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08 10:50:27瀏覽614|回應0|推薦8 | |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卷第四十六 一二〇六【經旨】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唱誦詩偈讚歎諸上座比丘,也讚歎佛陀的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許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隨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這些上座比丘就是阿若憍陳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揵連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億耳尊者、陀羅驃摩羅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羅迦毘訶利尊者、富留那尊者、分陀檀尼迦尊者、以及其餘上座比丘們都跟隨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 當時,婆耆舍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裡。那時,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今天世尊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而眾上座比丘們也都跟隨在佛陀左右,依止而住;我現在應當前往佛陀住處,分別誦偈來讚歎眾上座比丘們。如此思考後,就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過禮,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最殊勝的上座比丘們,您們已經斷除了一切的貪欲, 超越世間一切的積聚; 有深湛的智慧而少言說,勇猛精進勤努力, 道行功德清淨而顯明,我現在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已經制伏了各種的魔怨,遠離了群聚的場所, 不被色、聲等五欲所束縛,常習近於寂靜, 內心清虛而寡欲,我現在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是遮羅延殊勝的族姓,精進禪思而不放逸, 內心樂於正受(禪定),清淨而遠離塵穢, 能以辯慧顯現深義,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所證得的神通智能,超越其它各種的神通力, 具足六神通,於大眾當中,自在而無所怖畏, 由於您們具有最殊勝的神通,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在大千世界裡,五道諸趣的眾生, 乃至於梵天世界,一切人天等眾生的優劣心想, 您們以清淨的天眼都能詳見,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以精勤方便之力,斷除各種愛欲的集起, 壞裂了生死的羅網,心裡常欣樂於正法, 遠離了慾望之想,超度於彼岸, 清淨而無塵穢,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已遠離了一切的恐怖,沒有餘依而遠離財物, 知足而度越疑惑,降伏所有魔怨敵人, 觀察身念都很清淨,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已經沒有一切世間的煩惱棘刺之林, 結縛的煩惱已永除,三界的生死果報因緣已斷; 精練地滅除一切垢穢,完全把光明顯現出來, 您們在於林卻能離林而去,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不再有依靠的捨宅,虛假、愚癡、瞋恚都已息滅, 調伏了一切的愛喜,出離一切的邪見, 清淨而沒有瑕穢,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您們的心能自在地運轉,堅固而不傾動, 具有智慧大德之力,能降伏難以製伏的惡魔, 斷除無明的結縛,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們! 已離闇冥的大聖人(指佛陀),達於寂滅的牟尼世尊, 以正法捨離了垢穢罪過,光明自然顯照, 普照一切的世界,所以被稱為佛陀! 無論是地神,或虛空的天神,以及三十三天的天子, 他們的光明都被佛光所遮障,所以被稱為佛陀! 您已度越了生死果報的邊際,超越了所有群眾, 內心柔和而善能調伏,正確的覺證第一正覺! 斷除一切的結縛,降伏一切的外道, 降伏一切的魔怨,得到無上的正覺, 遠離塵勞,滅除一切垢穢,所以我要稽首禮敬您!」 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讚歎時,眾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都很歡喜。 第一二〇六經註釋: 1、積聚:指蘊之義,即有為法之會集,如五根、五境等諸色會集之色蘊。 2、遮羅延:意譯為庶察,普遍觀察之意。 3、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4、五道:即地獄、惡鬼、畜生、人道、天道。 5、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的生死業報。 6、柔弱善調伏:柔弱,謂心柔和而隨順於道。善調伏,善於調練身、口、意三業,制伏一切過惡煩惱。 一二〇七【經旨】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於臨終前誦偈讚歎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婆耆舍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病得很嚴重,富鄰尼尊者為他看護,供給供養他。 當時,婆耆舍告訴富鄰尼尊者說:「請你前去世尊處,把我的話告訴世尊說:『婆耆舍尊者頂禮世尊您,問候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到自在快樂而安住呢?』又如此禀告說:『婆耆舍尊者住在東園的鹿子母講堂裡,病得很嚴重,想要來拜見世尊,可是卻沒有體力方便來拜見。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東園的鹿子母講堂婆耆舍尊者住處,也是哀憫他的緣故!』」 這時,富鄰尼尊者就接受他的話語,前往拜見世尊,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如此禀告說:「婆耆舍尊者住在東園的鹿子母講堂,病得很嚴重,他很想來拜見世尊,可是卻沒有體力方便來拜見您。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東園的鹿子母講堂婆耆舍尊者住處,也是為了哀憫他的緣故!」 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這時,富鄰尼尊者知道佛陀答應後,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過禮,便即離去。 世尊下午從禪定中出定後,就前往探視婆耆舍尊者。婆耆舍尊者遙見世尊蒞臨,便靠著床想起來。 這時,世尊看見婆耆舍尊者靠著床想要起來,便告訴他說:「婆耆舍啊!你不要隨便移動!」世尊就座後,問婆耆舍尊者說:「你所患的病苦,是否平和還能忍受嗎?身體所受的苦痛是增劇還是減輕了呢?」 婆耆舍尊者所答的話就如前面焰摩迦經文所廣說的一樣,……乃至他說「我的苦患,反覺增劇,不覺減輕」。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我現在且問你,你就隨意回答我。你是否得證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脫而遠離一切顛倒了呢?」 婆耆舍答佛陀說:「我已得證心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脫而遠離一切顛倒了。」 佛陀又向婆耆舍說:「你是如何得證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脫而遠離一切顛倒了呢?」 婆耆舍答佛陀說:「我的眼根識取過去色境時,心裡不會顧念;對於未來的色境,不會有欣悅的想法;對於現在的色境,也不會貪著。我的眼根於識取過去、未來、現在的色境之時,那些貪欲愛樂的意念都會在那時得以滅盡,無欲、消滅、不生、息止、遠離,得到解脫;心靈得到解脫後,所以能不染、不著、不污,遠離一切顛倒,正受(禪定)而住。像這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識取過去法境時,心裡也不會顧念,對未來不會欣悅,對現在不會貪著。對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的意念、慾望、愛染滅盡,無欲、消滅、不生、息止、遠離,得到解脫;心靈得到解脫後,所以就能不染、不著、不污,得到解脫,遠離一切顛倒,正受(禪定)而住。希望世尊您今天最後能利益於我,聽我唱誦詩偈。 」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應知現在正是你誦偈之時了!」 於是婆耆舍就起身,正身端坐,繫念在前,唱誦詩偈說: 「我現在坐於佛前,向佛陀您稽首恭敬行禮! 您對於一切諸法,全都已得到解脫, 善於了解諸法的實相,深信而欣樂於正法。 世尊已成就等正覺,世尊是我們的大導師, 世尊已降伏魔怨,世尊是大牟尼(寂靜的聖者), 滅除了一切的結使煩惱,親自度化所有的眾生。 世尊對於世間的一切法全都能覺知, 世間沒有一個了知諸法勝過佛陀的人。 在所有天人之中,也沒有能與佛陀相比的; 所以我今天,要稽首禮敬您這位大精進的聖者, 稽首禮敬您這位最高尚的賢士,已拔除一切愛欲的利刺。 我現在於此最後的時刻,得以看見世尊, 我要稽首禮敬這位日種出身的聖尊,今晚我將入於般涅槃了。 我以正智繫住正念,這將朽壞的身體, 會生起餘勢之軀,從今夜後,就要永遠地消滅了, 不再染著於三界,進入無餘涅槃中。 像這痛苦的感受,或快樂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都是從覺觸的因緣生起的,現在我全部都已斷除了。 痛苦的感受,或快樂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都是從覺觸因緣生起的,我現在全部都已明白。 對於內部(自己身心)或外境的各種苦樂的感受, 對於這些感受我已無所執著,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從初始、中間到最後,一切的積聚都不再能障礙, 一切的積聚既已斷除,了知各種的感受不再有殘餘。 明見真實之相的聖者,說在九十一劫裡, 有三劫是不會空無賢聖的,會有尊貴的大仙人降世, 其餘各劫都是空無聖人,沒有可依怙的洲渚,只有令人驚畏恐怖的劫世。 當知大仙人乃會一再地出現於世間, 安慰諸天人,開啟人們的法眼,使離於塵垢冥暗, 開示啟悟一切眾生,使他們覺悟一切都是苦。 講說人世是苦的真理,與這痛苦生起的原因,遠離痛苦至於寂滅境界, 還有賢聖的八正道,使人安穩地趨向涅槃。 世間裡最難得到的,現前全都能證得, 降生於世得為人身,演說著正法, 應隨著自己的慾願,遠離垢穢,而求得清淨, 專心修習自己的利益,不使自己空過而無果證, 如果空過就會產生憂惱,有如鄰近於地獄的痛苦。 對於世尊所說的正法,如果不愛樂也不想接受, 將會久處於生死輪迴之中,而無休止之期, 長夜裡懷著憂惱,有如商人失去了財寶那樣。 我現在眾慶雲集,不再有生老死的苦惱, 已斷除一切的輪迴果報,不再重新受生此三界中了。 愛識之河的水流,現在全部都已枯竭, 已拔除了五陰的根本,不會再連鎖相續而生了。 我供養大師之事已完畢,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重擔都已捨棄,三界生死果報之流也都已斷除, 不再喜樂於受生,也不再有可厭惡的死, 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等待命終時間的到來。 憶念空野中的龍象(大象),有六十頭雄猛的獸類, 一旦免除了它們的枷鎖,它們都會安樂地住於山林中; 我婆耆舍也是如此,是從大師口中生出的法子, 厭舍群眾,以正念等待命終時刻的來到。 我現在告訴你們這些來此集會的人, 聽我唱誦這最後的詩偈,這偈義將能利益你們。 凡生起的都會歸於消滅,世間一切現像都是無常的, 全都是速生速死之法,那有什麼是可長久依靠的! 所以心志要堅強,精勤努力求上進, 觀察三界生死果報的恐怖,隨順於牟尼的正道, 快滅盡此苦惱的五陰之身,不要再增加輪迴流轉的次數了。」 這位由佛口所生的法子,嘆說這首詩偈後,便與大眾長辭,婆耆舍尊者進入涅槃了。他因為慈悲的緣故,唱誦這首無上的詩偈。婆耆舍尊者,是如來正法所生的法子,他因為垂心哀憫眾生的緣故,唱誦這首無上的詩偈,然後入於般涅槃中,一切大眾都應當禮敬他! 第一二〇七經註釋: 1、餘勢:指會引起其它輪迴之勢而言。 2、「明見真實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說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世,其餘諸劫都無佛出世,故成為恐怖劫。洲,即洲渚,佛為洲渚,可作眾生的依怙。 一二〇八【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見阿練若比丘日惟一食,但卻顏色鮮明,故來問佛原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阿練若的比丘,住於空野幽靜之處, 寂靜地修習梵行,每日唯吃食一次, 是什麼緣故,他們的容顏氣色會特別的鮮明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對於過去的事已無憂惱,對於未來也不欣樂, 現在則隨所得,以正智繫念受持, 飯食也能係念知所節制,所以容顏氣色能常保鮮澤。 如果對於未來內心追逐想望,對於過去追悔憂思, 自己被愚癡的火煎熬,就會如降雹而折斷生草一樣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〇八經註釋: 1、一坐而食:一坐食為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日惟一食。 2、飯食繫念:指於飯食時,心裡能知量而食之意。 3、「久見婆羅門……永超世恩愛」: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一經此處作「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舍於嫌畏,能度世間愛。」婆羅門,此借指世尊而言。 一二〇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以行者處林而憍慢放逸的問題就教於世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唱誦詩偈說: 「心裡常生起驕慢,不能善自調伏內心; 未曾修習寂默,也不能入於正受(禪定), 雖然居處於森林中,卻放逸懈怠,還是不能度越死魔的邊岸。」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已遠離於驕慢,心常入於正受(禪定)中, 明智而善能分別,解脫一切的結縛; 獨自處於幽靜森林中,內心不放逸懈怠, 就能迅速地度越那生死的魔怨,而到達安樂的彼岸。」 這時,那位天子又唱誦詩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〇九經註釋: 1、「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此偈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欲慢無調順,不靜心無寂;獨林住放逸,無越死魔岸。」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經則作「諸有憍慢人,終不可調習,詐現修禪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比對南傳及別譯,可知本偈之「不欲起憍慢,善自調其心」,非傳譯有誤,即傳抄錯亂了,其原意應作「常欲起憍慢,不善調其心」,才能與前後經意配合。 一二一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問佛如何能使功德日夜增長,以及如何則得以生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使功德不分日夜而常得增長呢? 怎樣才能往生天上呢?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由於種植園林果樹,所以就能提供清涼的林木樹蔭, 造橋行船助人濟度,建造救濟人的福德舍, 挖井來供水給口渴的人,提供行旅歇宿的客舍。 行作如此的善事,就能使功德日夜增長。 若又能如法的具足淨戒,就能因此而得往生於天上。」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一二一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來啟問佛陀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布施什麼可得到大力呢?布施什麼可得到美妙容色呢? 布施什麼可得到安樂呢?布施什麼可得到光明的眼目呢? 修習哪一種布施,名叫一切施呢? 現在我啟問世尊您,希望您能為我分別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布施食物可得大力,布施衣服可得美妙的容色, 布施車乘可得安樂,布施燈火可得到光明的眼目。 虛館以待賓客,這就叫做一切施; 以正法去教誨他人,如此就叫做布施甘露。」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一二一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為悉鞞梨天子講說淨信施之功德,悉鞞梨天子乃追憶其過去惠施作福之功德以印證佛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名叫悉鞞梨,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詩偈問說: 「諸天以及世人,對於飲食都非常欣樂, 然而世間是否有自然隨逐於人的福樂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能以淨信心去行惠施的話,那麼此世及後世, 隨他所到之處,福報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所以應當捨棄慳吝之心,行作清淨無垢的惠施, 布施後內心會歡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報。」 當時,那位悉鞞梨天子就告訴佛陀說:「真奇妙!世尊啊!您善於講說這樣的法義: 『如果能以淨信心去行惠施的話,那麼此世及後世, 隨他所到之處,福報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所以應當捨棄慳吝之心,行作清淨無垢的惠施, 布施後內心會歡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報。』」 悉鞞梨天子又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自己知道過去世時曾做為國王,名叫悉鞞梨,在四座城門普施作福,在城中有四條相交的大道,我也在那里布施作福。 當時,我的第一夫人(王后)來告訴我說:『大王您大作福德,而我卻無力去修造這些福業。』我那時告訴她說:『城東門外的布施作福,就全都歸屬於你吧!』這時,眾王子們又來告訴我說:『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也是一樣,然而我們卻無力去行作這些福業,我現在願能依於大王您,行作一些功德。』我那時答應說:『城南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於你們吧!』這時,又有大臣們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們也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然而我們卻無力去修作這些福業,願能依於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告訴他們說:『城西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於你們吧!』這時,眾將士們又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太子,以及那些大臣們,他們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們無力去修作福業,願能依於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答應說:『城北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於你們吧!』國中的百姓們又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以及眾將士們,他們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們卻無力而不能修作福業,願能依於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答應說:『在城中四條通道的交叉路口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於你們吧!』這時,王后、王子、大臣、將士、庶民們,他們全都有行作惠施,修作功德,而我先前自己所要作的惠施功德,因此就沒了。 當時,我派遣去行作福德的那些人回到我這兒來,向我作禮後告訴我說:『大王您應當知道:那些修作福德的地方,夫人、王子、大臣、將士,以及眾百姓們,他們都各據自己的地方,去行施作福,大王您所想布施的地方,因此就沒有了。』我那時答說:『善男子啊!各地方邊遠屬國歲貢財物應繳納給我的,就分一半入府庫中,分另外一半,就在那兒惠施修作福德吧!』他們聽到我的教敕,就去到邊遠屬國,徵集財物,一半送繳府庫,一半就留在那兒惠施行作福德。 由於我以前曾長夜如此去惠施作福,所以長夜常得可愛、可念、可意的福報,常感受快樂,沒有窮盡。我以此福業及福果福報,全都入於大功德聚數中,譬如五大河合而為同一水流,就是所謂的恒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酰,如此五大河合而為同一水流,沒有人能測量河水有多少百千萬億鬥斛之數,那大河之水成為大水的聚數。我也是如此,所修作的功德果、功德報不可稱量,全部都入於大功德的聚數中。」 當時,悉鞞梨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二經註釋: 1、悉鞞梨: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五經作「遲緩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則作「世理天子」。 一二一三【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向佛陀請問什麼人可做為遠遊、居家、通財、後世的善知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人可做為遠遊時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為居家時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為通財(互通財物)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為後世的善知識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商人的導師(領隊),就是遠遊旅行時的善知識。 貞祥賢良的妻子,就是居家之時的善知識。 相習近的宗親,就是通財的善知識。 自己所修作的功德,就是後世的善知識。」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三經註釋: 1、「商人之導師……後世善知識」: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六經作「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為親;於自居家中,慈母最為親;於生財利所,眷屬乃為友;能修功福者,是名後世親。」 一二一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說生命無常,宜作諸功德,佛陀乃更教其應斷貪愛,入無餘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日月暗中不斷運行會持奪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壽, 被衰老所侵迫時,也沒有能救護的人; 看這老、病、死的發生,實在令人很害怕, 只有修作各種功德,才能快樂地往生至安樂之處。」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日月暗中不斷運行會持奪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壽, 被衰老所侵迫時,也沒有能救護的人; 觀察這個有餘依身的過患,實在令人很害怕, 應當斷除世間的貪愛,進入無餘涅槃之樂中!」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四經註釋: 1、有餘:指此有餘的依身而言。 一二一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為一天子說應斷除五蓋、五欲,增修五根,超越五結,方能渡越急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要斷除幾種法呢?那幾種法是應捨棄的呢? 而又應對那幾種法,更加努力去修習呢? 有幾種積聚是應該要超越,比丘才能渡越奔馳的急流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要斷除五蓋,捨棄色聲等五欲,增上修習五根, 超越五和合(五結),比丘就能渡越急流深淵。」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五經註釋: 1、「斷除五舍五……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五斷與五棄,上修五無漏,超越五種結,稱渡瀑流僧。」根據巴利本注:五斷,指斷除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五棄,指棄除五欲——色、聲、香、味、觸。五無漏,指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種結,即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一二一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造五惡為眠法,五蓋覆為取垢法;持五戒為覺法,無學五分法身為得淨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哪一種人於覺醒時也叫睡眠呢?哪一種人於睡眠時也叫覺醒呢? 哪一種人執取塵垢呢?哪一種人能得清淨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造作五惡的人,就是覺醒時,也是如睡眠一樣無知; 持五戒的人,就是睡眠時,也是如同醒覺一樣清明; 被五蓋所覆障的人,就是執取塵垢的人; 成就無學(阿羅漢)五分法身的人,就是得到清淨的人。」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六經註釋: 1、「幾人於覺眠……幾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經作「誰於睡名寤?誰於寤名睡?云何染塵垢?云何得清淨?」 2、「五人於覺眠……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五分身,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一二一七【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讚歎世間充滿喜樂,佛陀則見其憂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世間的母子互相喜悅,牛主也愛樂他的牛隻, 眾生都喜樂於那有餘的依身,如果寂滅無餘的話,就不會有歡悅之心了!」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世間的母子會互相憂惱,牛主也會憂惱他的牛隻, 如果眾生還有有餘的依身,就會產生憂惱,寂滅無餘的話,就不會有憂惱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七經註釋: 1、「眾生樂有餘,無樂無餘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一經此處作「若人受身時,亦復生歡喜;若見無身者,則無歡悅心。」 2、「有餘眾生憂,無餘則無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若復受身者,則為憂惱患;若不受身者,則名寂滅樂。」 一二一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為一天子講說世間法,田宅為眾生所擁有的財物、賢妻為第一伴、飲食而存命、事業為依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是人所擁有的財物呢?誰是人們最親近的伴侶呢? 眾生依什麼而活命呢?眾生又是依於何處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田宅是眾生所擁有之物;賢妻是眾生最親近的伴侶; 有了飲食,眾生才得以存命;所做之事業是眾生的依處。」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八經註釋: 1、「何等人之物……眾生何處依」: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八經作「云何義利勝?誰為最親友?眾生依何等,而得自濟活?修造何事務,而得能聚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何者人支持?此世最上友?生物依大地,何精以育此?」 2、「田宅眾生有……業為眾生依」:別譯雜阿含經作「種田為義利;妻為最親友;眾生依熟苗,而得自濟活;若能勤作者,斯業勝聚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子乃人支持;妻為最上友;生物依大地,雨精以育此。」 一二一九【經旨】本經敘說佛與天子各自陳述第一愛、第一財、第一光明、第一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所喜愛的莫過於孩子,財物沒有比牛隻更可貴的, 所有光明沒有勝過太陽的,一切湖水不能勝過大海。」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所喜愛的莫過於自己,財物沒有比穀物還好的, 所有光明沒有勝過智慧的,一切湖水不能勝過所見。」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九經註釋: 1、薩羅無過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九經此處作「淵中海第一」。薩羅,即湖。 2、「愛無過於己……薩羅無過見」: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所愛無過身,能教第一財,慧為第一明,雨為第一淵」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可愛莫若己,致富莫若谷,光明莫若慧,雨為最上湖。」 一二二〇【經旨】本經敘說佛與天子各自陳述最殊勝的人、牲畜、妻子與兒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當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兩足的人中最尊貴的是剎帝力,四足牲畜中最殊勝的是犎牛, 童貞處女是最好的妻子,生為長子最可貴。」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兩足的人中最尊貴的是正覺的聖者,四足牲畜中最殊勝的是乘馬, 能隨順丈夫的是第一賢妻,漏(煩惱)盡的孩子最可貴。」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二〇經註釋: 1、「剎利兩足尊……貴生為上子」: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十經此偈作「於其二足中,剎利為最勝;於彼四足中,牛為最勝者;若於娶妻中,童女為最勝;於諸兒息中,長子為最勝。」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剎利兩足尊,四足牲牛勝,妻中貴姓勝,子中長子勝。」犎,野牛。 2、「正覺兩足尊……漏盡子之上」: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兩足最勝正覺是,四足中勝善乘是,娶妻中勝貞女是,兒子中勝孝者是。」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正覺兩足尊,良駿四足勝,柔順為賢妻,孝順子最勝。」 一二二一【經旨】本經敘說地起、空落、祈請、言語中之最勝者;並謂六內處為世間生起、相順可、愛取、損減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從地裡生起的萬物中,什麼是最殊勝的呢? 從空中掉落的東西中,又是以什麼為最殊勝的呢? 所有可祈請依靠之處,什麼是最為第一的呢? 一切的言語中,什麼是最上的言說呢?」 當時,有一位天子,過去世原為農夫,現在受生於天上,由於過去世所習,所以就誦偈答那位天子說: 「五穀從地裡生起,這是萬物中最為殊勝的。 種子從空中而掉落於地上,這是最為殊勝的東西。 牛隻幫助耕種養育人,這是所有依靠中最殊勝處。 愛子所說的話,就是一切言語中最為殊勝的話。」 那位發問的天子告訴答話的天子說:「我並不是要問你,你為什麼如此多言而輕躁妄說呢?我自己誦偈是要問世尊說: 『從地裡生起的萬物中,什麼是最殊勝的呢? 從空中掉落的東西中,又是以什麼為最殊勝的呢? 所有可祈請依靠之處,何處最為殊勝呢? 一切的言語中,什麼是最上的言說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從地下踴出的萬物中,以三明(宿命、天眼、漏盡)最為殊勝。 從空中掉下的東西中,也是以三明最為第一。 賢聖的弟子僧,是所有皈依師中最殊勝之處。 如來的說法,是一切言說中最殊勝的話。」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所生起的呢?與那些法相順和合呢? 世間愛取那些法呢?有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起苦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一同生起的,世間與六內處相順和合, 世間愛取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二一經註釋: 1、「愛子有所說,是則言中勝」: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註雲:「為子者不語雙親不利之語,故所語為最上。」 2、踴:同「踴」,此有向上盛出意。 3、「世間幾法起……世幾法損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何生世間生?和合何物上?世間依何物?依何世間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二經此偈作「云何生世間?云何得和合?幾愛世間有?何物苦世間?」郭良鋆譯南傳小部經集第一六八偈則作:「『世界產生於什麼?』雪山夜叉說:『世界與什麼親近?世界執著什麼?世界受苦於什麼?』」 