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深密經要義說 濟群法師
2023/02/18 10:55:01瀏覽133|回應0|推薦0

解深密經要義說 濟群法師

庚午春以來,筆者擔任《解深密經》課程的講授,在授課過程中,認真研讀了圓測《解深密經疏》,併其他瑜伽論典,對該經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討,寫下一些心得筆記,現將它整理出來,敬請大德們指教。
一、淨土莊嚴

  淨土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佛教中有淨土宗專談淨土,其他宗派也談淨土,唯識宗就是一例,在本經《序品》說到如來講經處所時,有十九句經文描述淨土的殊勝莊嚴,依親光《佛地經論》釋,為顯示淨土的十八種圓滿。對照經文:

  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顯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形色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分量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方所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最極自在淨識為相(果圓滿),如來所都(主圓滿),請大菩薩眾所云集(輔翼圓滿),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迦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卷屬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任持圓滿),現作眾生一切義利(事業圓滿),蠲除一切煩惱纏垢(攝益圓滿),遠離眾魔(無畏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住處圓滿),大念慧行以為遊路(路圓滿),大止妙觀以為所乘(乘圓滿),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門圓滿),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依持圓滿)。

  十八圓滿體現了唯識經論的淨土觀。唯識宗的核心思想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凡夫眾生由於有漏妄識,而產生雜染三界,佛土的清淨莊嚴,則依殊勝的無漏種為因,如來淨識為體相,由如是因招感如是果。

  以十八圓滿顯示淨土莊嚴,還見於《攝大乘論》,該《論》是引自《菩薩藏百千契經》,論中又說明淨土四德: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體現淨土的功德殊勝。

  本經又說到淨土與穢土的不同。如經中《如來成所作事品》說:

  曼殊室利菩薩复白佛言:世尊,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眾生,三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四者行諸惡行,五者數犯尸羅,六者惡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為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二者如來出現於世。曼殊室利,諸淨土中,與上相違。當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

  這是將淨土與穢土進行比較。淨土與穢土的情況截然相反,以顯示淨土的優越。

  唯識家說到佛的身土:有法性身土、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及變化土四種差別。佛陀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而法性等三土唯淨無穢,變化土通淨及穢。法性土依真如理為體,具足恒沙功德;自受用土是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純淨無漏種子所現,此但自利;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大慈悲力,隨於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變化土是依成所作智,隨未登地有情所通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此土就佛所變唯是無漏,若就有情所變,通有漏及無漏。

  十八圓滿的淨土,是佛陀宣說本經的處所,它在四土中究屬何土所攝呢?真諦譯的《解節經》,認為是化身如來在穢土中說;本經及《深密解脫經》同謂受用身在淨土中說。圓測《疏》受用土說,三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測《疏》取第三說例同此經,這種解釋還是比較合理的。
二、勝義諦相

  世俗與勝義合稱二諦:一者為眾生的虛妄世界,一者為聖賢的真實世界。《中論-四諦品》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可見二諦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本經《勝義諦相品》專門闡述勝義諦內容和特徵,並用種種璧喻,生動形象的顯示勝義諦,大分四段說明。

  一、離言無二相:是說勝義諦不是相待語言所能表示,必須透過語言概念才能證得。《經》中說:(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正是說明此理,由事實上的有為或無為,不是概念上的有為無為,我們言有為無為,不過是教主為對遣愚夫執著,證得離言法性,方便假設的名言,言教是為顯發勝義,但言教本身不是勝義,這是學者應該知道的,否則難免執指為月。《經》中又舉出幻師紀化喻,顯示出凡夫依他妄心顯現種種形象及聖人方便施設的言教,都是虛幻不實,行者要證得勝義諦,必須透過凡夫情見及聖教,如果依言執義,二見不除,勢必永遠無法證得用義諦。

  二、超尋思所行相:尋思具有推求、分別、思量義,勝義諦是不可思議,非思量處。其原因是:勝義是聖者根本智所親證,直接而不變影像,尋思認識事物要通過名言概念,各言概念是依影像而起,只能間接認識事物,勝義是離言法性,不可言說,尋思要依賴名言概念,勝義離見聞覺知所得,尋思則緣見聞覺知境界:勝義斷絕是非煩惱,尋思則依是非煩惱生起。所以說勝義是超過尋思,不可以通過尋思證得。

