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27 19:56:36瀏覽309|回應0|推薦0 | |
《舊金山和約》本周四生效滿七十年,《舊金山和約》成為處理台灣與澎湖群島領土問題的法律依據,《台北和約》則重申相關內容,但並不能超越《舊金山和約》而有過多解讀,或是由於《台北和約》是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因此,所放棄的台灣與澎湖群島自然歸屬於中華民國等語,都是對《舊金山和約》的超譯與過分解讀。
Summer Bossa Nova - Summer Time Bossa Nova Jazz to Relax & Chill Ou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pm_WhV-_A
【摘要2022.4.26.二.自由】《舊金山和約》本周四生效滿七十年,《舊金山和約》成為處理台灣與澎湖群島領土問題的法律依據,《台北和約》則重申相關內容,但並不能超越《舊金山和約》而有過多解讀,或是由於《台北和約》是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因此,所放棄的台灣與澎湖群島自然歸屬於中華民國等語,都是對《舊金山和約》的超譯與過分解讀,不符合《舊金山和約》規範。 由國史館、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國際法學會聯合舉辦的「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生效七十週年研討會」上周六在國史館舉行,立法院長游錫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等學者專家與會。 由於舊金山和約僅提到「日本放棄其對於台灣及澎湖群島之一切領土主權、權利與要求」,但沒有指明日本放棄後台灣的歸屬國,這被認為台灣不隸屬中國的重要法理基礎。 台灣歐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王思為發表「戰後國際秩序重建—舊金山合約與台北和約背後的美國對外政策」論文提到,1950 年 6月韓戰爆發,美國在菲律賓的美國第七艦隊開往台灣海峽,下令阻擋任何對台灣的攻擊,而位於台灣的國民政府也要停止對大陸的海空行動。 台灣的未來地位決定,要等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恢復之後,端視與日本之間的和平商議,或聯合國考量。也因有這樣的一個緩議空間機會,之後才能再透過美國的斡旋之下較為順利地簽署《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 《台北和約》為中華民國與日本,結束兩國之間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戰爭狀態而簽訂的和平條約,由於簽署地點在台北,因此仿擬舊金山和約的模式,亦其為《台北和約》。 針對《台北和約》,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發表論文提到,台北方面爭取到《和平條約》四字,彌補了《舊金山和約》中未能做為中國代表出席與日本簽訂和約的遺憾。 在條約的適用範圍上,由於不能讓「反攻大陸」政策直接遭到否定,我方堅持中日和約須適用於中華民國現在及將來控制下的所有領土。這點是雙方歧見最大的部分,最後中華民國順應了日本的要求,沒有出現在和約正文,僅由「日本國全權代表致中華民國全權代表照會照會第一號」附帶說明「關於本日簽訂之日本國與中華民國間和平條約,本代表謹代表本國政府提及貴我雙方所成立之了解,即:本約各條款,關於中華民國之一方,應適用於現在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或將來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領土。」 不過,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發表論文說,《台北和約》等於是《舊金山和約》第 2 條「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此條款生效後,才在非屬日本的土地上與多數國家(包括日本)承認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簽署雙邊條約,由於第 26 條授予最惠國待遇的概念,因此,日本在與中國簽署和約之際,不能超越《舊金山和約》條約權利和義務,如有權利優於《舊金山和約》,其他聯盟國也一同受益,但如涉及義務,就必須徵求其他聯盟國的同意。 