照片,真实的。那我在想因为他那个地方,都到处放了很多太阳能的念佛机,二十四小时都念佛号,二十四小时播放,那么这些畜生这些昆虫爬类听久了,很大的触动!他也要去作佛了!那我自己当居士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形,有一天回家一看,一大堆的蚂蚁集体往生,你不能说集体自杀,蚂蚁怎么可能自杀?蚂蚁连它自己要各别自杀都没有,它都不会想到要自杀,只有人才会想到要自杀,很多集体这个就不能叫自杀了,集体往生,而且连身体都没有,只留下一大片的翅膀而已,这个就不能解释了。我们七宝两年前刚刚启用不久,也有过这样的情形,就在我们后面那边,也是一堆一堆的,在师父的寮房里面的桌上,一堆一堆的集体往生。所以刚刚讲的《吴译》也跟这个相类一样的内容,不同的翻译,重点都一样,重点就是都在赞叹我的国土赞叹我的功德,赞叹我的名号就是这句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愿我们要很好的来体会,佛他绝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出名;我要No 1;我要名闻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要信徒遍天下;全世界都知道我的名字。看起来好像跟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必须要知道!念公说想成为佛学家,想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那个心,往往是夹杂着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个名闻利养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不是为自己,这个是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有机会听到这个名号,全部都是因为弥陀所发的这个<诸佛称叹愿>,他当年发了这个愿。前面讲过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但是你看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有多远啊,十万亿的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那么远的地方,众生怎么可能知道呢?可是我们都知道啊,所以这个事情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你有什么举动不小心摔着了,哎呀!阿弥陀佛!你不会说哎呀!释迦牟尼佛!没有啊!他一张口阿弥陀佛就念出来了!所以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反而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没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所以这不是偶然的事。之前师父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讲了很多的例子,印尼一个大的佛教团体开张的时候,部长一开口就是阿弥陀佛,他不是华侨,他是印尼人。还有海关的官员见到师父,印尼的海关官员见到师父,他们都会说一句师父,阿弥陀佛!这你怎么解释?所以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诸佛称叹”所以十方闻名,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就求往生。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要求生净土啊!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出广长舌相遍覆我们这个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什么诚实言呢?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因此我们才能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所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的,《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我们《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不是只有过去称赞,称赞完就没了,称赞完就没了我们今天就听不到了,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我们看注解: “望西云:「六八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愿恩。善思念之。」” 四十八愿这个愿最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十方怎么可能都知道呢?不可能啊!十方的范围有多广啊!就是没有一个地方听不到阿弥陀佛这个佛的名号的。“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望西师说“我等”,我们也可以说就是“我等”,在座的各位也是“我等”,我们今天能够碰到往生的这个佛的教化者,「偏此愿恩」,这是日本人的文法,我们中国人不大这么用的。就是偏属于这个愿的恩德,因为弥陀有这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才能够在今生,我们能够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教化。所以这里告诉大家,“善思念之”,大家要好好的想一想啊!不想不行啊!想想你才会觉得这个非常的稀有!非常的难得!没有善根,他就是不念,他就是不念,你打死他也不念。这里有个例子:今年五月去了淡边妙音净宗学会,晚上讲经,白天没事,就跟大家去买椰子,卖椰子的老先生他自己说他七十九岁,卖椰子的很强壮很硬朗,还光着身子,说光着身子比较文雅,你讲没穿衣服大家又笑,光着身子,好像在炫耀自己很健康,我在车上就打开车窗说很好很好,要走了又说很好很好,念阿弥陀佛会更好,念阿弥陀佛更好,他看着我,念阿弥陀佛更好,他又看着我,他就是不开口。