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5 10:28:19瀏覽270|回應0|推薦2 | |
宗教改革者對於中世紀天主教教會的抗議運動,若從其教理來看,都是依循聖經的「因信稱義的原則」去主張變革。這與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的抗議,在現實上有共通的效果,使人從中世紀的教會傳統與天主教秩序得到解放,由於確立了人的個體性,使人們不再仰望彼岸的到來,世俗生活也得到肯定。 宗教改革刺激社會的躍進 Joseph Haydn / Symphony No. 45 in F-sharp minor "Farewell" (Mackerr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ctarOxRz8 micha 2015.11.2. 喀爾文在宗教教義的根本問題上,與路德看法一致,但他認為「神乃眾善之源」,將萬事置於祂的全能之下,世上一切均由神的主權所掌管。喀爾文有名的「預定說」,人的信與不信,不是來自人自己的決定,而是由神所預定,是神的計畫裡包括了你,賜與你意志與能力去相信神;預定論要信徒活躍的工作,因此,喀爾文的信徒比路德的信徒更世俗化。這些觀念的轉變,都影響社會大眾對未來、對世界、對自己的人生規劃。 另外,英國的宗教改革,是由於國王的個人因素以及政治、經濟諸條件的配合而產生,所成立的「英國國教」。但英國國教仍然留下舊儀式與禮儀,僧侶的階層制度也還被保留。英國真正的宗教改革,是十七世紀的清教徒革命。 以上都是對於羅馬教會的抗議運動,總稱為新教。此運動之後,羅馬對西歐的統一支配局面遭到顛覆,國家威權開始抬頭。在德國、北歐斯堪地那維亞諸國,都盛行新教。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目標一致,彼此扶持,把人類社會推上世界史的近代化。 宗教改革者對於中世紀天主教教會的抗議運動,若從其教理來看,都是依循聖經的「因信稱義的原則」去主張變革。這種宗教的抗議,與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的抗議,在現實上有共通的效果,亦即使人從中世紀的教會傳統與天主教秩序得到解放,由於確立了人的個體性,使人們不再仰望彼岸的到來,世俗生活也得到肯定。 可是宗教改革者也強調,個人永遠是神的造物,必須按照神的旨意,將克己利他的禁慾原則「行於地上」,同時認為,為了貫徹來世主義,更應以聖化現世生活來肯定現世。 在文藝復興思惟之下的個人,被認為是與科學、藝術有連繫的,受過教養的個人,產生的個人主義。宗教改革的教徒,透過克己利他的宗教倫理,與世俗的職業活動結合,由此可知道,宗教改革原來是從本身的改造出發,但結果卻使經濟的生產力增加。 宗教改革運動直接以天主教會為反抗對象,專制國家的舊威權體系,宗教改革者認為是政治上的必要之惡,因而與其取得連繫,也仍保持著舊禮教與舊儀式,教團的階層制度依然殘存,也保持舊有的教會型態。但是另一方面,改革者大體自認為是資本家階級的經濟活動維護者。 宗教改革多面性的原因,是改革運動正處於經濟上根本變革的時代,當時西歐社會在個人的覺醒、資本主義的萌生、封建制度的衰退與農奴自主營生的時代背景下,宗教改革運動亦無可避免的與社會、政治等運動亦步亦趨。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再起(1486),德國在農民運動中敗戰(1546~1547),英國國教會成立(1534)、荷蘭共和國宣言獨立(1581)、德國「三十年戰爭」(1681~1648),清教徒革命(1640~60年)相繼爆發。 米格爾·德·賽凡提斯·薩維德拉 (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年),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幼年時,他與兄弟姊妹以及母親一起陪同他那身為流動型外科醫生的父親,在西班牙四處旅行,以為持生計。他的小說《唐吉軻德 》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唐吉軻德 》融合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與巴洛克時期的覺醒、懷疑和批判的美學。 塞凡提斯在馬德里受教於人文主義學者歐約斯,自1570年起,他投身於軍旅生涯,在土耳其海戰中,他負傷失去左手臂,在回歸途中,又被海盜俘虜,至1580年回到家中,他發現他的家人陷於極度的貧窮。換了幾個薪水微薄的臨時工作後,他轉而將所有心力投入文學創作中。 1584年開始為時三年的婚姻,之後展開20年的流浪生活,遍遊西班牙各地以謀生計。1605年,他出版了《唐吉訶德》第一部,同年,一位貴族死在塞凡提斯住所之前,塞凡提斯和他的家人被控共謀殺人,雖然後來無罪開釋,但對這家人名譽已造成影響。1606年,塞凡提斯回到馬德里定居,其後,他主要又出版了《唐吉訶德》第二部。雖然他在最後幾年已被公認為極傑出的作家,但卻一直為貧窮所困,並且因為他私生女的行為受到嚴重打擊。 《唐吉訶德》的第一部序言中告訴讀者這本書是「一部厲斥歌頌騎士精神小說的書。」他寫此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嘲諷十六世紀甚為盛行的騎士。小說中描述唐吉訶德就像騎士小說中的遊俠,以行俠仗義、匡正時弊為己任。