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研讀心得 1-9
2009/07/19 05:52:19瀏覽705|回應0|推薦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 1-9

()總說

Morgan     2002//02/22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主持的金剛經研經會

柒﹑淺釋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經--契經,通名也

佛所說法,通名為經。非一經為然。故經字乃一切佛法之通名。梵語曰修多羅,亦作素怛纜,修妒路。修多羅之本義為線,引申為貫穿,為攝持,為契合。既將佛說之法,分類結集成書,因以修多羅名之。謂貫穿佛語,攝持不失,上契佛心,下契眾機也。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別名也,法喻立名

(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為本經特立之名,一切經不能通用,是謂別名。金剛者,喻也;般若波羅蜜者,法也。是為法喻立名。

(二) 金剛:最堅最利

1.梵日囉,或跋折囉,義為金剛,物名也。蓋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為利;一切物不能壞之,為堅。金剛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6

*金剛之堅,喻實相般若,隨緣不變,在纏不壞也。(般若體)

*金剛之利,喻觀照般若,無我不破,無惑不斷也。(般若用)

*金剛之明,喻文字般若,能開解慧,無明得明也。

金剛為無上寶,價值不可稱量,喻般若為無上法寶,功德不可稱量也。金剛寶世間罕有,喻般若法寶之希有,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也。

(一)         般若:妙智慧、理體本具之正智--佛之知見

梵語般若,義為智慧(常譯為妙智慧)。非世智小慧也。乃理體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

理體,即是覺性,亦曰實相般若。

正智,即觀照般若也。

理外無智,智外無理,理智本來一如,故皆名般若。

因恐人誤認是尋常之智慧,故經論中多舉譯音般若為言也。此智一切眾生本具,但為無始無明所障,不得顯現,且此智,自證方知,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何以故?必須言語斷,心行滅,乃能自證故。

然而一切眾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云何開,障若不開,此智又何能現?故我世尊為此大事,出現於世,用語言文字以啟導之。

凡說佛知佛見,以開示眾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門,亦云文字般若。欲令眾生,因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也。其他所說一切法門,如布施持戒等等,皆從佛知佛見出。使眾生依而行之,以為開悟般若正智之助者。故曰:一切法不離般若,般若為一切法之綱要,換言之,即是般若為一切法之主幹,寓於一切法中,非離一切法而別存也。

質言之,我佛出世,為憐憫眾生,同具如來覺性,皆得成佛,而竟不自知。故說佛之自證者,以破眾生之愚癡,對愚癡言,假名曰智慧耳,實則智慧非別,覺而已矣。

*實相般若者--本覺也。

*觀照般若者--始覺也。

*文字般若--以一切眾生從來不覺故,乃假文字般若以覺悟之耳。

故讀經聞法,要以佛所說者為鏡,時時處處,用以自照,不觀不照,迷何由覺。故即是所謂初依文字,起觀照也;觀照功久,則皇皇然,儆惕之心自生,是即始覺也,亦理體本具之正智初開也;如是不退不懈,觀照之功,日深日醇;則所謂始覺者,先如初生之月,漸漸光多闇少,以至於月輪圓滿,光輝煥然,則性體顯現,即是始覺合於本覺,而亦無始本之分也。當知所謂成佛者無他,覺性圓明而已,而覺性之開,非仗文字般若之力,其道無由,故曰一切諸佛從此經出。

復次在梵語本文,智曰若那,慧曰般若。照見為智,解了為慧。決斷為智,簡擇為慧。知俗諦為智,照真諦為慧。徹明妙有為智,契悟真空為慧也。

佛經常說六度,有時亦開為十度。第七度曰方便,第八度曰願,第九度曰力,第十度曰智。以對第六度之慧也。然而空是即有之空,有乃即空之有。故智慧二字,實分而不分。此經,正明空有不著。所以般若字,應作智慧會。不能拘執文義,強分為二。不過有時佛經中亦不分而分,舉智以明俗諦,舉慧以明真諦。故學人亦不可不知此義耳。