后来另外过了一阵子回到吉隆坡,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买椰子,那边是有一对老夫妇,在他们乡下那个房子的后面种了一大片的椰子树,两夫妇年纪很大了,在屋子前面摆个档口卖椰子,很善良很健谈,喝了椰子之后到屋子外面,他随便用木板搭了一个休息处,还有千秋在那儿乘凉,临走的时候就叫老婆婆念阿弥陀佛,马上就念,不止念一句,还念很多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不止一句,这是没办法勉强的是不是?以前不是讲过我俗家的岳母就是这样,她就是不要念,但是她会跟你一样讲四个字“我没有空”(客语),“我没有空”,阿弥陀佛(客语)她就是不要念啊!她情愿念“我没有空”(客语),是不是?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望西意为,若无此愿,则我等身在娑婆秽土,如何能闻彼土之教主与佛刹之名字,彼佛彼土,胜妙功德,清净庄严。若未曾闻,又何由发起求生彼土之胜愿。故今日我等能闻净土法门,实由此愿之力。故本师释尊于此秽土,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令我得闻。故赞曰,四十八愿中「此愿至要」。法藏求愿名闻十方者,只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若无此愿,则十念必生之愿便同虚设,盖闻名方能持名也。” 法藏当时求愿求的名闻十方是为了什么呢?就是要普摄十方的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往生极乐之后就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第十七<诸佛称叹愿>,那后面“十念必生”的愿等同是虚设,你说“十念必生”念什么?我都不知道念什么,因为前面有诸佛称叹,所以十方都知道,那你说十念我就知道这个念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十念必生不是说的念药师佛念释迦牟尼佛念其他的佛,不是。所以一切都铺排好的,前面有这个愿之后,紧接着才是十念必生的愿,那么十念都成佛,大家都能听到这个名号,那才能够十念成佛嘛!大家都不知道,那就没有机会了,连一念都没有用,是不是?那你一念根本就不是念阿弥陀佛,你怎么成佛? “又《会疏》解「称叹我名」曰:「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 《会疏》是日本人的着作,《无量寿经》日本研究的很多,着作很多。《会疏》就说一个是一切佛来称扬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是诸佛称叹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是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咨嗟是赞叹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人当中有人念阿弥陀佛的,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都在念佛,或者是在家里面,或者在寺庙道场,或者单修或共修在那边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你只要念佛,十方诸佛都给你称赞,所以现在十方的国土都在称赞你呀!称赞什么呢?哇!难得难得!稀有稀有!你看这个人在持名在念阿弥陀佛啊!也是在被称叹之内,你念别的没有,你不相信你问问诸佛,你去问问其他十方诸佛,我念别的佛,你有赞扬称赞有护持你吗?因为经典讲得很清楚,只是我们读经的人就很含糊的读过去了,忽略了而没有注意到。第三说十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自己称赞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都由于念佛三昧而成佛的,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而成佛。 “继又释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故。」” 三世诸佛都依了念佛三昧,“依弥陀三昧而成正觉故”,那他自己也正是称名之人,诸佛都是念阿弥陀佛成佛,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这个道理很深,我们一时也懂不了,但是我们相信就是了。下来注解说: “此表诸佛称叹之义有三:(一)诸佛赞叹彼佛圣号。(二)诸佛赞叹一切称念弥陀名号之人。(三)诸佛本身亦称念弥陀圣号。依念佛三昧圆成佛果。” 圆成佛果就是成佛了,那么称叹为了什么呢?要大家称名啊!为了下来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诸愿的根本,这四十八愿的根本就是这第十八愿,过去正果法师人家请他讲净土宗,他就讲这两个内容,一个是讲第十八愿,另外一个是讲《观经》的出世三福。那么接着下来就是最有名的第十八愿了,称为十念必生,我们看愿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上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那么这个大意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诚无上的信受的心跟乐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种的一切善根以清净诚恳的心,念念相续回向到往生极乐国土,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平常的十念法也包括在内,都可以往生,如果这个愿不成就,我就不成佛。本愿所要除开的唯独是犯了十恶重罪还又诽谤正法的人,这个很关键性,很容易混淆,很容易错解意思,这个后面会讲得很详细。“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到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当然就更好啦!不要那么吝啬,念到第十声就停下来了,所以我常讲你说是师父开玩笑的也好,阿弥陀佛已经on the way正来着了,你念到第九声第十声就停下来了,哎呀,太可惜了!你多念一两声就放光了嘛!“乃至”就是最少at least,不是“只有”,他没有说只有十念,是“乃至十念”,十念就是连续念十声那摩阿弥陀佛,临终如果有十句名号continuously相续的,这里说相续很重要!