4、「世六法等起……世六法損減」: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六愛生世間,六觸能和合,六愛能得有,六情生諸苦。」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六生世間生,和合於六上,依六而執著,於六世間苦。」根據南傳註釋,六法即指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為心、心所之所依,故名六內處。郭良鋆譯南傳小部經集第一六九偈則作「『世界產生於六,雪山夜叉啊!』世尊說:『世界與六親近,世界執著六,世界受苦於六。』」六,亦指六內處。 一二二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心為持去、拘引、制御世間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誰控持這世間呢?是誰拘牽著世間呢? 什麼是能製禦世間的一法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心控持這世間,是心拘引著世間, 能製禦世間的一法就是心。」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一二二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欲能縛世間,斷除愛欲,才能得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是什麼能係縛這世間?調伏了什麼才能得到解脫呢? 斷除什麼法,才能叫做證得涅槃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愛欲能係縛這世間,調伏了愛欲才能得到解脫, 斷除愛欲的話,才能叫做證得涅槃。」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二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世間被衰老所覆,死亡所圍繞,眾生則被愛所繫縛,而法建立了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什麼掩覆這世間?是什麼圍繞這世間? 是什麼結縛著眾生?是什麼建立這世間?」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衰老掩覆這世間,死亡圍繞這世間, 愛欲系縛著眾生,法建立這世間。」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二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眾生被無明、愛結、我慢所障害,惟如來成等覺,能解脫此障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什麼隱覆這世間?是什麼系縛這世間? 是什麼憶持著眾生?是什麼建立眾生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無明隱覆這世間,愛結系縛著眾生, 無明隱覆憶持著眾生,我慢建立眾生幢。」 當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人沒有覆蓋呢?又是什麼人沒有愛結的系縛呢? 什麼人已出離隱覆呢?什麼人不會建立我慢幢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來成就等正覺,具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他不會被無明所覆蓋,也沒有愛結的系縛, 已超出於隱覆,摧滅了我慢之幢。」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二五經註釋: 1、誰憶於眾生: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六經此處作「何誰污眾生」。 2、隱覆憶眾生: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瞋污染眾生」。 3、慢幢:慢心高舉,如幢之高聳也。幢,佛前所建之旌旗類。 一二二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為一天子講說致安樂之道,以及財物、味、壽之最勝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一個人所有財物中,什麼是最殊勝的呢? 要修習什麼善行,才能招致安樂呢? 各種滋味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滋味呢? 一切眾生中,什麼是最殊勝的壽命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清淨的信樂心,這就叫做人們最殊勝的財物。 修行正法,就能招來安樂的果報。 真實的妙語,這就是最殊勝的滋味。 賢聖的智慧之命,就是最殊勝的壽命。」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二六經註釋: 1、「何等為上士,所有資財物」: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七經作「人財何者勝」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人於此世間,何為最勝富?」 2、「真諦之妙說,是則味之上」: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於諸滋味中,實語為第一。」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真實乃果實,是最上美味。」 一二二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比丘應以信為己伴,以智慧教人,愛樂涅槃斷結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什麼是比丘自己的第二伴侶呢? 什麼是比丘應隨順教授於人的呢? 比丘應在於何處遊心而自娛樂, 而且在那裡游樂後,便能斷除一切的結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正信就是自己的第二伴侶,智慧就是所應教授於人的, 涅槃就是所應善樂之處,比丘便能斷除一切的結縛。」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二七經註釋: 1、「云何為比丘……能斷諸結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何者為人伴?又以何教人?又愛樂何物,人脫眾苦惱? 」 2、「信為同己二……比丘斷結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信為人之伴,智慧以教人;愛樂涅槃者,人脫眾苦惱。」 一二二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持正戒使人善老,應建立淨信,智慧是珍寶,盜賊不能奪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能使我們守善到老呢?什麼是所應善於建立的呢? 什麼是人們的珍寶呢?什麼是盜賊所不能奪走的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持正戒能使人守善到老,應善於建立淨信, 智慧就是人們的珍寶,所修作的功德,盜賊是無法奪走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二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是愛欲生眾生,心意在前驅馳,眾生起生死輪迴,依苦而不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什麼法生起眾生的呢?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 生死輪迴是如何生起的呢?是什麼法而使人不得解脫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愛欲生起眾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 是眾生生起生死輪迴,依於苦法使人不得解脫。」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二九經註釋: 1、云何起生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何者墮輪迴」。 2、眾生起生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眾生墮輪迴」。 一二三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是愛欲生眾生,心意在前驅馳,眾生生起生死輪迴,業為人依怙。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什麼法生起眾生的呢?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 生死輪迴是如何生起的呢?什麼法可成為依怙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愛欲生起眾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 是眾生生起生死輪迴,所造作的業可成為人的依怙。」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〇經註釋: 1、何法可依怙: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何者人依怙」;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三一經此處則作「何者為怖畏」 。 2、業者可依估: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業為人依怙」;別譯雜阿含經則作「苦為大怖畏」。 一二三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是愛欲生起眾生,心意在前驅馳,眾生生起生死輪迴,業甚可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是什麼法生起眾生的呢?是什麼在前面驅馳奔走呢? 生死輪迴是如何生起的呢?有什麼法極可畏的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愛欲生起眾生,是人的心意在前面驅馳奔走, 是眾生生起生死輪迴,所造作的業極可怖畏。」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三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貪欲非道,壽命日遷,女人為梵行垢,修梵行才能淨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叫做非道呢?什麼會日夜遷流消逝呢? 什麼會垢穢梵行呢?什麼會煩累世間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貪欲就叫做非道,壽命會日夜遷流消逝, 女人會垢穢梵行,女人會煩累世間。 若能精進修習梵行,便能洗除這些罪過。」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二經註釋: 1、云何累世間: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三三經作「誰惱害世間」。 2、「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別譯雜阿含經作「專修梵行者,潔淨胜彼水」: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苦行與梵行,為無水沐浴」。 一二三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名」(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為世間之至上,能製禦世間之眾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會遮映世間呢?什麼法是最高無上的呢? 是哪一種法,能普遍地制御眾生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名(精神現象)會遮映世間,名是世間最高無上的, 只有這一『名』法,能普遍地制御世間的眾生。」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三經註釋: 1、「名者映世間……能製禦世間」: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三四經此偈作「於諸世物中,四陰名最勝,善於彼處處,皆得為最上。四陰名一法,於世間自在。」名,即指受、想、行、識四無色陰而言。 一二三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有關偈頌的因、依據、體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是偈頌的因呢?要用什麼來莊嚴偈頌呢? 偈頌是依據什麼呢?什麼是偈頌的體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欲就是偈頌的因,要用文字來莊嚴偈頌, 題名就是偈頌的依據,作成的文章是偈頌的體。」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四經註釋: 1、「欲者是偈因……造作為偈體」: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三五經此偈作「偈以欲為初,字為偈分別,偈依止於名,文章以為體。」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韻為偈頌因,文字其標記,偈頌依題名,詩人此住家。」南北所傳,有所不同。 一二三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如何知道車乘、火、國土、妻婦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何知道車乘呢?如何知道有火呢? 如何知道國土呢?如何知道妻婦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看見幢蓋就知道是什麼車乘,看見煙就知道有火燃, 看見國王就知道有其國土,看見丈夫就知道他的妻婦。」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卷第四十七 一二三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讚說處天宮中才能得快樂,佛陀告訴他諸行無常,寂滅乃為真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告訴佛陀說: 「不住在天上的難陀林,終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住在忉利天宮中,可得到天帝的名稱。」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你這小童子,如何得知阿羅漢所說的真理呢? 世間一切現像都是無常,這些都是會生滅之法; 生起的既然又會消滅,要把生滅都成為寂滅才是真正的快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六經註釋: 1、難陀林:即忉利天之歡喜園。 2、忉利天:即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天主名釋提桓因,宮殿在須彌山頂。 3、童蒙:小孩子。 一二三七【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不贊成佛陀執著於教化眾生,佛陀告其以哀憫故,常教授眾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就誦偈說: 「斷除一切鉤鎖的束縛,釋迦牟尼您已經沒有家累了, 可是大沙門您卻執著於教化,對此我不讚美稱善!」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一切眾生之類,都是互相纏縛而不得解脫;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哪一個能不憐憫他們呢? 成正覺的善逝,就是因為哀憫他們的緣故,所以常去教授眾生們; 哀憫一切眾生,這是阿羅漢之法所應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七經註釋: 1、鉤鏁:鉤,或作「鉤」。鏁,同「鎖」字。彎曲的鎖鏈。 2、是法之所應: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經此處作「羅漢法應爾」。 一二三八【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人時時皆有慚愧心,佛陀則認為有慚愧心者稀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常習慚愧之心,這是人們時時會有的事; 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常習慚愧之心,這樣的人實在很少; 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三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雖不習正法,長時後心亦能覺悟;佛說應習正法,才能得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對佛陀說: 「不習近正法,樂著於各種邪見, 昏沉睡眠而不自覺悟,經過長時間後,他的心自能覺悟。」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專心修習正法,遠離不善之業, 如此滅盡煩惱的阿羅漢,於此險惡之世,他的心也是平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九經註釋: 1、彼天子說偈問佛:比對別譯本及南傳,此句應作「彼天子而說偈言」。 2、「不習近正法……長劫心能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四經此偈作「不善知己法,好欲習他法,是名睡不寤,有時必得寤。」 一二四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若依法善調伏,不隨諸邪見,雖著於睡眠,亦能隨時悟;佛陀則答以究竟愚癡無知,乃能度世恩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如果能依法善調伏自己,不隨從其它的邪見, 雖然仍是貪著於睡眠,但還是能隨時得到證悟。」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能依法調伏自己,也不隨從其它的邪見, 仍要徹底地滅盡愚癡無知後,才能度越世間的恩愛。」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〇經註釋: 1、「以法善調伏……則能隨時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五經此偈作「不善調於法,依止於異見,是名睡不寤,有時或得寤。」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以迷於法故,引入於異教,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時。」南北所傳三經差異頗大。 2、「若以法調伏……能度世恩愛」:別譯雜阿含經作「於法善調順,不依止邪見,度愛之彼岸,佛知已涅槃。」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因以不迷法,不入於異教,彼等正證知,以平行不平。」 一二四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一天子,漏盡阿羅漢即使說有我、我所亦無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是否可以記說『有我』,或者記說『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即使記說『有我』,或者記說『我所有』,也是無妨的。」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但是他的心卻依於我慢,而記說『有我』, 以及記說,『我所有』,是否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已經遠離我慢,不再有我慢心理, 超越我、我所有的話,我就會記說他為滅盡煩惱的人。 此人對於那個我、我所有,心裡已永遠不會執著了, 他善解世間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一經註釋: 1、我慢:恃我而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六經此處作「隨順世俗故,亦說我非我」;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此世巧稱呼,唯依慣例稱」。 一二四二【經旨】本經經意與前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是否會講說『有我』,或者講說『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也是會講說『有我』,或講說有『我所有』的。」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已滅盡一切的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如何講說『有我』呢?說什麼是『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會說我的煩惱都已滅盡,也不會執著於『我所有』, 因為他善解世間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四三【經旨】本經敘說羅睺阿修羅遮障月亮,月天子跑去祈求佛陀解困,佛陀乃誦咒偈迫使阿修羅王舍月而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羅睺阿修羅王遮障了月天子。當時,眾月天子們都很恐慌,他們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誦偈祈求佛陀說: 「現在我們禮敬您這位最殊勝的覺者,您能解脫一切的障礙, 我們現在遭遇到苦惱,所以跑來歸依您! 我們這些月天子,歸依善逝您, 希望佛陀您能哀憫這世間,為我們解除阿修羅的遮障!」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破壞一切的黑暗,光明遍照虛空, 今毘盧遮那的清淨光明顯現了。 羅睺阿修羅!你應該避開虛空,趕快把月亮釋放出來。」 羅睺阿修羅,立即捨去月亮而回, 全身汗流浹背,心裡極惶恐而不自安穩, 神誌昏亂,就像個罹患重病的人一樣。 那時,有位名叫婆稚的阿修羅,他看見羅睺阿修羅那麼快速地舍月而回,便誦偈問說: 「羅睺阿修羅啊!你捨棄月亮為什麼如此快速呢? 你那威神之體,為什麼都流汗,就像罹患重病的人呢?」 羅睺阿修羅誦偈答說: 「因為瞿曇念誦神咒偈語,不趕快捨棄月亮的話, 我或許頭部會破裂成七塊,遭受瀕臨死亡的痛苦。」 婆稚阿修羅又誦偈說: 「佛陀出世是難得未曾有之事,能使世間得到安穩, 他念誦神咒偈語,能使羅睺阿修羅捨棄遮障月亮。」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月天子們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二四三經註釋: 1、毘盧遮那:又作毘盧舍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又是佛的真身——法身佛的通稱。 2、飛兔:借指月亮。 一二四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言自己已無母、妻、子之堅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您有族本嗎?有轉生族嗎? 有否與您共相屬的呢?要怎樣解脫系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我沒有族本,也沒有轉生族, 與我共相屬的已永斷,如此解脫一切的系縛。」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什麼叫做族本呢?什麼是轉生族呢? 與我共相屬的是什麼呢?堅縛是什麼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母親就是世間的族本,妻子就叫做轉生族, 在一起的兒子就是共相屬,愛欲就是堅縛。 我已沒有族本,也沒有轉生族, 共相屬的也沒有了,這樣就叫做解脫堅縛。」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好啊!您已沒有族本,沒有轉生族也是很妙的, 真好啊!你已沒有相屬,真妙啊!您已解脫了堅縛。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四經註釋: 1、「為有族本不……云何解於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卿有茅屋否?如何無有巢?如何無繼系?如何脫系縛?」茅屋即藉指母,巢即藉指妻,繼系即藉指子,系縛即藉指渴愛。 一二四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獨一而住,不憂不喜,不為不樂所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釋氏優羅提那塔這兒。 那時,世尊新剃除鬚髮,於後夜時結跏趺靜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用衣服覆在頭上。 當時,在優羅提那塔邊有天神住在那兒,那天神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整個精舍。他問佛陀說:「沙門您在憂愁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我有遺失什麼嗎?(為什麼要憂愁呢?)」 天神又問:「沙門您是在歡喜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我是有得到什麼嗎?(為什麼會歡喜呢?)」 天神又問:「沙門您是沒有憂愁也沒有歡喜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是的!是的!」 當時,天神就誦偈說: 「您是已遠離一切煩惱了呢?還是沒有歡喜呢? 為什麼獨自一人住著呢?不會被不快樂所破壞嗎?」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我已得解脫無煩惱,也沒有什麼歡喜; 不快樂不能破壞我,所以獨自一人而住著。」 當時,那位天神又誦偈問說: 「您為什麼能無煩惱呢?為什麼能沒有歡喜呢? 為什麼獨自一人住著,不會被不快樂所破壞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知煩惱會生歡喜,歡喜也會生煩惱, 如果沒有煩惱也就不會有歡喜,這個真理,天神你應當要護持。」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好啊!您已沒有煩惱,真妙啊!您也沒有歡喜, 真好啊!您獨自一人居住,而不會被不喜樂所破壞。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神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五經註釋: 1、非不樂所壞: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九經此句作「不為不忍樂,之所覆蔽障」;或於本經他處作「不為彼不樂,之所覆蔽障」。 一二四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言斷除貪欲應如利劍害、頭火燃之緊急;佛陀告其斷除後身也應如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猶如被利劍所傷害,也如頭面被火燃燒一樣的緊急, 斷除貪欲之火也要那樣急切,要以正念而求遠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譬如被利劍所傷害,也如頭面被火燃燒一樣的緊急, 斷除未來再受生此身也要那樣急切,要以正念而求遠離。」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六經註釋: 1、「斷除於後身,正念求遠離」: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經此處作「念覺之比丘,應勤思方便,而斷於邊見,及以吾我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捨身見比丘,正念於出家」。 一二四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出離痴惑叢林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被眾天女所圍遶,她們就如女吸血鬼一樣; 在此痴惑的叢林裡,要怎樣才能出離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要以正直平等為道路,遠離恐怖的方向, 駕乘寂默的車子,以憶持正法為密覆的幢蓋, 慚愧為長韁,正念為羈絡, 智慧為善駕馭的車夫,正見做為前導。 如此美妙的車乘,無論男女若能乘坐, 就能走出這生死的叢林,獲得安樂之處!」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第一二四七經註釋: 1、毘舍脂:女吸血鬼。 2、縻:韁繩。 3、羈絡:馬絡頭。 一二四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拔除愛欲根本,則能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人們有行、住、坐、臥四輪,及眼、耳、鼻、口、大小便道九門,全都充滿著貪欲。 就如大象深陷於污泥中,要如何才能夠出離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斷除愛喜的長系,以及貪欲等惡業, 拔除了愛欲的根本,才能正向那安穩之處。」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八經註釋: 1、四輪九門:四輪,指行、住、坐、臥四威儀。九門,指身體上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及大小便處。 一二四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欲息世間諸勤求,應舍家出家,以斷貪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告訴佛陀說: 「在賴吒盤提國里,有很多經商賈客, 他們個個都是大富,財寶充足,然而各人還是努力去爭求財富, 以各種方法想去求得財利,就像那燃燒熾盛的火焰一樣, 由於有如此爭勝的心裡,所以欲貪就四處奔馳不止。 究竟要怎樣才能斷除貪欲,以息止世間的汲汲營求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當要捨離俗家,出家而不執著於家,妻子及財寶也都應捨棄, 同時捨棄貪瞋痴而出離於欲,成為滅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這樣就能滅盡愛欲,息止各種營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九經註釋: 1、賴吒盤提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領國剎帝力」;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三經則作「羅吒國」。 一二五〇 【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神為解除商人的賊難,而以偈問,商人中有一優婆塞,如法說偈,善於記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五百位商人,他們駕乘著車子同伴而行去謀生,走到一處曠野中。在曠野裡有五百個賊人隨在他們後面追趕著,想趁機搶劫他們的財物。當時,這曠野中有一位天神,止住於路邊。 這時,那位天神如此想著:我應當走到那些拘薩羅國眾商人處,對他們問些義理,如果那些商人喜歡我的問題,能夠及時解答的話,我就應當運用方法,使他們都能得到安穩,脫離盜賊的劫難;如果他們不喜歡我的問題,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樣,放棄幫助他們。 當時,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後,就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那些商人的車隊,並誦偈問說: 『是誰於他人覺悟時睡眠呢?又是誰於他人睡眠時覺悟呢? 有誰能了解這個義理?有誰能為我解說呢?』 那時,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敬信法、敬信僧的優婆塞(居士),他一心向佛、向法、向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對於佛已離疑,對於法、僧已離疑,對於苦、集、滅、道也都已離疑,徹見四聖諦,得證初果。他在商人隊伍中和眾商人們同伴而行。那位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對於十二因緣做逆與順的觀察,所謂因有此事的緣故,所以就會有此事;因為此事生起的緣故,所以就會有此事的生起。所謂緣於無明而有妄行,緣於妄行而有業識,緣於業識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緣於名色而有六入處(六根),緣於六入處而有覺觸,緣於覺觸而有感受,緣於感受而有愛欲,緣於愛欲而有追求執取,緣於追求執取而招感未來的果報,緣於有未來的果報而致使有未來的受生,緣於有未來的受生,也就會有老、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同樣地,如果無明息滅,那麼妄行就會息滅;妄行息滅,那麼業識就會息滅;業識息滅,那麼名色就會息滅;名色息滅,那麼六入處就會息滅;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那麼感受就會息滅;感受息滅,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麼追求執取就會息滅;追求逐取息滅,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不招感未來的果報,就不會有未來的再生;沒有未來的再生,那麼老、死、憂、悲、惱苦也就會息滅,就像這樣,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就息滅了。 當時,那位優婆塞如此思惟後,就唱誦詩偈說: 『我於他人覺悟時睡眠,我於他人睡眠時覺悟, 我解知這個義理,能為人解說。』 當時,那位天神就問優婆塞說:『怎樣叫覺醒時的睡眠者呢?怎樣叫睡眠時的覺醒者呢?你為什麼能解知這個義理呢?你為什麼能解說呢?』 當時,優婆塞就誦偈答說: 『對於貪欲、瞋恚、愚癡,都能捨離對它的慾願, 這種滅盡煩惱的阿羅漢,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 像他那樣就叫做覺悟,而我對他來說,就是還在睡眠。 不知是由因而生苦,以及苦惱因緣的集起, 也不知對這一切苦,將它滅盡無餘。 又不知有正道,能正確地趨向息滅苦惱之處, 像這樣的人就叫做在睡眠,而我對於那些人來說, 就是一位覺悟的人。 我就是如此於他人覺悟時睡眠,如此於他人睡眠時覺悟, 如此地善知它的義理,如此地能為人解說。』