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2 23:08:45瀏覽422|回應0|推薦6 | |
如果一個知識傳播者,如新聞工作者,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沒有能力當真正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 金剛經3
如果一個知識傳播者,如新聞工作者,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沒有能力當真正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 這這關係到人常犯的四個毛病,四種「框架」: 第一個框架「我相」:光憑個人的人生經驗來判斷一切事物。 新聞記者如果看所有的事件,都只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就會有偏差。例如,記者如果喜歡帥哥,那麼他對帥哥的報導都會比較正面,對於不夠帥的人,不管他專業度如何就是不想報導,這樣就失去新聞的真實度,這個喜歡帥哥的「框架」就會讓記者產生新聞偏見。 第二個框架「人相」:人很容易受長官或同事的價值觀影響。 這會讓記者的報導有所偏差,例如,長官喜歡林嘉綺,記者受長官影響,林嘉綺的曝光度就會比其他名模多很多;同事如果喜歡炒股票,記者受同事影響對股市的報導就會特別多,這個「框架」就會產生新聞偏見。 第三個框架「眾生相」:趕流行。 社會流行名牌環保包,記者也不管這對環保是否真的有貢獻,社會流行記者就報。社會流行養狗,記者不管養狗的人有沒有符合環保法令,只要養流浪狗都是大善人,這個趕流行「框架」會產生新聞偏見。 第四種框架「壽者相」:同年齡、同階級的集體意識。 三十歲族群的記者很怕自己的社會地位被大學畢業生取代,就會毀謗他們是草莓族,製造謠言說傳播工作的新鮮人薪水很低,又說教育失敗,畢業生的專業能力不足,如此來阻止後起之秀進入職場,這個「框架」就會產生新聞偏見。 這四種思想「框架」造成媒體的偏見,無法反應「客觀真實」的社會狀態。 所以釋迦牟尼大師提醒弟子,一個傳播知識、資訊的人,對於報導,應該沒有偏見、仔細又詳實地傳播,也就是不要只鑽研在事件的表面,不要被聲音好不好聽、香水多不多、感覺好不好、包裝宣傳技巧來綑綁住傳播者的眼光,而影響了真實的報導(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資訊傳播者不能被思想的框架限制住(不住於相),人如果有框架造成的偏見,所說的事情就會跟客觀真實不一致,心理就會產生「認知不平衡」,這樣人的精神很容易耗弱或崩潰。 如果一個知識的傳達者,他沒有主觀、沒有偏見、沒有框架限制傳遞資訊,那麼,他不僅造福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媒體工作者就可以成為文化交流的管道;所傳遞的資訊如果是「真實的」,對這個世界與時空的影響將會非常巨大,個人的收穫也會非常地多,這也是一個知識份子應該守住的本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