你不相续的话,中间有停顿,还有分叉,那你就麻烦了,大家要注意这个相续很重要!你要完全集中,你才能够相续啊!东张西望,这边看那边看,周围有这么多人给你看,你佛号怎么相续呢?所以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念分明,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没有其它的想法了,不想别的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相续有十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为十念必生。善导大师独尊的真实五愿当中,以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这个愿实在是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在是两土导师,那两土呢?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两土导师的心髓,是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来的究竟方便,是不是很方便啊?你什么都不要搞,你就是开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不念?就快要断气了...阿弥陀佛...也不用再做别的,你就念,方便,是不是方便?下来看注解: “日净宗古德较量诸经。余经中《华严》独真实。若与此经相较,则此经为真。” 所以我们都要有祖师的或者是那些注解的,那些真的是善知识,真的是可以作为我们的善知识,我们信得过的,听他们所解释的所讲的,那你如果不听的话,你就会说我们专修净土的,尤其是七宝净土讲堂那班人,整天都说他们念阿弥陀佛是最好的,开口闭口都是阿弥陀佛,尤其是她们的师父,真的是卖花说花香。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来去理解,就可以知道我们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但是又不能在短时间让他们真正能够相信,他们又不来从头到尾听完这些全部的内容,是不是?这个是日本的净土宗,日本净土宗古德的着作很多,现在日本净土宗是五六千万人,占他们国民人数的一半,他们古德做了很多工作。日本人说余经中只有《华严》是独真实,《华严》是真实之教,你看佛一成佛开始说的就是《华严经》,是不是?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了,第一部说的就是《华严经》,佛是悲悯众生,居然把自己所得所证的全盘告诉大家,叫和盘托出,但是当时大家不懂啊!连阿罗汉都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那佛看看没办法没用了,那佛就要涅盘了!所以《华严》是独真实之教,佛的大慈大悲没有保留,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只好再委屈再开先修班预备班,讲小乘讲始教讲法相什么的这些,然后讲终教《大乘起信论》之类,这种的水平,当然《大乘起信论》是后人着作的,它不是经,它是注解,一步一步的讲下来,所以《华严》是最真实唯一真实,如果《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拿《华严经》跟《无量寿经》相比,“则此经为真”,就是《无量寿经》比《华严经》还真实,这是日本大德说的话,中国人说恐怕就要吵架了,对吗?就在这个讲堂里面,几乎都要辩论辩到脸红得像关公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说法是,我们的说法我们是依蕅益大师说的,日本人说的这些,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甚至还要毁谤,那我们的蕅益大师说什么呢?他说“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都在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头了,这个说法就不至于会招大家反对了吧?那么日本人的说法有人就不能接受了,这个也很自然,他接触的不广嘛!有这种心态是正常的,我们也能够理解。 “又本经诸大愿与此愿相较,则此愿最为真实。” 本经就是《无量寿经》,要跟全部四十八愿来比较,愿为真实的,就是有四十八品嘛!第六品不是发大誓愿吗?这个四十八愿是最真实的,经文不如这个愿真实,那么再从愿跟愿来相比,愿跟愿各各来相比较,那就第十八愿独真实,唯一的真实。 “盖表此愿乃真实中之真实也。” 很多同修包括师父我自己也有听净空老和尚的开示,老和尚常常都有作比较,比到最后,《华严经》也比下去了。这种情形我在印尼密集熏修导读的时候,就引起现场的骚动,不能接受!因为来听的有很多这些大德是寺庙的住持,还有佛学院的学生,那肯定他们有接触过《华严经》,接触过《法华经》这些大经。你这个马来西亚的法师在台上讲这个什么把《华严经》给比下去了!你是什么东东?我就知道他们心里就这么想。刚好讲堂右手边有一张很大张的净空老和尚的照片,我就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去问问老和尚,我只是转述而已,转述而已你们不要吓我啊!他们的眼睛吓死人的!所以你这样来比较,那还得了!其实我自己早期也是这么想,总是觉得有这么厉害吗?把我们自己的《无量寿经》抬得那么高,现在知道了!从念公的《大经解》注解里面,从祖师尤其是日本的祖师,还有蕅益大师这些祖师,种种的各各角度,各各的说法来比较,现在可以完全相信了!那你自己可以完全相信,别人也未必啊!那就由他去了!所以这个第十八愿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的真实里面的真实。日本净土宗的评论跟我们中国蕅益大师他的提法原来也是吻合的,一样的。《华严经》《法华经》的一切精髓,什么是精髓?精髓就是好像我们一个人的骨髓,最精华的全部都在那边,都在哪里呢?《华严经》跟《法华经》的一切精髓,都在净土法门里面了。“十念必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这个“至心”有很深的解释,我们要花一点时间详细的来跟大家从注解的各方面来解释“至心”两个字,因为我们念《无量寿经》咕噜咕噜就念过去了,至心信乐,心心回向,没有体会到这个“至心”是到什么程度?是什么概念?我们来看注解说: “「至心」者,至诚之心也,至极之心也。