  三、非一異性相:辨勝義諦與諸行相的關係。勝義諦與諸行相(依他有為相)非一非異。因為如果是一,則有凡夫見諦、證涅槃、成就無上菩提的過失;如果是異,聖者證得諸法寶相,得安隱涅槃,則有不能除遣有為相,不能斷除相縛及粗重縛,乃至不能成就菩提的過失。又勝義是清淨的、無差別的,諸行相是雜染的,有差別的,所以非一;勝義諦是諸行無我相、共相,所以非異。勝義諦與諸行相就如螺貝及其鮮白色性不離螺貝,但又不即螺貝,非一非異。

  四、遍一切一味相:說明勝義諦具有普遍的、平等的、無差別的特徵,由勝義諦是清淨所緣,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食、四諦、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的一切法中,無有差別。修觀行比丘通達一蘊真如法無我性了,更不尋求餘溫、處、界等真如法無我性,又勝義諦如果有差別,則必然由因所生,有生則有滅。有生滅就不是勝義諦了。此勝義諦譬如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處。回頁首

  勝義諦一名在佛教各宗各派中所指頗不一致,圓測《疏》依其;或勝是殊勝,義是義利,即涅槃果為殊勝義利;或指聖道(無漏智),勝即是義。足見勝義諦一詞,包括境、行、果三味,但在本經卻特指真如,唯識家核心典藉《唯識三十論》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的說法,就是淵源於此,又把真如作為所緣境,是新譯唯識經論特有的說法。
三、論不可說

  《勝義諦相品》第一段是離言無二相,顯示勝義是離開相待的語言概念,第二段超尋思所行相中,也說到(我說勝義不可言)。交響樂可說,是佛教表達真實相時,常用的一個概念,應該作何理解呢?

  薩婆多部以名言離損益故不可說,如《大毘婆沙論》說:義為可說為不可說耶?設樂保失,若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刀應割舌,說不淨應污舌,說飲應除渴,說食應除飢如是等。若不可說者,云何所索不顛倒?答:動初時人共於像等假名立想,展轉傳來,故令所索而不顛倒。

  言說是言說,真實是真實,言說無損益於人,而真實有損益於人,至於人們能夠依名取物,是因為長期的習慣造成的。《大智度論》也有類似的說法。

  法相唯識經論以諸法自相不可說,如《因明正理門論》說:此中現量除分別者,謂若有智於色等境,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諸門分別,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理門論》分所緣法為自相、共相;能4緣智為現量、比量。自相是現量所得,不可言說;共相是比量所得,可以言說。但言說只能遮詮止濫,如言表遮非表等。

  法相唯識又以名不稱體顯不可說。如《攝大乘論-所知相分》說:

  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從三個方面說明假名不能詮表實相:由先有寶後立名,事物在未設名時,於某物上並不能使人生起某種名的感覺,又一物有多名;或多物共一名,充分說明了名義不相稱,名義互為客的道理。

  說到這裡,不免令人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真理既然不能用語言表達,真理是離言的,那麼佛陀一生施設種種教法,建立龐大的理論體系,有何意義呢?《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說:何因緣故於一切法離言自性而起言說,若不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他亦不能聞如是義,若無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法性,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故於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回頁首

  事物的真實相離言自性本來是不可說的,但眾生無始以來由於錯誤的習慣,生活在自已的觀念裡,虛妄分別,以至不能認識真實,聖人為了扭轉我們凡夫眾生的錯誤思想,生如實見,所以在離言法性中起方便言說,目的是使眾生通過言說去認識離言法性,去證得離言法性,從而轉凡成聖。
四、一切種

  佛教講緣起無我,又談生死輪迴,從表面上看,二說似相違背,所以有許多人提出這樣的疑難,既然無我,輪迴主體是什麼?這個問題到了唯識經論裡,才有詳盡的解釋,那就是在意識之外,又建立一切種子心識。

