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研讀心得2-1
2009/07/31 07:39:11瀏覽853|回應0|推薦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2-1

Morgan  2002//03/01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主持的金剛經研經會

(二)去我執生實相

壹﹑前 

     

本次研習內容,經大家於會中討論結果,以研習「法會因由」、「善現啟請」、「大乘正宗」等三分,除探討法會殊勝因緣,須菩提請法外,並進入本經去我執、生實相的精髓。

貳﹑經   文*1

原本為江味農-金剛經校正本*2,標點符號採用沈家楨*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音其)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音要)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參﹑法會因由分第一--說法對象,無言而教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音其)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分主要是談法會的殊勝因緣,說法對象與世尊示現的不教而教。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音其)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證信序,又名通序,諸經通有,佛初說經,本無此序,至結集時,始加入故。亦名遺教序。佛將涅槃,阿難尊者欽奉遺命,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若干人俱等語故。令置如是云云者,證明是佛所說,以起信故。*2

大智度論,此科之文,為六成就-信聞時主處眾(蓋凡結集一經,必具六緣,乃克成就)。(一)如是,信成就也。(二)我聞,聞成就也。(三)一時,時成就也。(四),主成就也。(五)在某處,處成就也。(六)與比丘眾若干人俱,眾成就也*2

  者,自性天真佛也。雙遮雙照,中道圓融,自性本如是,是為自性之舍衛國。戰勝五陰之魔,而紹隆佛種,是為自性之祇陀太子。莊嚴福慧,功德之林,是之謂。捨父逃逝之子,今返家園,承受父業,衣裏明珠,不勞而獲,是即自性之給孤獨園*2

:大悲大願*2

比丘:遠塵離垢*2

:理事和合*2

千二百五十人俱專表常隨眾之人數。迦葉波弟兄三人,師資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連,師資共二百人;耶舍長者子,師資共五十人。略去鹿園五比丘,諒都在座*3

1.千二百:圓滿耳根返聞之功德也*2

2.五十五人: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五十五位也。蓋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果能橫豎無障,如是返聞,則自性天真佛,便如是而在。而與大悲大願,遠塵離垢,理事和合,圓滿返聞功德之五十五位菩薩摩訶薩為伴侶矣,則靈山法會,儼然未散,且謂在靈山親聞妙法也可,即謂靈山在此寸心也,亦無不可。何以故?自性天真佛,與釋迦牟尼佛,已心心相印故,光光相照故。則已見證信序之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2

起序

二﹑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衣:佛為出家制三*2

1.安陀會:此名五條。(翦布為方塊,縫而聯之如田,故名福田衣。五條者方形大,九條則方形漸小)亦名著體衣,作務及坐臥著之。

2.鬱多羅僧:此名七條。講經說法,則加於五條之上著之,故又名上衣。(五條又名下品,七條又名中品,九條又名上品。)

3.僧伽黎:若居稠人廣眾,或入大都會,以及王宮,則著九條者,梵名僧伽黎,亦名大衣。

今將入城乞食,故特著大衣也。三衣,總名加沙。加沙者,雜也。非但以色有青黃赤黑紫為雜也。(梵網說)。又謂之不正色、壞色、染色。所以如此者,取其與在家人別,亦示不住於色之意。世尊如此,即是本身作則,教人持戒也。

  乞食:有多義。略言之,降伏我慢故,不貪口味故(這家布施甜,他家或布施鹹,故名加沙味。);專心修道故(以上就出家邊說);令見者生慚愧心故*2

出家本為度眾生,欲度眾生,須先斷惑,斷惑必須苦行,使一般人見之而生慚愧。曰:以度眾生故,而自苦如此,庶幾道心增長,俗念減少,則乞食之有益於眾生也大矣。豈但令人布施,種福田而已,故乞食便是出家人修極大之福*2

  說此大經,而發起於日用尋常之事,殊為奇特。故善現啟口便歎希有,然奇特實無異尋常,故善現繼之而曰:善護念,善付囑也。可見此文,關係全經,理極幽微而親切。今開十重,略明其義。前四重,約法以明;後六重,約教化以明*2

(一)      示現著衣乞食,奔走塵勞,儼同凡夫者,佛不住佛相也*2

即是顯示佛之無我相。全經宗旨,在於破我。今示現無我,不說一字,即示佛之無法相也;雖不說一字,而實示以無我法;又所以示佛之亦無非法相也。三空之理,徹底全彰矣,此之謂善付囑*2

(二)如上所明,是大智也*2

修菩薩行,必應悲智具足。故詳談時,啟口便令應度所有一切眾生。而今之示同凡夫者,四攝中之同事攝也。乃我世尊大慈大悲,不捨眾生,而本身作則,為諸菩薩摩訶薩作榜樣耳。此之謂善護念*2