《金光明经文句》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者,彻底。「到」者,达到,即游子到家之到。「心源」者,自心之本源。「尽」者,穷尽。「实际」者,即本经中「真实之际」。” 你看讲得这么这么的彻底了,这几句话就说到最根本了。《金光明经文句》就是《金光明经》的注解,就说“至心者,彻到心源”,彻底达到本心的源流处。“尽心实际”心的实际全部都在里面了,所以叫做“至心”。那么他这个就说得很深刻了,很深入了,不是我们一般片面的理解所能够达到的这个深度。 “至心信乐”,“信乐”两个字我们来看看: “「信乐」者,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又「至」者,真也,诚也,实也。「心」者,种也,实也。「信」者,真也,实也,诚也,验也,满也,忠也。「乐」者,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故「至心」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愿欲爱悦之心,欢喜庆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乐之,故谓「至心信乐」。” 底下我们浅一点的来说“至心信乐”是什么情况,注解说的真、实、诚、满。满是圆满之心,愿欲爱悦之心,就是你以一种真实诚满的心,很真很实很诚很圆满的心,那是什么心呢?没有分别,没有虚假,一种很愿意很爱悦的心,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的庆幸,像捡到宝一样,以如是心而信之乐之,这样来信,这样来高兴,这样来感觉,所以叫做“至心信乐”,这就是“至心信乐”。你看《无量寿经》最后要结束的时候,每个人听了释迦牟尼佛讲完经之后都“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个是大的欢喜,不是普通的欢喜,是大的欢喜!这个大我们要理解,它不是大小相对的大,这个欢喜是没有办法形容的,大欢喜就是这里的“至心信乐”了。再有愿文当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就是乐,就是欢喜,表示愿意,I do I do我愿意!这个I do我愿意是对阿弥陀佛讲的,不是对牧师讲的,对牧师讲,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对阿弥陀佛讲,那你就安全了!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很重要!有的人光是重视持名,就是念,总之师父叫我念我就念,没说那么多,她没有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除非你真的是老实念佛,那个念法就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了,你那种真正老实,一心一意要去作佛的,你念那句阿弥陀佛,它里面就包含了信跟愿了,还要去强调信跟愿吗?是不是?截流大师讲正信,还有《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错了,但是很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信愿行像什么呢?像一个香炉,我们这个香炉因为它脚短你感觉不到,像大寺庙的香炉,一般的香炉三条腿是不是?有人说我不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他就是不念,那就变成两条腿的香炉了,两条腿的香炉是什么样子的?那就站不住了!另外一种是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还有自佛他佛什么因果他都不能相信,他信的这条腿不是没有就是短了,这个腿短了。所以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当中发挥得十分深刻!他说如果没有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怎么样呢?富贵,富贵就造业了。这就是我们在拜六礼拜谈的,这生造业,下一世就入地狱了,这叫做结三世怨。所以我们不但要信事上的报佛跟化佛,还应该信理体的法身佛自性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该信自心是佛的这个自佛,相信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那么“至心”回头下来还会有解释,我们前面引了这两种,一种是很深的,一种就是这个,它就接近了跟一般我们所理解的情况了。所以修净土的各种根器都有,当然不只是修净土,学佛的人各种的level水平各种的standard程度都有,前面解释的这个“至心”,说的是上品的standard上品的水平,你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你就老老实实啦!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其它管它有多深不必理它,你不用管这些,你只管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放光,你上了莲花到了极乐世界就行了,这是你目前要做的,现在能听多少就算多少。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我们看注解: “「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善根。「心心」者,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 所有的善根所修的善根都要回向,“心心回向”,就是这个心跟下个心没有两个心,一个心纯一的心,纯一的心来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净念相继的心也是表示相续。 “「回向」者,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回转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你要有一个方向啊!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把它趋向于你的目的,就叫做回向。回向到什么地方呢?下来《华严经》的注解就说了,这里引《华严经》的注解了: “《华严大疏钞廿三》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 这里引了《华严经》的注解,《华严大疏》说回就是转,向就是趋向,转自己的万行趋向于三个地方:一个是众生,一个是菩提,一个是实际。