例如,將台灣與澎湖群島放棄後,將該領土主權轉移給何者?《舊金山和約》未言明,《台北和約》自然無法逾越《舊金山和約》內容,倘日本有其意圖在《台北和約》指定該領土主權轉移給任何國家,該規定將自動擴及到《舊金山和約》所有簽署國,不過,由於是屬於法律義務,也就必須徵得其他所有聯盟國的同意後,方具有法律效力。簡言之,林廷輝說,《台北和約》必須建立在《舊金山和約》的基礎上。 至於日本之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宣布,由中華民國與日本之間訂立的《中日和約》(即《台北和約》)失去存在的意義而宣告終結。林廷輝說,日本片面廢除雙邊條約《台北和約》,因此該條約僅剩中華民國政府堅持,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承認與繼承該和約,因此,《台北和約》僅剩一個締約方,早已不是條約,而成歷史文件。 而《舊金山和約》成為處理台灣與澎湖群島領土問題的法律依據,無論採取後法優前法,高位法優於低位法原則,《舊金山和約》的領土安排不容挑戰,即使日本有任何對台灣與澎湖群島領土歸屬問題的主張,均不容挑戰《舊金山和約》的安排,倘要變更條款內容,則須包括日本在內的 46 國同意。
台灣前途民調 5成3民眾支持台灣獨立 2成2期盼仍「維持現狀」【摘要2022.4.26.二.自由】關於台灣未來前途,根據最新民調,有52.8%民眾認為要台灣獨立,僅11%民眾認為要「兩岸統一」,另有22.4%民眾是期盼「維持現狀」。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期盼台灣未來要獨立才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台灣政府不分藍綠長期所宣傳「台灣人希望永遠維持現狀」,並非事實,而是假象、謊言或神話,已經嚴重誤導國際視聽很久了。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公布「疫情危機、俄烏戰爭與台灣認同」民調;詢問民眾,「國內對於台灣前途問題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兩岸統一』比較好,也有人認為『台灣獨立』比較好。請問您的意見是怎樣?是『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 顯見在20歲以上台灣人中,「台灣獨立」是五成三台灣人對未來的期待和選擇,一成一期盼未來「兩岸統一」,兩成二期盼未來仍「維持現狀」。 游盈隆進一步分析,與2021年12月調查相比,也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前2個月,發現一個微妙的轉變,選擇台灣未來要獨立的比例基本上沒變,還是五成三;選擇未來兩岸統一者減少5%,只剩一成一;選擇未來仍維持現狀者增加5.5%,到達二成二。 由此可見,游盈隆說,俄烏戰爭爆發並沒導致主張未來台灣要獨立的人減少,反而是主張未來兩岸統一的人明顯減少了,同時也使主張未來仍維持現狀者增多了。 另外,游盈隆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俄烏戰爭爆發後,主張台灣未來要獨立的人數沒有明顯增加,但強烈主張未來台灣要獨立的人增加了7.5%,這意味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在相當程度上,增強台灣人未來追求獨立的意志與決心,7.5%如果換算成台灣成年人口,那代表的是約150萬人,不容小歔。 民調也詢問台灣人的民族認同,結果發現:80.1%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5.3%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10.2%自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4.4%沒意見、不知道、拒答。 游盈隆認為,這項民調再度證實,台灣人認同,有別於中國人認同,已經成為台灣的「統攝性」(Overarching)單一民族認同。 基金會根據歷年民調分析指出,過去30年中,主張「台灣未來要獨立」的比例有45次超過全國人口的半數:第一次是2016年5月,台灣第三次政權輪替,民進黨重返執政,蔡英文總統宣誓就職之時; 第二次是2020年6月,是蔡英文連任宣誓就職之後; 第三次是2021年12月,民進黨政府四項公投完封在野的國民黨時; 第四次,就是現在,俄烏戰爭之後。 游盈隆認為,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但台灣人認同飆破80%大關,主張台灣未來要獨立的人也維持明顯過半數,同時有經驗科學證據顯示,追求台灣未來要獨立的人比過去更強烈和堅定。本次調查訪問期間是2022年4月17日至19日。