他第一次出征只有一個人,而且很快就鎩羽而歸;通過書中主角唐吉訶德及其僕人桑科的遊俠經歷,諷刺騎士制度,顯露教會的專橫,也反映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現實。 塞凡提斯為了要諷刺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創造了唐吉訶德(Don Quijote)及桑丘(Sancho Panza),卻因而使這兩個角色永垂不朽。 唐吉訶德已經成為一個生於精神貧脊多舛的社會中,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戰的象徵人物。唐吉訶德代表理想,桑丘則是現實的最佳寫照,兩個人物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互助互補,將生命的多樣面貌,呈現給讀者。 然而在小說的結尾處加了一段伏筆:極端唯物主義者的侍從桑丘,在面臨主人死亡時,想法改變,已經不需仰賴唐吉訶德編織的美麗幻想過活。 塞凡提斯: 1. 努力是成功之母。 2. 財富可以彌補許多不足之處。 3. 重要的不在於你是誰生的,而在於你跟誰交朋友。 4. 說話不考慮,等於射擊不瞄準。 5. 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昔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後世的教訓。 6. 真理即使細弱如絲,也扯不斷,混雜在一堆謊話裏也會露頭,像油浮在水上一樣。 7. 美德的道路窄而險,罪惡的道路寬而平,可是兩條路止境不同:走後一條路是送死,走前一條路是得生,而且得到的是永生。 8. 時間像奔騰澎湃的急湍,它一去無還,毫不留戀。 9. 不和太陽一同起身就辜負了那一天……「勤敏是好運之母」,反過來,懶惰而空有大志,成不了事。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年),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標誌性的哲學家,書中他不避謙的大談自己。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 從1571年起到1592年逝世長達20年的歲月中,蒙田一直斷斷續續寫他的隨筆。 蒙田: 1. 健康的價值,貴重無比,值得付出時間、血汗、勞動、財富來追求。 2. 無知與隨便,是多麼柔軟、舒適與安全的枕頭,一個設計精良的腦袋可以在上面高枕無憂。 3. 旅行,是一種很有益的鍛鍊,心靈在這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新體驗。 4. 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5. 在狹隘的環境中,使精神狹隘。 6. 透過努力,來把握住生命的飛逝;我對生命的佔有越是短暫,我必須使它更深沉更充分。 7. 自以為是,乃是我們天生而原始的弊病。 8. 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是渺小的。 9. 鑽研書本,是一種倦怠而微弱的運動,沒有激情;然而交談,卻立即教導與訓練我們。 10. 習俗,是聰明人的瘟疫,傻瓜的偶像。 11. 科學,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業,只有堅毅的智者才適合從事科學。 12. 每個人都可能誠實的說什麼,但是要說得有條不紊、明智又恰當,卻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13. 婚姻好比鳥籠,外面的鳥想進進不去,裡面的鳥兒想出出不來。 14.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15. 想要憑權力和怒火確立其主張的人,卻發現他的理由非常虛弱。 16. 世上沒有兩根頭髮是一樣的,也沒有兩種觀點是一樣的,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化。 17. 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 18. 生命的價值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如何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並不多,卻活了長久。 19. 理智一旦產生,支配它們,那便是美德。 20. 一切對財富的過於仔細的關心,都散發著貪婪的氣味。 21. 真正有學問的人就如同麥穗一樣:只要它們是空的,它們就茁壯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它們便謙遜地低垂著頭,不露鋒芒。 22. 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23. 人要有三個頭腦,天生的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個頭腦。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