我们下来再解释:把你所有的功德回到哪里去呢?愿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是回向众生啊!回向菩提就是要求无上正觉,你不是回向我下一世还要做一个比现在更有钱的人,那你不是回向菩提,是回向人道。“回向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要求无上的正觉,不是回向愿来生再做人,你再做人的时间很短,过后又去做鬼了,没完没了,是不是?这不是我们七宝同修的志向,我们要求无上正觉就是要去作佛,就是回向菩提。第三个地方回向实际求实际,这个实际的解释就是真实之际,我要明心达本,简单说就是我要回归自性,那全都有了,你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恢复你自己的本来,成了佛就是回归自性,找到你的真心,这叫真正的回向。所以我们以后回向要记得这三个地方,那你的心量就很大了!第一个为众生、另一个是为了求无上菩提无上正觉、第三就是要回归自性。你看多圆满!这叫真正的回向。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回向偈要念同生极乐国呢?《往生论注》的回向就符合我们净土宗了。下来我们看看就是《往生论注》的内容: “又《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是即愿中回向二字之义。” 你看终极目标就是这个,要去见慈父阿弥陀佛,所以你修任何的法门,你看经听经你说法种种的布施,一切一切的功德持戒等等,普施给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回向,大家终极目标一定都是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条路,难道你还有其它的路可以走吗?所以就是说《往生论注》这样的回向就跟我们这个经很配合了,因为他是净土宗昙鸾大师的,大师是净土宗的大德是二祖,所以这是祖师说的话,我们要相信!下来注解说: “「愿生我国」即回向之鹄的,愿我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也。” 这也是一样“愿生我国”,那就是我们这个目的地了,愿我跟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世界,这个“愿生我国”四个字明白指出了三资粮当中的“愿”,信愿行的“愿”这个字。在“至心信乐”这四个字里面已经暗暗的指出来,这句是明指,“至心信乐”是暗暗的指示你,那么“愿生我国”是明白的指示你。“信乐”明指了信,现在再明指“愿”这个字,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大愿的核心,因为它明确的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所以《弥陀要解》其实是代佛传语,什么叫代佛传语?蕅益大师就是代替佛跟我们讲的这句话,“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于你有没有信愿,如果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要解》就接着说:如果没有信愿,就算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没有往生的道理,这不就是以前常常讲过的吗?他就是念到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念佛念到听到雨声风声雷声人的脚步声都是阿弥陀佛,念到这种程度,结果有一天早上想不开就自己吊死了,就吊死了,所以信愿不够坚定。下面就是谈到“乃至十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念的不多,乃至只念到十念,念得多更好,“乃至”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看注解这里引了《观无量寿经》: “「十念」者,如《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十念《观经》说就是称念那摩阿弥陀佛,后来第十六观就提到,《观经》一共十六观,也叫《十六观经》。众生在临终看见地狱了,糟糕了!然后你叫他观想,他也观想不到了,那你就叫他改念阿弥陀佛,他就念了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狱的境界没有了消失了,那他就往生了。所以十念称阿弥陀佛都可以。那么这里说: “《笺注》曰:「十遍称名也。」” 这是丁福保着的《无量寿经》的笺注本,也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他也是这个解释,他说十念也就是十遍称名。 “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 望西的解释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也是说称佛的名号。 “以上经论义同。「乃至十念」者,指称念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此乃指其至下者,故云「乃至」。若能多念,则多多益善矣。” 这里又有一个怀疑了。 “或有疑问,文中但云「十念」,何以迳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 底下就有人可以这么问了,经中只说十念没说持名啊!为什么要解释为持名念佛呢?念别的不行吗?用别的方法不行吗?下面就回答了: “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 不是你说的要有证明的,你看我们念佛不是有四种吗?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这里说的十念何以见得是指持名念佛呢?可能是观像观想呢?当然我们这里引了一点证据,宋译就说得很清楚,就是原译本当中的宋译,宋译里面是《无量寿经》的原文,因为翻译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看看宋译。 “本经《宋译》曰:「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其中「念吾名号」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 宋译这里说是“念吾名号”,念我的名字,这个“吾”就是阿弥陀佛自己,念我的名号。