美國戰略模糊轉型的時機到了【摘要2022.4.26.二.中時 黃惠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洛杉磯時報》投書,內文比較台灣與烏克蘭處境的異同,分析美國對台政策的模糊立場已經過時,現在應該改變。安倍以烏俄戰爭為借鏡,呼籲美國向世界清楚表明,當中國入侵台灣時將保衛台灣,他指出,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採取戰略模糊,但這是危險的。 安倍的談話凸顯出烏俄戰爭下,日本對於台海安全危機的擔心與恐懼感以及不安全感,背後期望美國以及美日同盟能夠更具嚇阻力量,維持日本周邊及台海情勢安全與穩定。 安倍期待美國為台灣挺身而出,擔心美國不改變模糊政策可能會衝擊美日聯盟關係,主要問題在於美國與對台政策、介入台海衝突仍有灰色地帶。安倍要求美國對台戰略清晰,對美日同盟的好處是,無論在立場上或者協調能力能夠保持一致性,但其背後具有戰略性之考量。 近四十年來,無論是美國、台灣還是中國,在台海情勢上至少沒有發生太大的衝突意外,可以說是美國戰後外交政策的成就之一。目前安倍擔憂的是,烏俄衝突影響之下,美國對台戰略模糊處於灰色地帶之中,中國可能會輕易斷定美國不會保衛台灣的結論。依照目前台海衝突緊張情勢之下,在戰略模糊之下,是否有足夠的嚇阻能力,能夠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 因此,安倍建議美國必須採取戰略清晰立場,明確表示將對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作出回應,因為戰略清晰好處是可以降低中國誤判形勢的可能性。在安倍的心中,認為現階段美國該是改變對台戰略的時機,就是將戰略模糊轉型為戰略清晰,對台灣、對日本,甚至對美日同盟都是最佳的戰略選擇。 無論是戰略模糊或者戰略清晰,美國對台政策基本面不會改變,不會改變美國台灣非正式外交關係的本質,美國向來一邊對中國遵守著「一個中國」政策;一邊依照《台灣關係法》法案提供台灣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維持足夠自衛能力。美國仍不會在解決兩岸關係上表態,唯一能改變的就是策略。 美國對台策略主要基於三條路線:戰略模糊、戰略清晰、雙重明確。戰略模糊的核心議題在於台海危機,但是軍事合作程度普通。戰略清晰的核心則是在軍事合作的強度。 觀察拜登政府上任一年以來,試圖在戰略清晰與模糊找出一個平衡點,其中一個關鍵是,強化美台軍事合作力度,協助台灣進行專業軍事合作或者演習、演訓等,目的是希望台灣能夠強化軍事實力,意思是讓台灣「自己救自己」。拜登政府比較像是戰略清晰的做法,這點與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立場沒有什麼不同。 選擇戰略清晰與模糊,其差別在於嚇阻力道的強度,如何強化嚇阻力道,則是未來美國、日本、台灣或者美國與其盟國應該思考的方向。美國拜登政府新的國防戰略,強調的是「綜合性威懾」,其中兩個關鍵要素是夥伴關係與創新,並且要能結合尖端技術、作戰概念和最先進的能力,無縫地阻止任何形式、領域或戰區的侵略。 綜合性威懾,若用在台海衝突上是否具備有效性?取決於敵方在採取進行侵略行為之前,讓他們知道採取行動後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的恐懼感。 美國必須要清楚表態,願意協防台灣之外,還要結合印太區域、歐洲盟國共同思索出一套相對應的戰略、預防性措施,甚至需要一個明確態度,發出強烈威懾訊息。除此之外,美國與盟國還必須與台灣維持高強度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合作,協助台灣維持主體的完整性。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從烏俄戰爭看台灣安全【摘要2022.4.26.