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奇啊!於他人覺悟時睡眠,真妙啊!於他人睡眠中覺悟, 真好啊!能解知它的義理!真美啊!能為我解說。 久遠以來,至今乃見諸位法兄弟的到來, 由於你恩力的緣故,能使所有商人大眾, 得免於盜賊的劫掠,你們可以隨著道路安樂地離去了。』 就像這樣,眾比丘啊!那些在拘薩羅國澤中的所有商人們,便都能安穩地從曠野裡走出去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〇經註釋: 1、第一無間等果:即初果。 2、「彼則為覺悟,我於彼睡眠」:言於彼得阿羅漢者而言,我只證初果之人,仍為睡眠者。 3、「斯等為常眠,我於彼則覺」:言不知四聖諦的人是為常眠,而我已證初果,已知四聖諦,故對彼不知者而言,我乃是位覺悟者。 4、「久遠乃今見,諸兄弟而來」: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四經作「久來不見法兄弟,今得相見大歡悅」。 一二五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優婆塞與人會坐時,極力毀呰欲,然而自己回家時卻耽於五欲中,天神見之,乃誦偈教誡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海洲上有一位優婆塞到其他優婆塞家聚會坐談。他極力詆毀『欲』,如此說:『這欲是虛妄不實,為欺誑之法。就像那幻化之術,欺騙小嬰兒一樣。』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裡,卻縱情於色聲等五欲之中。這位優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這裡。當時,那位天神如此想著:這位優婆塞不殊勝,所行也不善,在其他優婆塞家會坐群眾中,他極力詆毀欲,如此說:『這欲是虛妄不實,為欺誑之法,有如在欺騙小嬰兒一樣。』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裡,卻縱情於色聲等五欲之中。我現在應該啟發他,使他覺悟。於是就誦偈說: 『你在大眾聚會中,極力詆毀欲是無常的, 可是你自己卻沉溺於愛欲中,就如牛隻陷於深泥一樣。 我觀察那大會中,所有的優婆塞們, 他們都是多聞而明解正法,能奉持淨戒的人; 你看見他們喜樂正法,而講說欲是無常。 為什麼自己卻縱情於五欲中,不能斷除貪愛呢? 為什麼你還喜樂這世間,畜養妻子眷屬呢?』 當時,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導覺悟那位優婆塞後;而那位優婆塞也如此這樣地覺悟後,便剃除鬚髮,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而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終於滅盡一切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一經註釋: 1、海洲上: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五經作「輸波羅城」。 一二五二【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至王舍城遇見佛陀,皈依佛陀成為優婆塞,並答應回國為建精舍之經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塚間。 那時,給孤獨長者因為有一些緣故而來到王舍城,就居住在一位長者的家中。夜晚時,他看見長者告訴他的妻子、僕役、工作人員說:「你們全部都起來,趕快破柴燃火,炊飯作餅,調製各種美味,並莊嚴堂舍吧!」 給孤獨長者看見後,這樣想著:今晚這位長者所做是為了什麼呢?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如此思考後,就去問長者說:「你今晚所做是為了什麼呢?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 當時,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說:「我不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也不是要邀請國王、大臣,我只是想要迎請佛陀和比丘僧們,準備供養他們而已。」 當時,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曾聽過的佛陀名字後,內心非常歡喜,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暢愉快,就又問長者說:「為什麼叫做佛呢?」 長者答說:「有一位沙門瞿曇,是釋種的子弟,他於釋種中剃除鬚髮,穿著袈裟法衣,具有正信,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已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這樣就叫做佛。」 給孤獨長者說:「怎樣叫做僧呢?」 那位長者答說:「如果婆羅門種姓剃除鬚髮,穿著袈裟法衣,相信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跟隨佛陀出家;或者是剎帝力種(王族)、毘舍種(商賈)、首陀羅種(農民)的善男子們也剃除了鬚髮,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見佛陀出家而跟隨他出家,這樣就叫做僧。我今天就是要迎請佛陀,以及現前的僧伽,才施設這些供養的。」 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說:「我現在可以前往拜見世尊嗎?」 那位長者答說:「你暫且住在這裡,等我邀請世尊來到我家,你在這裡就可以和他見面了。」 那時,給孤獨長者就在這夜里至心念佛,因此得以安眠。天猶未亮,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以為天已亮了,就想走出屋子,行向城門。他來到城門下,夜才二更(中夜),城門還未打開——依王家的常法,為了等待遠方使命的來往,到初夜盡了(夜晚十點),城門才關閉;等中夜盡了(夜里二點),才又打開城門,使行人能及早往來。 這時,給孤獨長者看見城門打開了,他這樣想著:一定是夜晚已過,天亮了,所以城門被打開。於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門,出到城門外後,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又恢復了黑暗。給孤獨長者內心感到很恐怖,全身毛髮因此而豎起。想著:莫非是有人及非人,或者是奸詐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嗎?於是便急著想走回去。 當時,城門邊住有一位天神。此時,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從城門一直到寒林丘塚間,光明普照,並告訴給孤獨長者說:「你且繼續向前走,就可得到殊勝的利益,千萬不要退回去!」 當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擁有良好的馬百匹,黃金滿百斤, 騾車及馬車,各自擁有百輛。 將種種珍奇貴重的寶物載在這些車子上, 在過去世裡曾種下善根的人,才能得到這樣的福報。 如果有人能以敬重的心,向著佛陀行進一步, 那麼他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也勝過前面為善福報之上。」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於是就又誦偈說: 「雪山的大龍象,用純金來裝飾它, 把這頭巨身長大牙的象布施給他人, 也不及於向佛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趕快前進,去獲得大福利,不可退還。」又誦偈說: 「金菩阇國的美女,有一百位之多, 用各種奇妙的珍寶,以及瓔珞來裝飾她們, 把這些美女用來布施予人,也不及行向佛陀一步所獲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要趕快前進,去獲得那殊勝的福利,不可退回去。」 當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說:「賢者啊!你是什麼人呢?」 天神答說:「我就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過去是長者的善知識,往昔曾經對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尊者生起信敬心,由於這樣的功德,現在得生在天上,主掌這個城門,所以告訴長者您:『只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繼續前進可得到福利,不可退回去!』」 這時,給孤獨長者這樣想著:佛陀出現於世間,這不是一件小事;能夠聽聞正法,這也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天神來勸我前進,前往拜見世尊。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循著光明,直行到寒林的丘塚間。 那時,世尊正走出房子,在露地裡經行,給孤獨長者遙見佛陀後,就去到他的面前,以俗人的禮法恭敬問訊說:「怎樣呢?世尊啊!您能安穩睡臥嗎?」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婆羅門入於涅槃,這樣就能常保安樂; 不染著愛欲,就可達到完全的解脫。 斷除一切的希望欲求,調伏熾燃的心; 內心得到寂靜止息,寂靜止息就能安穩的睡眠!」 當時,世尊就帶領給孤獨長者進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住。這時,世尊就為他說法,給予示教照喜。世尊所說的內容是諸法無常,應當要布施的福事,有關持戒的福事,生天的福事,以及愛樂於欲、欲的禍患、出離於欲,遠離的福事。 給孤獨長者聞法後,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於他說而生信,也不是由於他說而得度,他已入於正法、戒律之中,心靈得到無所畏懼。於是他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從今天起,盡一生的壽命,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為一位優婆塞(居士),願您證知我!」 當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說:「你叫什麼名字?」 長者答佛陀說:「我名字叫須達多,由於我經常布施救助那些孤貧困苦人家的緣故,所以大家都叫我為給孤獨。」 世尊又問說:「你家住在那裡呢?」 長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家住在拘薩羅國,城名叫舍衛,希望世尊您能來舍衛國,我將會盡形壽供養您衣服、飲食、房舍、床臥、隨病的湯藥。」 佛陀問長者說:「舍衛國那邊有精舍嗎?」 長者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長者說:「你可在那兒建立精舍,好使眾比丘往來居住之用。」 長者告訴佛陀說:「只要世尊您願來舍衛國,我將會建造精舍僧房,好使眾比丘往來居住之用。」 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了邀請。 那時,長者知道佛世尊已靜默地接受邀請後,便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一二五二經註釋: 1、寒林:棄死屍之林。 2、【麥*井】:索餅,即今之麵條。 3、夜始二更:此指中夜而言。 4、「善良馬百匹……過前福之上」: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六經此處作「假使馬百匹,載滿眾珍寶,並及百金人,以持用布施,如是展轉施,遍滿閻浮提,如是功德聚,以用為一分,不如有一人,發心向佛所,舉足行一步,十六分中一。」敘述內容有異。 5、金菩阇國:印度十六國之一,意譯可愛,位於印度河西邊。原系果名。其國人面似果形,故名,多美女。約今阿富汗斯坦地方。 6、「世尊為其說法……遠離之福」: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佛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要為樂。」 7、須達多:給孤達長者名字,意譯作善施、善施者。 一二五三【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再回來拜見佛陀,並誦偈讚歎佛法及舍利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給孤獨長者疾病命終後,受生於兜率天,成為兜率天子,他這樣想著:我不應久住在這裡,我應該前往拜見世尊。如此思考後,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暫時間內,從兜率天上隱沒,而顯現於佛陀之前,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當時,給孤獨天子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於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給孤獨天子就誦偈說: 「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裡,有大仙人(佛陀)的僧伽居住, 而諸法之王(佛陀)也住在這裡,更增加我的歡喜心! 深信淨戒之業,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 依此才能淨化眾生,而不是依於族姓及財物。 具大智慧的捨利弗尊者,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於幽靜之處修習遠離,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為第一。」 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隱沒不見了。 那時,世尊在夜晚過後,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坐於大眾之前,向眾比丘說:「在昨夜裡,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誦偈說: 『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裡,有大仙人的僧伽居住, 而諸法之王也住在這裡,更增加我的歡喜心! 深信淨戒之業,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 依此才能淨化眾生,而不是依於族姓及財物。 具大智慧的捨利弗,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於幽靜之處修習遠離,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為第一。』」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依我對世尊所說的了解,那是給孤獨長者往生到天上後,回來拜見世尊您。而那位給孤獨長者生前對於舍利弗尊者,是極為敬重他的。」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阿難啊!確實是那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回來拜見我。」 當時,世尊由於舍利弗尊者的緣故,就誦偈說: 「一切世間的智慧,唯如來的智慧除外, 拿來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也不及於他的十六分之一。 如舍利弗的智慧,那是所有天人悉數合起才同等的智慧, 拿來和如來的智慧相比,也不及如來的十六分之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三經註釋: 1、「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七經此處作「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樂」,由此對照可知,「諸王」乃指諸法之王,亦即「法主」。 2、「深信淨戒業,智慧為勝壽,以此淨眾生」: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信戒定慧業,正命能使淨」。 3、「大智舍利弗……初建業良友」: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處樂恬靜,最勝無倫匹。」兩相對照,可知「初」,即是第一之意。建業,指建立勝業而言。 一二五四【經旨】本經敘說曠野長者由於生前見佛、聞法、供僧不厭足,故命終後得生於無熱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曠野精舍裡。 那時,有一位曠野精舍的長者疾病命終後,受生於無熱天(色界四禪第六天)。他往生那個天界後,便這樣想著:我現在不應久住在這裡,而不去拜見世尊。如此思考後,他就像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麼短暫的時間內,從無熱天隱沒,而顯現於佛陀面前。 當時,那位天子的天身委落於地,無法自立,彷彿酥油滲於地一樣,無法自立。同樣地,那位天子的天身極為細軟,自己無法維持站立。 當時,世尊告訴那位天子說:「你應當變化為欲界粗大的身體,站立於地上。」 當時,那位天子立即變化自己的形體,成為欲界的粗身,站立於地上。於是,天子向前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手天子(天子名)說:「你這位手天子啊!原來在此人間受生為人身時,你所受持的經法,現在再憶念時都能不忘記嗎?」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原本所受持的經法,現在還是都沒有遺忘。原來我受生於人間時,聽聞正法,有不盡聽聞到的,現在我也能憶念,就如世尊的善說一樣。世尊您說:『如果人於安樂處,能憶持正法的話,就不會是痛苦處。』這是真實不虛的話。就像世尊您在這閻浮提世間,被種種雜類的四眾弟子所圍繞,而為他們說法,那些四眾弟子們聽聞佛陀的說法,便都能奉行;我也如此,在於無熱天上,為眾天人於大會中說法,那些天眾們也都能受持修學。」 佛陀問手天子說:「你原來在人世間時,是由於對那幾種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那無熱天中的呢?」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是因為對於三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於身壞命終後,才往生到無熱天上的。是哪三法呢?就是由於我拜見佛陀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由於我對於聽聞佛法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由於我供養眾僧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當時,手天子就唱誦詩偈說: 「拜見佛陀不自滿足,聽聞佛法也不自滿足, 供養於眾僧,我也未曾知足過。 我就是如此受持賢聖的正法,調伏慳吝貪著的垢穢, 對於上述三法不自知足,所以才往生到無熱天上。」 當時,手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四經註釋: 1、曠野精舍: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八經作「曠野園第一林中」;南傳相對經文則作「舍衛國祇園。」 2、「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自持立」: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作「詣已,於世尊前,雖想佇足而立,卻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猶如將酥油或胡麻油灌注於砂時,隨即沉滲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於世尊前,雖想佇足而立,而唯陷沉,卻不能站立。」此位天子之名,本經稱作「手天子」,別譯雜阿含經作「首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則作「哈它卡天子」。 一二五五【經旨】本經敘說無煩天子與佛談及得解脫生於無煩天之七比丘,以及自己生天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無煩天子(色界四禪第五天),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往生到那無煩天,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的貪欲、瞋恚已滅盡,超離了世間的恩愛。 是誰度越一切疾流,度脫難度的死魔軍呢? 是誰斷除了死魔的繩縛,永遠地超離煩惱的駕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優波迦尊者,以及波羅揵茶尊者, 弗迦羅娑梨尊者,跋提尊者、揵陀迭尊者, 還有婆休難提尊者和波毘瘦尊者, 這些比丘們,他們都已度越一切疾流。 他們已斷絕死魔的繩縛,度越那難度的死魔軍; 斷絕死魔的繩縛,超越了諸天的駕軛。 你所說的是非常深奧的妙法,所知曉的是尋常人難以理解的事, 以如此善巧方便來詢問深奧的義理,你究竟是什麼人呢?」 當時,那位天子就誦偈告訴佛陀說: 「我是證得阿那含果的人,現在受生於無煩天上, 所以能夠知道這些已得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都已滅盡貪欲、瞋恚,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世尊又誦偈說: 「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入處, 還有那名(精神)與色(物質),都應滅盡無餘。 能知道這些法,而已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對於有(存在)的貪愛都已滅盡,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過去世時,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 我的名字叫難提婆羅,從事製造那些瓦器的工作, 我是迦葉佛的弟子,在家受持優婆塞(居士)法, 恭敬供養父母,離欲而修學梵行, 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我也是他們的善知識。 這些大士們,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身心,現在都只持著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那時,世尊又誦偈說: 「是的,你這位賢士,就如你所說的, 過去世時有一鞞跋楞伽村,有位名叫難提婆羅的人, 他是迦葉佛的弟子,在家受持優婆塞法, 恭敬供養父母,離欲而修學梵行, 往昔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識,而你也是他們的良友。 如此這些正士們,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他們的身心,現在都只持著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五經註釋: 1、無煩天:色界五淨居天之一,色界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淨居天,又作五不還天、五阿那含天。 2、「說甚深妙法,覺悟難知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二九經此處作「言說極深遠,難識難可解」;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知難復悟難,汝言深奧語」。 3、迦葉佛:過去七佛之第六佛。於現世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是釋迦佛以前之佛。 4、持此後邊身:言這位天子與七位比丘都已證得阿那含果(不還果),已不再轉生欲界,其現在之身,就是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一二五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世間沒有不依勤修行、制伏諸根、一切捨離而能得解脫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這世間有很多的恐怖,眾生經常憂惱煩亂; 已生起的也是苦,未生起的也應當是苦; 是否有一遠離恐怖之處,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為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沒有不依勤苦修行,沒有不依制伏諸根, 沒有不依一切皆捨離,而能於現世中得到解脫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六經註釋: 1、「此世多恐怖……唯願慧眼說」: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此心常怖畏,此意常顫栗,起時甚恐懼,不起亦恐懼。若有免畏道,願請以指教。」 2、「無有異苦行……而得見解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菩提分之外,勤修行之外,制諸根之外,一切放棄外,我不得窺見,眾生之平安。」見解脫,即現法解脫,現法即現世之意。 一二五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如何修習方能得到妙色身及被諸天供養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要怎樣,所有眾生才能獲得妙色之身呢! 要怎樣方便修習,才能得到出離道呢? 眾生應安住於何法呢?所修習的是什麼法呢? 是哪一種眾生,會被諸天所供養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受持淨戒,具有光明的智慧,自己修習正受(禪定), 以正直心繫念,熾盛的憂惱全都息滅, 獲得平等的智慧,心靈完善地解脫。 因為這些因緣之故,就能得到妙色之身, 成就出離之道,內心安住於其中修學。 具備如此善德的人,就會被諸天所供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五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精勤修習可開發聖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內心沉沒於睡眠,呵欠連連不欣樂, 過度飽食,內心煩悶,懈怠而不精進努力; 這十種事(應是五事)能覆障眾生,使聖道不能顯現。」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內心沉沒於睡眠,呵欠連連不欣樂, 過度飽食,內心煩悶,懈怠而不精進努力; 如果能精勤修習的話,就能開發聖道!」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八經註釋: 1、欠呿:為張口頻伸之義,即呵欠。 2、斯十覆眾生:句中謂有十種事覆蓋眾生,但偈中只舉出五事:睡眠、欠呿、飽食、心憒悶、懈怠。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五經此處作「五事來覆障」。 一二五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持戒修慧可遠離纏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外入處(外境)的纏結不能真正纏結眾生,內入處(六根)的纏結才能纏結眾生; 現在請問瞿曇您,誰能於纏結中脫離纏結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有智慧的人應建立禁戒,內心修習智慧, 比丘這樣勤修習的話,就能於纏結中解脫纏結。」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九經註釋: 1、「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三經此處作「云何外結髮,內亦有結髮,世界俱結髮?」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內外之纏縺,人人纏纏縺」。別譯與南傳偈意相當,而本經「外纏結非纏」,敘述與前二者不同。 一二六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則其心無所依,他人不能誹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有一種沙門,由於無知的緣故,他很難踐行,也很難忍受出家的生活, 他會生起諸多的困難障礙,深深地陷溺於其中。 他的心都是隨著感受而自在享受,經常陷溺於其中; 沙門究竟要怎樣修行,才能完善地攝護他的心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要像烏龜的善巧方便,以它的殼來隱藏自己的頭尾四肢一樣; 比丘應當修習禪思,才能完善地攝護他的各種覺想。 他的心能修到無所依著,也不再有引生恐怖的障礙; 這樣就是隱藏自己,沒有人能誹謗你!」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〇經註釋: 1、「難度難可忍……善攝護其心」:難度,此指難以踐行沙門神聖生活而言;難可忍,亦指難以忍受沙門神聖生活。漢譯南傳大藏經此偈作「無智沙門行,難為並難忍,愚者墮障礙,於此人最多。若不制伏心,幾日沙門行?思念之為囚,步步當沉溺。」 2、「如龜善方便……無能誹謗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如龜以己殼,藏頭尾手足;比丘攝意念,無著無害他,以離於煩惱,誰亦不得貶。」 一二六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將名色滅盡無餘,則能永斷生死輪轉而滅苦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深池有小水流的注入,應當要怎樣才能使小水流返還不再注入呢? 在生死的道路上,要怎樣才能不再輪轉呢? 世間的各種苦樂,要如何才能滅盡無餘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能把眼、耳、鼻、舌、身,以及那意入處, 將那名(精神)色(物質)滅盡無餘,流入深池的小水流就會返還不再注入, 就不會再輪轉於生死的道路上,滅盡苦樂而無殘餘。」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一經註釋: 1、「薩羅小流注……何由滅無餘」: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六經此偈作「池水云何竭?有何流還返?世間之苦樂,何處都消盡?」薩羅,即池、淵,此借指生死輪迴之意。 2、「眼耳鼻舌身……苦樂滅無餘」: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眼耳與鼻舌,並及於身意,名色都消盡,如是池枯竭。盡於諸結業,世間之苦樂,於斯盡無、餘,亦無有還返。」 一二六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將六欲滅盡,則能解脫一切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世尊您的雙腿妙好,有如伊尼耶鹿的大腿一樣,是仙人當中最為尊貴的, 您少食而不貪嗜美味,精勤禪思而喜樂山林寂靜處。 我現在稽首禮敬您,向瞿曇您請問, 要怎樣才能出離苦惱?要如何解脫苦惱? 我現在向您請問解脫,將於何處滅盡苦惱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有追求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而意所識取的法境則說是第六欲, 如果對於這六欲都沒有欲求的話,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 這樣就能出離苦惱,這樣就能解脫苦惱, 而你所問的解脫,就是在於那裡滅盡苦惱。」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二經註釋: 1、「伊尼耶鹿……於何而滅盡」: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七經此偈作「牟尼之世雄,猶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寂然處林坐。我今有少疑,欲問於瞿曇,苦從誰出要?云何解脫苦?苦於何處盡?願為決所疑。」伊尼耶,為鹿之一種;,或作,即股肉。佛之雙腿纖圓微妙,猶如鹿王之腿一樣,故稱伊尼耶鹿,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一二六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信、不放逸、精進、智慧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要如何度過生死的激流呢?要如何度越生死的大海呢? 怎樣才能捨離苦惱呢?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正信能度過一切生死的激流,依不放逸而度越生死的大海, 精進就能去除苦惱,依智慧就能得到清淨。」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精進直前度駛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問佛陀說:「世尊啊!做為一位比丘,您這位比丘能渡過激流嗎?」 佛陀說:「是的,天子!」 天子又問:「是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的嗎?」 佛陀說:「是的,天子!」 天子又問:「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陀說:「天子啊!我是如此這樣地保持著,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那麼就不會被水流所漂沒了。如果我不如此這樣地保持著,不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那麼就會被水流所漂沒了。就像這樣,天子啊!這就叫做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四經註釋: 1、「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經此處作「(天子)問佛言:瞿曇!汝為能度瀑駛流耶?」駛流,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等四流,為分別存在於三界中之各種疑惑,有情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為流。 2、「天子復問……度駛流耶」: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天復問曰:瞿曇!汝今云何於此駛流,無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 3、「我如是如是抱……則為水所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若我懈怠,必為沈沒;若為沈沒,必為所漂。若我精進,必不沉沒;若不沉沒,不為所漂。」 一二六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因自己滅盡愛喜得解脫,故知眾生之縛著,及其是否得解脫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問佛陀說:「您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嗎?」 