所以是叫你念,不是叫你唱,又唱又跳,这边跳两下,那边又跳两下,又加了很多法器这个那个,是很好听,可是阿弥陀佛他不是这个意思,念我名字,所以只能解释为念那摩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它解释了,所以这是有根有据的。 “又《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 还有《般舟经》还说,阿弥陀佛对菩萨说: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莫有休息就是不间断,如是得来生我国土。我们再看回《观经》,我们一切的说法都要引经据典的,包括注解,这样才能信服于大众,不能自己猜测自己agaaga不行,agaaga是一种甜品,不行的,不能自己猜测,自己以为是这样,自己以为很危险,这就会断了众生的慧命了! “又《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 刚才说了,《观经》也是说念那摩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十念,那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就是指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 这是古来的注经家对于这个十念都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净土宗善导大师是个大德,有很大的功劳,他是改正了一些在他之前的古人的一些错解。 “古注经家,于此愿文,亦有异解。有曰此是「摄上品愿,有说下品非也。」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称名十念。」” 古人有的认为说三辈往生上辈是菩萨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我们没份。所以有人也就认为说这里说的十念是指的上品的事,上品他十念可以,因为他当时已经到了“至心”了,穷尽心源了,不要说十念,他一念都可以往生,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不是指下品十念可以往生,我们在讨论。 “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 他们认为这十念是什么呢?就是《弥勒所问经》里头的《弥勒发起殊胜至乐经》,弥勒将来还是要弘扬这部《无量寿经》的,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交代了,在经典里面咐嘱他,你接受了我的交代,你将来一定要弘扬这部《无量寿经》,但是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宗的祖师,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弥勒是法相,将来作佛的时候就是说法相,法相当然是要说,可是我们《无量寿经》佛最后就付托给弥勒,所以弥勒所问的还是净土法门。那么在这部经叫《弥勒发起殊胜至乐经》里头,佛就答覆弥勒的问话,就是这个十念,但是这个十念讲得很深,听一听都很辛苦很吃力,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听听看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不听的话,你根本没有机会知道,这一段很长,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但是我们还是要有耐心的看一看,虽然我们一般人做不到,有机会听一听也很难得,要不然让你自己去找,你也未必能够找到这样的内容。好,我们来看: “《弥勒发问经》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着心。九者,近于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 就这十条,可以做到吗?随便选一条,要生起慈悲心。啊,我很慈悲,慈悲到什么程度?你看看不要说别的,第十条“除去诸根,正念观佛”怎么做?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境界就是《金刚经》,还不是前半部,是后半部所讲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前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总之就是后面比前面更难!告诉你看不用眼睛看、听不用耳朵听,以此类推。那不用眼睛看,你用什么看?你不用眼睛看,你还看到我在上面吗?这就是师父常常告诉大家的,用心看用心吃用心听,用的是真心,那就不是用那个分别心了,但是还是通过眼睛看啊!看的时候没有分别,看的时候如果有分别,就看到师父今天好像很庄严,这两边比较红,那就是用眼睛看了,就不是用心看了,用心看就没有看到这个了,但是也看到这个,佛法就是这样。你不要说没有看到,那是骗人,也看到这个,但是也没有看到这个,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所以要能到这个境界,那就是弥勒菩萨的十念,这个境界叫正观念佛。这是正念,这里说的很深,谁能做得到啊?但是做不到没有关系,我们有..不是说的后备胎,我们是真正懂得,我们有一个很方便容易简单的方法,不管他讲的如何,我就是持名念佛,我就懂持名,其他我不懂,这就够了! “《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你们是什么地啊?所以《宗要》就说了,这样的十念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是登了地的菩萨才能够具足前面说的这样的十念,无量无边的菩萨也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十念是指着那一些人说的,是这样的十念,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临终念十声阿弥陀佛,不是。 “以上诸说咸以此愿,专为上品,甚至地上菩萨,乃能具足,则中下凡夫,何由得生?