二.自由】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已進入第三個月,烏國軍民在澤倫斯基總統領導下英勇奮戰,贏得世人的支持和敬重。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地面戰爭,震撼了維繫歐洲和平的安全結構,擾亂了世界地緣政治秩序,且經由能源、糧食、材料供應等衝擊,導致全球經濟停滯膨脹壓力大增。同樣面對惡鄰脅迫的台灣,能從中記取什麼教訓? 烏俄戰爭對歐洲安全的衝擊最直接。歐洲人起初反應分歧,歐盟和北約內部聲調不一,但普廷的野心和俄軍惡行促成了對俄國統一戰線,使得中立的國家改變立場,更多國家參與對俄國制裁,要加入歐盟或北約,支援烏國。同時,由於中國貌似中立、實與普廷沆瀣一氣,歐洲國家對中國戒心大起,連帶關切習近平有樣學樣,侵襲台灣。 《經濟學人》近日就此析論,強調中國的威脅是真實存在,台灣須及早做好準備:提高國防預算,現今占國內生產毛額2%偏低,以色列為5.6%;並加強與美國等友軍聯合演訓。一旦中國入侵,有如烏國,頑抗到底,撐得越久,外在助力越多。它也認為,台灣應著重「刺蝟」戰略,以大量、分散、機動性高、容易掩護的防衛性武器為基礎,特別是反艦和防空飛彈,或須放棄部分高價的戰鬥機、軍艦和潛艇。 另外,據「德國之聲」報導,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烏俄戰爭走勢昭示台灣的未來—它能抵抗中國〉為題,強調被侵略的國家必先自救,台灣要加強自身實力,確保自主抗拒入侵的能力。從而,要有效運用手中資源,以較低代價發展盡可能提高中國入侵難度的武器。西方國家也須在烏國戰場向北京發出明確信號︰西方願為價值觀而戰;在立陶宛等國家因支持台灣而遭中國懲罰時,要團結一致。 國際媒體評析之外,曾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波頓(John Bolton)倡議美軍派駐台灣,前海軍副部長克羅普希(Seth Cropsey)主張籌設禁航區以捍衛台灣,都反映了國際間對台灣安全的關注。 從基本形勢說,面對中國武力崛起,毫不掩飾併吞台灣的野心,我國較難在軍備數量和規模與其競爭,亟須調整觀念與作法,妥善利用台灣海峽的阻隔,加上美國等盟邦的助力,發展不對稱戰力,建立堅強而足以自衛的實力與韌性。國人要先有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決心和作為,才能自助而人助,擊敗中國入侵。建立堅實的國防力量,台灣需要迅速而確實的具體作為。 在軍備方面,除了向美國軍購,我國正開發可涵蓋共軍東部戰區的雄昇飛彈及攻擊型無人機,期使敵軍速戰速決的盤算無以得逞,兼具實質嚇阻力量。同時,萬一阻絕敵軍於境外不成,也須針對入侵台灣的想定做周全準備。從而,社會有識之士最近討論的兵役改革、充實後備戰力、增進全民國防意識、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等工作,宜儘早謀定實施。 不僅要以提升國防預算比重展現自力防衛決心,國防資源的適當有效配置也很重要。政府傾向於推動新型隱形軍艦和國產潛艇等國防項目,但要貫徹不對稱作戰,海岸防空反艦巡弋飛彈、移動式防空系統、智能水雷、無人機等武器軍費比重不能低。 尤有甚者,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灰色地帶戰術和以第五縱隊滲透顛覆,都是現在進行式,也要能當成國安重大課題,有效因應。司法部門處理共諜案「情重法輕」、影響國家安全的嚴重性,近日再增添一實例。陸軍澎防部蔡姓上士多次涉嫌竊取作戰計畫等「極機密」資料販售,檢察官上週五卻以六萬元交保,且對方下落已無從查處。 軍事「極機密」如此廉價,出賣國家安全案件從輕處理,相較於美國對洩漏軍機者的重判嚴懲,台灣的國安大門豈不洞開?這是許多人看到這一新聞的質疑,中國首要併吞目標的台灣,實在沒有這樣的奢侈。 內部的敵我錯亂,一直是台灣國安的隱憂。政客公然「聯共制台」與敵國勾搭,退將高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媒體充當中國傳聲筒,都已不是新聞。烏俄戰爭之後,疑美論、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的論調猖狂,放過侵略者普廷,怪罪遭侵略的澤倫斯基。從而,烏俄戰爭其實是一面照妖鏡,國人要看清這幫人等的本質,台灣才能力抗中國,堅毅挺立。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