佛陀告訴天子說:「我完全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天子問佛陀說:「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的呢?」 佛陀告訴天子說:「由於愛喜滅盡,我的心靈已得到解脫;心靈得到解脫後,所以就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五經註釋: 1、「比丘知一切眾生……極廣解脫耶」: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九經此處作「瞿曇!汝今能知一切眾生所著、所縛,及知一切眾生得解脫者並淨解脫不?」 2、「我悉知一切眾生……極廣解脫」: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我實盡知一切之所縛著,及得解脫、盡解脫、淨解脫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我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並對此處註釋雲:解脫是道;令解脫是果;遠離是涅槃。 一二六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具足戒定慧,便能度諸流;不樂欲想,超越色結縛,則能不染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誰能不攀緣也無所依住,晝夜勤精進, 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何人能處穢污而不被染著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禪定, 繫念而內自思惟的人,就能渡過一切難渡的激流。 不喜樂貪欲之想,超越色(物質)的結縛。 不繫縛也不依住的人,那麼處於穢污也不會被染著。」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六經註釋: 1、「誰度於諸流……何染而不著」: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八經此偈作「都無所緣攀,又無安足處,甚深洪流中,誰能不沉沒?誰有勤精進,能度瀑駛流?」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無有立足基,亦無攀著處,以何超瀑流?何人不深沉?」 一二六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認可拘迦尼天女的見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 當時,拘迦尼天女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那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於大眾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就回答她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講說這話語時,那拘迦尼天女聽聞我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我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六七經註釋: 1、「其心不為惡……非義和合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一經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觀欲空無實,修於念覺意;設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第一諸天相應第四品之第十經作「即使身口意,而在於此世,不作一切惡。以離於愛欲,於正心正念,不受無利益,之一切苦惱。」 一二六八【經旨】本經敘說阿難說四句法經,有一婆羅門聽後,認為是非人所說,佛告其為拘迦尼天女所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四句法經。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講說什麼是四句法經。」 當時,阿難尊者就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進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眾比丘啊!這就叫做四句法經了。」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離阿難尊者不遠,他正為眾年少婆羅門教誦經典。這時,那位婆羅門這樣想著:沙門阿難所念誦的詩偈,在我附近所說的經,便是非人所說的。 那時,那位婆羅門便去到佛陀住處,和世尊見面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曇啊!沙門阿難所唱誦的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像這樣的詩偈,應是非人所說,而非世人所說。」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是的,是的,婆羅門啊!這詩偈是非人所說,不是世人所說。當時,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那時答說:『是的,是的,就如天女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所以,婆羅門啊!應當知道這首詩偈,是非人所說,不是世人所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一二六八經註釋: 1、「有一異婆羅門……便是非人所說」: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經此處作「有一婆羅門,去阿難不遠,聞說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義,義味深遠,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說,當往問佛。」別譯經句較為簡潔明白。 一二六九【經旨】本經經旨與一二六七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熾烈的大電光,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她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就在佛前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那時,世尊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天女啊!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位拘迦那娑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在於大眾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在昨晚後夜之時,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來到我的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的: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熾烈的電光炎焰, 來禮敬佛、法、僧,並唱誦詩偈來利益眾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二七○【經旨】本經敘說天女向佛陀表述法要,為佛陀所印可,經旨與前經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電光,光焰照耀極為熾烈。後夜時分,她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誦詩偈說: 「我能詳細地分別如來的正法、戒律, 現在我且只做簡略地述說,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拘迦那娑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眾前,在大眾中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之時,拘迦那娑天女來到我住處,向我恭敬行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我能詳細地分別如來的正法、戒律, 現在我且只做簡略地述說,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她說:『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位天女聽聞我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我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二七一【經旨】本經敘說朱盧陀天女與拘迦那娑天女各自表述如來正法、戒律,為佛陀所印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裡。 那時,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盧陀天女,她們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們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獼猴池邊。 當時,朱盧陀天女誦偈告訴佛陀說: 「您這位成等正覺的大師,住在毘舍離國里, 拘迦那與朱盧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禮! 我往昔未曾聽聞過牟尼的正法、戒律, 現在才得以親見佛陀您於現前說正法。 假如對於神聖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對它厭惡的話, 將來一定會墮於惡道,長夜遭受各種的苦楚! 假如對於神聖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備律儀的話, 他就會往生天上,長夜享受安樂!」 拘迦那娑天女也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二位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進僧眾中,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時,有二位天女,她們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來到我的住處,向我行禮後,退坐一邊。朱盧陀天女就誦偈說: 『您這位成等正覺的大師,住在毘舍離國里, 我們是拘迦那娑和朱盧陀, 我們二位天女,在此頂禮佛陀您! 我往昔未曾聽聞過牟尼的正法、戒律, 現在才得以親見佛陀您演說微妙的佛法。 假如對於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對它厭惡的話, 將來一定會墮於惡道,長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假如對於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備律儀的話, 就會受生於善道的天上,長夜享受安樂!』 拘迦那娑天女又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說:『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為惡於世間,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繫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二七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不應以瞋報瞋,否則自招其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唱誦詩偈說: 「不去感觸的話,就不會有感觸的回報;去感觸的話,就會有感觸的回報。 由於有去感觸才會有感觸的回報,所以不瞋恚的話,就不會招致瞋恚的果報。」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不可對於無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 一位清淨的正士,他已遠離一切煩惱的結縛。 如果對於他起噁心的話,那噁心一定會還回自身中, 就像逆風而揚起塵沙一樣,還是會落在自己身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七三【經旨】本經敘說佛告訴一天子,造惡業則受苦報;造善業則受善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愚癡人所行作的,都不合於智慧; 自己所行作的惡行,將會成為自己的惡知識; 所造作的眾多惡行,終究會獲得痛苦的果報!」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既然已造作了不善業,最後一定會遭受各種苦惱的果報; 在造惡業時雖然很歡喜,可是卻會啼泣悲慘地遭受苦報。 行作各種善業的人,最後一定不會遭受熱惱的苦報; 內心歡喜地造善業,必定會安樂地受到善報。」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七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嫌責佛陀的說法,後於佛前悔過,佛陀告之空言悔過無益,應內息其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不可只是經常言說,也不是一向只顧聽聞, 就能於正道堅固踐行而得到正確超度。 應深修禪思,得到完善的寂滅,才能解脫諸魔的系縛。 能夠實行的話,講說出來是可以的;不能實行的話,就不應說出來。 不能實行卻說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樣是不對的, 不做自己所應做的事,或沒有做而卻說已做了, 這樣就是同於盜賊的過惡,名為不善之業。」 當時,世尊告訴天子說:「你現在是(對我)有所責備嗎?」 天子告訴佛陀說:「我悔過,世尊!我悔過,善逝!」 當時,世尊只和悅地微笑著。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我現在已懺悔過錯,可是世尊您卻不接受, 使我仍懷著噁心,抱著怨嫌不捨。」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你但說悔過的言辭,可是並未息止你的內心, 這樣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怎能叫做修習善業呢?」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誰能沒有過錯呢?什麼人沒有罪業呢? 又有誰能不愚癡呢?哪一個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四經註釋: 1、「誰不有其過……孰能常堅固」: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七經此偈作「人誰無愆過?人誰無誤失?何誰離愚癡?何誰常具念?」本偈之後,又另加一段「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如來婆伽婆,正智得解脫,彼無諸愆過,亦復無得失,彼已離愚癡,能具於正念。」經意顯得較完足,求那跋陀羅譯本應是把這小段遺漏了,別譯適可補足其缺漏。婆伽波,又譯作薄伽梵,華譯為世尊,具有六義:一、自在——無煩惱,二、熾盛——智火洞達無際,三、端嚴——具三十二相,四、名稱——十方世界無不聞知,五、吉祥——讚歎供養者能獲福,六、尊貴——如來證極果位,方便利益眾生。 一二七五【經旨】本經敘說瞿迦梨比丘因誹謗舍利弗、目揵連之故,命終後墮入大缽曇摩地獄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達多的同黨,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瞿迦梨比丘說:「瞿迦梨啊!你為什麼對舍利弗和目揵連的清淨梵行,生起不清淨的心呢?這樣將會得到長夜沒有利益的痛苦。」 瞿迦梨比丘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相信世尊的話,您的說法沒有錯,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連二人心中卻懷有惡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樣說法,這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對他的再三勸說中,他都違逆而不接受,就從座席起來離去。離去後,他的全身長滿了皰瘡,像栗子那麼大,漸漸增長,大得像桃李一樣。 這時,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裡即說:「熱極了!熱極了!」全身都流出膿血,身死命終之後,便墮入於大缽曇摩地獄中。 那時,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這時,有一位天子告訴佛陀說:「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現在已經命終了。」這時,第二位天子這樣說:「世尊您應當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於地獄中。」第三位天子就誦偈說: 「人生於世間,刀斧也會生在口中,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這都是由於惡言而招來的。 應該要毀廢的,卻反而稱譽;應該稱譽的,卻反而毀謗。 他的罪業便生於口,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 賭博而亡失了錢財,這還不算是大過咎; 但是毀謗佛陀和他的聲聞弟子,這樣就是大罪過了!」 那第三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他們便隱沒不見了。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在大眾前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之時,有三位天子來到我的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第一位天子告訴我說:『世尊啊!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現在已經命終了。』第二位天子告訴其余天子說:『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地獄中。』第三位天子就誦偈說: 『人生於世間,刀斧也會生在口中,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這都是由於惡言而招來的。 應該要毀廢的,卻反而稱譽;應該稱譽的,卻反而毀謗。 他的罪業便生於口,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 誦完這首偈後,便隱沒不見了。眾比丘啊!你們想听聽生於阿浮陀地獄的眾生,他們壽命的期限嗎?」 眾比丘答佛陀說:「現在正是時候,希望世尊能為大眾們解說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的期限。眾比丘們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譬如在拘薩羅國里,每四斗為一阿羅,每四阿羅為獨籠那,每十六獨籠那為一阇摩那,每十六阇摩那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為一倉,用芥子充滿其中。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滿倉的芥子都被取盡了,然而阿浮陀地獄的眾生,他們的壽命,仍然未盡。就像這樣,二十個阿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尼羅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尼羅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吒吒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吒吒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波波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波波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休休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休休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優缽羅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優缽羅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摩訶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 眾比丘啊!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終後會墮入摩訶缽曇摩地獄中,那是因為他對於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比丘生起噁心誹謗的緣故。所以,眾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學:對於那已被燒焦的柱子,尚且不願毀壞它,更何況是毀壞那有情識的眾生呢?」佛陀又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當如此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七五經註釋: 1、瞿迦梨: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後隨提婆達多叛佛離開佛陀僧團。 2、大缽曇摩地獄:地獄名。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裂如大紅蓮花。 3、阿浮陀:意為「皰」,八寒地獄之一,因極寒故身生皰。 4、尼羅浮陀:意為「無水皰」。因極寒而使所生之水皰破裂。 5、阿吒吒: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阿吒吒」聲。 6、阿波波: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阿波波」聲。 7、阿休休:又作「虎虎婆」。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裂如白蓮花,又因不耐苦而發「虎虎婆」聲。 8、優缽羅:青蓮花。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破裂如青蓮花。 9、缽曇摩:紅蓮花。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破裂如紅蓮花。 一二七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怎樣叫墮於負處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退落而墮於負處(敗亡),怎樣能夠知道呢? 希望世尊您解說,怎麼叫負處門(敗亡的因素)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勝處容易得知,負處(敗亡)也容易知道; 愛樂正法就是勝處,毀壞正法就是負處。 愛樂惡知識,不敬愛善知識; 對於善友又生怨結,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愛樂不善的人,對於善人反而憎惡他; 貪欲於惡業而不欲行善業,這樣就叫做負處門。 用鬥秤去欺詐人,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沉迷賭博嗜好飲酒,好逸閒遊,貪著女色, 耗費財物,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女人不能自守婦道,舍夫主而跟隨他人私奔; 男子心放蕩,捨棄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 如此持家的人,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老婦嫁得年少夫婿,心裡常懷著嫉妒, 心懷嫉妒而坐臥不安,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老夫娶得年輕少婦,墮於負處也是如此。 經常樂著於睡眠,喜與知友同遊戲, 怠惰又好瞋恨,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多財而廣結朋友,酒食奢華而不知節制, 多耗費以喪其財物,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少財而多貪愛,出生在剎帝利家, 經常渴求成為王者,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常求珠璫、瓔珞、皮鞋、傘蓋以莊嚴自己, 然而卻慳吝不施,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接受他人豐盛的美食,自己卻慳惜財物, 只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報,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沙門、婆羅門,委屈請求進入他家裡, 然而他卻慳吝而不及時布施,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沙門、婆羅門,依次第行乞食時, 卻呵責不欲布施給他們,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卻不知及時奉養他們, 有財物而不願布施奉養,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眾,無論在家或出家, 毀呰而不恭敬他們,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實在不是阿羅漢,而自稱已證得阿羅漢, 這樣就是世間的盜賊,將會墮於負處門。 這世間的負處,我已如實知見,所以將它說出來, 這些負處就好比危險可怖的道路一樣,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避它。」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六經註釋: 1、「退落墮負處……云何負處門」: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我等向瞿曇世尊,欲請問敗亡者人,如何為敗亡者門?為此我等前來問。」另郭良鋆譯南傳經集此處作「我們請教喬達摩關於人的毀滅。我們前來詢問世尊: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可見「負處」在此是指敗亡、毀滅之意。門,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2、「勝處易得知,負處知亦易」: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了知勝存者容易,了知敗亡者容易」;郭良鋆譯南傳小部經集此處作「生存容易明白,毀滅也容易明白」。 3、生於剎利家:家,原作「心」,現根據南傳及別譯改正。元、明、聖三本亦作「家」。 4、羅漢過自稱:別譯雜阿含經作「自稱是羅漢」。 一二七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愚夫隨愛而逐,如此愛戲有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擲一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是什麼屈下時就會跟隨著屈下?是什麼高舉時就會跟隨著高舉? 究竟是什麼童子戲,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丟擲一樣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愛屈下時就會跟隨著屈下,是愛高舉時就會跟隨著高舉, 是愚夫的愛戲,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丟擲一樣。」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七經註釋: 1、「誰屈下隨下……如童塊相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經此偈作「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誰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陵邈,傲慢無禮、輕慢之意。 2、「愛下則隨下……如童塊相擲」: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與本偈有所差異。 一二七八【經旨】本經敘說一天子言應遮止一切意;佛陀則言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惡意即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當意念妄想來時,就應決定予以遮止, 如果人能遮止一切的意念妄想,就不會受到它的逼迫之苦。」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當意念妄想來時,就應決定予以遮止, 但不一定一切都要遮止,只須要遮止那些惡的意念; 能遮止那些惡的意念後,就不會受到它的逼迫之苦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八經註釋: 1、「決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心所製止者,不行心苦事;若總制止心,心脫一切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一經此偈作「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一切盡遮止,不造生死塵。」 2、「決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非總制止心,非制自製心;正於起惡處,應制此之心。」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不應一切遮,但遮惡覺觀。惡惡應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為生死遮。」 一二七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持戒、布施、真實、恩惠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得到好名稱呢?怎樣才能得大財呢? 怎樣才能使德聲流布令人聽聞呢?怎樣才能得到善友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持戒才能得到好名稱,布施才能得大財, 言行真實才能使德聲流布令人聽聞,恩惠於人就能得到善友。」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九經註釋: 1、「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二經此處作「實語得稱譽,普施眾皆親」。 一二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集財及用財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人應怎樣去做,才能有智慧地去求取財物, 且無論財物的勝劣(多少),都能做正確地處理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首先應學習各種的工巧技藝,方便於集聚財物, 得到那些財物後,應當把它分作四分。 一分留作自己飲食之用,二分作營生投資事業用, 其餘一分應儲存起來,以便於貧乏不時之需。 所謂營生的事業,有的種田,有的做生意, 有的放牧牛羊,使其蕃殖,有的開旅館以求財利, 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製做床臥家具,這是六種助於營生的事業, 要努力去修作各種營生的事業,安樂地生存於世間。 如此善於修作事業,以智慧去求取財寶, 財寶就會隨順而生,就如眾流歸趨於大海一樣。 如此財寶就會增益,就像蜜蜂採集各種的花味一樣, 財寶日夜地增長,也好比螞蟻的堆積蟻巢一樣。 不可把財物交付給老朽的人,也不可交付給邊遠的人, 不可相信那些奸狡之徒,以及慳吝的人。 應親附那些能成就事業的人,遠離不能成就事業的人, 那些能成就事業的人,就好像熾盛的火焰一樣光明。 良善貴重的朋友,勤勉修善之士, 要如同氣的親兄弟一樣,善能與他們和睦相處。 居於親朋眷屬中,有如牛王一樣的明顯, 應隨著他們各自所應得的,分給他們財物和飲食, 這樣於壽盡命終後,就能往生天上享受安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經註釋: 1、「云何人所作…:若勝若復劣」: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三經此偈作「云何生為人,知見極明了?集諸財寶利,多少義雲何?」 2、「不付老子財……及諸慳悋者」: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財不寄老朽,不與邊遠人,惡人作鄙業,勢力勝己者,終不以財寶,與如是等人。」 一二八一【經旨】本經敘說六天女於彈琴人所自說生天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位彈琴的人,名叫粗牛,他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止息於野外裡。當時,有六位廣大天宮的天女,她們來到拘薩羅國這位粗牛彈琴人處,告訴粗牛彈琴人說:『先生!先生!請您為我們彈琴,我們當會歌舞。』粗牛彈琴說:『好的,姊妹啊!我將會為你們彈琴,但是你們應當告訴我你們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生於天上呢?』天女答說:『先生啊!您且彈琴,我們將會歌舞,就在歌頌中,各自說出為什麼會受生於天上的因緣。』那位拘薩羅國名叫粗牛的彈琴人於是便彈起琴來,而那六位天女也隨即歌舞著。 第一位天女誦偈歌唱著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勝妙衣服去惠施他人, 由於這施衣的因緣,所受生的地方定會得到殊勝之處。 