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18 17:17:03瀏覽607|回應2|推薦10 | |
我一直不想寫關於孩提的事。 正如我覺得一切都會過去,煎熬痛苦的部分最後都會淬煉成醍醐味。但奇妙的是,當你以為遺忘的事,當一旦再次發生時,其實人事時地物甚至情況完全不同,但只要是有情節雷同,就會觸動那情緒,全都會拉扯出來。這一年的開始一直出現這些情境。 發生的事有時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被牽連的人物的想法與態度。正因發生了事件,才有對話溝通的時機。人們心中所謂的價值觀與那把尺才會出現。有時,並不是誰對誰錯。 朋友說:「人與人交往是『社交』。」 他見我沒反應,又說:「孩子們一起玩,也是社交。」 我眼前浮現出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大人觀察、為他們下定義:「這也是一種學習社交。」這麼說來,不太會社交的成人,是不是因為小時候跟孩子們一起玩得太少? 有可能。 我知道他說的「社交」是屬於社會學的範疇。但我腦海裡,社交用在「公事」、「工作」、用在「私事」;用在有求於人或冀望從他人得到益處,或者,人類社會是由「社交」構成,本來就是基於「需求關係」? 我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不以為那是『社交』。」 但我表達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跟一個人或一群人相處,不只是用頭腦,也很難計算,或許這就是過去我比一般人更常為了人掉眼淚的原因。不論是對我好或是個性不那麼溫暖的人。 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關係,就不需要社交,是這樣嗎?如果關心問候別人,聽聽他的煩惱安慰他,也是社交的行為,那麼確實不太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倘若你沒有期望從他身上得到什麼回饋。 「社交」牽扯了太多檯面上與檯面下、有意與無意衍伸的利害關係,生活在人類社會的我們很容易檢視自己跟哪些人是社交關係。 或許大部分都是。 如果正如友人說的:「人與人交往,就是社交」 那麼這個世界令人感到悲傷。 今天你跟這個人的相遇、對話或相處,不論長短,就像刷過一道顏料或上了層油,儘管是薄薄一層,都會留下痕跡。但如果只是為了「人際關係的社交」,就好像現在為了這批貨、買這件東西跟老闆耗時間聊天、哭窮,為的就是壓低價錢;或者為求一官半職在各種場合認識主管、長官,為的就是求職、升遷、轉職能比別人更有「關係」。然而這樣的社交關係非常淺薄不牢靠,好比湖面上的一大片葉子,底下的根早就爛掉斷根,岸上的人卻意圖當船一腳踏上。除非,馬上就能兌現,不然再多等一會都會有變數。 「社交」是需要的人用來討論、表達出人類複雜行為的簡化用法。 我的世界,不想要這個名詞。 正如與家人相處時,這字眼一輩子也不會出現在腦袋裡一樣。 但我們的關係,仍是家人關係。 photo credit: meredith_nutting Starving Bees via photopin (license)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