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6 20:05:36瀏覽1032|回應0|推薦0 | |
用心愛這世界 --兼論嚴長壽的成功管理之道(5-4) 1999年講於紐西蘭華興協會下午茶 參、用心愛這世界 四、用心來修行,來修您的心 在這工商業高度發展,資訊掛帥,即將進入千禧年之際,因繁碌、高度壓力與緊張生活衝擊下,為尋求心靈安寧的人愈來愈多(心理諮詢業與精神科醫師生意愈來愈好,WHY?)修行的人,不管有形、無形的修道的人愈來愈多,但不管是儒、釋、道或一般人,多數在家修,少數出家修,但修行最重要的要切中標的,且時時刻刻保持心頭的一份澄徹與寧靜,最近看到一首偈*7: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只看各人修不修。 佛在那裡,佛不在大雄寶殿,不在佛案上,不在佛龕中,也不在玻璃相框中,佛在我們心中。佛經中常說:「即心是佛」,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六祖壇經中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所以修行就是修心*7。 修行有如修剪花木,在Christchurch,大家真是有福報,都有很大、很漂亮的花園,栽種極多的奇花異木,但要使花草美觀,要使樹木成材,要使花園美麗,就必須用心、用很多心思,來時時修剪、維護與配置。各位鄉親,我們多數生為凡人,就要修行--修正行為上的缺失。 修行不是嘴上說說,也不是要住在名山古剎,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中,隨時的修,修行要解、行並重,理解之後要確實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修正我們思想行為上的、生活方式上的缺失。藉著修行的力量,淨化我們的心靈,圓滿我們的人格。果然能行為端正、心靈清淨,自然就智慧日增,煩惱日減了。所以修行,確如儒家的修養-修身養氣,以求學問、道德的日趨完美。*7 為什麼修行就是修心呢?原來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即我們生命活動的行為包括身體的動作,口頭的語言,和心識的思想*7。這些都是可以當下即修,不分時間、空間,不論行住坐臥均可修。 我們行為有其慣性、且有其「餘勢」,此種慣性及餘勢的力量,這就是影響、支配我們未來行為的力量。人的一生,全被無形的力量(但卻是自己所造)所左右,即佛家所謂的「業」的力量,為業而努力,為業而辛勞,辛勞一生,最後再為業力牽引,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輪迴。不是嗎?一個人青少年時期不全是努力於「學業」?入社會後不全要謀求一「職業」?以至於「成家立業」,發展「事業」,這不全是為業而努力?而這些業力卻掌握在我們手上,由心所現、由身所造。*7 現階段、現代人多數心靈空虛、無助,故算命的人生意愈來愈好(多),也許您算過命,您一定發覺,算過去的很準,而對未來的卻不準,何以故? 「命運」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當一個人來到這世界時,您帶來了您的「命」,有人有福報,出生為富豪、顯官,如貴為連震東的兒子,有人出生即「天生麗質難自棄」而貴為「中國小姐」,一輩子榮華、富貴;但有些人卻出生為「罔腰」、「罔市」、還要高唱「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您說老天是不是很不公平?但是您可曾用心想過,這些卻確是您自己創造的;我女兒M及兒子S多次對我說「爸爸!當四年前,我自己決定到紐西蘭來,在您沒來定居之前,雖然碰到很多困難,但我從不抱怨,或自怨自哀,因為這是我自己決定的,我必需自己去面對,所以我也更獨立、更長大了!」。是的!我很欣慰,當我退休到紐西蘭來,想真正全心再帶他們成長、再好好照顧他們,以盡作父親的責任時,我發覺他們成長的比我預期的好、還快。 這就是人的「命」;有些人認命,但有些人不認命,請問您認命嗎?當然不認命,否則何須拼死拼活地勞碌一生,何須萬里迢迢跑到紐西蘭來;於是「運」產生,這就是您能由您自己掌控的後天之所作所為,善或惡?也就決定了人的「運」;所謂的「命運」是「命」加「運」而成,也就是「先天所生」(命)加「後天所為」(運);試想想,多數的算命的都算不準自己的未來,他怎能算到您自己所即將創造的運呢!若可,去年台北某陳姓名星象家,就不會慘死在男友刀下了。 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後天的運,我們的未來,甚至來生,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青年守則說:「夫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之治亂,繫於社會之隆污,社會之隆污,在於人心之振糜。這是說明我們的身體只是工具,心靈才是身體的主宰。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一念善,則生善行;一念惡,則生惡行」;善惡原在一念心。故修行,首重修心,就是修心,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觀念。*7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的衣服髒了,要常常換洗;我們的身體髒了,要天天沐浴。可是我們的心靈骯髒了、污染了,我們卻多數從不介意,也不計較,任由他骯髒下去,污染下去。我們看,滿街都是美容院,健身院,究多少人會想到要自已的心靈美化、要自已的心靈健康呢?*7 我們許多的煩惱,多為貪欲所引起,貪的範圍極為寬泛,它不僅指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而是包括著欲望、情愛,對權力的把持,對理念的執著。又多少人能看得破、放得下貪欲?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不就是為人性貪婪做的註腳*7?您看過「宰相劉羅鍋」、98年台灣當紅的電視連續劇嗎?清朝乾隆的權相和坤,倚仗乾隆寵幸,聚斂天下財富。後來嘉慶皇帝登位,賜和坤死,清理他的財產,相當於國家多年的總預算。一個人如何能用完這麼多的錢呢?因為貪婪有如飲鹽水止喝,愈飲愈渴,愈渴愈飲,只有不停的聚歛下去*7。故修行也首重去除心中的貪欲。 我常跟同仁說「公門中好修行」,當您制定的法令、政策或措施,能讓多數的民眾受益時,您真是功德無量;但要全身而退,卻也真不容易呢!因為您必需有智慧來阻擋一切的貪欲、瞋恚與愚痴所可能造成您「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終身恨事的,想想當年如日中天的前省住都局長、屏東縣長、現任立法委員伍○○,因四汴頭抽水站弊案而官司纏身;前台北縣長尤○的愛徒與愛將、前地政局長莊○○,因回扣等案而身繫囹圄;而1999年「921台灣大地震」,台北市八德路的一棟1981年才完工的大樓倒塌,專家一檢查,卻發覺四樓以上的結構體已全部腐朽,但多少的老房子,如百年老店的迪化街,卻安然無殃,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但多少的生命、多少財產片刻化為烏有,誰能承擔這因果? 古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我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我們對宇宙、人生,實在是所知有限,但我們卻往往卻妄自尊大,自以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萬物之靈,是宇宙主宰。如何才能求得智慧呢?就在修行中求智慧,如大學說「定、靜、安、慮、得」;佛說「戒、定、慧」三學,以戒資定,由定生慧。*7。 智慧之為用,在於抉擇,就是辨別善惡、是非、邪正。智慧不是向別人求來的,是在生活中修來的。修行真不是難事,就從我們日常生活中作起,也就是從我們「一念心」作起(修行、修道,道在那裡?道不在天上,不在地上,道在生活中,就在我們的一念心)。禪宗語錄中的話:「劈柴擔水,穿衣喫飯,無非是道。」問題是嘴中說的只是「口頭禪」,要修、要行,才能「證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官杭州太守時,訪鳥巢禪師於鳳林寺,請問佛法大意,禪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太守聽了覺得平淡無奇,說:「這種話,三歲孩童都道得。」禪師曰:「三歲孩童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這就是問題的核心了,果然能知能行,力行實踐,還怕何事不成?您說呢? (下續)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