如將自己所愛念之物布施給人,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二位天女又誦偈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勝妙之香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愛念喜歡的香拿去布施,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三位天女又誦偈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食物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愛念喜歡的食物拿去布施,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四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憶念起過去世時,我曾經做他人的奴婢, 我不偷盜也不貪嗜,努力工作不懈怠, 衡量己腹,節制自身,分餐食去救助貧人。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五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憶念起過去世時,我曾經做他人的媳婦, 嫜姑(公婆)個性狂暴,常以粗惡的話罵我, 但我仍持節奉修媳婦之禮,卑遜柔順地奉侍他們。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六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先世時曾經看見比丘、比丘尼的行跡, 我就跟從他們聽聞正法,住宿一夜受持齋戒。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當時,拘薩羅國名叫粗牛的彈琴人就誦偈說: 『我今天來到這拘薩羅國的林園中真好, 得以拜見你們這些具足美妙天身的天女, 既拜見你們又聽聞說法,我將會增修各種善業, 由於現在修善的功德,將來也應當會往生天上!』 說完這些話後,這些天女便隱沒不見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八一經註釋: 1、粗牛:別譯雜阿含經作「俱絻羅」,為彈琴人之名。 2、阿舅:為對人之尊稱,猶「您」、「先生」之意。 3、「施所愛念物,生天隨所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四經此處作「以舍所愛故,隨意受快樂」。 4、嫜姑:古稱丈夫的父母,猶今稱公公、婆婆。 一二八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滅瞋恚,防護貪起,捨離無明,等觀真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當息滅什麼法的生起呢?應當防護什麼法的產生呢? 應當捨離什麼法呢?應當正確觀察什麼才能得到快樂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應當息滅瞋恚的生起,預先防護貪欲的產生, 應當捨離愚癡無明,正確觀察真諦就能得到快樂。 欲會生起各種的煩惱,欲是產生苦的根本, 調伏煩惱的話,眾苦就會被調伏; 調伏眾苦的話,煩惱也會被調伏。」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後,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八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以智慧修禪,斷各種愛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一個人行為放逸,愚癡而住於惡慧, 只要精進禪思不再放逸的話,就能很快地滅盡一切煩惱。」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並非世間的種種事,這些就是愛欲; 內心奔馳於各種的覺想,這些才叫做人的愛欲。 世間的種種事,常存在於世間; 以智慧修禪思的話,愛欲就會永遠潛伏。 信仰是人們的伴侶,沒有信仰就不能得度; 信仰能增美他的名聲,命終後就會受生於天上。 對於身體,應作虛空不實之想,名(精神)與色(物質)都是不堅固的; 不執著於名色的話,就能遠離純苦的五陰積聚。 觀察如此真實之義,就能如實解脫,而哀憫群生; 由於具有這智慧的緣故,世人就會稱嘆供養你! 能夠斷滅各種的雜相,超絕生死之流; 超度一切生死之流後,就叫做比丘!」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三經註釋: 1、愚癡離惡慧:此句中「離」字,參考第一二七一經:「若於正法、律,厭惡住惡慧」句,疑作「住」字。 2、「非世間眾事……是名士夫欲」: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之諸對象,乃非是愛欲,於貪之思念,此人之愛欲」 。 一二八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與正士同處、共事,解知正士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與什麼人同處?又應與什麼人共事呢? 應解知什麼人之法,才叫做殊勝而非鄙惡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應與正士同遊,與正士共事; 解知正士之法,這樣才叫殊勝而非鄙惡。」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八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慳吝會常得恐怖;如法布施,則會常獲福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慳吝產生於心中,就不能行布施; 只有具有明智的求福人,才能行惠施予人。」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怖畏貧乏而不行布施,就會常得不布施的怖畏, 怖畏於飢渴,那麼慳吝就會從怖畏生起。 這一世以及其它世,就會常愚癡而受飢渴的怖畏, 即使人死了,這業報並不會跟隨死去,仍會獨往而沒有資糧。 少財能行布施,多財難捨也能捨, 如此難捨而能捨,這樣就叫做難施。 愚癡無知的人不能覺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這難以知道的道理, 應依法養育妻子,雖少財也能淨心施與。 舉行百千次的供牲祭祀大會,所獲得的福利, 比起前面的如法布施,也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鞭打捆縛惱害眾生,所得到的一切財物, 用來惠施而安定國土,這樣就叫做有罪施, 拿來與平等的布施相比較,無論怎麼稱量,都是比不上的。 如法而行,不造作惡業,所得的財物用來布施與人, 雖難施而能行布施,這樣就是與賢聖者的布施相應, 那麼無論前往何處都會經常得到福報,壽終後也會往生天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八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被金鎗刺傷腳,仍安忍修道,八位山神天子乃誦偈讚歎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 那時,世尊被金鎗刺傷了腳,過沒多久,身體就生起苦痛。然而他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平等舍心,具有正智正念,自己能夠安忍,並無退減的想法。 那個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他們這樣想著:今日世尊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被金鎗刺傷了腳,雖然身體生起了苦痛,然而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捨心,具有正念正智,自己能夠安忍,無所退減,我們應當去到他面前讚歎他。如此思惟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第一位天神誦偈讚歎說: 「沙門瞿曇,您是世人中的獅子! 身體雖然遭受苦痛,但是您自己還是能夠安忍, 具有正智正念,不會有所退減。」 第二位天神又誦偈讚歎說: 「這位大士是大龍象,這位大士是牛王, 這位大士最為勇力,這位大士是良馬, 這位大士最為上首,這位大士最殊勝!」 第三位天子又誦偈讚歎說: 「這位沙門瞿曇,是人們中的白蓮花! 身體雖然生起各種的苦痛,然而他卻能行舍心, 保持正智正念,自己能夠安忍, 而不會有所退減。」 第四位天子又讚嘆說:「如有人對於沙門瞿曇——這位人中之白蓮花——的說法,違逆怨責的話,應知這些人長夜將會得到沒有利益的痛苦,只有那些不知真實情況的人除外。」 第五位天子又誦偈讚歎說: 「觀察他入於三昧的正定,善住於正受中, 解脫而遠離一切塵垢,不踴躍也不沉沒, 他的內心常保持安穩,而得到心靈的解脫。」 第六位天子又誦偈說: 「經歷五百年,讀誦婆羅門經典, 精勤修習苦行,也不能解脫遠離塵垢, 因為這是屬於卑下的種類,不能度達彼岸。」 第七位天子又誦偈說: 「被慾念所逼迫,持戒所繫縛, 勇猛地修習苦行,雖經歷百年, 他的心靈仍然不得解脫,不能遠離塵垢, 因為這是屬於卑下的種類,不能度達彼岸。」 第八位天子又誦偈說: 「內心充滿驕慢、愛欲,不能調伏自己的心, 不能得到三昧的正定,以及牟尼(寂靜)的正受, 雖獨自居處山林中,他的心卻經常放逸懈怠, 面對那死亡的魔軍,就不能度達彼岸了。」 當時,那八位山神天子各自讚嘆後,向佛陀頂禮,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六經註釋: 1、金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岩石碎片」。 2、舍心:即不苦不樂,平等之心。 3、分陀利:白蓮花。 一二八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愛欲最廣,口腹最深,驕慢最高,佛陀最殊勝。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最廣沒有勝過於大地的,最深沒有超越過大海的, 最高沒有超過須彌山的,大士中沒有比天神毗紐殊勝的!」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最廣沒有勝過於愛欲的,最深沒有越過口腹的, 最高沒有超過驕慢的,大士中沒有比佛陀殊勝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七經註釋: 1、毗紐:天神名。又作毗瑟笯、毘濕奴。為印度教毗瑟笯派所奉之宇宙創造的最高神。 一二八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福聚為火、風、水所不能壞,惡王盜賊所不能奪,樂報終究不亡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東西不會被火燒毀?什麼東西不會被風吹走? 當水災破壞大地時,什麼東西不會被流散呢? 暴王及盜賊,強取劫掠人民財物時, 怎樣的男子或女人,不會被他們搶奪呢? 是什麼珍貴的寶藏,終究不會亡失掉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福德不會被火燒毀,福德不會被風吹走, 水災破壞大地時,福德不會被水流散。 暴王及盜賊,強奪人民財寶時, 如果男子或女人有福德,就不會被劫奪。 樂報的寶藏,終究不會亡失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八經註釋: 1、福火所不燒: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一經此處作「福聚火不燒」。 一二八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信為應持資糧,福德不會被劫奪,沙門常來詣,則智慧者欣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是所應當執持的資糧呢?什麼東西是盜賊所不能劫奪呢? 什麼人劫奪時應當阻止呢?什麼人劫奪時不必阻止呢? 什麼人常來探訪,有智慧的人會感到喜樂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信仰是所應執持的資糧,福德不會被劫奪, 盜賊劫奪就應加以阻止,沙門劫奪應心生歡喜, 沙門常來探訪,有智慧的人會感到欣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九經註釋: 1、「信者持資糧……智慧者欣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二經此偈作「信為遠資糧,福聚非賊劫,賊劫戒遮殺,沙門劫生喜,數親近沙門,智者生欣悅。」 一二九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世間難得的四件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您能遮障世間的一切事物,知道一切的世間法, 樂於安慰一切眾生,希望世尊您能為我解說, 究竟什麼是世間最為難得的事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身為人主而能踐行忍辱,貧窮無財而能想布施與人, 遭遇厄難仍能依法而行,身處富貴而能修習遠離, 如此四件事情,就是最為難得的事!」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〇經註釋: 1、「一切相映障……最為難得者」: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四經作「佛為天人師,於諸物中勝,能知一切法,利益諸世間。一切諸難中,何物最為難?唯願大仙尊,為我分別說。」映障,即蔽障。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有求為苦,無欲為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有大力而自在快樂,所追求沒有得不到的, 還有什麼人能勝過他,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備的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有大力而自在快樂,但他卻無所求, 如果有所欲求的話,這是痛苦不是快樂。 對於欲求已成為過去的人,這是比有欲求的人還要快樂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九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生死輪迴之車從業而起,為心識所轉,隨因而往,因壞而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生死輪迴的車子是從何處生起?誰能轉動這輛車子? 這輛車子將轉到何處?是什麼敗壞,它就滅亡了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生死輪迴的車子是從所造諸業而生起,心識能轉動這輛車子, 會隨著因緣而轉到其處,如果因緣壞滅,這輛車子也就滅亡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九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生子是苦非樂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那拘屢陀王之女修波羅提沙今天生子了。」 佛陀告訴天子說:「這是不善的事,並不是善事。」 當時,那位天子就誦偈說: 「人們對於生子覺得是快樂的事,世間人有子女就會很歡喜, 父母年老體衰時,子女就能奉養他們。 瞿曇您為什麼說:生子是不善的事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當要知道,一切永遠都是無常的,純是不實五陰結合的假名,不是真有什麼子女。 生子會常得苦惱,愚癡的人卻說是快樂, 所以我才說:生子不是善事。 不是善事,卻作善事的想像,不可愛念卻作可愛念的想像, 實在是苦,外表卻好像是快樂,都被放逸所踐踏。」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三註釋: 1、「非善為善像…………放逸所踐踏」: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七經此處作「不善作善想,不愛作愛想;苦作於樂想,放逸所極熟。」 一二九四【經旨】本經敘說,若善計慮者,則二流不顯,名色永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是我們的思慮所應思慮的事?為什麼輪迴之數不再隱覆? 什麼是思慮中最好的思慮?應怎樣來稱說它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佛法深妙很難去測量,順、逆生死的二流已不顯現, 無論是名(精神)或色(物質),都已滅盡無餘。 這就是我們的思慮所應思慮的事?不再被那輪迴之數隱覆, 是那思慮中最好的思慮,這樣就稱說為善的思慮。」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四經註釋: 1、「云何數所數…………云何說言說」:數所數,計慮所應思算的事。數不隱,此數乃指再入生身之數,亦即輪迴之數。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十七經作「云何自思算,不為煩惱覆?云何復名為,永離於眾數?」眾數,即指再入生身之眾數。如第四六七經偈云:「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不墮於眾數」,佛光阿含藏注云:「指不再入生身諸數。」 2、「佛法難測量……是則說名數」:二流,指順生死之流與逆生死之流。名,精神;色,物質。此偈別譯雜阿含經作「若善算計者,二漏不流轉;名色永已滅,彼名離眾處。總數不覆藏,已去於總數。」二漏,指有漏法與無漏法。總數,同於眾數。 一二九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戒德重於地,驕慢高於虛空,憶念疾於風,思想多於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東西比地還重?什麼東西比虛空還高? 什麼東西比風還快?什麼東西比草還多?」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戒德比地還重,驕慢比虛空還高, 憶念比風還快,思想比草還多。」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布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九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修作十善業為生天之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修習什麼戒行,又具有什麼威儀呢?應具有什麼功德,造作什麼業行呢? 有智慧的人應怎樣安住呢?要怎樣才能往生天上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遠離於殺害眾生,持守戒律,防止自己殺生的樂覺。 殺害之心不加在眾生身上,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殺生) 遠離不與而取的偷盜行為,別人給與而取,心才欣樂, 斷除賊盜之心,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偷盜) 不與他人所擁有的婦女行淫,遠離於邪淫, 對自己所擁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邪淫) 不論是為自已,或是為他人,是為財利,或是嬉戲笑鬧, 都能不說妄語,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妄語) 斷除兩舌(搬弄是非,離間他人),不離間他人及親友, 常念及和諧彼此關係,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兩舌) 遠離粗惡不愛的言語,說話溫柔而不傷人, 常說淳美的話語,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惡口) 不講不誠實的話,也不說沒有意義無益的話, 常隨順正法的言說,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綺語) 在聚落或空地裡,看見財利就說那是我所有, 不會生起這種貪欲的想法,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貪欲) 心地仁慈,沒有害人的想法,不傷害眾生, 心中經常沒有怨結,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瞋恚) 對於苦業及果報,二者都能生起淨信, 受持正見,這樣就是生天之路。(戒愚癡) 如此眾善法,十種清淨的業行, 能平等地堅固受持,這樣就是生天之路。」 那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九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釋提桓因,命的特質及命身形成過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釋提桓因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釋提桓因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命不知呢?什麼法命不覺呢? 什麼法拘鎖著命呢?什麼法是命的系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色法(物質)命不知,諸行(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命不覺, 色身拘鎖著命,系縛命的是愛欲。」 釋提桓因又誦偈說: 「色身並不是命,這是諸佛的說法, 然而它在那極深藏之處,是怎麼樣生長成熟的呢? 怎樣成為血肉的胞胎呢?怎樣長成這個有覺知的命身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剛開始是有如卵黃的迦羅邏,由迦羅邏再生長成皰形之位; 皰形之位再生長成血肉之位,血肉之位再生長成肉團堅實之位; 肉團堅實之位再生長成肢節,以及諸毛髮等物。 於是色身的各種情識根身,漸次地長成形體, 再藉由母體的飲食,長養著那個胎身。」 當時,釋提桓因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七經註釋: 1、迦羅邏:卵黃、凝滑,胎內五位之一,只受生之初至七日間之位。 2、胞:又作皰、泡、皰,音譯作「額部曇」。經二七日漸漸增長而為皰形之位。 3、肉段:譯作血肉,經三七日漸為血肉之位。 4、堅厚:又作凝厚、堅肉、肉團。音譯為「鍵南」。經四七日漸至肉團堅實之位。 5、肢節:又作形位、五支、支節,音譯作「缽羅奢佉」。經五七日漸具六根之位。 一二九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有關修行的方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長勝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長勝天子誦偈說: 「應善能學習微妙的說法,習近眾沙門, 獨自沒有伴侶的住於空寂處,正確思惟靜默著。」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善能學習微妙的說法,習近眾沙門, 獨自沒有伴侶的住於空寂處,寂默地靜止諸根。」 當時,長勝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八經註釋: 1、「獨一無等侶,正思惟靜默」: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經此處作「恒樂空靜處,寂定於諸根」,有所差異。 2、「獨一無等侶,寂默定諸根」: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恒樂空寂處,寂定於心意」,有所差異。 一二九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與正士同止共事,知正士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屍毘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屍毘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與什麼人同住?應與什麼人共事? 應知道什麼法?才是轉勝而非惡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與正士同住,與正士共事; 應知正士之法,才是轉勝而非惡。」 當時,那位屍毘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〇 〇 【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月自在天子,能具足禪定,就能到達彼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月自在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月自在天子誦偈說: 「如果能夠正確係念,專心善巧於正受(禪定), 他將能到達究竟之處,就像蚊子依從於草堆一樣。」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禪定的話,內心就常能充滿喜樂, 他將能到達那彼岸之處,就如魚兒衝破網一樣。」 當時,那位月自在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〇經註釋: 1、「彼當至究竟……一心善正受」:本經月自在天子所說偈與世尊所說偈,在南傳中融合成一偈,而皆為月自在天子所誦,世尊並未誦偈。其偈作「善巧心集中,正念入禪定,猶如無蚊患,樹叢中走獸,可以平安行。不為於放逸,以離諍煩惱,而入禪定人,猶如破網魚,可以平安行。」本偈前五句猶如本經月自在天子所誦偈,但譬喻稍異;後五句猶如本經之世尊所誦偈。白話譯文參考南傳而成。 一三〇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毘瘦紐天子,能供養如來,欣樂正法、律,不放逸修學,必能得到自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毘瘦紐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毘瘦紐天子誦偈說: 「親近供養如來,歡喜就會常增長; 欣樂正法、戒律,就能隨順修學而不放逸。」 當時,世尊誦偈說: 「如果對於如此說法,能防護而不放逸; 由於不放逸的緣故,就不會隨從魔王而得自在。」 於是,那位毘瘦紐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〇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般阇羅健天子,能係心正念,則雖處憒亂之所,也能了知正法,得證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般阇羅健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般阇羅健天子誦偈說: 「在雜亂的處所,有智慧的人也能覺悟; 以禪思覺悟所覺悟之法,這是牟尼(寂靜聖者)的思惟力所致。」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能夠正確係念,專心善巧於正受(禪定), 即使在雜亂之處,也能了知正法,由正覺而證得涅槃。」 當時,般阇羅健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二經註釋: 1、「憒亂之處所……牟尼思惟力」: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七經此偈作「在家纏眾務,出家甚寬博。牟尼由專精,從禪出覺了,廓然而大悟,開發顯大智。」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有大智慧人,障中知餘地。無有所著者,無比之聖者,佛陀知禪定。」 2、「了知憒亂法……一心善正受」: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雖處眾緣務,亦能獲得法;能具念力者,由能專定故。唯有明智人,逮證於涅槃。」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彼等於障中,知道涅槃法;以得正念人,善正心寂靜。」 一三〇三【經旨】本經敘說阿難與佛陀同贊舍利弗尊者的智慧,須深天子聞之歡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須深天子和五百位眷屬,容色都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們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阿難你對於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說法,內心會喜樂嗎?」 阿難告訴佛陀說:「是的,世尊啊!只要是不愚、不癡,有智慧的人,有誰對於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說法,心裡會不欣樂的呢?為什麼呢?因為那位舍利弗尊者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修習遠離,固持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捷疾智慧、銳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成就智寶,善能教化眾生,給予示教照喜,也常讚歎示教照喜,經常為四眾說法不倦。」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確實是如你所說一樣。阿難啊!只要是不愚、不癡,具有智慧,有誰聽聞了舍利弗尊者的善說諸法能不歡喜的呢?為什麼呢?因為捨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修習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成就智寶,善能教化眾生,給予示教照喜,也常讚歎示教照喜,經常為四眾說法不倦。」 「世尊啊!確實這樣,確實如此。」 世尊向阿難尊者如此這樣地稱讚舍利弗的說法,須深天子和他的眷屬也如此這樣的內心感到歡喜,身光更增明耀,清淨地照耀著。 那時,須深天子內心懷著歡喜,發出清淨的身光照耀後,就誦偈說: 「舍利弗多聞,具有平等的光明智慧, 善能持戒調伏自己,已證得無生的涅槃境地, 他持著這最後一次的身體,降伏了眾魔軍。」 當時,那位須深天子和他的五百位眷屬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三經註釋: 1、四眾:指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 2、得不起涅槃: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八經此處作「得無生寂滅」。 一三〇四【經旨】本應敘說赤馬天子以捷疾神足,常行百歲,仍不能過彼世界邊,佛以知四聖諦即能得世界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赤馬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赤馬天子問佛陀說:「世尊啊!是否有人能走出世界的邊際,到達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呢?」 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走出世界的邊際,到達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赤馬天子告訴佛陀說:「真是奇妙!世尊!您善能講說這樣的義理。誠如世尊所說:『沒有人能走出世界的邊際,到達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為什麼呢?世尊啊!我自己憶念過去世時,我的名字叫赤馬,做為外道仙人,得到了神通,遠離了一切愛欲。我那時這樣想著:我有如此快捷的神通,就如一位勇健的人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的短暫時間裡,就能登上一座須彌山,而到達須彌山頂;然後又腳踏東海,而越到西海。我那時這樣想著:我現今成就瞭如此快捷的神通力,今天寧可去尋求世界的邊際。這樣地思考後,便即出發,這中間只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溺外,也縮減睡眠的時間。就這樣不停地走了一百年,一直走到死,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邊際,到達那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只以這七尺之身來解說這個世界、世界的生起原因、世界的寂滅、息滅世界的方法。赤馬天子啊!世間是什麼呢?就是指五種受陰。是哪五種呢?就是色受陰(物質)、受受陰(感受)、想受陰(想像)、行受陰(意志行為)、識受陰(心識),這一切就叫作世間。什麼是色受陰生起的原因呢?就是由於有對未來渴求永存的愛,對於現在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這些就是世間生起的原因。怎樣叫世間的寂滅呢?就是如將那對未來渴求永存的愛,對於現在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滅無餘,捨棄、遠離、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這樣就叫做世間的寂滅。什麼是息滅世間的方法呢?就是這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些就是息滅世間的方法。 赤馬啊!應了知世間的苦惱,斷除世間的苦惱;了知世間生起的原因,斷除世間生起的原因;了知世間的寂滅,證得世間的寂滅;了知息滅世間的方法,修習那息滅世間的方法。赤馬啊!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苦惱能了知、能斷除,世間生起的原因能了知、能斷滅,世間的寂滅能了知、能證得,息滅世間的方法能了知、能修習。赤馬啊!這樣就叫到了世界的邊際,超越世間的貪愛。」 那時,世尊又誦偈說: 「未曾遠遊行走,然而卻能到達世界的邊際; 沒有到達世界的邊際,終究不能滅盡苦惱的邊際。 所以釋迦牟尼能夠知道世界的邊際, 善解世界的邊際,一切清淨梵行已經完成。 對那世界的邊際,能平等覺知的人, 就叫做賢聖的行持,可以到達世間的彼岸。」 當時,赤馬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四經祝釋: 1、尋:印度尺數名。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尋。每肘約一尺八寸,四肘即七尺二寸。 一三〇五【經旨】本經敘說有六位天子來詣佛所,各說一偈,惡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吒天子說邪見,佛乃指摘其非。六天子驚異佛之大德神力,即誦偈讚歎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毘富羅山邊。有六位天子,他們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藍婆,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藍,他們一起來到佛陀住處。 阿毘浮天子就誦偈說: 「比丘專心一意,常修習厭離, 在初夜及後夜,善自思惟而攝護他的身心; 只要見聞到他的說法,就不會墮於地獄中。」 增上阿毘浮天子又誦偈說: 「應厭離一切黑暗,常自攝護己心; 永遠離開世間言語的諍論法。 要從如來大師處禀受沙門之法, 善於攝護世間,不使自己造作眾惡業。」 能求天子又誦偈說: 「無論斷截椎打殺害眾生,或行作供養布施等事, 富蘭那迦葉說不見會有惡報,也不見會有福報。」 毘藍婆天子又誦偈說: 「我說那位尼乾外道——若提子, 出家修行學道,長夜修習難行的苦行, 這位大師的徒眾,也都能遠離妄語。 我說像他們這樣的人,離阿羅漢不遠。」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那極瘦弱的野狐,雖然常和獅子同遊, 終究還是羸弱瘦小的動物,不能成為一隻獅子。 