可见以上诸家之议,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 这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慈悲了,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这样的。那么如果说,阿弥陀佛发的第十八愿,是要像前面讲的这种程度的人才能够十念往生,那么凡夫怎么办呢是不是?可见以上诸家之议“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所以这些说法是不符合于净土宗普度的本意的。阿弥陀佛是要普度,不只是要度某几个人,那几个人是上上品,那我们一大班的人都是只有中品下品的那怎么办?所以阿弥陀佛就是要普度,这是他的悲愿啊是不是?下来注解说: “至于义寂以《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深有见地。” 所以日本的义寂法师就说,他是拿《观经》的下品十念,就是念阿弥陀佛,来注解我们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是很对的。 “望西云:「宗家不尔(宗家指善导)。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 望西他也是反对上面这种说法,太难了!说十念的要求这么深,几个人能做到呢?望西说宗家,宗家是他们称善导大师,他们对于善导非常的尊崇,是他门本宗的本家,以前讲过了说他们的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他们日本人,没有我们中国的份。“今之十念,但是口称”,这是善导大师的意见,善导大师是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所以日本人最尊敬善导,他们就是这样子的尊敬到不得了!他们说第三代是他们日本人,那我们也好,还有一个中国人,善导大师是中国人,他们尊称善导说是弥陀的化身,跟中国是共同的说法。莲池大师也说善导大师就算不是弥陀化身,那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流的。“意为今愿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开口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善导大师他说的十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那么多的内容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跟讲究,是不是?大势至菩萨也讲了“不假方便”,你还想这么多要怎么念又怎么念,怎么念才是上品,怎么才是下品,这个不行,是下品的,这个是给大修行人的,没那么多讲究的,所以你那么多要求,菩萨才能做到。你就是念着阿弥陀佛,心里面就是想着阿弥陀佛,这个谁都能做到的!“上尽一形,下至一念”,上者一生都在念,这是指平时,最低的只要念一声也可以往生,这是指临终,“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 “意为今愿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尽一生之形寿,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皆可往生(仅念一声者,指临终一念,或「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亦皆得往生。)。” 经中还说一念净心,你达到了穷尽心源,发这样的净信这样念一句,这个功德也可以往生,这个在后面三辈往生品有特别提到。所以这个把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十念到底是指深的还是指浅的呢?这个我们还是归到净土宗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本意,指的就是口念,开口念就是口称。 “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观经》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 我们继续讨论。这里说的“至心信乐”,《观经》说的那个人见到地狱了,哇,糟糕了!然后你就告诉他念阿弥陀佛,《观经》也是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我们这个愿文说是至心,《观经》也说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不绝就是 Non stop不间断!那么大家就怀疑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怎么样的心才叫做至心呢?怎么样子才算是至心的十念呢?下面就引了鸠摩罗什大师的,他是比喻形容得很好!我们来看看: “罗什大师于此,有最极精要之论。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着衣渡?为脱衣渡?若着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 这里头我们引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最为恰当了,那我们就可以明白,我这个念是不是至心,这个是不是至心的念?怎么叫做十念?他打个比方,比方就是比喻,假设一个人在旷野当中,就你一个人,这个时候碰到强盗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了,追杀来了!这个人就赶紧跑跑跑,看见前面有河吱嘎...赶紧踩刹车,你不刹车就掉下去了,可是转身一看,后面追来了,后面有追兵,前面有河,那么如果不过河命就难保,这个时候就想到,我要活命就要过河,我已经到了江边了,这种情形大家体会一下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情?这个时候心里想什么?所想的就是怎么样过河,而且要快,决定不能太慢!难道我还想着我穿着衣服过去好了,不行,我要脱衣服,穿衣服太重了游不过去,你还有时间想这些?强盗追上来要怎么办呢?所以你这个时候所想的就是这件事情,怎么过河?没有想别的,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帐人家欠我的还没还,什么时候去找他要回这笔钱,这个时候你什么事也不能想了,他这个时候想的就是渡河,就这样子的一个念头而已,就只有这样子的念头,你再也没有其它的念头了!那回来说我们修行念佛,就说念佛就跟这个情形一样,那就对了!