  一切種子心識的提出,在唯識家經論中,最早見於本經,如《經》中《心意識相品》說: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六道眾生死在在輪轉生過程中,他們不論是用那種受生形式生起,最初都必須依賴一切種子心識作為生命主體出現。與你母精卵和合,才能構成生命。這個過程在《瑜伽師地論-意地》說:

  樂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切能力故,有餘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於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

  這是介紹有情的整個投生情況,它除了需要物質基礎,更要有生體意識,一切種子心識就是扮演著這個角色,來往於五趣四生之中。

  一切種子心識在本經中,還安立許多異名:曰阿陀那識、曰阿賴耶識、曰心。其中對阿賴耶識含義的解釋。《心意識相品》說: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

  本識藏隱於身中,攝受身體,安危與共,這個定義與後來唯識家,以阿賴耶識翻譯為藏,具能藏所藏執藏義,是大不相同的。

  本經提出一切種子心識,成為唯識家特殊理論,從唯識學發展史上來看,此時此識還不能稱為第八識,因為八識思想,要到第七未那識建立後才形成的。一切種子識在唯識學的重要論典中,都作了論證,如《瑜伽師地論》有八證,《攝大乘論》從世出世間染淨生起的五個方面論證,到了《成唯識論》則演成著名的五教十證,為第八識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五、諸法唯識

  諸法唯識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最能反映這種思想的著作,是世親的《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玄奘糅譯的《成唯識論》,及窺基注的《成唯識論述記》等,然其思想是來源於《解深密經》。

  本經在《心意識相品》提出一切種子心識,作為宇宙人生一切法生起的所依,如《經》中說:最初一切種子心識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亦名曰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

  一切種子心識為根本:一方面現起根身器界,及相名分別言況習氣;另一方面現起前六識,奠定了唯識學上一能變唯識思想。

  本經又從瑜伽止觀的修習方面說明唯識,如《分別瑜伽口》說: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毗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修習瑜伽止觀者,在定中所見到的種種影像,都是心的顯現,不離自心。《經》中接著說: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如實知唯識,作顛倒解。

  不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現,常人散心所緣出不離識。只是因為凡夫顛倒虛妄,不能正確認識罷了。

  建立一切種子心識為能變的一能變唯識思想,成為彌勒《中邊分別論》說: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

  這是從一本識現起似根、似塵、似我、似識。根塵就是本經的六根及根依處,為所取相;我指未那,識是前六識,為能取的六根及根依處,為所取相;我旨未那,識是前六識,為能取識。它與本經不同的地方,是在能取識中多出未那識,所取相中少了決氣。彌勒在另一部論典《大乘莊嚴經論-述求品》說:能取及所取、二相各三光。

  依釋論長行分解是:由一本識現起能取及所取相,所取相中有句光是囂世間,義光是六塵,身光是六根;能取相中有意光是染未那,受光是前五識,分別光是意識。《莊嚴論》的能取三光,與《中邊》全同,不過六識開為二類而已。所取三光中,身光是六根,義光是六塵, 但多了一器世界的句光。

  無著繼承彌勒思想,其代表作《攝大乘論》,與《中邊》、《莊嚴》觀點基本一樣,如《攝論-所知相分》說: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為義識,應知此中餘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顯現能作見識生依止事,如是名為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攝論》把一切法歸納為十一種識,但後六種是差別,自性的只是身等五識,把它同這段論文配合起來是,阿賴耶識為依因,似義影現相識中身現是根身,所受識是器界;似分別影現見識中能受識是意識,身者識是染污意,受者識是無間滅意。

  唯識學到了世親,由一能變轉為三能變,再轉到陳那、護法之後,從原來的本體論上建立唯識轉移到認識論上,儘管有這樣大的變動,但它的思想淵源還是本經,這就是經中(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的思想。
六、諸識生起情況

  人的心識來源於何處?如何產生的?這是一個古來哲人智士所關心的問題,本經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認為因緣所生。

  八識的緣生,在本經中只講到前五識。如《心意識相品》說: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色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譬如大暴水充,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暴水自類恆流無斷無盡。