尼乾大師的徒眾們,雖然虛妄的稱嘆自己, 但這都是由噁心所發的妄語,去阿羅漢其實極遠!」 此時,天魔波旬附著於阿俱吒天子而誦偈說: 「精勤修習,離棄黑暗,常守護遠離, 深著於微妙的淨色,貪樂於梵天世界。 應當教化這種人,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 那時,世尊這樣想著:這阿俱吒天子所誦的偈,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緣故,並非那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說而這樣唱誦: 「精勤修習,離棄黑暗,常守護遠離, 深著於微妙的淨色,貪樂於梵天世界。 應當教化這種人,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 那時,世尊又誦偈說: 「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論是在這裡,以及在其它地方, 或者是在於虛空中,各別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應該知道,那一切都離不開惡魔的魔縛; 猶如垂下釣餌,在鉤釣那些游魚一樣。」 那時,天子們各自想著:今天阿俱吒天子所誦的偈,沙門瞿曇說這是魔王所說。為什麼沙門瞿曇會說這是魔王所說呢? 這時,世尊已經知道眾天子們心中的想法,就告訴他們說:「現在阿俱吒天子所誦的偈,並非出自他的內心,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緣故,所以才這樣說: 『精勤修習,離棄黑暗,常守護遠離, 深著於微妙的淨色,貪樂於梵天世界。 應當教化這種人,使他能夠往生到梵天。』 所以我就誦偈說: 『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論是在這裡,以及在其它地方, 或者是在於虛空中,各別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應該知道,那一切都離不開惡魔的魔縛; 猶如垂下釣餌,在鉤釣那些游魚一樣。』」 那時,眾天子又這樣想著:真是奇妙!這位沙門瞿曇,他具有大德神力,能夠看見天魔波旬,而我們卻看不見,我們應當又各自誦偈讚歎沙門瞿曇。於是就誦偈說: 「應斷除對於一切存在色身的愛貪之想, 使這善於攝護的人,斷除一切的妄語。 如果想要斷除欲愛,就應供養大師您。 要斷除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的愛欲,破壞一切的妄語, 斷除一切見貪,就應供養大師您。 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就是毘富羅山, 眾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鳥類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鳥。 八方及上下(十方),一切眾生所在之處, 在諸天及人世中,您這位成就等正覺的佛陀最為尊貴!」 當時,眾天子誦偈讚歎佛陀後,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過禮,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五經註釋: 1、「斷截椎打殺……亦不見為福」: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九經此偈作「斬截及傷害,祠祀火燒等,皆無善惡報,迦葉之所說。」迦葉即富蘭那迦葉,外道六師之一。其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否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說教,主張縱慾,是「無因無緣論」者。 2、幹、若提子:此二名系一人名,譯作離系親子,即出自若提族的尼乾陀外道。佛世時六師外道之一,勢盛人眾,為耆那教中興之祖。 3、「猶如垂釣餌,鉤釣於游魚」: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譬如捕魚師,以網掩眾魚」。 一三〇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知摩伽天子,能殺滅瞋恚,就可得安眠、歡喜、長夜無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摩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摩伽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殺滅什麼就能得到安眠呢?殺滅什麼就能得到快樂呢? 殺滅了什麼的人,是瞿曇您所讚歎的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能殺害瞋恚,就能得到安穩的睡眠; 殺滅瞋恚的話,就會使人得到歡喜! 瞋恚是毒害的根本,殺滅瞋恚的人為我所讚歎; 殺滅那瞋恚後,就能長夜無憂患!」 當時,摩伽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〇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彌耆迦天子,世間有日、月、火三種光,而以佛光為最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彌耆迦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彌耆迦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有幾種光明的照耀,能照明這世間呢? 希望世尊您能解說,什麼光明為最上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有三種光明能照耀這世間, 白天是以日光為明照,夜晚以月光為明照, 無論白天或夜晚,燈火都能明照,照明那每一個色像。 上下及各個地方,眾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 但在世人或諸天的一切光明中,佛陀的光明為最上!」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彌耆迦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〇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陀摩尼天子,真正婆羅門應已斷除一切煩惱,入於涅槃,而無所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陀摩尼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陀摩尼天子誦偈說: 「做為一位婆羅門所應做的事,就是要修學斷慾不疲倦, 斷除一切愛欲後,不再求受後有之身。」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真正的婆羅門已沒有什麼事,因為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乃至還沒到達彼岸時,晝夜才需勤修禮跪; 既已到達了彼岸,在那裡又何須跪拜呢? 這就是真正的婆羅門,專精於滅盡煩惱的禪定, 一切熾盛的憂惱,都已永遠地斷除; 這樣就是到達彼岸,入於涅槃,不再有所求的了。」 當時,陀摩尼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〇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多羅揵陀天子,應斷除五上分結,棄捨五下分結,增修五根,超越五結,名為渡生死激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多羅揵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斷除那幾種法,捨棄那幾種法呢?應向上增修那幾種法呢? 超越幾種積聚,就叫做比丘渡過生死的激流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斷除五下分結,捨棄五上分結,向上增修五無漏根, 超越五種結,這樣就叫做比丘渡過生死的激流。」 當時,那位多羅揵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〇九經註釋: 1、「斷五舍於五……名比丘度流」: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十四經此偈作「除五欲受陰,棄捨於五蓋;增進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五欲受陰,佛光雜阿含經題解作「五受陰」,即五蘊。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法。五根,指五無漏根——信、精進、念、定、慧。五分身,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偈漢譯南傳大藏經作「五斷與五棄,上修五無漏,超越五種結,稱渡瀑流僧。」根據巴利本註釋,五斷,指斷除五下分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五棄,指捨棄五上分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掉結、慢結、無明結。五無漏,即五根。五種結,指貪、瞋、痴、慢、見。白話譯解依南傳。 一三一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迦摩天子,如何克服修行上所遭遇的困難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很難!世尊!很難!善逝!」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所修習的雖然很艱難,但具足戒、三昧(正定), 遠離俗家,不執著於家的比丘,卻能得到閒居寂靜的安樂。」 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想要得到靜默,是很困難的!」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想要修習得到所難得到的,只要具足戒、三昧, 晝夜常專精修習,就能得到心意所樂的靜默。」 迦摩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正受之心是很難得到的!」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想要安住於正受,雖然很難,但決意修習使諸根寂靜的話, 就能斷除生死的魔縛,聖者將隨著他的慾願(理想、目標)而前進。」 迦摩天子又告訴佛陀說:「世尊啊!這險道很難行走!」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難以行走的險道,也應當安樂地行進; 不是賢聖的人落於那裡,會兩腳朝上而頭部向下地倒栽著; 賢聖的人依著正直而行,遇險路也自然會成為平坦的大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迦摩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一〇經註釋: 1、「所學為甚難……閒居寂靜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十五經此偈作「學者為難作,具足於戒定,得離眾緣務,恬靜而快樂。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難為彼等為,有學而依戒,寂靜又確立,於出家之人,致安樂知足。」 2、「得所難得學……修習意所樂」: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迦默汝今者,難得而 欲得,晝夜修定意,必能安靜默。」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難得彼等得,樂心寂靜人,其心日或夜,悅樂於修習。」 3、「難住正受住……聖者隨欲進」: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定攝擾亂心,決定根 難住,壞於死羅網,能獲於聖智。」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難靜彼等靜,諸根寂靜樂,彼破死魔網。迦摩陀天子!為聖者所行。」 4、嶮道:阻礙難行的道路。嶮,通「險」。 一三一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迦摩天子,愛為貪恚、恐怖、覺想的起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迦摩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貪欲、瞋恚是以什麼為因而生起的呢?心裡不安樂,身毛害怕得豎起, 像這樣的恐怖是從那裡生起的呢?覺想也是從何處生起的呢? 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一直依倚著乳母不捨一樣。」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愛欲生於自身而後會不斷增長,就如尼拘律樹的氣根出自樹本身一樣, 到處隨它所依著的地方,如榛莽蔓延整個叢林。 如果知道那個因緣的話,就應啟發他,使他開悟, 便能渡過生死的海流,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 當時,迦摩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一一經註釋: 1、鳩摩羅:諸童子。 2、尼拘律:樹名。譯作無節、縱廣、多根。似榕樹,屬桑科。產於印度及錫蘭, 其樹幹端直,枝葉繁茂,多氣根垂下,氣根達地後,又生成樹根以支持 枝葉,如是可向四方滋長蔓延。 3、榛:此指榛莽,叢生的草木。 一三一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旃檀天子,居處於家,若能攝持身、口、意,依正法而行,則無後世的怖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旃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旃檀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聽說瞿曇您具有大智慧,知見明了,都不會有障礙, 請問應依住於何處,修習什麼法,才不會遭受後世的惡報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攝持身、口、意三業,不去造作三惡法, 居住在家裡,能廣集眾賓客, 以信心去惠施財物,或行法施,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 如能依住於此,修習此法,那麼就不會有後世的怖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旃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 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一二經註釋: 1、三惡法:指造作身、口、意三惡業。 2、法施: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一三一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栴檀天子,若具足戒,有智慧,有正念,則能度生死之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栴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誰能渡越這生死的激流,晝夜精勤不懈怠呢? 沒有攀緣,也沒有依住處,為什麼卻不會沉溺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於正受(禪定), 內思惟過患,具有正念,這樣的人就能渡過那難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染著於此欲想,超越過那對色(物質)的貪愛, 貪、喜的心理也都已滅盡,就不會沉入於難測的激流中。」 當時,那位栴檀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一三經註釋: 1、「一切戒具足……不入於難測」: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一經此偈作「一 切戒無犯,智慧具禪定,思惟眾過患,具足於念力,此能度難度。遠離慾和合,舍諸有結使,盡於歡喜有,如是人名為,處深不沉沒。」 一三一四【經旨】本經敘說迦葉天子誦偈讚歎比丘功德,佛陀讚許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迦葉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迦葉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將講說比丘及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訴天子說:「就隨你的意把它說出來吧!」 那時,迦葉天子就誦偈說: 「比丘修習正念,他的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晝夜都恆常用功勤求,壞滅一切的生死果報,得到了一切功德。 他能了知世間,滅除一切的生死果報, 比丘已得到無憂,他的心也無所染著。」 「世尊啊!這樣就叫做比丘,這樣就叫做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訴迦葉說:「真好啊!真妙!確實如你所說的這樣。」 迦葉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一五【經旨】本經敘說迦葉天子誦偈讚說比丘及比丘之所說,為佛所印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迦葉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迦葉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將講說比丘以及比丘所說的法。」 佛陀告訴迦葉說:「就隨你所喜樂的,把它說出來吧!」 那時,那位迦葉天子就誦偈說: 「比丘守護著正念,他的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晝夜恆常用功勤求,得到遠離煩惱的塵垢。 他能了知世間,處於塵垢中而能遠離塵垢, 比丘已無憂患,心裡也無所染著。」 「世尊啊!這樣就叫做比丘,這樣就叫做比丘所說的法。」 佛陀告訴迦葉說:「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說的這樣。」 迦葉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一六【經旨】本經敘說屈摩夜叉鬼請佛及僧伽留宿,並誦偈讚歎,佛陀許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傍晚時,就和五百比丘歇宿於屈摩夜叉鬼的住處。那時,屈摩夜叉鬼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屈摩夜叉鬼告訴佛陀說;「世尊啊!今晚我請世尊及所有大眾就在這裡歇宿過夜。」 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他的邀請。 這時,屈摩夜叉鬼知道世尊靜默地接受他的邀請後,就化作五百間的樓閣房舍,有臥床、坐床、踞床,還備有邊幅褶迭成層的床褥、枕頭等,各有五百具,這些全都是由變化而成。又化作了五百盞的明燈,這些燈都不會產生煙焰。全部化現完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勸請世尊進入他的屋內,又請這些比丘們依次接受分配房舍及各種臥具。等大眾全部都已領受完畢,就回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然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賢德而有正念,賢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穩的睡眠,無論這一世或未來世,都是如此。 賢德而有正念,賢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穩的睡眠,他的心也會常寂止。 賢德而有正念,賢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穩的睡眠,捨棄一切,降伏其它的魔軍。 賢德而有正念,賢德而常保持正念; 自己不殺生,也不教人殺生;自己不去折伏人,也不教人去折伏他人。 以慈心去對待一切眾生,心裡不會懷著怨結。」 那時,世尊告訴屈摩夜叉鬼說:「是的,是的,確實就如你所說的那樣。」 當時,屈摩夜叉鬼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回到自己的住處去。 第一三一六經註釋: 1、 【衤*聶】褥:【衤*聶】,衣服有褶迭,如百褶裙的層兒。褥,形容床褥邊幅有褶迭的層兒,極為華麗精緻之意。 一三一七【經旨】本經敘說天帝釋一夜隨佛經行,佛之隨侍那伽波羅裝鬼嚇佛,但佛不為所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鳩羅山,那伽波羅尊者是親近在佛邊的侍者。 那是一個天空下著細雨的夜晚,電光不時閃耀著,世尊走到房外,在露地裡經行。 那時,天帝釋這樣想著:今天世尊住在摩鳩羅山里,由那伽波羅尊者親侍供養他。夜晚昏暗,此時天空又下著細雨,電光不時地閃耀,世尊走到房外,正在露地裡經行,我應當變化一座毗琉璃的重閣,就執持這座重閣,跟隨佛陀經行。如此思考後,便立即變化一座鞞琉璃的重閣,執持著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頂禮後,便跟隨佛陀經行。 當時,摩竭提國人無論男女小孩,夜啼不止時,就拏摩鳩羅鬼來驚嚇他,哭啼就會立即停止。弟子親侍供養師父的法則,就是應該等待師父從禪定出定,然後才可去睡眠。那時,世尊為了天帝釋,在夜裡經行很久。 那時,那伽波羅尊者這樣想著:世尊今晚經行極久,我現在應當扮做摩鳩羅鬼的形狀來驚嚇他。當時,那伽波羅比丘就反披著坐褥,使褥中的長毛顯露在外,然後走到世尊經行的路頭站立著,如此對佛陀說:「摩鳩羅鬼來了!摩鳩羅鬼來了!」 當時,世尊告訴那伽波羅比丘說:「那伽波羅你這個愚癡人!你是想用摩鳩羅鬼的神像來驚嚇佛陀嗎?那是不能搖動如來、應供、等正覺的一根毛髮的,因為如來、應供、等正覺已經久離了恐怖!」 那時,天帝釋問佛陀說:「世尊啊!在世尊您的正法、戒律中也會有這種人的存在嗎?」 佛陀說:「憍屍迦啊!瞿曇的僧團極為廣大,這種人雖一時有不禮貌的舉動,然而在未來世當中,也是能夠使他得到清淨之法的。」 當時,世尊就誦偈說: 「如果有婆羅門,對自己所得到的法, 能夠到達於彼岸;那麼無論是一位毘舍遮鬼(食人鬼), 或者是摩鳩羅鬼,都能超越過他們。 如果有婆羅門,對自己所修行的法能夠度達彼岸, 那麼對於一切的受覺,便能觀察都已滅盡。 如果有婆羅門,以自己所得之法度達彼岸, 那麼對於那一切的因緣,便都已滅盡。 如果有婆羅門,以自己所得之法度達彼岸, 那麼對於一切的人我分別,便都已滅盡。 如果有婆羅門,以自己所得之法度達彼岸, 那麼對於生老病死的苦惱,便都已超過。」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釋提桓因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一七經註釋: 1、摩鳩羅:一為山名,又作白山;一為鬼名,即能發恐怖聲之妖魔。 2、那伽波羅:又作象護,比丘名。 3、「我當化作毗琉璃重閣,執持重閣,隨佛經行」: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二二經此處作「時天帝釋即便化作琉璃寶堂以覆佛上」。 4、「爾時,摩竭提國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時彼國人,若小兒啼泣不時止者」。 5、俱執:又譯俱舍、高世耶,即憍奢耶衣,用野蠶絲所做之坐具。據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第二:「高世耶乃是蠶名(中略)。作褥之法,有其兩種,或縫之作袋,貯毛在中;或可用絲織成,則是之類氍毹之類。」 6、憍屍迦:天帝釋為世人時之族姓。 7、「若復婆羅門,……觀察皆已滅」: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若於自己法,具行婆羅門,各到於彼岸,觀諸受滅沒。」 一三一八【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陀尊者於後夜廣誦法句時,有畢陵伽鬼子夜啼,其母乃呵止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阿那律陀尊者於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來到畢陵伽鬼子母的住處歇宿。當時,阿那律陀尊者於後夜時分,端身正坐,誦習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屍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等,這些法句他都廣為誦習。 當時,畢陵伽鬼子夜啼,畢陵伽鬼子母就為他的鬼子誦偈呵止他說: 「畢陵伽鬼子,你現在不要再哭啼了, 應當聆聽那位比丘誦習的法句詩偈。 如果知道法句的話,自己就能護持戒律。 遠離於殺生,說話真實不妄語, 自己就能捨棄不義之法,解脫鬼神之道。」 當畢陵伽鬼子母唱誦這首詩偈之時,畢陵伽鬼子的啼聲便立即停止。 第一三一八經註釋: 1、阿那律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 2、憂陀那:相當於南傳小部自說經。 3、波羅延那:相當於彼岸道,(南傳小部經集之第五品)。 4、見真諦:和「憂陀那」合稱「法句偈」。以下之偈則單稱「法句」。 5、諸上座所說偈:相當於南傳小部長老偈經。 6、比丘尼所說偈:相當於南傳小部長老尼偈經。 7、屍路偈:又作首盧迦。譯作頌。經論之中,不論長行或偈頌,以滿三十二字為一節。稱為一首盧迦。 8、義品:相當於南傳小部經集之第四品。 9、牟尼偈:古聖賢所頌之偈。 10、修多羅:譯為經、契經,即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 11、解脫鬼神道: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二十三經此處作「聽是偈已離鬼胎」。 一三一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演說四聖諦,富那婆藪鬼母為聽聞佛法,乃頌偈勸止二位哭啼的小鬼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和弟子大眾們一起到富那婆藪鬼子母的住處歇宿。 那時,世尊為眾比丘們講說與四聖諦相應之法。就是所謂人世是苦的聖諦、苦生起原因的聖諦、苦寂滅的聖諦、息滅苦方法的聖諦。 當時,富那婆藪鬼母的鬼兒富那婆藪,以及鬼女鬱多羅,這二位鬼小兒在夜裡都在哭啼。這時,富那婆藪鬼母為了教化他的二位兒女,所以就誦偈說: 「富那婆藪和郁多羅,你們二個不要再哭啼, 讓我能聽聞到如來的說法。 並非父母能夠使他的子女們解脫苦惱, 只有聽聞如來的說法,才能解脫他的苦惱。 世人都是隨順著愛欲,被眾苦所逼迫; 如來為他們說法,使他們能破壞生死的苦惱。 我現在想听聞正法,你們兩個孩子應當保持靜默!」 當時富那婆藪和鬼女鬱多羅, 二人都聽從他們母親的話,便默默地靜聽著。 然後告訴母親說:「真好啊!我們也喜樂聽聞正法, 這位成正覺的世尊,在摩竭提國的胜山, 為一切的眾生們演說解脫苦惱的方法, 講說苦的真諦以及苦的原因,苦的寂滅和息滅苦的方法。 只要從這四聖諦去修行,就能安穩地趨向涅槃。 母親您現在只當好好地聽聞世尊的說法!」 那時,富那婆藪鬼母就誦偈說: 「真是奇妙!有你們兩個智慧的子女,善能隨順我的心; 富那婆藪,你善能讚歎世間的導師│佛陀。 富那婆藪,以及鬱多羅, 你們兩人應當生起隨喜心,因為我已經知見聖諦了!」 當時,富那婆藪鬼母誦這首偈時,那兩個男女鬼子,便都隨喜而靜默著。 一三二〇 【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女人,當布施、持戒、親近沙門、正命自活。彼女人聞法,乃皈依三寶,歡喜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和弟子大眾們到摩尼遮羅鬼的住處夜宿。 那時,摩尼遮羅鬼正好外出去會見眾鬼神,在另外一個地方集會。 當時,有一位女人,拿著香花鬘飾以及飲食,去到那摩尼遮羅鬼神的住處。那位女人遙見世尊在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坐著,看見後,這樣想著:我現在正好看到摩尼遮羅鬼神。於是就誦偈說: 「真好啊!摩尼遮羅你住在摩伽陀國里; 使摩伽陀國的民眾,所祈求的都能如願。我現在請問您: 要怎樣做,在此世間才能經常得到安樂呢? 又要怎樣做,後世才能得到生天的安樂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只要不放逸、憍慢放肆,祈求摩尼遮羅鬼幹什麼呢? 如果能修養自己所做的一切,就能得到生天的安樂。」 當時,那位女人這樣想著:這位並不是摩尼遮羅鬼,而是沙門瞿曇。如此了解後,就用這些香花鬘飾來供養世尊,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修行哪一種道,就能趨於安樂呢?應當要修什麼行, 此世才能常安穩,後世可得生天的安樂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要行布施且善於調伏己心,喜樂於防護諸根, 以正見修賢聖之行,親近於沙門, 以正命(正當的職業)來養活自己,這樣未來世也就能得到生天的安樂。 然而何需往生三十三天,而受諸天的苦網呢? 你只應當專一心志,斷除愛欲, 我將會為你講說遠離煩惱塵垢的甘露法門,你應該要仔細聽!」 這時,那位女人聽聞世尊的說法,示教照喜,所聽說的是佛陀的常法,就是所謂的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利,欲的愛樂、欲的禍患,煩惱的清淨,出離、遠離的功德福利等事,依次演說清淨的佛法。就好比鮮淨的白細毛布,很容易將它染色一樣。當時,那位女人也是如此,就在座席上,對於四聖諦法得能平等地觀察苦、集、滅、道的真理。 當時,那位女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於他說,而對於正法、戒律得到無所畏懼。於是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從今日起,盡所有的壽命,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 當時,那位女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三二〇經註釋: 1、「爾時,摩尼遮羅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二五經此處作「時摩尼行夜叉共諸夜叉,不在己宮,集於餘處。」 2、摩伽陀國:即摩竭提國的別譯。 一三二一【經旨】本經敘說針毛鬼以噁心請問佛陀貪、瞋、恐怖、覺想的起處與原因,佛陀告以皆生於愛欲。針毛鬼聞後歡喜,乃悔過而受持三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夜裡就到針毛鬼的住處歇宿。那時,針毛鬼正好外出去會見眾鬼神,在另外一個地方集會。 當時,有位炎鬼看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看見後,就去到針毛鬼處,告訴針毛鬼說:「聚落主啊!你現在將可得到很大的善利,因為現在如來、應供、等正覺就在你家中夜宿。」 針毛鬼說:「我現在應當先試試看,到底他真的是如來呢?或者不是呢?」 那時,針毛鬼和眾鬼神集會後,就回到自己家裡,用自己的身體沖向佛陀。當時,世尊就退身閃躲他。針毛鬼如此再三地以他的身體沖向佛陀,而佛陀也再三地退身閃避他。 這時,針毛鬼就說:「沙門你是害怕了嗎?」 佛陀說:「聚落主啊!我並不害怕,但是與你碰觸,並非善事。」 針毛鬼說:「我現在要問你,你應當回答我,如果你的回答能令我歡喜就好,要是不能令我歡喜的話,我將會破壞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熱血從顏面流出,然後抓著你的兩手,把你丟到恒河的另岸去。」 佛陀告訴針毛鬼說:「聚落主啊!我還未曾看見諸天界、魔界、梵界,以及沙門、婆羅門,諸天神或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壞如來、應供、等正覺之心,能撕裂他胸口,能使他的熱血從顏面流出,或抓著他的兩臂,而將他丟到恒河對岸去的。你現在只管發問,我將會為你解說,使你歡喜。 」 當時,針毛鬼就誦偈問佛陀說: 「一切貪欲、瞋恚的心,究竟是以什麼為因呢? 不安樂而使身毛直豎,這種恐怖是從何處生起的呢? 一切的意念覺想,又是從何處產生的呢? 就好像那新生的嬰兒,就知道依倚著乳母一樣。」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愛欲生於自身而後會不斷增長,就如尼拘律樹的氣根出自樹本身一樣; 然後展轉互相拘引,有如藤蔓蔓延整個叢林。 如果知道那個因緣的話,當能使鬼神覺悟, 度越生死的海流,不再增加未來生死的果報。」 當時,針毛鬼聽聞世尊所誦的詩偈,心裡很歡喜,就向佛陀悔過,受持三皈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針毛鬼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一經註釋: 1、但汝觸惡: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與汝相觸,總非善事」。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卷第五十 一三二二【經旨】本經敘一優婆夷之子受持八支齋而犯戒,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誡。後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卻又回來。其母悲而勸誡之,其子乃還去勤修,終證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優婆夷的兒子,受持八關齋戒,可是不久就犯了戒,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當時,優婆夷就誦偈說: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通瑞應月,應善能正確受持八關齋戒。 由於受持齋戒的緣故,就不會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我往昔曾多次請教世尊,世尊都是這樣說。」 那時,那位鬼神就誦偈說: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通瑞應月,應正確受持修習八關齋戒。 由於齋戒肅敬,保持清淨,善能守護戒德的緣故, 就不會被鬼神擾亂戲弄,真好啊!你能從佛陀處聽聞到如此的教言。 如你說應放回你的孩子,我當會放回你的孩子。 眾生如偷懶不精進,或以染污心修行苦行, 梵行不清淨的話,終究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執太鬆緩,就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行作惡觸,當會墮入地獄中。 譬如拔取菅草,急緊捉取,就不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善於攝持,就能證得般涅槃。」 這時,那位鬼神就放回了優婆夷的兒子。那時,優婆夷就誦偈告誡兒子說: 「兒子啊!你現在聽我來講說那位鬼神的說法: 如果有人偷懶不精進,以穢污的心去修習苦行, 梵行不清淨的話,他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執太鬆緩,就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行作惡觸,當會墮入地獄中。 如能急緊把執菅草,就不會傷到手; 沙門能善於攝護,就能證得般涅槃。」 