那就是“至心”对吗?这个很具体的对不对?很具体啊!不是一会儿念佛的时候又想到东又想到西,又想到这个,一会儿又想到那个,没有这些,只有这么一个想法了,就是这样子没有间断的念,以至念到十句,这个叫做十念,以上就是鸠摩罗什的话。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是这样的心情念佛吗?不是,因为没有强盗来追杀你,没有杀到来,不只没有强盗,阎罗王也没有杀到来,还没有看到地狱,所以还能够在卡拉OK那边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那就没救了!还是悠哉闲哉的一天过一天。这个告诉你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快要断气了,他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你知道吗?所以到时候我们同修如果遇到这种情形的话,就想想强盗追来了,你到了河边怎么过河?没有其它任何的想法了,其它的想法都要丢在一边了,阿弥陀佛.....好像十一句还是十句,都放光了!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的注解: “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继至十,即是十念。” 这样念佛念到十句就是十念,完全集中在一处,就是咬定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on the way就到了,就等你专注到一心的时候见到光了!见到光见到佛了!到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情形,大家记住师父刚才所讲的所表演的,记住了!那么下来再引申一下,前面不是说了两种吗?我们把它圆融一下,那就是《宗要》说的: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 这一圆融的话,两边我们都得到了!我们来看看,很妙很妙,你真的念到什么都不想只想阿弥陀佛的时候,下面说:不管是怎么样要求的十念,多深多深,你都全部具足了。这个《宗要》指的就是唐朝新罗,新罗就是朝鲜,朝鲜的僧人元晓法师他着作的《无量寿经宗要》,他说我们现在经的愿文里头说的十念,它具有隐密显了,不大明显的叫做隐密,明显的叫做显了,有两个意思。 “显了十念,即上文罗什大师所譬之十念;隐密义之十念,即《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 显了的十念就是前面强盗追杀来了,鸠摩罗什说的很明白,大家都能够懂的前面讲的那种十念;隐密就是前面讲的很深的,佛跟弥勒菩萨讲的,弥勒菩萨问的十问那样的十念。 “义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 义寂也是朝鲜人,跟元晓是同一个时期的。他这话说得很好!他就说你按照鸠摩罗什所说的这样子的十念,自自然然你每一个念头里面,就automatic自然的具足了弥勒所问的十念的内容了。那怎么去理解呢?这个意思也就是《华严经》的意思,一跟多,你真正能够专一了,那个多的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寂,寂就是常寂光的寂,你真的到了寂了,那你就能照了。你的镜子完全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没有,它就能照了,你真正到了一了。所以万法归一,大家就常常说万法归一,那一归何处呢?你现在管一归何处干什么?你心里面先归一再说,你现在万法都还没有归一,你归一了,那就是了。 “意谓,能如《观经》所说或什师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之十念。” 你能够按照鸠摩罗什这样的十念,那么弥勒所问的那十念,一切的功德都在里面了,一切功德在里面,都在你老老实实绵绵密密的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功德都在里面了,一就是一切,你这一切垢染都没有了,你心清净到这种程度,你还有垢染吗?你不再去想其它的事了,没有“所住”了,没有住在世间的种种了,而这句佛号念的清清楚楚,就是“而生其心”,“生心”这样子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why为什么呢?Infinity因为是无限大! “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净宗玄妙。” 所以我们就是要看注解,注解的这些祖师大德不得了的!那个头脑不得了的!这样子来圆融,这样子来比较,这样子来分析,我们就知道了,就知道你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的不可思议!显了之中这样的十念自然就隐含深秘的意思,这一句话就道破了净土宗的玄妙,微妙的意思。 “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 世间人都很喜欢谈玄说妙,越玄越妙就是好料,这么简单的没有水准啦!而不知道最玄最妙的是什么呢?最玄最妙的就在平常之中。什么是平常呢?念阿陀弥佛很平常啊!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最平常的了,但是这句阿弥陀佛它含藏了最深妙的义理,不是你需要懂很深的道理才行的,不需要懂,因为不管你懂不懂,这句阿弥陀佛本身已经含藏了最深妙的义理,深到什么程度啊?不要说你们听不懂,菩萨都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啊 My friend我的朋友!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很厉害我知道,所以我不懂是正常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也正是各位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的境界,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每次讲到你们,上面那个都没算。 今天时间到了也超过了没关系,下来还有一些内容,我们留到明天再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下来还有讲了很多注解里面的内容。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