  金剛原以喻般若。然惟第九會所說者,乃以金剛能斷喻之。豈非以此經所說之義,尤為堅利而明,尤能斷惑。餘會說者為金,此經說者乃金中之精乎。故本經曰:佛及佛法,從此經出。又曰:此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剋指此經為言。則般若綱要,盡在此經,更足證明矣。

(四) 波羅蜜--到彼岸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順此方文字,應曰到彼岸。若約佛法言之。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是也。

涅槃者--不生不滅,即謂本性。

本性者,性乃本具之意也。言本具者,明非造作。既非造作,可見本來如是,而非從無而有者,故曰本自不生。言其本來已具,非新生也。既本不生,故今亦不滅。而眾生生死不已者,相也,非性也;何故生死不已,由於其心生滅不停。當知生滅不停之心,所謂識相也,亦非性也。何故如此,由於煩惱,以煩惱故,遂致心有起滅,性變為識,由此造業,受輪迴苦。而眾生不知返本,認識為性,迷於生死之相,所以輪迴不息。而與不生不滅者雖覿面而成永隔矣。故以煩惱喻中流,以生死喻此岸,以涅槃喻彼岸也。蓋本無此岸彼岸,因有中流隔之,遂成彼此之別也。

  煩惱亦曰惑,所謂見思惑也。見思惑皆從我見而生。故欲了脫生死之相,須證不生滅之性,而欲證本性,須化除我見。然我見根深,必須用種種法以調伏之,開根本智以斷絕之。所謂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猶之過渡,從此岸達彼岸,行之以漸,不容急也,故曰離,曰渡,曰達,以顯其未可一蹴即到。

而說一流字,又所以顯其危險,無明風萬不可起,起則隨流而下,甚至有滅頂之凶,尚能渡達彼岸乎。修行人其慎諸。然如上所說,尚是專約凡夫說。若細別之。生死含有兩重。煩惱亦兼見思、塵沙、無明而言。

1/凡夫著有,執於人我。遂因見思煩惱,而墮分段生死。

2/二乘及一類菩薩著空,執於法我,遂因塵沙、無明煩惱,而有變易生死。

故欲證到無餘涅槃,須空有俱空,破我法二執,了兩重生死。渡過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中流,乃達涅槃彼岸耳

故大智度論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二執,即我、法二執也。渡流之筏為何?六波羅蜜是也,用此六法,可到彼岸,故此六法,亦名六度,六度之中,布施要矣,般若尤要。布施,捨也,若不知捨,云何肯離此而渡,然若無觀照之智,又云何肯捨,故般若為五度之綱要。五度離此,非波羅蜜也。

又復智慧二字,分言之,亦可因位名慧,果位名智。

般若波羅蜜,1/約因位說,猶言到彼岸之觀慧。2/若約果位說,則般若即是波羅蜜。何以故?果位之般若,即是理智一如,理智一如,即是不生不滅也。1/約因位說,金剛即喻此之觀慧,最堅最利最明,故能到彼岸;2/約果位說,金剛則喻如來法身,所謂金剛不壞身也。

捌﹑結語

吾人學佛,旨在開佛知見,見性成佛,了脫生死,進而乘願再來,度脫眾生;不管修淨、修禪或修密,或禪淨雙修或禪淨密三修,除起信、發願、力行外,深入經藏,極為重要。般若為六度之首,亦是大乘佛法之綱要,世尊講經說法49年,說般若計有16會,歷時22年,一切盡在大般若經裡,惟時不我矣,金剛經該是其濃縮,僅5,837字,較更精簡心經之260字更易瞭解。本文僅就整體要旨作一整理,供作參考。

玖﹑參考文獻

1.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達理)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

3.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

4.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 永樂皇帝) 普門文庫

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

(總說完)

(下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314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