  前五識中任何一識的生起,都要阿陀那識為根本依止,第六意識為分別依,同時還要有根和色為緣,在一定時間內,如果眼識的這些條件具備了,那麼只有眼識生起;五識條件都具備,則五識為分別依,同時還要有根和色為緣,在一定時間內,如果眼識的這些條件具備了,那麼只有眼識生起;五識條件都具備,則五識同時生起,這種道理像風緣大小能起水浪多少一樣。

  到了奘公公所譯《成唯識論》,對此理又有了更為詳盡的說明。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種子、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耳識八緣(眼識九緣中除去空明二緣),第六意識五緣(意根、法境、作意、種子),第七末那識四緣(俱有依、所緣境、作意、種子),第八阿賴耶識四緣(俱有依、所緣境、作意種子)。《唯識三十論》中的(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和《八識規矩頌》中的(九緣八七好相鄰)都是說明這種道理。

  緣起法顯示了佛教與神教的不同,像印度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它們對於輪迴解釋時,總要提出具有永恆、不變、主宰義的我、或靈魂,佛教則用緣起說明一切,從緣起的立場來看,我或靈魂根本就不存,所以在佛教的三法印中有諸法無我印。

  或許有人會提出共識,佛教雖然不講靈魂或神我,但建立阿賴耶認還不是一樣吧?其實大大不然,阿賴耶識是緣起的,它與靈魂截然不同。如《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共,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重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雨。阿賴耶識是剎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如暴流水一般,與靈魂或神我豈能同日而語。
七、三法相

  三法相簡稱三相,又叫三性。相是相狀、體相義,性是體性,其含義一樣。為唯識宗核心理論。

  三相是: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如本經《一切法相品》說: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遍計所執相是在一切有為無為法上,假立的種種自性差別以及言說概念;依他起相是雜染的緣生現象;圓成實相是真實的本體。

  三相自本經提出後,在後來的許多唯識論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但其內容與本經有一定的出入。有以所執雜染無倒建立三性:如《楞伽經》說:“大慧!彼名及相是妄相自性;大慧,若依彼妄相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生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隨主觀施設的名和相,是遍計所執性;依妄心緣起的有漏雜染法,是依他起相;一切有為無漏聖智及諸無為,是圓成實相。

  有以所執緣生不變建立三性:如《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說:

  問:三種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幾所攝?答:都非所攝。問:第二自性中幾所攝。問:第二自性中幾所攝。問: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攝,何故前說他起自性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可了知?答:彼意唯說依他起自性雜染分非清淨分。若清淨分當知緣彼無執應可了知。

  依他起性具有雜淨兩個方面,在五法中包括了名、相、分別、正智四法;圓成實相在五法中唯指真如。

  有以所執緣生無倒建立三性。如《成唯識論》說:分別緣所生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指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依他起相包括染淨二種,但淨分依他起相也可以攝在圓成實相中。

  以上機種說法中:《深密》只從雜染說依他,依不變立圓成實;《楞伽》依雜染立依他,從無倒立圓成實;《瑜伽》從緣生有染有淨,說圓成則攝無漏正智真如。

  三相在佛陀教法中,揭示了諸法空有問題。如本經《一切法相品》說:

  若諸菩薩能於諸法依他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三相中遍計所執相是無體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同《經》中《分別瑜伽品》說:

  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大乘瑜伽所說空有,就是認識到三性中,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是有,遍計所執是空。

  三相理論在修證上也有重要意義。如《一切法相品》說: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三相的修證次第是:先認識到遍計所執相的空無,於依他相上下起遍計所執相;進而斷除雜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證入清淨的圓成實相。


八、三無自性

  唯識家解釋諸法空有問題,除了依三性,就是從三無性說明。三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善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性。

  依遍計所執建立相無性,由遍計所執但有假名,無實體相,所以稱為相無性。同《經》說:

  云何諸法生無自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依依他起相建立生無性。依他起相說明一切法依因待緣而有,非自然有,無自然性,所以稱為生無性。同《經》說:

  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復有圓成實,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義無性或依依他起相施設,由雜染依他起相非是清淨胜義,所以稱為勝義無性;或依圓成實相建立,由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此勝義是法無我性所顯,名曰勝義無自性。

  本經依三性建立三無性,而三無性並非說明三自性中一一都無自性。如《經》說:

  復次勝義生,非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在為自性故,亦非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在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凡夫對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不能正確認識,於中起增益執,遍計所執自性,所以才建立三無性。其實三無性但為空無遍計所執性。

  三無性的提出,主要還是為了解釋《役若經》中(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是《般若經》的思想精髓,龍樹、提婆曾經依此建立大乘中觀體系,為初期大乘佛教,可是到了深密會上,佛陀卻提出,般若會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空,是密意說的,如《經》說: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般若經教),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由得無見及無相見故,發一切相皆是無相,誹發諸法遍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

  不知道一切法無性空是密意,如言執義,就會墮入無見及無相見的惡趣空中。對本經這種思想作進一步闡述,是《瑜伽師地論》。該《論》在《真實義品》說:

  如有一類聞說難解大乘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不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典峭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尋伺,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唯假,是為為真實,若作是觀,名為正觀。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發為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一切唯假是為真實。由此道理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由謗真實及虛假故,當知是名最極無者。

  瑜伽唯識觀點是假依實立,有空不空。如說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計所執假施設有,則為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實有法性施設,此則是實有,如果否定實有唯事,於密意言教,如言起執,認迷一切都是假有,那就要墮入斷見了。

  與惡趣空相反的是善趣空。善趣空是如實認識諸法空有實相。如《論》說:

  云何復名善趣空者?謂由於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若復於此餘實是有,即由余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入空性如實無倒。

  事實上沒有就正觀為空,事實上沒有就正觀為空,事實上有則正觀為有,具備了這樣的認識,才能稱為善取空者。那麼何空何有呢?《辨中邊論-真實義品》說:

  許於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

  認識諸法空有,當從三性中去觀察,三性中遍計所執性非有, 依他起性緣起假有,圓成實性真實有。所以對於佛陀的一切無性教,要依三性三無性去理解,不可一概遍執為空無。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本經認為依相無性和勝義密意說的。由遍計所執施設的相無性,其自性都無所有則無生。無生即無滅,又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三無性在修證上的意義是:為初發心修習資量的有情。說生無性,顯緣起無常無恆,從而相信因果,修習資量,為加行位有情說相無性及勝義無性,便其於緣起因果能正厭、能正離欲、能正解脫,不起三種雜染,由此斷惑證真。
九、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通往解脫涅槃之道曰乘。在佛教經論中,有建立三乘,出有唯說一乘。一乘之與三乘,何為真實,何為方便呢?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代表著中國傳統佛教的經論,說一乘真實、三乘方便。如《法華經-方便品》說: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陀但以一佛乘為眾生說法,在一乘之外,沒有獨立的三乘。同《經》又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諸佛為度化眾生的需要,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三乘是權巧安立,三乘但是假名,這就是一乘真實,三乘方便的理論依據。

  玄奘翻譯的瑜伽唯識經論,主張三乘真實、一乘方便。如《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足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姓有情,諸如來乘種姓有性,亦由此道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姓有情,諸如來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一妙清淨道就是三無性道理,三乘人都因為通達了這種真理而各證無餘涅槃,基於這個原因,佛陀方便說唯有一乘。同《經》中《地波羅密多品》說: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有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姓。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逢,如是轉展興爭論。

  (1)、《佛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二九二頁

  (2)、《攝大乘論-彼果智分》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五一頁

  (3)、《大乘法苑義林章-佛土章》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三六九中---三七四中

  (4)、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三、金陵刻本一-- 三頁

  (5)、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六、金陵刻本二頁

  (6)、《大毘婆沙論》卷十五一《大正藏》第二十七頁卷七十三上

  (7)、《攝大乘論》卷二、《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8)、《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9)、《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二八三上

  (10)、《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五七九頁回頁首

  (11)、《攝大乘論-所知依分》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三五一---三六頁

  (12)、《成唯識論》卷三

  (13)、《中邊分別論》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九一中

  (14)、《大乘莊嚴經論》卷五、《大正藏》第三十卷六一三下

  (15)、《攝大乘論》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三九上

  (16)、《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十

  (17)、《成唯識論》卷三

  (18)、《楞伽跋多羅寶經》卷一

  (19)、《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大正藏》第三十卷七0四下

  (20)、《成唯識論》卷,八

  (21)、《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2)、《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3)、《辨中邊論》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六八下