綜而觀之,1.以大智而行大悲,空而不空也。2.因大悲而顯大智,有而不有也。空而不空,謂之妙有。有而不有,乃是真空。豈非即空即假,即假即空*2(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二諦觀融,宛然中道之第一義諦乎。故於尋常日用間,已將理顯三空,觀融二諦之全經要旨,合盤托出矣。此之謂希有也*2

(三)     佛說他經,往往放光動地,以為發起*2

示一切諸法,皆自般若正智而出,即法法莫非般若也。前說般若中,亦曾放光動地者,示般若正智之能拔住地無明也。今第九會說金剛般若,又不如是者,所以示并般若法相亦不著也。故本經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知并般若而不著,乃為般若波羅蜜耳,此不取於相之極致也*2

(四)     未說本經前數十年中,日日如此示現*2

既說本經後直至涅槃數十年中,亦復日日如此示現。可見示現云者,他人見之云然耳。佛無是念,我為大眾作此示現也。蓋無一剎那間,不在二諦圓融大空三昧中。他人所見之示現云云,皆從大空三昧中自在流出耳。佛則行所無事,初無容心也。此是如如不動之極致。全經千言萬語,歸結處則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可知此八字,為全經之扼要處,亦即為學人受持演說之扼要處。今於日用尋常,即是顯示金剛般若之扼要。可不謂之希有,善護念,善付囑乎。上來約法以明發起序之義竟*2

(五)     一切眾生,同具佛性,即是人人本具有法身如來*2

然其法身如來,藏而不顯;所以藏而不顯,不謂之如來,但謂之如來藏者。以其奔走衣食,背覺合塵,久已忘卻本來故也。今以法身如來,示同凡夫,奔走塵勞者。無他,欲令一切塵勞中眾生,各各回光返照其本具之如來藏耳*2

(六)      博地凡夫,障深業重今欲返照,非善為啟迪,勤加熏習不可*2

今說此經,而發起於乞食等事者,指示眾生受持此經,當視同家常茶飯,一日不可離也。如是久久熏習,庶幾信心增長,於無明厚殼中,露出光明來*2

(七)然而最上乘經,甚深微妙。今得見聞受持,而欲領解如來真實之義,非具有相當資格,亦莫得其門而入*2

本經云: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者,入道之門也。以此為實者,解其真實義也。可見解其實義,乃為實信。上文問生實信。今答曰: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是明明告以能生信心,由於以此為實,亦即實解,乃是實信。實信者,別於悠悠忽忽之信也。而實信則由於持戒修福。然則欲入此門,持戒修福,顧不重歟。何以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其中關係,理甚精微,俟當文詳之。

著衣持缽,乞食等事,皆佛制定之戒律。依此而行,便是持戒。而乞食,則令一切見者聞者,生慚愧心,增長道念,不但令行布施種福田已也,乃是修福。金剛般若,發起於持戒修福者,正指示眾生以起信入門之前方便*2

(八)     乞食等等,持戒也。敷座而坐,將以入定也*2

,由定生,故序以為說金剛般若之發起者,又指示眾生以無漏三學,一定之程序,以明持戒修福,能生實信,而入門矣。然欲般若正智現前,又非修定不可也*2

(九)      修行之要,要在理、事雙融*2

靜中養得端倪,更當於對境隨緣時,勤勤勘驗。古人謂之歷事煆心。此是修行最要一著。二邊不著之理,必須於吃飯穿衣時領會,必須於尋常日用中做到,庶幾乎達於動靜一如,則無往而不是矣。此又般若發起於乞食等事之微意也*2

(十)      尤有妙者,此發起序,即是的指塵勞中人以下手方便也*2

既為夙業所牽,落在臭皮囊中,奔走衣食,其孰能免。為之逐末而忘本固不可,若因擺脫塵勞不得而生煩惱,又奚其可。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何處不是道場哉。每晨著衣出外,各勤其乞食之職務,務畢即歸。應酬等不相干事,可省即省。此還至本處四字,急應著眼。歸後,即將飲饌洗濯等等,應行料理收拾之事完畢,即當靜坐,攝念觀心。此敷座而坐四字,尤應著眼也*2

今人終日忙碌,應酬既多,歸後又不攝靜。縱令念佛誦經,功課不缺,而此心從未少用靜攝之功。所以儘管念誦,儘管妄念紛飛,有何益處?又於不著相不著非相乃是非法二邊不著等道理,從不留心體會。所以修行多年,依然見境即遷,隨緣便轉,腳跟一點立不牢,自己即毫無受用。甚至大破戒律,無所不為,自以為不著法相,殊不知早取著了非法相矣。自己墮落,又牽引無數善男信女,一齊墮落。此皆由於從未攝念觀心,從未於不住相,及二邊不著之要義,體會了解,以致如此,豈不可憐。故此中還至本處,敷座而坐八字,正是吾輩奔走塵勞中眾生的頂門針、座右銘*2

以上約教化以明發起序之十義,不但無上大法之理事全彰,并修行者預備之方,入手之法,亦盡在裏許,真希有也*2

下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318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