當時,那位優婆夷的兒子如此覺悟後,就剔除了鬚髮,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可是心裡卻不能得到安樂,便又回到自己俗家。母親遙見兒子回來了,就誦偈說: 「你已邁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為什麼還回到聚落來呢? 房子著火時,急著搬出財物來了,那裡會把它還投入火中去燒的呢?」 她那當了比丘的兒子就誦偈答說: 「我只因想到母親如果命終了,那麼存亡便不能再相見, 所以才回來探視您,為什麼您看見了兒子卻不歡喜呢?」 這時,這位優婆夷母親就誦偈答說: 「既已捨棄愛欲而出家,卻還想享受這愛欲; 所以我才感到憂悲,擔心你會隨順魔王的自在使喚了。」 當時,優婆夷如此這樣地開導他的兒子;因此,他的兒子就又回到空閒僻靜處,精勤禪思,終於斷除一切的煩惱結縛,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二二經註釋: 1、優婆夷:譯作近事女、清信女,七眾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 2、八支齋:又叫做八齋戒、八關齋、八戒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二不與取,三不非梵行、不行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八不非時食。 3、「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佛陀時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於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舉行布薩集會的習慣。佛陀也因應此一宗教活動而成立布薩制。 4、神通瑞應月:又稱神變月、神足月,為正、五、九月等三個長齋月之異名,在此三個月中,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故得名。 5、諸有慢緩業:別譯雜阿舍經卷十五第二七經此處作「諸有遲緩業」。 6、葌:為一種香草名。葌,麗本作「菅」,菅草葉細長,葉緣銳利,把握不緊,容易傷人,其花穗曬乾,可為掃帚。 一三二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夜宿阿臈鬼住處,為鬼講說種種法,鬼皈依佛陀後,常隨侍聞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夜裡到阿臈鬼的住處歇宿。 那時,阿臈鬼外出與眾鬼神集會。當時,有位竭曇鬼看見世尊在阿臈鬼的住處夜宿。看見後,就去到阿臈鬼處,告訴阿臈鬼說:「聚落主啊!你將要獲得大利益了,因為如來就住宿在你的住處。」 阿臈鬼說:「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嗎?我現在應當了解一下,看他真的是如來呢?或者不是如來呢?」 這時,阿臈鬼和眾鬼神聚會結束,便回到自己家裡,告訴世尊說:「出去!沙門!」 那時,世尊因為知道這是該鬼之家的緣故,就依令走出房子。 阿臈鬼又說:「沙門!進來!」佛就听令而又進入,那是因為佛陀已斷滅了我慢的緣故。就這樣地再三命令佛陀出入。 這時,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訴世尊說:「沙門!出去!」 那時,世尊告訴阿臈鬼說:「聚落主啊!你已經三次邀請我,我現在決定不再出去了。」 阿臈鬼說:「我現在要問沙門你,你就回答我,如果能使我感到歡喜就好,要是不能使我歡喜的話,我將會破壞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熱血從顏面流出來,然後抓著你的兩手,把你丟到恒河的對岸去!」 世尊告訴他說:「聚落主啊!我還不曾看見諸天界、魔界、梵界,和這沙門、婆羅門,天神與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壞我心,撕裂我胸口,令我熱血從顏面流出,還又抓著我雙手,然後把我丟到恒河對岸去的。然而,聚落主啊!你現在只管問,我將會為你解說,使你內心歡喜。」 當時,阿臈鬼就誦偈問佛陀說: 「你說什麼是世人最為寶貴的事物呢? 遵行什麼法,可得到安樂的果報呢? 什麼味兒最美?什麼是最殊勝的壽命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清淨的信仰是世人最為寶貴的事物; 遵行正法,可得安樂的果報;解脫的味兒最美; 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煩惱,是最殊勝的壽命。」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說: 「怎樣才能得到如上所誦偈的名稱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持戒才能使名稱流布,就如上面所誦偈一樣。」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與那些法相順和合呢? 世間取受那些法呢?有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 那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一同生起的,與六內處相順和合, 世間取受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 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誰能度過生死的激流,晝夜精勤努力呢? 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什麼人卻能不沉沒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於正受(禪定), 具正念而內心能思惟過患,這樣的人就能渡過那難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愛樂色聲等五欲,也超越過對色(物質)的貪愛, 這樣的人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但是卻能不沉沒。」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要用什麼法去渡過河流呢?用什麼法去渡越大海呢? 用什麼法去捨離苦惱呢?用什麼法去得到清淨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用信仰去渡過河流,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進能去除苦惱,以智慧去得到清淨。 你應當更去請問其餘沙門、梵志的法門, 他們的法門是不會有超過誠實、布施、調伏等法的。」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為什麼還要麻煩更去請問其餘沙門、梵志的法門呢? 你就是所謂最殊勝的賢士,用以顯揚大法炬。 對於竭曇摩,我應當常報答您的恩惠, 我要告訴您這位等正覺,無上的導師、調禦的大師: 我從即日起當隨行雲遊,從這村落到那一村落, 親自服侍等正覺,聽受您所說的教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臈鬼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三二三經註釋: 1、阿臈鬼:又譯阿吒婆拘鬼,及曠野夜叉。 2、取受: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經作「取愛」。 3、真諦施調伏: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實語、調禦、舍、忍辱」。可見真諦乃指實語、誠實而言;施,即布施、施捨;調伏,即調禦、自製之意。 4、竭曇摩:喬達摩的異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姓,簡稱瞿曇。 一三二四【經旨】本經敘說王舍城受人恭敬的叔迦羅比丘尼,因吉星日人民歡集大會而斷供,時有一鬼神乃挨家誦偈勸人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叔迦羅比丘尼住在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養,有如阿羅漢一樣。 有一次,王舍城人民在於吉星日歡集大會,就在於那一天,沒有人去供養她。有一位鬼神,由於平時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緣故,就到王舍城的里巷中,挨家誦偈說: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臥睡不醒, 不知勤供養那位叔迦羅比丘尼。 由於她善於修持諸根的緣故,所以名叫叔迦羅(白淨); 她善於演說遠離塵垢的法門,使人證入涅槃清涼處。 隨順聽她的說法,終日就能安樂不厭煩, 乘著聽法的智慧,就可渡過生死的激流; 就像四處經商的商人,需依附於有力的馬王一樣。」 當時,便有一位優婆塞拿衣服布施給叔迦羅比丘尼;又有一位優婆塞拿食物來供養她。 這時,那位鬼神就誦偈說: 「有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豐富的福利, 那是因為布施衣服給叔迦羅比丘尼,得以遠離一切煩惱的緣故。 有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豐富的福利, 那是因為布施食物給叔迦羅比丘尼,得以遠離一切積聚的緣故。」 當時,那位鬼神誦完這首偈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二四經註釋: 1、吉星日:別譯雜阿含經作「俱蜜頭星會」。為古印度的一種節日慶典活動,節慶期間,人民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熱鬧異常。 2、「善說離垢法,涅槃清涼處」: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十經此處作「比丘尼善定,永離於塵垢,寂滅到涅槃」。 一三二五【經旨】本經敘王舍城人民因吉星日歡集聚會,無人供養毘羅比丘尼,時有一鬼神乃到各處里巷道頭誦偈勸人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毘羅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因為王舍城人民於吉星日都在歡集大會,就在於這一天,毘羅比丘尼沒有人去供養她。 當時,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毘羅比丘尼,就進入王舍城中,到各處里巷四衢道頭唱誦詩偈說: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臥睡不醒; 毘羅比丘尼,沒有人去供養她。 毘羅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諸根, 善於演說遠離塵垢,證入涅槃清涼的法門。 如果大家都能隨順聽她說法,就能終日安樂不厭煩, 乘著聽法的智慧,就可渡過生死的激流」 那時,便有一位優婆塞拿衣服布施給毘羅比丘尼,又有一位優婆塞拿飯食去供養她。 這時,那位鬼神就又誦偈說: 「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為你以衣服布施給已斷除一切結縛煩惱的毘羅比丘尼之故。 智慧的優婆塞,你現在將獲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為你以飯食布施給已遠離各種和合的毘羅比丘尼之故。」 當時,那位鬼神誦偈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二六【經旨】本經敘說娑多耆利與酰魔波低二位天神共詣佛所問法,聽法後俱歡喜皈依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娑多耆利天神與酰魔波低天神共作誓約說:「如果自己的宮中有寶物出現的話,一定要告訴對方;如果不告訴對方的話,就犯違約罪。」 當時,酰魔波低天神的宮中有未曾有的寶物——波曇摩花(紅蓮花)出現,這花瓣有千片,大如車輪,為金色的寶莖。 這時,酰魔波低天神就派人告訴娑多耆利說:「聚落主啊!現在我宮中忽然生出未曾有的寶物——波曇摩花,這華瓣有千片,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娑多耆利天神就派人到酰魔波低宮中,告訴他說:「聚落主啊!你有這百千的波曇摩花又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宮中也有未曾有的寶物— —大波曇摩出現,那就是所謂的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便可以來我這兒奉事供養他!」 當時,酰魔波低天神就和五百個眷屬前往娑多耆利天神宮中,誦偈問說: 「在此十五日的良辰,天上的夜晚,我們彼此會面歡聚, 應當說要受持什麼齋戒呢?又應隨從那位阿羅漢受戒呢?」 那時,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今天佛世尊正在摩竭提國, 就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演說微妙的佛法,能滅除眾生的苦惱; 所謂人世是苦及苦生起原因的真理,滅盡苦而自己能作證的真理, 還有那出離苦的八聖道,能使人安穩地趨向涅槃。 我們應當施設供養,前往供養我阿羅漢世尊!」 酰魔波低天神誦偈問說: 「那位尊者是否具有妙心,而願樂慈濟眾生呢? 那位尊者對於受與不受,心想是否平等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有微妙願樂的慈心,能濟度一切眾生。 對於一切的受與不受,他的心想常保持平等。」 當時,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具足明達一切法,已經成就正行了呢? 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永遠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完善地具足明達一切法,也已成就一切正行。 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永遠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 酰魔波低天神又誦偈問說: 「這位牟尼(寂靜聖者)的意業,以及身業、口業都已修行圓滿了嗎? 對於三明與正行他都已具足,能夠以法而讚歎他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這位牟尼的心業,以及身業、口業都已具足圓滿, 對於三明與正行也都已具足,能以法而讚歎他!」 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已遠離殺害眾生,別人沒給與的,他就不會妄取呢? 是否已遠離放蕩,而不離於禪思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能常不害眾生,別人沒給與的,他就不會妄取; 已遠離放蕩,日夜都常在禪思裡。」 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能不喜樂色聲等五欲,內心不會濁亂了呢? 是否已具有清淨的法眼,滅盡愚癡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的心常不喜樂於色聲等五欲,也不會有濁亂的心。 具有佛陀清淨的法眼,愚癡已滅盡無餘。」 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極為誠實不妄語,不說粗惡的話了呢? 是否不說挑撥離間的話,也沒有不誠實的綺語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極為誠實不說妄語,也不會說粗惡的話。 不會挑撥離間別人的親厚情誼,常說如法的言語。」 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受持清淨戒,以正念而得到寂滅了呢? 是否已具足了平等解脫,得到如來大智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具足一切淨戒,以正念而常得寂靜。 成就了平等解脫,得到如來的大智。」 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已具足明達一切法,正行也已清淨, 所有一切煩惱都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具足明達一切法,正行也已清淨, 所有一切煩惱都滅盡,不會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 酰魔波低天神又誦偈問說: 「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業,以及善身、口業, 三明與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讚歎他的道法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業,以及善身、口業, 三明與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讚歎他的道法。」 酰魔波低天神又誦偈說: 「有如伊尼延鹿王纖圓美好的大腿,這是仙人的勝相, 他少食而捨棄身心的貪欲,這位牟尼在於林中修禪。 你現在應該跟我同行,一起去禮敬那位得道的瞿曇。」 這時,有百千個鬼神眷屬圍繞著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他們很快地來到佛陀面前禮拜供養,整理好衣服,偏裸著右肩,合掌敬禮,然後誦偈說: 「有如伊尼延鹿王纖圓美好的大腿,這是仙人的勝相, 少食而沒有貪愛,您這位牟尼喜樂於林中修禪。 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裡,要請問瞿曇您。 您有如獅子能獨自自在地四處遊走,又如大像不會有恐畏, 所以我們今天來請問,希望您這位牟尼能解決我們的疑問。 究竟要怎樣,才能出離苦惱?要怎樣苦惱才能得到解脫? 希望您為我們講說解脫法,苦惱將於何處息滅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對於世間色、聲等五欲,以及所說第六個心意, 如果對這六欲都沒有貪欲的話,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 如此才能從苦惱出離,如此才能解脫苦惱。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苦惱就從此而息滅了。」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泉水要從何處轉還呢?在何處惡道就不會再輾轉了呢? 世間的一切苦樂,要於何處才能滅盡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處, 對那名(精神)及色(物質),都已永遠滅盡無餘。 泉水就從那裡轉還;在那裡,惡道也不再輾轉; 在那裡,世間的一切苦樂,就能滅盡無餘。」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間與那些法和合呢? 世間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生起,世間與六內處和合, 世間取受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生苦。」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渡過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然而卻不會沉溺於深淵中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於正受(禪定), 如理思惟眾過患,繫心正念,這樣就能渡過深淵。 不喜樂各種愛欲之想,也超越過色(物質)的一切結縛, 如此雖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還是不會沉溺於深淵中。」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能渡過河流呢?用什麼去渡越大海呢? 怎樣才能捨離苦惱呢?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正信能渡過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進能斷除苦惱,智慧能使人得到清淨。」 這時,世尊又誦偈說: 「你們可以再去詢問其它沙門、梵志的法門; 除了這真實(誠實)、布施、調伏(自製)等法外,是不會再有它法的。」 酰魔波低又誦偈說: 「何須再去詢問其它沙門、梵志的法門呢? 您這位大精進的聖者,今天已具足開導的善巧。 我現在應當報答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為他能把您這位無上的導禦師告訴我們。 我將追隨佛陀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禮敬供養您,隨從佛陀聽聞正法。 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願皈依於佛陀,您這位牟尼大師。 您獲得無上的名聲,一定已徹見真實的義理, 成就大智慧,對於各種愛欲都不染著。 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能救護這世間, 得到賢聖的道路(法門),就是這位大仙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以及眾眷屬五百名鬼神,聽聞佛陀的說法,都感到很歡喜,隨喜禮佛後離去。 第一三二六經註釋: 1、波曇摩華:即紅蓮花。 2、十五日良時:古印度宗教習俗,十五日為齋戒布薩日。 3、「彼妙心願樂……心想平等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一經此偈作「普於群生類,若有慈等心,於愛不愛覺,為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三明與正行。明行足,為世尊十號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正行,即身、口、意淨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為鹿王之名。,一般作,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腿,纖好第一。 6、大龍:即大龍象,高大雄壯的象。 7、「泉從何轉還……於何而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處無安立?苦樂於何處,滅盡無有餘?」 8、「眼耳鼻舌身……得無餘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為第六,此處池流回,此無安立處,名色不起轉,此處得盡滅。」 一三二七【經旨】本經敘說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擊頭而不苦痛,佛陀誦偈讚歎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舍利弗尊者剛剃除了鬚髮。那時,有伽吒鬼及優波伽吒鬼。那位優波伽吒鬼看見舍利弗尊者剛剃除鬚髮,就告訴伽吒鬼說:「我現在將去擊打那位沙門的頭。」 伽吒鬼說:「優波伽吒啊!你不要這樣說。這位沙門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長夜得到極不利益的苦惱!」如此地再三勸說。 當時,優波伽吒鬼再三地不聽伽吒鬼的勸告,就出手去擊打舍利弗尊者的頭。打了頭後,不久自己就叫喊著說:「燒燙著我啊!伽吒!滾煮著我啊!伽吒!」再三呼叫後,就陷入地下,墮於阿毘(無間)地獄中。 大目揵連尊者聽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聲音後,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問候舍利弗尊者說:「怎樣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嗎?」 舍利弗尊者答說:「大目揵連尊者啊!雖然還會苦痛,但我心裡尚能忍受,不至於太苦。」 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個鬼要是出手擊打耆阇崛山的話,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況是打著人的頭,竟然會不苦痛呢?」 那時,舍利弗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真的不會感到很苦痛。」 這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便相慰勞著。 當時,世尊就以他的天耳聽到了他們說話的聲音,聽到後,就誦偈說: 「他的心如剛硬的石塊,堅固屹立不動搖, 已經遠離了染著心,也不會還報瞋恚的眾生; 像他如此的修養其心,如何會有苦痛的煩憂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七經註釋: 1、糠糟: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細。 一三二八【經旨】本經敘說眾比丘於一林中結夏安居竟,即將離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憂苦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比丘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住在一樹林中結夏安居。那樹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眾比丘受歲增一戒臘後,就將分散離去,所以內心極為憂傷。 其它的天神就告訴那位天神說:「你為什麼突然生起愁憂苦惱呢?你應當歡喜眾比丘持戒清淨,今天受歲後就增一戒臘了。」 林中天神答說:「我也知道比丘們今天受歲增一戒臘,不同於那些沒有羞恥的外道受歲;可是這些精進修行的比丘受歲後,明天就將拿著衣缽,走到其它地方去,這樹林就會變的空虛了。」 等比丘離去後,林中天神就誦偈說: 「現在我心裡很不安樂,只看見空虛的林樹; 這些能以清淨心說法,多聞的眾比丘們, 都是瞿曇的弟子,現在他們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呢?」 當時,有一位天子就誦偈答說: 「他們有的去摩伽陀國,有的去拘薩羅國, 也有到達金剛地這地方的,他們在各處修習遠離之法; 有如曠野的禽獸那樣,隨心所樂而遊行。」 第一三二八經註釋: 1、受歲:於夏安居竟時增一戒臘。 一三二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貪著睡眠,天神乃誦偈醒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居住在一樹林中。他於白晝進入正受(禪定),可是身體極為疲憊,到了夜晚就在那裡睡覺。 當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在這空曠林中白天入於正受,夜晚卻貪著睡眠。我現在應當前往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誦偈說: 「比丘啊!你快起來吧!為什麼貪著於睡眠呢? 睡眠有什麼利益?生病時為什麼睡不著呢? 當被利刺刺到身體時,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執著於家,出家學道是你的慾願, 那麼就應該依照你本來的願望,日夜求增進才對, 不可貪著於睡眠,而使心靈不能得到自在。 無常而不恒久的慾,會迷醉著愚夫, 其它的人都被它所繫縛,而你現在已解脫了這個系縛,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為什麼還貪著於睡眠呢? 你已調伏了貪欲,內心解脫了貪欲, 為了具足勝妙的智慧而出家,為什麼還貪著於睡眠呢? 你應該要勤勉精進,安住正受,常修習堅固之力, 專心求得般涅槃,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斷除無明,滅盡一切的煩惱, 調伏那最後邊身體的人,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當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時,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二九經註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三經此處作「晝日睡眠」。 一三三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心起不善覺,依於惡貪,林中天神乃誦偈開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國的樹林中,進入白晝的正受(禪定),心裡卻生起不善的覺想,依止於惡的貪欲。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卻心生不善的覺想,依止於惡的貪欲。我現在應當前往開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的心想要遠離塵勞,才止住於空閒的林中, 可是你卻放縱此心隨逐外緣,紛亂的思緒到處奔馳。 要調伏喜樂塵世的心,常樂於心靈的解脫, 就應當捨棄不樂的心,執受此遠離之法而保持安樂。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執著有我與我所有的邪見, 就如用塵土染污頭一樣,這種執著是很難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樂著,被欲心所濁亂。 如國君所釋放奔馳的大象,要奮迅除去塵穢一樣, 比丘對於自身,也應以正念除去塵垢。 所謂塵垢,就是貪欲,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愚癡,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捨棄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後,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心,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〇經註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2、「如釋君馳象……正念除塵垢」: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四經此處作「如鳥為塵坌,奮翮證塵穢,比丘亦如是,禪思去塵勞」。 一三三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卻生起不正的思惟。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然而卻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運用方便好好地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為什麼不正思惟,覺察觀照自己的睡臥、飲食呢? 你應當捨棄不正的心念,專心修習正受(禪定), 尊崇佛、法、僧三寶,並且自己能攝持淨戒, 常生隨喜的心,使喜樂更為增進, 因為內心歡喜的緣故,就能很快地脫離苦惱的邊際!」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勸告啟發他後,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於滅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一經註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五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一三三二【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日中時,心生不樂,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當時,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時分,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眾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眾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當然你會生起不樂之心。 然而你應該捨棄內心的不樂,專心樂於修習正受。」 當時,這位天子誦偈覺悟那位比丘後,這時,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於舍除了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二經註釋: 1、「於此日中時……令我心恐怖」: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六經此偈作「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一三三三【經旨】本經敘說阇鄰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慾樂引誘阿那律陀,但彼不為所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名叫阇鄰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識。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處,到了阿那律陀住處後,就誦偈說: 「你現在可以發願,願還生於前世的生處—— 三十三天上。那裡五欲的妙樂都齊備, 有各種的音樂,常可提供自己作歡娛; 每到睡眠時,又有音樂來喚醒, 諸天的玉女眾,日夜都常侍候於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誦偈答說: 「諸天的玉女眾,這些都是大苦的結聚, 因為他們有顛倒的幻想,繫著於有身的邪見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個地方的人,這也都是大苦的結聚。 阇鄰尼你應當知道:我是不願往生那兒的, 因為我生死已永盡,不再受未來生死果報的緣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阇鄰尼天子聽聞阿那律陀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三三經註釋: 1、阇鄰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七經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見阇鄰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三三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誦習,證得阿羅漢後,不再誦習,唯靜默行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樹林中。他勤於誦經,勤於講說,精勤思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證果後,他就不再精勤誦經講說了。 當時,有位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就誦偈說: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於誦習佛法, 經常為眾比丘,和他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 可是你現在對於法句,卻寂然地不予講說, 也不和眾比丘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了。」 