  (24)、《妙法蓮華經》卷一

  (25)、《妙法蓮華經》卷一

  大乘講一實相印。為對治聲聞乘的自性差別實有妄執,顯示真理的一味平等,遍一切一昧相,世尊依一實相之理,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施設一乘的意趣,在其他論典中也有解釋,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傾: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得二意樂化,究意說一乘。

  這二頌:出自《大乘莊嚴經論》。它包含十義以說明一乘意趣。一、為引導不定種姓聲聞等趣向大乘。二、為引導不定種姓菩薩眾令住大乘。三、法平等:三乘聖者雖有深淺不同,但所證法性平等。四、無我平等:三乘有情補特伽羅同不可得,在無我中平等平等。五、解脫平等,佛與羅漢同斷煩惱障,同證解脫。經曰:三乘同坐解脫床。六、姓不同:眾生的根姓不同,而不定種姓,大乘小乘都有一分,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七、攝取平等意樂,即攝他為自,自他平等,如是自既成佛,彼亦成佛。八、法性平等意樂,所證平等法性。九、約佛的變化身說,佛說我過去身中曾做過聲聞,現緣覺身,入般涅槃,現在仍然可以成佛。十、由佛乘為最究竟。因為這些理由,所以佛說一乘。此外《顯揚聖教論》卷二十,也有類似的解釋。

  《法華》、《涅槃》等經論依一實相建立一乘,又以能乘之人雖有三,但都必須依佛疲乏而般涅槃,所以說一乘真實,三乘方便。《深密》、《瑜伽》等經論,以為三乘所證法性雖一,而能證之人有三,三乘人種姓不同,決定了得果各異,因此說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十、五姓各別與一姓成佛

  學佛的最高目的是成佛,是否一切眾生都有資格呢?這個問題在經典翻譯未全的南北朝時曾經有過爭議。據說在法顯翻譯的六卷《泥洹經》中,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人不能成佛的經文,當時的大德們都以為一闡提決定不能成佛,唯有道生大師孤明獨發,唱出闡提也有佛性,遭到了當時教界的反對,後來大本《涅槃經》譯出後,果然說闡提也能成佛,因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基本上已成為中國佛教傳統的看法,教界的定論。沒想到,奘公所學所譯瑜伽唯識經論又出現五姓各別,無姓有情,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說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掀起軒然的波浪。

  關於一姓成佛的觀點,主要見於《大般涅槃經》。《經》中《如來性品》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為具有佛性的關係,眾生斷了煩惱,才能成就佛果。同《經》又說: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眾生具有佛性,只是被煩惱所覆藏,不得顯現,就如貧女寶藏,烈士額珠,本自具足。《涅槃經》思想,反映了眾生只有一姓,就是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五性各別,無性有情不能成佛是奘公所譯瑜伽唯識經論的特色。瑜伽一係經論把一切有情分為五種姓:一、菩薩種姓,二、緣覺種姓,三、聲聞種姓,四、不定種姓,五、無種姓。其中無姓有情及趣寂聲聞不能成佛。如本經《無自性相品》說: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姓,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姓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

  《深密》提出了有情種姓差別,並說明趣寂聲聞不能成佛,但還沒有說到五姓名目,在唯識家另外一部經典,即魏譯《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說:復次,大慧!我說五種乘證法。何等為五:一者聲聞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三者如來乘性證法,四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

  這是五姓的明證,顯示了有情根機不同,有五種差別。

  繼承種姓思想有《瑜伽師地論》,該論在聲地緣覺地菩薩地中,建立三乘行果時,都強調種姓的重要。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

  種姓又叫種子、或稱曰界。種姓有二種:一是本性住種姓,無始以來法爾而有;一習所成種,後天熏習而成。種姓的作用,如該《論》中《菩薩地》說: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依止故,為建立,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任性持---。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雖有發心,及修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瑜伽》在聲聞地中說到聲聞行果時,也強調聲聞種姓的作用,以為三乘行果的建立,必須要具有三乘種姓為因,假如三乘行者不具有種姓,即使修行也是枉然。

