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4 14:20:00瀏覽1267|回應11|推薦71 | |
也談尸位素餐 擔任2009年醫學院評鑑委員的洪蘭看到台大學生上課百態後,在天下雜誌發表「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直指學生應「敬業」、好好學習,「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此話一出,引起各方口水戰,被批評的當然反駁,認為只是個案,而且課程安排時間不對,下午一點上課,學生沒吃飯。也有人認為,《大江大海》那一代是這樣罵三、四年級生,三、四年級生「年少輕狂,胸無大志」,目前已成台灣的中堅;誰敢保證「島國心態,只想開咖啡廳」的草莓族,未來不會把台灣發展成國際的「A咖」?當然也有人喝采,教育部長吳清基就認為一針見血。 但如果只留於口水戰或意氣之爭,則毫無意義,如果可以引起各方對高等教育的檢討,我想應該是好的現象。以下是我個人的淺見: 第一是有關通識課程的問題,台大醫學院長楊泮池指出,醫評會委員那天看到的狀況,是上通識教育課程「醫療與社會」,因老師上課時間拉得比較長,學生下午還有課,來不及吃午飯,才會帶食物進教室吃。言下之意,不是重要課程。 醫學院授課老師指出,醫學生太聰明,加上專業課程繁重,把通識教育課程當成營養學分的情形,可能較其他系學生來得嚴重。因為是為營養學分,所以上課就容易掉以輕心。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設立的原意是要培養「為培養全人(a whole person)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情意,所提供的學習經驗」。通識教育培養學生使具備與現在及未來生活相關的基本素養的教學,舉凡人文、藝術、科學、環境...等皆是,以彌補現今教育分流過早、分科過細的缺失。 立意很好,但通識教育,包含範圍廣泛,像管理、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環境科學、全球化、法律等各種課程,五花八門,學生可能會選些好過的課程當營養學分。而通識課程的設計及規畫尚不成熟,通識課程的比例又逐年增加,由80 年25%增加到現在35%。所以如何設計恰當的課程及以多少的比例是學校需要加緊改進的部分。 當然學生要對設立通識課程的用意多加了解,不要把它當成不重要的課程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學生的學習態度: 台大公衛系暨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季瑋珠說:「做為一位公衛老師,我要說,洪教授看到的,還是因應評鑑的表現。我們平常上公衛,和「重要的」基礎醫學排在一起,當然是被歸為「不重要的課」,學生根本不來,出席率通常不到三成,一切靠同學輪流抄「共筆」,就是共同筆記,應付考試。其實考試的成績也不是很好,但是所佔學分很低,不影響大局。我們無論變換什麼上課方式,大班、小組、老師講授、學生報告、校外教學,都是如此。等到學生打老師的分數時,卻讓我們飽受功利主義與菁英教育下,這群職業考試機器人的傲慢,好像只有他們最優秀,其他專業都沒有存在的價值,而且怎麼做都無法令他們滿意。即使對我們這些老校友(公衛有不少老師包括筆者在內是醫學系畢業)也是如此,還有學生問是否我們因為當初成績不好,才來公衛任教?大學都這樣嗎?才不!別以為我們沒有教過其他學系!」 如果是如此的話,學生的心態要改變,虛心才能學到東西。學生要盡早了解學歷只是人成功的一部份因素。 第三是禮貌的問題:課堂輕鬆以對,師生關係良好課程進行會比較順利,我相大部分的教授可以容忍學生在課堂上喝飲料及吃個麵包之類,但是吃泡麵就有些超過,因為味道會影響他人上課的心情。就像我不愛看晚上第一場電影,因為常有人帶鹽酥雞、炸雞塊之類的食物,太影響別人了情緒。 上課偶爾打個瞌睡也是難免,但如果趴下來呼呼大睡也太超過,其他如看影片、講手機等行為都是因為不懂尊重別人才會有的行為。如果台大醫科的學生是精英,那麼除了學業外生活的禮儀應該也要加強才對。 第四是生活的規律問題:有人認為把學生教到睡著是老師的責任,但我想由於網路的發達,晚上耗在網路上的同學應該不少,所以規律的生活也是學生應該養成的習慣。難怪台大校長要同學早睡早起。 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台大這幾年有一種不良的風氣,就是早上第一節來上課的同學很少,因為同學晚上熬夜上網,早上爬不起來。他期許大一新鮮人「早睡早起」,記取「一日之計在於晨」明訓,但台下學生還是抵不住瞌睡蟲,睡成一片。 還有一句話送給台大的學生,對別人的指責要看成前進的動力。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