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8 17:08:43瀏覽106|回應0|推薦1 | |
生之快樂(143) 1.被瑣碎所擾,天良和善關懷快樂顯現不出來 2.能靜默覺知,便不易被外在左右,常能快樂有智慧有感受 3.探索自己就是探索人類,都是私心妄念的流動,能克自己,自能益人類 4.私心占有讓我們害怕失去,感受關懷無有憂慮,只有生命快樂 5.有所要求會有所失望不滿,平心自能調和到恰當處 6.能觀優點,是聚寶聚光明 7.無歷史無聖人文化,內心飄盪如浮萍,失學即失國 8.論語: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9.註:桴,筏也.材,與裁同. 無所取材,不能裁度事情以適義( 宜). 10.譯:孔子說:大道不行,搭乘竹筏浮游海外吧! 跟我一起流浪者大概是子路吧! 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英勇過我,但無深思不能適宜. 11.參考:蘇東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12.按: 子路小孔子九歲,帶領一批人從孔子學,比孔子早一年死於衛孔悝之難 13.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14.孝悌是仁愛之本 15.生命調和了叫修身,調和整體叫德行 16.無往不利是要兼顧到天良天理整體人情環境的關係 17.私心之行不可從 18.不愧于屋漏是德慧之始 19.面對苦難,才能真心反省,不斷的苦難纔有德慧的養成 20.覺悟在人間,上德能放下 21.創新和轉型都來自於靜默的天良和聖人文化中 22.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貞固吉祥,悔恨消失;若具私情,便思慮不定,而私朋相從了。 23.(象):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孔子說,貞吉悔亡即是未為私感所害,憧憧往來即是私心之思。不能廣大。 24.注釋:憧憧—意不定也;懷思慮也,言具私心。往來—言煩擾也。朋—初六。爾—指九四也。光—廣也。 25.解述:九四陽剛不正,以近九五,以應初六,居兌悅之體,而有下交以瀆,上交以諂之象,本有悔矣;此為以私心之感,故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也;四在股上脢(背脊)下,故曰思(心主思慮);九四居陰位,若能斂退自守,不以私心取悅相感而以禮,故曰貞吉,悔亡; 26.孟子:心之官則思; 27.繫傳,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28.王船山:得失係于一念,即人心惟危也; 29.按:赤子入井、有人落水,待去救他,卻又在算計利害; 30.朱子:一箇忙迫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 31.陸九淵,洗心滌去憧憧往來之私,而全其本然之正,所以退藏于密而能同乎民交乎物; 32.教育若離反省和聖人文化是揠苗助長,是失去根本,妄取直接世界文化 33.若具有靜默的天良和聖人文化,不論任何政治制度,都能隨其時而行其宜 34.年輕人有股氣,但這股氣非無章法,任意胡為,任人操弄,當戒之在躁. 35.謙卑怎會無競爭力呢? 能謙卑者是大人物大開創者之人選 36.勤奮是基本,調整在其中 37.面前有任何東西,我們都要能看出他的特點他的趣味他的美 38.從調和自身的生命,到中和成全整體的生命,古文化經典都是如此的 39.苦難不斷,天良不斷,仁恕不斷,德慧不斷 40.論語: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 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41.註:賦,兵也,以田賦出兵.千室,大邑. 百乗,卿大夫之家.宰,邑令和卿大夫之家臣. 42.譯:孟武伯請問:子路做到仁了嗎?孔子說:不曉得.又請問.孔子答到:仲由可當千乘國之國防部長,但未到仁地...那冉求到仁地否?孔子說:冉求可當千室邑百乘家的邑令或家臣,也未到仁境...那子華呢?孔子說:公西赤可當穿禮服和賓客應對的外交部長,卻未做到仁. 43.參考:錢穆:仁為人生之全德...是學問修養最高標準... 亦不可無專長 44.趙龍文:按司馬法:方里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出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有馬四匹,十二頭牛,是為革車一乘(趙:亦有以十六井出車一乘者) 45.按:仁為才華之本 46.四書廣解:仁極難,若有志於仁,則極易. 47.集註:仁道至大,非全體而不息者,不足以當之 48.皇侃:周天子畿內方千里,三公采地百里 , 卿五十里,大夫二五里...畿外五等公,公侯伯子男,從五百里到一百里. 49. 能自勝者方能行外 50.大論大文章大風景,私我變渺小了 51.安靜非喧鬧混亂之後的相對呈現,而是中觀無我的純粹覺知 52.良師在引發自知反省和覺觀生命的美妙 53.面對恐懼苦難而不逃避,合一共處,必有平和中道出現 54.無扭曲的默觀默覺默聽,才能正確感受 55,無天良和無聖人文化讓我們變成劣等人類 56.親賢良則不惑 57.親近極惡者,生命將天翻地覆改變,進入極凶險,小善小福都不能化解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