  五姓名別說自從《深密》、《瑜伽》提出後,經過十大論師的提倡,為中國唯識宗所繼承,傳說玄奘大師將唯識教授慈恩的時候,即曾告訴他:五姓宗法,唯汝流通。慈恩果然不負師托,大大弘揚五姓說。如《樞要》說:

  若爾者,有無二姓,俱聖所說,更有何故,乍許有姓,不詳無姓?三乘眾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許有姓,不詳無姓?三乘眾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許大乘定姓,不許二乘定呢?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誰人得動,若以法華等皆成說,為其證者,我以深密等五姓說,為其誠證;若以法華開三顯一,為其由者,我以深密,會五立一,為其所由,若以法華說相嚴重,為超過餘教之德者,深密華藏世界所說,教主即是廬舍那佛,正機即是觀間、彌勒等,諸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盡性相奧府,品品自稱究竟了義,在於十八圓滿報上,說了義教,是何耶?對於至極深位大士演淺法門,亦何用耶?何況法華雖會三乘,未會五姓,深密分明和會一乘,法華未說大乘性相,深密說迴向菩薩,聲聞成佛,兩教隱顯,思可知之。

  一姓成佛依《涅槃》、《法華》立論,為三論、天台、華嚴諸宗所主張,它代表著傳統佛教,在中國有雄厚的勢力;五姓各別的觀點,與一姓成佛的思想,正好相反,在當時的教界要立住腳勢必很困難,所以窺基大師在這裡,進行了不厭其煩的比較說明。

  今天我們學習唯識,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和會它,兩個體系,兩種思想,本來就是不同,佛陀對機設教,教法豈能一概,學者根據任何一門修行,都能成就佛果,倘若對教法作比較,在是非上下功夫,不但無功,反而有過。
十一、三時判教

  判教,是對佛陀一代教法按其深淺及前後次第所作的分判,在中國佛教的幾教派中,都流行判教,且所見各異,如天台判五時八教,賢首的五教,三論宗辨三種*輪。唯識宗則依本經,建立三時判教。

  三時判教的提出,是勝義生菩薩聽聞佛陀顯了說明一切法無性(三無性)道理後,撫今追昔,回憶如來一生所說的言教,作了義不了義的區分。其內容如《無自性相品》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复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爭論安足處所。世尊在第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鋮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爭論,安足處所。

  三時教理的區別就是隱密與顯了,了義與不了義的不同。在如來一代時教中:初時阿含偏說有,隱去了遍計所執的空無,第二時般若教偏說空,隱去依他、圓成之有,唯第三時具顯空有,說三性三無性。因此,第三時為顯了說,而前二時是隱密說。

  又了不了義者,三時中前二為不了,第三時為了義。因為第一*輪隱空說有,第二*輪隱空說有,第二*輪隱有說空,是為不了;第三*輪具足顯示了空有中道,是為了義。這種了不了的分別,是根據教法顯現的全面不全面,並非說三時教理有淺深的緣故。
十二、瑜伽止觀

  從學習唯識理論到證得諸法唯識之理,這裡有一個必要過程,就是修習瑜伽止觀。

  如何修習止觀呢?佛陀告訴慈氏菩薩說;首先要有無上菩提之願,然後依止十二分教,如本經《分別瑜伽品》說:

  (十二分教)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作意思惟,复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菩薩聽聞了十二分教,到寂靜處,專心一意,如理思惟,相續不斷,起身心輕安是名為止。《經》上又說:

  如是菩薩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是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菩薩依教理作意思惟,制心一處,獲得了止,同時又對三摩地中所緣境界,進行觀察抉擇則名為觀。

  止觀種類很多,從對所緣境深淺觀察不同,建立三觀:

  即於三摩地中所緣似法似義之相分境,生起觀察,為有相觀;為善解了此觀境故起思量推察,是尋求觀;於此觀察解了已,如實緣之,為伺察觀。依此三觀施設三止。從眾生根機不同止觀所獲處所各異:建立依法止觀與不依法止觀,即從十二分教的學習,依其義理修行,為依法觀;從某善知識教誡教授修行,為不依法止觀。又對十二分教總緣別緣的不同,建立總別止觀,即緣各別契經或契經中各別含義,修行止觀,是緣別法止觀。總緣一切法或緣諸法總相,作真如解,修行止觀,是緣總法止觀。又根據分別教法粗細有無,建立三種止觀;即於法相粗顯分別領受,是有尋有伺止觀;微細憶念教法,領受觀察所有止觀,是無尋惟伺,於諸法相都無領受觀察,是無尋無伺止觀。