那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本來還未能與離欲相應時,心裡常喜樂於法句, 現在我既然與離欲相應了,那麼誦經講說之事便已完畢。 首先要知曉的道都已具備了,還須見道、聞道做什麼? 世間的各種聞見,不如全部把他放捨掉。」 當時,那位天神聽聞比丘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三四經註釋: 1、法句:佛陀所說法的法義文句。 一三三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師教導而至池邊聞花香。天神責其不求不捨而取,是為盜香,謂求清淨遠離者,雖小惡亦不可輕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師的教導,教他應去聞嗅缽曇摩花(紅蓮花)。這時,那位比丘接受老師的教導後,就去到缽曇摩花池邊,就在池岸邊,迎風坐下,隨著吹來的風而聞嗅花香。 那時,有位主掌這池塘的天神告訴比丘說:「你為什麼來盜花呢?你現在便是一個盜香賊了!」 當時,比丘誦偈答說: 「我沒有去破壞,也沒有去奪取花, 我只在遠處隨風而聞嗅它的香氣罷了。 你現在為什麼說,我是一位盜香賊呢?」 那時,天神又誦偈說: 「沒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沒有說要施捨與你,世間就叫他為盜賊。 現在他人並沒說要給你,而你自己卻向它聞取, 這樣就叫做世間真實的盜香賊。」 這時,有一個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負著離去。 當時,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誦偈說: 「像現在那個人,砍斷了分陀利花(白蓮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著離去,這便是個奸狡之徒, 你為什麼不去遮止他,卻反而說我是偷盜花香呢?」 那時,那位天神就誦偈答說: 「那狂亂奸狡的人,就如乳母餵兒時所穿的黑衣沾滿污漬, 何必再跟他多費唇舌,況且他哪裡能跟你相提並論呢? 袈裟沾污看不見,黑衣沾墨不覺污, 奸狡兇惡的人,世人也不願跟他說話。 就像蒼蠅的腳污染了白絲綢一樣, 賢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過錯,也會顯現; 又如同墨汁點染白色的珂貝,即使很小也都會被發現。 應常從那些道理中去尋求清淨,沒有結使而遠離煩惱; 否則如同毛髮一樣的小過錯,別人也會看得像泰山一樣的重!」 當時,那位比丘又誦偈說: 「真好啊!說得真好!你用義理來安慰我; 你可常為我,而頻頻唱誦這首偈!」 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不是你所買來的奴僕,也不是送給你的人, 為什麼要常隨著你,頻頻用這些話告訴你呢? 你現在自己應當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當時,那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這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五經註釋: 1、不求而不捨: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九經此處作「不問其主取,檀越不施與」。 2、乳母衣: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譬如乳兒母,而著於黑衣。」乳母衣,因乳母餵食嬰兒,恐易著污漬,故常著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蠅腳污素帛,明者小過現」: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鮮白上有點,猶如蠅腳等,世人皆共見;設諸賢智人,有少微細過,其諭亦如是。」 一三三六【經旨】本經敘說十力迦葉尊者為獵師說法,獵師卻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為少智無德者說法無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裡。 那時,十力迦葉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當時,有位獵師名叫尺只,他於距十力迦葉不遠的地方張網捕鹿。那時,十力迦葉哀憫那位獵師而為他說法。當時,那位獵師並不了解他所說的法義。此時,十力迦葉就運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來,然而那位獵師還是不能覺悟。 那時,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深山中的這位獵師,缺少智慧有如沒有眼睛的盲人, 為何要為他非時而說法呢?他德薄又沒有辨別的智慧, 聽聞了也不能了解,就是處於光明中他也是無所見。 對於各種善勝之法,愚癡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燒了十隻手指頭,他也是不能見到真諦的。」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十力迦葉尊者就靜默不語了。 一三三七【經旨】本經敘說金剛子尊者聞世間大會而生不樂心,天中天神乃誦偈勸慰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金剛子尊者,住在巴連弗邑的一處樹林中。當時,巴連弗邑的人民於夏季四個月過後,就會舉行憍牟尼(終夜祭)大會。 這時,金剛子尊者聽到世間在舉辦大會,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夏季四個月已滿,世間的人快樂地莊嚴大會祭典, 遍觀一切世間,沒有人會比我更痛苦!」 那時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願樂的事, 就像地獄中痛苦的眾生,仰望著轉生為人道一樣!」 當時,金剛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勸慰後,便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七經註釋: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滿月日。該日終夜行祭。 一三三八【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只樂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勝功德,林中天神乃誦偈啟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只喜好持戒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只喜好持戒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現在我應當運用方法去啟悟他,於是就誦偈說: 「並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習多聞, 或獨自於靜處禪思三昧,閒居而修習遠離; 比丘如果只偏於身心輕安的話,終究不能滅盡煩惱。 平等正覺的安樂,是遠離凡夫之法!」 當時,那位比丘被天神勸進後,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八經註釋: 1、「唯好樂持戒,不能增長上進功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三十二經此處作「修持禁戒,已為滿足,更不求勝」。 2、「非一向持戒……遠非凡夫輩」: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不應以持戒,多聞及禪定,住於空靜處,未盡諸漏結。不應作是事,用智自損減。遠離凡夫法,逮得菩提樂。」 一三三九【經旨】本經敘說那迦達多尊者住林中,卻常與在家、出家常相親近,林中天神乃誦偈啟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有一位那迦達多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眾、出家眾應酬親近。 當時,那居住在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眾、出家眾應酬親近。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方便啟悟他,於是就誦偈說: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樹林來, 學道之人和俗人相習近,苦樂就一定會同享, 恐怕就會生起居家之念,放逸於修行,而隨順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當時,那迦達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覺後,他也如此這樣地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一三四〇【經旨】本經敘說有眾多比丘住林中,卻言語嬉戲,不攝威儀,林中天神乃誦偈勸諭他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們彼此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放縱六根,逐求於六境。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看見這些比丘不能攝持威儀,心裡覺得不欣悅,於是就誦偈說: 「這里以前住有瞿曇的正命弟子大眾, 他們都是以無常的心理去乞食,無常的心理而受床臥; 由於他們能觀察世間無常的緣故,所以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現在這裡住有很難奉養的沙門大眾, 他們到處去尋求飲食,遍遊於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財物而出家,沒有沙門真正的理想, 雖穿著僧伽梨(大衣),卻有如老牛拖著尾巴一樣!」 這時,比丘們問天神說:「你是在討厭我們嗎?」 那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並未指名道姓,也不譏稱某個人, 而總向那些群眾當中的不善者說。 有顯現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舉說他的過錯; 對勤修精進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禮拜他!」 那些比丘們被天神勸諭後,於是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一三四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因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自己追悔而欲自殺,林中天神便誦偈使他開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因和長者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風評很壞)。 這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我現在想在這樹林中自殺。 就在這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不對也不好,這位比丘並不壞,也沒有犯過,然而卻想在樹林中自殺,我現在應當以方便來開悟他。 當時,那位天神就變化作長者的婦女模樣,然後告訴比丘說:「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間的人都認為我和你有壞名聲,說我和你彼此相習近,做出不正當的事。既然有這壞名聲,現在可以還俗了,一起相娛樂吧!」 比丘答說:「因為那里巷四衢通道中,人們都認為我和你有關係而起壞名聲,說我們互相習近,做了不正當的事。我現在只好自殺了!」 這時,那為天神就又變回天人之身,然後誦偈說: 「雖然聽到了很多惡名聲,但是修習苦行的人應該要能忍耐; 不應因痛苦而想殺害自己,也不應生起煩惱。 如果一聽到聲音就會恐怖的,那是樹林中的獸類, 那是輕躁的眾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應當要忍耐,不要執著於惡聲, 能夠堅固持心,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於他人的誹語,而使你成為搶劫的惡賊; 也不可由於他人的讚語,而使你成為阿羅漢; 如果你自省知道無過後,諸天也會知道你是無過的。」 當時,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開悟後,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四一經註釋: 1、「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三五經此處作「憍薩羅國有一比丘,林中住,與一長者共為親友。是時,長者有一兒婦,年少端正。時,此比丘少共語言,眾人皆謗謂為非法。」 2、「如汝自知已,諸天亦復知」: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汝今自審己,既無諸過咎;賢聖及諸天,亦知汝無過。 」 一三四二【經旨】本經敘說見多比丘能寂靜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來禮敬,林中天神見後,乃誦偈讚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穿著糞掃衣。當時,大梵天王與七百位梵天,乘著宮殿,來到尊者見多比丘處,恭敬禮拜奉事。 那時,有位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觀察他已寂靜諸根,所以能感動梵天而得到善的供養, 他已具足三種神通智慧,得到不傾動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眾生,少有雜事,只穿著糞掃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著宮殿來奉事, 拜見您這位最後生的阿羅漢,我現在也要禮敬您這位已度過生死果報邊岸的聖者!」 當時,那位天神誦偈讚歎見多比丘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四二經註釋: 1、三明達: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三種神通智慧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達。 2、少事:指頭陀行之阿蘭若閑林住者,少作事務。 3、生死有邊:生死果報的邊際,此指最後生之阿羅漢。 4、度有岸:有,是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度有岸,即度過生死果報的岸邊。 一三四三【經旨】本經敘說一比丘貪著睡眠,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因身體極為疲累,便在夜裡貪著睡眠。 那時,有位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為了覺悟他,就誦偈說: 「比丘啊!可以醒來了!可以醒來了!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睡眠有什麼意義呢?趕快修禪不要貪著睡眠!」 當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不肯起來,又將如何呢?我偷懶不努力, 是因為精力耗盡,四肢疲累,所以夜裡就要多睡眠休息。」 那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你也應當要執守著,不要出聲大叫; 你已經能夠修習寂靜,不要使它再退沒了!」 這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應當聽你的教誨,努力精勤修習, 不被那睡眠,常常蓋覆著心。」 當時,那位天神就如此這樣地覺悟那位比丘。那時,那位比丘便專心努力,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你哪裡已能自己起來,專心勤勉努力, 不被眾魔軍控制,而使你疲困貪著睡眠了呢?」 那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從現在起將連續七個夜晚,常坐著正確思惟, 使身心生起喜樂,沒有一處不滿足的。 在初夜時,即能觀察宿命;中夜時,得到清淨的天眼; 後夜時,便除去無明,徹見眾生的苦樂。 眾生上等、中等、下等的形類,是善色或惡色等事, 都能知道是由於造了什麼業的因緣,而受到這樣的果報。 像一個人他造了什麼業,那麼他所造作的業,定會自己看見果報, 為善的話,就看見善報;為惡的話,自己就會看見惡報。」 當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能知道過去的一切事,有比丘十四個人, 都是證得須陀洹,全都得到禪定正受。 來到這樹林中修行,當會證得阿羅漢果。 然而卻看見你一人怠惰偷懶,貪著睡眠仰臥著; 為了不使你做個凡夫,所以才方便覺悟你。」 那時,比丘又誦偈說: 「真好啊!你這位天神!以真義來安慰我, 以至誠來開悟我,使我能滅盡一切煩惱。」 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比丘應該要這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而出家, 抱愚而出家學道,以獲得正見清淨。 我現在攝受正法,應當盡己壽命之期作思惟。 如果你生病的時候,我當會給與你良藥。」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隱沒不見。 一三四四【經旨】本經敘說狂醉尼揵子盛讚酒味,而捨利弗則讚歎空三昧法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依止於一聚落,居住在田邊。當時,舍利弗尊者於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 這時,有一尼揵子(裸形外道門徒),飲酒狂醉,從聚落裡走出來,遇見舍利弗尊者,就誦偈說: 「米酒醉熏著我的身體,我拿著一瓶米酒; 山地雜草樹木,看起來全都是金色。」 那時,舍利弗尊者這樣想著:會說出這樣的惡聲,是這惡邪的米酒而使他唱誦這首偈,我難道就不能誦偈回答他嗎?這時,舍利弗尊者就誦偈說: 「我被無想之味所熏習,執持空三昧的法瓶; 山地雜草樹木,看起來都如涕唾一樣的輕賤!」 第一三四四經註釋: 1、米膏:用米釀造的酒,即米酒。 2、空三味:為三三昧之一。乃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虛妄不實,畢竟是空的三昧。 3、涕唾:喻輕賤之物。 一三四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雖得他心智,但煩惱未盡,後見一被罐鉤鉤頸野幹,知其急於求脫,心念而大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已得到他心智,但是還有一些煩惱未盡。在距樹林不遠的地方有一口井,有一隻飲水的野幹被罐子的鉤子鉤到了脖子。 當時,那隻野幹運用各種方法求脫,而自己這樣想著說:天色快要明亮了,農夫如果出來,當會使我心生恐怖。你這汲水罐已經恐怖我很久了,可讓我脫離了吧! 這時,那位比丘已知那隻野幹心裡的想法,就誦偈說: 「如來的智慧就如晨出的太陽,離開叢林說空法; 此心長久地恐怖著我,現在可放舍而使它離去!」 當時,那位比丘教授自己後,便滅盡一切結縛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四五經註釋: 1、他心智: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智慧。 2、野幹: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一三四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林中天神見佛足跡而修念佛法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住在一樹林中。 那時,有位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看見了佛陀行走的腳印,就低頭仔細觀察,並修習念佛之法。當時,有一隻優樓鳥(梟)在於道路中,想要踐踏佛陀的腳印。 這時,天神就誦偈說: 「現在你這只優樓鳥啊!你應該張大眼睛棲息在樹上, 不可亂毀如來的腳印,破壞我念佛的心境!」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後,便靜默的憶念佛陀。 第一三四六經註釋: 1、團目:團,圓也。圓睜著眼睛。 一三四七【經旨】本經敘說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誦偈讚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依止於波吒利樹下。 當時,有位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誦偈說: 「今天忽然起了一陣風,吹向波吒利樹來, 將波吒利花吹落,供養於如來!」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四七經註釋: 1、波吒利樹:又作波吒羅樹、波羅羅樹、波羅利樹、波羅樹。意譯作重葉樹、重生華、青桐。類似楸樹、紫葳之喬木,春季開紫花,富有香氣。 一三四八【經旨】本經敘說山神誦偈謂修諸頭陀行比丘,應隨時以孔雀妙聲而得開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很多的比丘住在支提山邊,他們都是修習頭陀行(苦行)的阿練若比丘,穿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之法。 當時,依住於那座山的山神,唱誦詩偈說: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酰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乞食的比丘。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酰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穿著糞掃衣的比丘。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酰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依樹下而坐的比丘。」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四八經註釋: 1、鞞提酰山:山名,位於王舍城東方。 一三四九【經旨】本經敘說那娑佉多河岸崩,壓殺三個營事比丘,天神乃誦偈勸誡諸頭陀行比丘,莫營事造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眾多比丘住在支提山,他們都在修持阿練若行,穿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當時,那娑佉多河岸崩毀了,因而壓死了三個正在做事的比丘。 這時,住在支提山的天神就誦偈說: 「行乞食、住阿蘭若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穿著糞掃衣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堤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依止於樹下而修行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三五〇【經旨】本經敘說火燒頻陀山,一俗人見後誦偈感嘆火燒竹林;一比丘則誦偈說:如為燒滅諸受欲,則此焚燒不為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頻陀山中。 當時,山林忽然燒起了大火,火焰照徹全山。這時,有位俗人見了誦偈說: 「現在這座頻陀山,大火熾烈,光焰照徹全山, 焚燒著那片竹林,也燒毀那竹子的花實。」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現在那位俗人能誦出這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首詩偈答和他呢?於是就誦偈說: 「一切的有(存在)都會熾烈的燃燒,並沒有智慧能去救滅它! 如果是焚燒掉那一切感受愛欲的話,雖然也是燃燒著,但是並不會令人痛苦。」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三五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良家女常被公婆責備,到恒河邊誦偈表示欲投恒河。比丘聞之,乃誦偈勸諭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恒河邊的一座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良家婦女常被公婆責備,到了恒河岸邊,她誦偈說: 「恒河啊!我現在想要投入河中,隨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 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厭嫌責備我了!」 那時,那位比丘看見這位良家婦女,聽她唱誦詩偈,這樣想著:那位良家婦女還能誦偈,我現在為什麼不也誦偈答和她呢?於是就誦偈說: 「淨信啊!我現在想要隨那八聖道的流水, 慢慢地流入涅槃之境中,不再看見惡魔的自在捉弄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一經註釋: 1、族姓女:指良家婦女。 2、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一三五二【經旨】本經敘說一盜瓜者,見月欲出而誦偈求願,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距樹林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種瓜的田地。 當時,有位小偷在夜裡要來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來了,就誦偈說: 「明月啊!你不要出來吧!等我截斷了瓜蒂, 拿著瓜果離去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盜採瓜果的小偷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他嗎?於是就誦偈說: 「惡魔啊!你不要出現吧!等我斷除了煩惱, 斷除了那煩惱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三五三【經旨】本經敘說有位沙彌誦偈解說常、無常、直、曲,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沙彌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 怎樣叫做無常呢?僧食就是無常。 怎樣叫做直呢?只有帝釋天的幢是直的。 怎樣叫做曲呢?彎曲的只見是那鉤子。」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沙彌能唱誦這首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偈答和他呢?於是就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能恆常就只有涅槃。 怎樣叫做無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為法。 怎樣叫做直呢?就是神聖的八正道。 怎樣叫做曲呢?只有惡道才叫曲。」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三經註釋: 1、因陀羅:釋迦提婆因陀羅的簡稱,華譯天帝。 一三五四【經旨】本經敘說舍利弗尊者為生病的弟子去向瓦師乞瓦甌〈陶杯〉,瓦師初不與,聞法後才欲布施,舍利弗以說法故不受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當時,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藥後,不久就要食粥。 那時,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師〈陶師〉家,向他求乞陶杯。當時,那位瓦師就誦偈說: 「怎樣得到好名聲,但卻不用施捨一文錢呢? 怎樣能獲有美好的實德,但卻不用減損財物呢?」 那時,舍利弗就誦偈答說: 「如果對於不吃肉類的人,而用肉類去布施給他; 對於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廣的豪床去布施他; 對於那即將遠行的人,布施他休止處; 像這樣去布施給人,就不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這樣就能擁有好名聲,而不必施捨一文錢, 實德的名聲到處流布,但對於財物卻能無所損減。」 這時,那位瓦師又誦偈說: 「舍利弗你現在說得實在很好, 我現在就布施給你一百個杯子,而其餘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餘你要的話,也可以再給你〉。」 舍利弗尊者誦偈答說: 「那三十三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 還有化樂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們, 如要布施缽,也必須具備虔信,我才會納受,然而你並未生信敬之心!」 舍利弗尊者誦完這首詩偈後,就從瓦師家靜默地離去。 一三五五【經旨】本經敘說一貧士誦偈說其所欲;一比丘聞之,亦誦偈說其所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窮人在樹林邊做這樣的希望思惟,而誦偈說: 「如能得到一頭豬,美酒滿一瓶, 盛酒的杯一個,人們常常持與你; 如能如此的話,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窮人能唱誦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偈一首呢?於是就誦偈說: 「如能得到佛、法、僧三寶,以及比丘善能說法, 而我也不病常得聞法,那麼就不會畏怖眾魔怨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一三五六【經旨】本經敘說一比丘思得劫貝衣,天神乃化成骷髏,並誦偈警誡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那位比丘如此思惟著:如能得到一疋好質料的劫貝棉布,長七肘,廣二肘,裁製成衣後,我就會高高興興地修習善法了。 那時,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竟做這樣的思惟,希望獲得這樣好衣服。 當時,天神就變化成全身是骷髏,然後在那比丘前跳舞,並誦偈說: 「比丘想要得到劫貝棉布,長七肘廣六尺, 白天這樣想著,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麼了!」 這時,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體怕得發抖,便誦偈說: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麼好毛衣了,現在穿著糞掃衣就好了; 白天看骷髏跳舞,也就知道夜間又會看到什麼了!」 當時,那位比丘心裡受到驚怖後,就正確思惟,專心修習,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五六經註釋: 1、劫貝:又作劫貝娑,樹名,屬於棉之一種,可製成布衣,質細軟。 2、全身骨鎖:全身骨骼如鍊鎖,即骷髏。 一三五七【經旨】本經敘說一女人跌到深泥中,弄亂頭髮,斷環釧而感到懊惱;比丘則以斷煩惱為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已證得阿羅漢果,一切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已捨離了重擔,斷除一切結縛,具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當時,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著毛毛雨,電光不斷閃照著。她從林中走過,想去到她的丈夫處,卻跌倒於深泥中,手臂上的環釧斷壞了,花鬘、瓔珞也散落於泥中。這時,那位女人就誦偈說: 「我的頭髮都散開來了,花鬘、瓔珞掉落深泥中, 手臂上的環釧也都毀壞了,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兒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女人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她嗎?(於是就誦偈說:) 「我的煩惱都已斷壞,已渡過生死的淤泥, 執著纏縛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見證我。」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七經註釋: 1、丈夫何所著:著,到也,如沉佺期?雜詩:「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2、十方尊: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一三五八【經旨】本經敘說有夫婦以縱情嬉戲為樂;一比丘則以持戒修學為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河邊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婦人相隨渡河。他們停在河岸邊,彈琴嬉戲著,然後誦偈說: 「由於愛念而縱情奔放,彼此逍遙於青樹間, 流水清澈,琴聲極為和美, 在這春氣調適的季節裡出遊,這種快樂還有什麼能勝過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個人還能唱誦詩偈,我難道就不能誦偈答和他嗎?(於是就誦偈說:) 「受持清淨的戒律,愛念真正平等的覺悟。 沐浴於三解脫,美善而又極清涼, 入於正道,具足莊嚴,這種快樂哪裡還有勝過它的呢?」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八經註釋: 1、等正覺:真正平等的覺悟,即佛的覺悟。 2、三解脫:即空解脫,由觀諸法無我而入;無相解脫,由證涅槃而得;無作解脫,由觀諸行無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 一三五九【經旨】本經敘說鴿鳥應積糧結巢以備雨;凡夫則應積善、恭敬三寶,以備命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看見很多鴿鳥,就誦偈說: 「鴿鳥啊!你們應積聚胡麻、米、粟等穀物, 在山頂的大樹上,高顯之處築巢窟; 當天空下雨時,你們才能極安穩地飲食、歇宿。」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也是在覺悟我!於是就誦偈說: 「凡夫能積聚善法,恭敬佛、法、僧三寶; 那麼身壞命終之時,就能資助心神得安樂!」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即覺悟,於是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