  止觀所緣境事有四種: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觀的境界,可以分別抉擇: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專註一處,不起分別;三者事邊際所緣境界,有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從外延觀察諸法,如緣五蘊等;如所有性從內函實質觀察諸法,如緣七真如等。四者所作成辨所緣境事,是修行成就時所緣境界。四種所緣在修行過程中,前二種通地前,進入地上則有三種,成就佛果後,四種都能具備。

  修習止觀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觀者必須知法知義,經中辨說了五相知法,十相知義,五相知義,四相知義,三相知義及三慧知義差別,幾乎概括了一代時教義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觀者掌握教理已,在修習過程中還要逐漸遣除之,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義相又修空觀,依十七種空除去難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雙亡,才能進入見道。

  修行止觀過程中主要的障礙有五擊、五蓋、五種散亂,及地上十一障。五擊,一、顧戀身,二、顧變財,三、於諸聖教不得隨欲,四、樂相雜住,五、於少喜足。前二障止,第三障後二俱障,五蓋: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昏沉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昏沉睡眠疑是毗缽舍那障;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亂:一、作意散動,二、外心散動,三、內心散動,四、相散動,五、粗重散動,五種散動俱障止觀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觀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過程要先學習教理,樹立正知正見,積累資量,到加行位修真如觀,逐漸除遣諸法粗細相,證入見道,見道後,地上菩薩依以楔出楔的方法,遺除內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縛,進而斷粗重縛,如煉金法,淘練其心,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十三、如來法身

  依據唯識經論修證,能成就二轉依果,一是斷果,即涅槃;一是智果,即菩提。二果的功德總稱曰法身,它標幟著佛果的殊勝。

  法身又曰法性身,是如來依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所成。如本《如來成所作事品》說:若於諸地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為故,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一切聲聞獨覺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計所不能及。

  法身是如來通過漫長時間修習六度、真如觀、斷除二障已,所成就的身相,它沒有生滅,遠離戲論,與聲聞獨覺所證解脫身截然不同。

  如來依止法身能顯現無量化身,而解脫身不能。同《經》說: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為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餘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增上力故---。如是緣於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而解脫身不能。

  如來法身是如來功德智慧所成,能顯現無量化身;聲聞解脫身但斷煩惱所顯,所以不能。

  化身依法身而起,但化身與法身又有區別,同《經》說: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化身是有生滅,法身是沒有生滅,釋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就是化身相,化身的作業與我們凡夫作業不同,它是無心的,如世界生起一切種類。

  本經祗說到法身、化身,後來唯識論典在這基礎上,提出了三身說。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彼果智殊勝去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謂諸佛眾會所顯清淨國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親更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教、城出家---。

  三身是智果,所以三身又攝四智,三身中受用身、變化身都是依止自性身而生起,這點與本經是一樣的;所不同者,經中沒有提到受用身的名稱。

  唯識宗的核心論典《成唯識論》對三身有著更明確的說明,論中以佛果殊勝總稱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受用身又分二種:一、自受用身:是如來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資量無邊真實功德生起的色身,圓滿清淨周遍法界,湛然相續盡未來際;二、他受用身:是如來依平等智示現得淨微妙功德身,屬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現神通,轉*輪,決疑綱,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唯識論》的三身比起《攝論》則又更為詳盡了。
十四、結說

  綜上所述,可以探知《解深密經》在唯識宗的重要地位。經中一切種子心識、諸法唯識、三性、三無性等明所觀境;瑜伽止觀辨能觀行;淨土莊嚴、如來法身顯所提果。唯識宗的教理行果幾乎盡攝其中了。今天人們研究唯識,除了學習各各時期論師們撰寫的論典,更應該探究本經,認識每種理論建立的背景和本義,只有這樣,學習唯識教理才不至於偏離佛陀設教的本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47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